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起技术与艺术的桥梁

2021-12-06 12:01王孟昌
当代美术家 2021年4期
关键词:卢浮宫蒙娜丽莎当代艺术

王孟昌

《当代美术家》(以下简称“当”):请问您是否有喜欢或欣赏的艺术家、艺术作品?

王孟昌(以下简称“王”):我觉得当代艺术发生的时候,跟我们的生活可能隔得太遥远了,所以我对当代艺术几乎没有什么了解。印象比较深刻的就是张晓刚老师的“血缘系列”作品,但就是看不太懂,我没法准确说出他要表达什么。说到喜欢的艺术家,那些比较古典的,或者历史书、教科书上提到的艺术家,我会稍微熟悉一点。但是对于现代、后现代比较有名的艺术家,我能够说得上名字的可能就没有了。可能有一个原因就是现在分工太细。一个艺术家的生活范围、概念、语言和表达形式,对于另外一个领域的人来讲,可能根本没办法理解,或者说你想表达的那些问题在我这个领域里面不存在。比如说现在有很多人画素描,或者美术作品描写的那种生活情景,可能对我们这一群从来没有经历过的人来讲无法理解,所以没办法跟他产生共鸣。甚至我觉得艺术家们是不是根本不把我们当作受众,根本就瞧不上我们欣赏美术作品的能力。我们会想你们为什么选择这个题材来画,而不选择(另一个)我们能理解的题材呢?比如说现在中国有很多“码农”(注:指IT从业人员),能不能有美术题材来反映码农所关心的一些课题呢?这中间可能缺乏一个桥梁来连接,所以我觉得互相交流比较重要。如果能在作品和码农之间搭建一些桥梁,让他们进入到作品的空间里来,这样“码农”这一领域的人也能够欣赏作品,而不是远远地看着一个不理解的东西。

当:作为算法专家,您提到理工技术有很多规则,严谨、理性,艺术则是自由的,请问艺术是否有给您的专业带来某些影响或启发?

王:我刚才可能回答了一部分,因为现代艺术跟我们的工作相对非常遥远,但是我们的工作里面有一个比较终极的指向,就是提高现代人的幸福感。我们的工作主要还是从物质和效率的层面去提高。那么如何从艺术的层面去提高呢?可能我们很多人会想到,比如说用电脑去作曲,希望能够在音乐的形式方面去丰富。但是从事理工科的人可能对于艺术为什么能够让人感觉到幸福缺乏理解。我觉得今后需要不同领域的人,比如做计算机的、做数学的,共同协作去改善人们的生活品质、幸福感。我觉得需要去探索出幸福感的来源,它背后的逻辑是什么?到底是什么打动了人?然后怎样能够通过各种技术的手段,能够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幸福?比如说《蒙娜丽莎》的本质是什么?我们能不能让更多的人在不去卢浮宫的情况下,也能感受到在卢浮宫看到《蒙娜丽莎》的那种震撼。它背后有没有什么科学上的解释?或者有没有可能把这种稀缺性高品质地复制过来,让更多的人感受到这种震撼。因为有很多人没办法去卢浮宫,或者有些人即使去了卢浮宫,但是现场人太多,他根本就感受不到。谷歌做了一个线上的博物馆项目,可能观众看着也非常震撼,但是跟你在现场看到原作的感受肯定还是不一样的。这背后的原理是什么?本雅明提出来“光晕”这个东西,但也没有解释清楚这个东西为什么会存在,它的科学解释是什么?我觉得这可能是从事艺术和科学的工作者们可以探索的领域。

猜你喜欢
卢浮宫蒙娜丽莎当代艺术
可爱的蒙娜丽莎
当代艺术概念的确立与有效性
陈文令当代艺术作品选
当代艺术的珍奇橱柜
——评《全球视野下的当代艺术》
卢浮宫邮政局改造
日本当代艺术的“三剑客” 上
令卢浮宫焕发新生的现代主义建筑师贝聿铭辞世,享年102岁
卢浮宫职员罢工被闭馆
蒙娜丽莎说
是艺术家还是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