温 玉 重
(牡丹江市教育教学研究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0)
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要重视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体验,在读中培养他们的语感,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
朗读是用响亮有力的声音把文章读出来,是将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活动,以传达文章的思想内容。朗读是语文教学目标之一,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在朗读中增加知识积累,通过朗读教学以达到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朗读是培养学生良好语感的最好方法和途径。
虽然我们实施素质教育已经进行了多年,但教师迫于升学压力,课堂上教师还是讲的多练的少,语文课给学生朗读的时间更是少之又少。即使让学生朗读,他们有的读得飞快,有的读得磕磕巴巴不成句子,毫无感情可言。
如何调动学生兴趣、如何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笔者采用以下方法:先让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形式可以多样,一个人读、几个人读、一组一起读等,脱稿或不脱稿等,目的是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觉得朗诵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活动时提前找好选手课后加以指导,让学生觉得老师重视并且给学生做示范会起到更好的效果。对学生评价时要多做些示范及技巧上的指导,师生互动或邀请学生评价学生的朗诵,或鼓动不擅长朗诵的学生尝试,使全体学生都喜欢上朗读。
之后可以采用小组竞争、合作的方法进行朗读,可以四人一组,组组相互比赛,组组竞争评出最棒的小组,朗读初期用竞争的方法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小组之间不仅竞争还可以合作。比如《安塞腰鼓》全文用了大量的排比和反复,课文基调是激情澎湃。全班分成10个小组,为每个小组选出他们最适合读的段落,10个小组把课文从头到尾串起来,最后全班一起朗读,让学生感受朗读本身所具有的魅力。小组竞争、小组合作全班都可以参与进来,朗读就不是几个人的专利和特权了。
学生需要教师的范读,教师的范读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对学生还具有良好激励作用。教师要练好自己的朗读基本功。朗读看似简单,其实并非如此,要想读好、读出感情、读出自已的体会,进而能和作者感情产生共鸣、能让听众感动并非易事,所以,教师非要下一番功夫不可。虽然现在名人朗读的音频、视频随手可得,在网上一搜都可以得到,但如果用多媒体代替教师范读,即使是再好的多媒体,效果也要大打折扣。因为学生们会认为他们与文章和作家的交流是通过一位他们从没见面过人来完成的,而且多媒体只能单方面训练学生的听。如果是他们眼前的教师作范读则完全不同,通过教师亲自范读就能拉近作品与学生间的距离,使学生切身地感受到作品的魅力。
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朗读本身就是对文本深入地挖掘。只有学生与作品有了共情之后,学生才能淋漓尽致地表现,才能声情并茂地朗读。
朗读前要注意营造情境,用语言或其他辅助方式引导学生与文本共情。例如:在朗读陶渊明《桃花源记》时,先问学生:你们觉得理想的世外桃源是什么样子?学生回答:有空调、有WIFI、不用做作业、没有人管的生活。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是一个动乱大于和平、分裂大于统一的时代。对当时的人们来说基本的生活需求都得不到满足。所以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的生活是一种最朴素的生活。《桃花源记》描写的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是一派祥和安详自由的生活。但东晋人们的现实生活与桃花源里人们的生活恰恰相反。今天的学生生活在和平年代,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优越富足的生活,加之《桃花源记》只字没提兵荒马乱,人们生活痛苦不堪,学生无法想象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更谈不上与课文共情。所以要告诉学生当时现实东晋人们的生活是:屋舍尽毁,良田踏烂,满地血污,尸横遍野,泥泞满地,鸡犬绝迹,食不果腹,衣不敝体,人为蝼蚁,民不聊生。学生先读此段引导学生去想象东晋到底是怎样的动乱年代,学生凭借想象走进当时人们的生活。然后读陶渊明所描写的他认为的理想社会之景,学生运用形象思维感受陶渊明所描写的语言文字的情感和意蕴。这样当时的现实生活和桃园中的生活强烈的对比感自然就出来了,学生朗读时自然有感情,学生的积极性和共情就能充分地调动起来,引起感情上的共鸣,朗读的效果就会非常好。
《新课标》指出:在朗读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首先教师要把握作品的内容,理解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确定作品的情感基调,这是为学生做示范朗读的基础。其次课上要有高质量的朗读技巧指导和展示。课后引导学生进行大量朗读提升语感,进而把朗读变成一种习惯,最终使朗读成为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