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国斌
(福建江夏学院基建与后勤管理处,福建福州,350108)
“三全育人”理念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1]1994年,在《关于德育工作思路的思考》一文中,作者提出了一个德育工作实施方案,指出要建立“三全育人”教的格局,并将“三全育人”阐释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全员育人[2],是现可查证的有关“三全育人”的最早研究文本。“三全育人”的核心概念是“全”,针对的是育人的覆盖维度,即所有的教职员工都负有育人职责。后勤系统是高校的重要职能系统,负有保障高校教学科研的重要责任,而后勤员工是教职员工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专职教师同负有育人职责。
高校后勤育人比“三全育人”理念的提出要早。《浅谈高校后勤育人》将高校育人分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三个组成部分,并认为高校后勤兼具管理育人与服务育人。[3]但后勤育人并未引起学界的重视,从1991年到2010年的20年间,可查证的相关论文仅10余篇。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4]的基本原则。2018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三全育人”渐成为学界研究热点,但自2011年至2020年的10年间以“后勤育人”为篇名的相关研究仅37篇。①笔者以“后勤育人”为篇名,通过中国知网进行精确检索得到的数据。
从现有研究来看,多是对高校后勤育人路径的探讨,如苏天从从树立服务意识、规范服务内容、加强后勤培训、加强上层管理四个方面提出了高校后勤育人功能的实现策略。[5]雷连宝、韩军书从“三全育人”的视角探讨了高校后勤实现服务育人、文化育人、劳动育人和协同育人的举措。[6]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7]新时代的论断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科学把握,体现了发展的渐进性与飞跃性的统一、目标的战略性与操作性的统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以人民为中心的统一、中国发展与世界进步的统一。[8]进入新时代的重要标志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9],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反映在高校后勤领域,新时代高校后勤的主要矛盾是学生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后勤供给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信息技术方兴未艾,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信息技术与生产生活加速融合,我国进入媒介化社会。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发展,“互联网+后勤”已成为高校后勤管理与服务的新形态。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不仅使得“云生活”成为大学生的新常态,还进一步推动了媒介技术与高校后勤的融合发展,“互联网+后勤”已成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基本方向。“云后勤”时代的来临要求后勤员工努力提升媒介素养,转变育人理念,积极适应媒介化社会对育人方式、育人载体、育人目标的新要求,建立健全新时代高校后勤育人的长效机制。教育部办公厅在《关于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中提出了“十大育人”体系,就高校后勤而言,可以构建的育人体系包括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其中,服务育人是高校后勤可以实现的最重要的育人体系。本文旨在通过对高校后勤育人体系的构成及其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具体的构建策略。
育人体系是指针对某一领域或某一环节而构建的育人系统。教育部办公厅提出了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资助育人、组织育人等“十大育人”体系,就高校后勤系统而言,构建的育人体系包括实践育人、文化育人和服务育人。此外,后勤系统还担负有美化校园环境的职责,即育人体系还应包括环境育人。
实践育人,是指在课外实践中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深化对思想政治理论的认识。《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实践教学、军事训练、社会实践活动是实践育人的主要形式。”[10]依据这一划分标准,社会实践活动是后勤系统实践育人的主要形式。
自2000年《关于进一步加快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意见》出台以来,后勤社会化已在绝大部分高校中落实。后勤社会化的核心是发挥市场机制在后勤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途径是通过开放高校后勤服务市场,引入优质企业提供后勤服务保障,逐步剥离高校后勤服务经营职能。不同高校的后勤系统采取的社会化改革模式不尽相同,总体上有以下两种模式:一是引入优质企业由市场提供服务,二是组建企业管理模式的后勤服务集团。无论哪一种模式,采取市场机制的后勤系统可开展的实践育人形式是丰富多样的。具体来说,其一,后勤服务集团可为学生提供多元的勤工俭学岗位;其二,后勤服务集团可为相关专业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平台,如企业管理、行政管理、财务会计、市场营销等专业类学生,可在后勤服务集团相关岗位上实习锻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11]。文化育人,是指通过传授文化、传播文化培育人才,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迁。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12],赋予了文化育人新的时代内涵。
“文化育人是大学教育的本质。”[13]在高校,教师通过传授文化来育人,而后勤系统则通过传播文化来育人。学界根据文化形态,通常将文化分为三个层次,即深层的精神文化、中层的制度文化和表层的环境文化。高校后勤系统可构建的文化育人体系,主要体现在环境文化层面,而环境文化是精神文化的载体,是精神文化的外在形态,因此,后勤系统在高校文化育人体系的构建中具有重要作用。根据后勤系统的业务范围,后勤系统可构建的文化育人体系包括食堂文化育人体系、宿舍文化育人体系、教室文化育人体系、安保文化育人体系等。
服务育人,从“服务”和“育人”两个维度来理解,是指在为学生提供服务中教育学生、引导学生。王胜本等认为,“服务育人工作的主体是高校后勤。”[14]对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功能的研究可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1987年,发表在《清华大学教育研究》发表的《“优质服务、服务育人”是高校后勤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学界最早关于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研究的学术文献。可见,高校后勤一直以来都是高校服务育人的重要主体。
高校后勤系统的服务育人体系可从显性和隐性两个维度来分析。从显性视角来看,后勤系统服务育人是指后勤系统的所有育人主体通过外在的服务行为和服务规范引导大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文明品德;从隐性视角来看,则是指后勤系统的所有育人主体通过内在的服务态度、服务标准、服务流程、服务仪容等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因此,高校后勤系统的服务育人体系包括外在服务和内在服务两个方面,而隐性的内在服务最终要通过优质的外在服务体现出来。
环境育人,是指通过构建优美的教育场域,对受教育者形成潜移默化的思想影响。“学校环境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多维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思想活动的影响是全面的、立体的,更是恒久的。”[15]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而美化校园环境是高校后勤的重要职能。
校园环境是学校精神文化的物化,需要学校层面的顶层设计,因此,后勤系统在校园环境整体布局方面的职能是有限的。后勤系统的职责是根据学校的发展规划建设并维护相关硬件设施,因此,后勤系统的环境育人体系主要是通过美化、维护校园环境来影响学生对学校的情感认知及其行为习惯的养成。
高校层次不同,育人体系的构建也不尽相同。概括而言,高校后勤系统在育人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顶层设计作为一种制定战略的思维方式,在理念上强调整体主义、理性思维和执行力[16],即既有宏伟蓝图,又有实现蓝图的可行路径。就后勤育人而言,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高校层面,都体现为有顶层无设计。
首先,就国家层面来说,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为“三全育人”的实施作了战略层面的顶层设计;2018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将顶层设计更加细化。《通知》提出了“十大育人”体系,并指出要“全面统筹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因此,后勤育人是“三全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言而喻的,这就为高校开展“后勤育人”提供了“顶层”。但教育部的《通知》仅仅是宏观层面提出了“十大育人”体系,《通知》的要旨是由各高校申请“综合改革试点”,因此,并不能算作是指导各高校构建“三全育人”体系的“设计”。通过对现有政策的梳理来看,后勤育人体现为有顶层无设计。
其次,在自我探索中,各高校构建的育人体系重点是教学单位以及与学生密切联系的教务处、学工部、团委等部门,而其他职能部门因与学生没有直接联系或少有联系,在育人体系构建上较为薄弱。尽管后勤部门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但由于很多高校的后勤系统已经社会化,后勤员工多数属于外包企业的职工,因此,后勤部门的育人体系也没有纳入顶层设计中。
后勤育人体系是一个涵括实践育人、文化育人、服务育人和环境育人的系统,各育人体系作为一个要素共同构成了后勤育人体系,而每一个育人体系并不是彼此独立、互不干涉的,而是互相依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以实践育人体系为例,后勤系统在为学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的同时,也展示了后勤员工的服务育人功能,而学生生活和实践的场所无时无刻不体现着后勤的文化育人和环境育人功能。
但从当下多数高校构建的“三全育人”体系来看,后勤育人不仅被置于从属地位,而且截至目前鲜有高校建构起涵括实践育人、文化育人、服务育人和环境育人的后勤育人体系。究其原因,一是对后勤育人功能重视不够。长期以来,后勤部门一直作为学校有效运转的保障部门而存在,与二级院系以及行政管理部门相比,后勤部门在性质上属于教辅部门。在以教学和科研为两大主轴的高校,教师居于中心地位,行政干部次之,后勤工作人员则更次之。受传统育人思维的影响,育人一直被看作是教师的主要职责,行政人员服务于学校的教学与科研,后勤人员则服务于全校的正常运转。因此,后勤部门一直被排斥在育人职能范围之外。尽管“三全育人”的理念已提出多年,但走向社会化的后勤部门一直都游离在“三全育人”之外,也鲜有高校将后勤育人建构为“三全育人”体系的一部分。二是对后勤可构建的育人体系缺少系统认知。在缺少顶层设计的指导下,后勤育人只是一个笼统的提法。受困于知识与思维的局限,加之后勤工作事项繁多,以致后勤系统从管理干部到员工既没有育人的意识,也欠缺如何育人的系统思维。此外,无论是教育主管部门,还是学校层面,对后勤育人并未建构起科学的考核体系,因此,后勤系统的管理干部对后勤可构建的育人体系缺少系统认知。
社会化改革之后的高校后勤员工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管理干部及少量属于学校编制的员工,二是外包企业派遣的员工。其中,外包企业派遣的员工占后勤员工的大多数。就后勤员工的总体文化水平而言,管理干部大部分都接受过高等教育,文化水平较高,而外包企业派遣的员工诸如保安、保洁、宿管、食堂服务员等多数接受过的教育较低。因此,在后勤员工中灌输育人理念,提升后勤员工的育人意识存在两大难点:一是后勤员工的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对高校学生实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存在较大困难;二是多数员工受外包企业的直接管理,其福利待遇均由外包企业支付,因此,学校向外包企业员工灌输育人理念会遭致心理上和认知上的抵触。
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的后勤系统显得越加重要。近年来,一批网红食堂、网红宿舍、网红保安、网红保洁等为所在高校赢得了爆棚人气,比教学与科研在网络传播成效上更加出彩。如湖南大学二食堂推出的蓝瘦香菇、橘子烧排骨、草莓红烧肉、哈密瓜烧鸭等神菜,迅速火爆网络,成为人气爆棚的“网红食堂”。[17]因此,在办学治校各领域落实“三全育人”,不仅是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全方位育人要求,还是顺应时代发展、满足学生诉求、实现后勤系统与时俱进的重要举措。
顶层设计是战略导向,具有宏观指引的重要作用。在教育部层面,应尽快总结“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并据此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快高等学校“三全育人”改革的意见》,为高校“三全育人”的开展指明方向。虽然教育部提出的“十大育人”体系可以将后勤系统囊括其中,但为了打破在高校中存在的后勤与育人没有关联的固有思维,希望教育部出台《关于高校后勤育人改革的意见》。该《意见》可起到顶层设计的作用,明确指出后勤育人是“三全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细化后勤育人体系。此外,顶层设计应与检查评估结合起来,以检查评估推动后勤育人的有效落实。
在高校层面,应根据教育部提出的“三全育人”改革意见,制定学校层面的顶层设计,并结合学校实际,将后勤育人纳入“三全育人”的系统体系中。在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未出台之前,高校可以从两个维度构建学校层面的“三全育人”顶层设计:一是以“十大育人”为主线,围绕“十大育人”构建学校各职能部门和二级院系都参与其中的全方位育人体系;二是以职能部门和二级院系为主线,根据“十大育人”的要求构建各职能部门和二级院系的育人体系。而第二种构建方式可以实现全方位、全覆盖,可以将后勤育人提升到与教学育人、科研育人的同等地位。
学校层面的顶层设计不应太过宏观,应较为细化地指出校内各单位的育人职责和目标。其中,在制定后勤育人体系过程中,应结合后勤社会化存在的实际情况,使后勤育人体系更有针对性和可行性。
后勤育人体系由实践育人、文化育人、服务育人和环境育人构成,各体系相互依存,既独为一体又密切关联。各高校应根据“三全育人”的顶层设计,细化后勤育人体系,以推动后勤育人体系的构建。
在实践育人层面,一是整合后勤部门与外包企业的岗位资源,以勤工俭学与志愿服务的方式,为学生提供种类丰富的实践岗位,并由后勤管理干部负责学生的岗位教育;二是依托后勤资源,结合学生专业实际,开展各种类型的技能培训和竞赛;三是结合创新创业,充分整合后勤资源,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支持。
在文化育人层面,一是加强校园文化景观建设,打造高品位的校园文化,使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极具教育功能;二是建设新时代的食堂文化和宿舍文化,将高校的育人功能与网络潮流融合起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三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鼓励学生运用新时代的元素构建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并为学生提供创作的舞台。
在服务育人层面,一是增强后勤管理干部的服务意识,将服务育人纳入后勤管理干部的绩效考核和年终考核;二是与外包公司合作提升后勤员工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在后勤员工中灌输以生为本和服务育人理念;三是建立学校考核、公司考核、学生评价的三位一体考评体系,对学生反映突出的服务问题,由公司和个人限期作出整改,对整改不到位的启动经营退出机制。
在环境育人方面,一是学校要将美化校园环境作为中长期发展规划,通过持续性的投入与建设,实现校园环境的不断优化升级;二是提升教学硬件建设,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如美化教室、安装空调、更新多媒体设备、升级实验室器材、优化图书馆功能等;三是加强学生生活区建设,如宿舍硬件的升级改造、食堂的翻新改造、电动自行车乱停乱放的治理等。
“观念是行为的先导。正确的意识是一个人行为得以规范的前提条件。”[18]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中,育人是教师的职责,后勤的职责是为师生做好保障,与育人毫无关联。
“三全育人”的提出不仅扩大了育人范围,还从根本上颠覆了传统的育人理念。育人不再是教师的专属职责,后勤员工也成为育人的一部分,成为育人共同体中的一员。高校应从育人的站位上充分认识到这一改变的重大意义,并在顶层设计上予以重点突出,从学校层面纠正对后勤员工的传统认识。
增强后勤员工的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一是将后勤员工的育人地位以红头文件的形式予以肯定,并在育人相关的各项政策中予以体现,从而在制度上实现对后勤员工的育人保障;二是在全校师生中灌输后勤员工的育人主体地位,改变教师、行政管理干部、学生对后勤员工的刻板思维,从而实现师生对后勤员工态度上的转变;三是完善后勤员工育人能力提升的体制机制,开展线上线下的育人培训;四是建立育人奖惩制度,对育人成效显著的后勤员工,由学校给予额外奖励,对育人失职的员工,予以口头警告、调换工作岗位直至辞退解聘;五是与外包公司建立育人合作机制,外包公司也要承担起育人职责,对拟派遣到学校工作的员工,应与学校合作进行岗前育人培训,并要求员工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积极参加各类育人培训,对育人严重失职的员工,学校有权要求外包公司予以解聘。
对高校后勤员工而言,“育人”是一个全新的职责和理念。后勤员工融入育人共同体存在诸多困境,首先是思想认识的困境,包括师生的认识和后勤员工自身的认识;其次,后勤员工普遍受教育水平较低,实现育人角色的转变较为困难;再次,后勤员工普遍年龄偏大,虽可以熟练使用手机,但网络素养参差不齐,在信息化时代难以胜任育人职责;最后,后勤育人体系的构建需要长期的财力投入,对以教学和科研为主体的高校来说是一个较重的负担。尽管困境重重,现实成效也不显著,但后勤育人的战略导向是正确的,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应从长远出发,将后勤育人纳入“三全育人”顶层设计,以渐进的方式实现后勤育人质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