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精准资助育人体系的完善
——基于谷文昌扶贫实践的思考

2021-12-06 12:58陈建漳
关键词:文昌资助精准

陈 炜,陈建漳

(1.闽南师范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福建漳州 363000;2.闽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福建漳州 363000)

扶贫脱贫,直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凝聚了无数中华儿女的夙愿,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伟大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和使命的时代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1](P47)当前,脱贫攻坚路上的堡垒被逐一攻克,全面小康社会画卷已徐徐展开。如何巩固、推进、完善扶贫脱贫成果?以谷文昌为代表的共产党员,在扶贫征途上为世人书写了一部不忘初心的鲜活教材和牢记使命的生动范本。谷文昌扶贫的成功实践,不仅对地方开展扶贫工作具有重要借鉴价值,也对完善高校精准资助育人体系具有启发意义。

一、谷文昌扶贫实践的内涵

1950年谷文昌随军南下解放东山岛,从此开启长达十四年的东山扶贫之路。解放初期的东山满目疮痍、百废待兴,谷文昌始终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呕心沥血带领东山人民打造出生态、基建、生产、文化“四位一体”的扶贫模式。

(一)生态扶贫,构筑第一道绿色屏障

生态扶贫是将生态文明建设与贫困地区扶贫有机结合的一种扶贫工作模式,以此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生态扶贫体现了生态环境保护与消除贫困的内在统一,归根结底就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破解生态贫困,唯有通过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以此有效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进而提高人民群众的经济收入水平。解放前,东山森林覆盖率仅为0.12%,一年中刮六级以上大风多达一百五十多天,风沙吞噬大量农田村庄房屋,到处一片荒凉,外出逃荒现象屡见不鲜①资料来源:吴焰,赵鹏,孔祥武.人生一粒种漫山木麻黄——谷文昌的生前事身后名[N].人民日报,2015-04-07(4).。谷文昌经过多方求证研究制订治理风沙方案,多次组织全县干部群众筑堤拦沙、挑土压沙、植草固沙、种树防沙,凭借着党员的使命担当,经过十四年苦干实干,“举首不见石头山,下看不见飞沙滩,上路不被太阳晒,树林里面找村庄”的美好一幕终成现实,在人民心中树起了一座绿色生态扶贫丰碑。

(二)基建扶贫,打通扶贫最后一公里

基建扶贫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着力点,也是今朝扶贫的根本点,更是来年防止返贫的压舱石。有了良好的基础设施,不仅为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构建了重要平台,而且为发展产业提供了根本保障。谷文昌筑堤修路、兴修水利,努力夯实基建扶贫根基。在1960年初至1961年6月,谷文昌带领全县党政军民同心向大海宣战,修建八尺门海堤,盘活养殖业、盐业,促进经济民生发展,成为东山人民翘首企盼的脱贫堤。同时,在堤上修建渡槽,淡水随之入岛,有效解决了人畜饮水和农田灌溉的难题。1963年面对自然灾害,谷文昌代表县委发出号召:“天上无雨地上找,地面无水地下挖!”福建省水文地质队、东山党政军民等多方齐心协力共建湖尾地下水工程由此拉开序幕,此工程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地下水工程①资料来源:姜信治.不朽的丰碑:谷文昌精神干部学习读本[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5.。

(三)生产扶贫,开启扶贫燎原之势

扶贫的目的是发展,发展的前提是生产。生产扶贫,能从根本上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并助力群众实现温饱,进而不断提高物质生活水平。谷文昌不忘带领人民排除千难万险,一心只为发展各项生产。例如,1961年寒春时节,下湖大队闹饥荒,群众生活困苦,基本以瓜菜为食。谷文昌亲自到下湖大队与群众共同制订了以打水井修水利、荒山植树锁水、积攒农家肥料为主要措施的“搞生产救饥荒”方案;作为石匠出身的他,不忘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积极带领农民开展以改良生产工具为中心的技术革新运动,成功改良了一款农产品加工和车水两用的小型翼式风力机。东山土地面积小,他提出向海域进军,建盐场,发展养殖业。他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坚持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使农业、盐业、养殖业等各项生产从星星之火,逐渐发展形成燎原之势。

(四)文化扶贫,保障扶贫行稳致远

“脱贫致富从直观上说,是贫困地区创造物质文明的实践活动,但是,真正的社会主义不能仅仅理解为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还必须有高度发展的精神文明——一方面要让人民过上比较富足的生活,另一方面要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脱贫致富。”[2](P149)谷文昌始终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在群众温饱问题得到解决之后,开始着手解决如何提高精神文化生活和发展教育事业,陆续建成剧场、影院、人民会堂、有线广播站等文化场所,致力丰富人民业余文化生活。同时,关爱知识分子,关心学生的成长成才,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努力提高师资水平,时刻关心教师教学及生活条件,全力营造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

二、完善高校精准资助育人体系面临的瓶颈

(一)资助对象认定存在盲区

资助对象认定是开展高校精准资助工作的前提基础。然而受现实条件限制,一些高校对家庭困难学生认定主要以困难证明为参考依据,从而导致资助对象认定由认定人转为鉴定物,不可避免地把关注点转移到物证上。那么,家庭困难证明能否科学精准反映其困难状况呢?其一,为了维护和谐的干群关系,少数村镇或社区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未彻底摸清申请者家庭的具体收入和未认真领会家庭困难评定文件精神的情况下,主观性较强地给予某种级别。其二,生源地分布范围较广,东、中、西部等每个地区经济发展程度不同,人民收入水平自然有异,家庭成员数量有别,家庭困难等级界定必然有差别。其三,面对熟悉的家庭困难证明,“有些班级评议小组成员由于责任心和大局意识不够,造成贫困等级排序出现较大误差,影响最终贫困认定的结果”[3]。

(二)资助资金来源相对单一

当前有许多社会力量积极参与高校精准资助,但其真正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未被充分调动,大部分资助资金仍由政府下拨。如以2019年的实际情况为例:“2019年,政府、高校及社会设立的各项高校学生资助政策共资助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学生4817.59万人次,资助资金1316.89亿元。其中:财政资金657.52亿元,占2019年度高校资助资金总额的49.93%。其中,中央财政资金426.07亿元,占高校资助资金总额的32.35%,占财政资金总额的64.80%;地方财政资金231.45亿元,占高校资助资金总额的17.58%,占财政资金总额的35.20%。银行发放国家助学贷款346.07亿元,占高校资助资金总额的26.28%。高校从事业收入中提取并支出的资助资金291.52亿元,占高校资助资金总额的22.14%。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及个人捐助资助资金(以下简称社会资金)21.78亿元,占高校资助资金总额的1.65%。”[4]可见,尚有一些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及个人等社会力量未被科学有效调动,其潜能的进一步发挥将为高校精准资助注入强大而持久的力量。

(三)资助方式注重经济扶贫

在具体落实精准资助育人过程中,少部分学校侧重物质经济资助,忽视价值精神引导。由此可能导致一些不良后果,如“等、靠、要”的依赖心理逐渐增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随之消减。少部分学生认为不参加勤工助学等有偿资助形式也可获得补助等,这对崇尚劳动、热爱劳动、勤于劳动及劳动观的养成造成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深入开展和发展。特别是一部分受资助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阻。“输血型”经济资助虽较快改变学生的经济困境,但却缺乏有效的心理辅导和精神激励,长此以往,就会形成“由于缺乏必要的经济基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更容易出现自卑、内心封闭、性格孤僻等问题”[5]。

(四)资助管理侧重静态资助

目前一些高校在精准资助育人工作中采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动其管理向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标准化方向发展,使许多家庭困难学生能及时得到经济资助。但其静态资助和动态管理未能协调统一的问题依然存在。一方面,由于硬件条件等诸多因素影响,高校与生源地资助管理部门、民政局等之间并未建立畅通的动态沟通联络渠道和机制,无法实现系统信息的时时共商、共建、共享。另一方面,越来越多贫困家庭实现了历史性脱贫,而少部分资助系统并未对这部分信息进行及时更新,存在资助动态管理滞后性。因此,如何把有限资助金用于真正有需要的学生,是一个需要不断深入探讨和实证的问题。

三、谷文昌扶贫实践对完善高校精准资助育人体系的启示

(一)精准认定:挖掘“物证”与“人证”的结合点

为治理风沙,为植树造林,谷文昌敢于担当、勤于奉献,多方查阅历史资料,访遍东山农技人员,实地勘测山头,以便获得精准资料。老农、农技人员、贫困农民是谷文昌下乡调研必交的三类朋友。可见,坚持“物证”和“人证”的结合是谷文昌成功扶贫实践的首要基石。有鉴于此,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好高校精准资助对象认定:一是入学时详细查阅学籍档案,对其以往的学业、家庭状况等信息有一个基本了解,结合家庭困难证明,根据影响因子数据建立“量化测评模型”,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充分考虑家庭经济状况、家庭人口、家庭收入水平、正接受教育的人数等因素。二是要与生源地资助管理部门建立常态化的动态的沟通联络机制,加大家庭困难证明真实性、准确性审核力度,确保真正家庭困难学生能够享受到资助政策,实现家庭困难学生受助“一个都不能少”。三是要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贯穿脱贫攻坚全过程,强化作风建设,确保扶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6]。狠抓政府和高校资助工作人员的作风建设,明确各参与主体的权责关系,用法治化方式推进精准资助育人领导机制和运行机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实施责任追究制度,适时启动问责机制,对资助数据弄虚作假、失职渎职、徇私舞弊等违法违纪行为进行专项督查和严肃处理,强化价值引领,进一步摒弃敷衍轻视态度和消极被动状态,增强常态化、长效化、科学化和精细化管理的鲜明态度和坚强决心。

(二)精准筹资:探寻“政府主导”与“社会众筹”的融合点

谷文昌的扶贫实践除了积极争取上级支持之外,还善于发动人民群众,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多方做好统战工作,争取社会各界支持。“谷文昌生态治理动员走群众路线,不是单打独斗,紧紧依靠群众,让广大群众知晓、理解和接受党的号召和意图,团结和带领人民群众,充分调动其积极性”[7]。借鉴谷文昌扶贫实践,完善高校精准资助育人体系的筹资工作,可从以下几点发力:首先,构建“大资助”格局,从整体性、开放性、协同性等宏观层面开展资助育人,充分发挥学校各行政职能部门作用,深入挖掘校企合作领域,提高社会资金参与度,进一步为家庭困难学生提供兼职实践岗位、拓展资助项目等方面的帮助。其次,鼓励教师志愿组织设立助学金,为品学兼优的家庭困难学生提供帮助,让教师在力所能及范围内成为精准资助育人工作的有力支持者。最后,引导优秀校友参与其中。校友是一所学校宝贵的人文资源,是一所学校文化传播、精神传承、历史传承的流动宣讲机和播种机,爱、恩、情等无形资产需要在校友间代代传、届届承。特别是要鼓励昨日受资助的优秀校友,能持续关心今日家庭困难学生的成长,与母校一道共同努力阻隔代际贫困的影响,为学生提供更多社会资源,募集更多资助金,努力健全“解经济之困——育红专之人——成栋梁之材”的良性循环体系。

(三)精准扶困:定位“扶志”和“扶智”的落脚点

谷文昌在扶贫实践中深刻认识到,短期的物资救济只能解东山人民的燃眉之急,要彻底改变群众贫困状态,必须从转变思想观念入手,而思想解放需要借助文化的事业繁荣,需要借助教育事业的发展。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消除“精神贫困”才能激发内生动力,唤醒最广大劳动者的劳动激情和力争上游的美好愿望。完善高校精准资助育人体系也是同样道理,资助是前提,育人是根本。在“扶志”“扶智”的前期,要坚持树立以家庭困难学生成长成才为导向的发展型资助育人理念。在给予经济资助时,从学生人生长远发展入手,以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为突破口,因人而异,制订各具个性特点的“扶志”“扶智”方案,把“资助”与“育人”结合起来。在“扶志”“扶智”的中期,要加强励志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感恩教育,不断提升学生对致困的认知能力,持续增强学生脱困的信心决心。在此基础上,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勤工助学岗位,开通就业模拟、素质拓展等多领域多层次的实习实践平台,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劳动教育为中心,培养学生勇攀知识高峰的拼搏精神。在“扶志”“扶智”的后期,要争取从被动“输血”到主动“造血”的质变,要鼓励有条件的家庭困难学生以创业带动就业,对他们所负责的具有现实可行性、市场前景较好、经营模式新颖的优秀创业项目,可给予较大额度的创业资金扶持,助力梦想起航,实现后疫情时代帮助更多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增强其责任感和使命感,助其信仰之基愈加牢固,精神之钙日趋充足,思想之舵日渐行稳。

(四)精准管理:提升静态资助和动态管理的契合度

谷文昌善于把唯物辩证法运动观运用于扶贫实践中,坚持事物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精准标注每个移动沙丘位置,固定实施旬旬植树造林。同理,做到动静结合,推进静态资助和动态管理的有效契合,也是完善高校精准资助育人体系的题中之义。一方面,构建精准资助育人动态监督反馈机制,对受助者开展经常性诚信教育活动,并为之建立个人诚信档案,有效杜绝恶意拖欠助学贷款、考试舞弊、学术造假等不良行为,真正约束和规范其行为,引导树立诚信意识,营造良好校园诚信环境。另一方面,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加强学校与生源地资助管理部门的动态联动,在不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和有效保护学生隐私前提下,时时动态跟踪、反馈和更新相关数据和信息,对学生日常消费状况进行科学动态研判分析,改变原有资助管理大多集中在家庭困难认定、资金额度分配、资金发放等领域的工作模式,将工作重心适当后移,加强资助金后期使用效益的评估和分析,促进资助金功能最大化,实现科学规范的引导和监督,力促资助育人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进而全面提升高校资助育人管理工作的整体质量和水平。

谷文昌的扶贫实践是一名共产党员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最好诠释,是一项扶贫的成功典范。持续深入总结和学习谷文昌扶贫实践的方式方法,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其具体形式,将有利于进一步完善高校精准资助育人体系。随着国家对高校精准资助育人体系的高度重视,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和家庭能够积极投身于这一系统工程的建设当中,力争做好高校精准资助育人工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出更多敢于担当、勇于担当的时代新人。

猜你喜欢
文昌资助精准
文昌发射场暮色
核雕收藏有什么窍门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上海大幅修订《专利资助办法》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黑龙江省启动2017年专利资助资金申报工作
精准扶贫二首
教育部发布《2016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