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会战 顾杰杰
(西安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54)
当前,我国正处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叠加期、交汇期。对于主要依靠旅游实现脱贫的大部分革命老区来说,旅游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之间具有天然的衔接性,发展旅游既是脱贫攻坚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长远举措。
革命老区旅游精准扶贫的综合效益与乡村振兴总目标之间具有天然的耦合性,其中旅游精准扶贫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有助于实现革命老区的产业振兴,旅游精准扶贫所产生的生态效益有助于实现革命老区的生态振兴,旅游精准扶贫所产生的文化效益有助于实现革命老区的文化振兴,旅游精准扶贫所产生的管理效益有助于实现革命老区的组织振兴,旅游精准扶贫所产生的社会效益有助于实现革命老区的人才振兴。
革命老区旅游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的衔接性主要表现在两者之间在发展目标方面的接续性。从任务逻辑上看,旅游精准扶贫是首要任务,乡村振兴是深化和保障;从范畴逻辑上看,旅游精准扶贫解决绝对贫困,实现全面小康;乡村振兴解决相对贫困,实现共同富裕[1]。因而,旅游精准扶贫是实现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的基本前提,乡村振兴则是革命老区在旅游精准扶贫基础上的长远发展目标;旅游精准扶贫有助于推动革命老区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有助于巩固拓展革命老区旅游精准扶贫的效果。
2.1 旅游精准扶贫的经济效益为革命老区的产业振兴奠定了基础。十三五期间,在具有一定旅游发展基础与条件的革命老区,旅游精准扶贫作为一种典型的产业扶贫形式,在助推革命老区脱贫攻坚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革命老区通过发展旅游产业,不仅使许多贫困居民通过参与旅游顺利实现了脱贫,而且直接推动了革命老区餐饮、住宿、交通、娱乐等第三产业的发展,间接带动了革命老区种植业、养殖业的发展,实现了革命老区农业的规模化开发与经营,并通过产业链的延伸,有效带动了革命老区农副产品加工、旅游纪念品制造等第二产业的发展,促进了革命老区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进而有助于实现革命老区的产业振兴。
2.2 旅游精准扶贫的生态效益为革命老区的生态振兴提供了保证。我国的革命老区多位于山区、边远地区,生态环境相对较好,但囿于落后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居环境通常较差。通过开展旅游精准扶贫活动,不仅有利于为旅游者营造“诗意栖居”的旅游空间[2],也为革命老区社区居民人居环境质量的提升提供了契机。许多革命老区在旅游精准扶贫的过程中,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以村容村貌集中整治为突破口,不断完善村内基础设施,优化生态环境,在提高游客满意度的同时,也有效改善了革命老区的人居环境,为革命老区的生态振兴提供了坚实的保证。
2.3 旅游精准扶贫的文化效益为革命老区的文化振兴积蓄了力量。我国的革命老区大都具有丰厚的红色文化资源禀赋,以及富有特色的乡土文化积淀。通过旅游精准扶贫,不仅促进了革命老区红色文化和乡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而且也强化了社区居民对红色文化和乡土文化的自我认同,提升了社区居民的归属感与自豪感,进而将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转化为自觉行动。在此过程中,通过深挖根植于本土文化中蕴含的爱国精神、奉献精神、道德规范等,推进了革命老区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改善了革命老区社区居民精神风貌,提高了革命老区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为革命老区的文化振兴积蓄了力量。
2.4 旅游精准扶贫的管理效益为革命老区的组织振兴积累了经验。长期以来,由于乡村的日益空心化,革命老区的基层组织能力日益弱化。旅游精准扶贫活动的开展,为革命老区乡村基层组织的振兴提供了契机。旅游精准扶贫战略的落实主要依靠革命老区基层组织的领导,基层组织是革命老区发展乡村旅游,实施精准扶贫战略的核心力量。在旅游精准扶贫过程中,需要革命老区的基层组织充分发挥支部书记引领作用和党员干部示范作用,团结、组织党员干部和社区居民投身旅游业发展,在此过程中,基层组织能力得到了很大的锻炼,基层组织与社区居民的关系得到了强化,为革命老区的组织振兴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2.5 旅游精准扶贫的社会效益为革命老区的人才振兴提供了条件。缺乏人才是革命老区脱贫致富的重要掣肘。通过旅游精准扶贫,不仅把革命老区的许多贫困居民培养成了旅游服务与经营人才,而且通过对口帮扶也吸引了一批政治、经济和文化能人参与到革命老区的旅游发展实践中。典型如驻村第一书记,不仅为对口帮扶的革命老区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物质帮扶,而且通过畅通人才回流渠道、创新人才引进政策、深化人才精准培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等多重措施,为革命老区培训了诸多实用的人才,进而为革命老区的人才振兴提供了条件。
在具有一定旅游发展基础和条件的革命老区,旅游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之间具有天然的衔接性。当前,在精准扶贫战略向乡村振兴战略转变的过渡期,革命老区要充分发挥旅游业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文化效益、管理效益与社会效益,进而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