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建平,罗红平
(1.井冈山大学,江西 吉安 343009;2.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2)
党的百年奋斗,靠的是信仰,为的是理想。 习近平反复强调, 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 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要充分运用红色资源,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筑牢初心使命”。[1]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是红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90 多年前,毛泽东在革命低潮期审时度势、积极探索,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率领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 在艰难困苦的井冈山斗争中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光辉道路,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井冈山斗争孕育了伟大的井冈山精神, 这是具有原创意义的民族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 因此,深入研究井冈山精神在理想信念教育中的时代价值和实现路径, 是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的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任务。
当前国际形势波谲云诡,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增加,中国共产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四大危险”更加复杂,理想信念教育的挑战更加严峻。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纵深发展,保护主义愈演愈烈,文化交流交锋更加频繁。 帝国主义图谋“西化”和“分化”我国的力度越来越大,形式和手段越来越隐蔽,危害性也更大。 一是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西方国家不直接攻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而是通过大肆宣扬西方所谓的宪政民主、新自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来制造思想混乱。 二是西方国家凭借其经济和科技优势在政治上加大对华文化输出, 利用历史虚无主义等手段捏造中国共产党、 人民军队和新中国历史上的挫折和弯路, 用隐晦的方式攻击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这些时时刻刻都在腐蚀共产党人的思想,严重威胁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 党员领导干部若意志不坚定,或思想上放松,就容易走向奢靡腐败堕落的深渊,甚至动摇共产主义信仰。
在经历40 多年的改革开放后,我国当前处于社会转型期,经济社会正发生深刻变革,社会利益结构开始逐渐分化,一元化利益格局逐渐打破,多元化利益格局逐步形成,在推动生产力发展、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冲击了人们的利益观,尤其是对中华传统美德的冲击。 一是实用主义冲击向往理想、坚定信仰的美德,主要表现为追求物质利益, 淡化理想追求。 二是保守主义冲击解放思想、创新担当的美德,主要表现为反对革新,淡化责任意识。三是享乐主义冲击艰苦奋斗、攻坚克难的美德,主要表现为精神颓废,淡化进取精神。 四是自我主义冲击利他利民、争取胜利的美德,主要表现为激进自私,淡化为民意识。这些冲击对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带来不利影响,无形中也加大了理想信念教育的难度。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将理想信念教育置于突出位置,但在当前价值观念多元多样多变、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 坚定理想信念被赋予更多内涵和使命的背景下, 理想信念教育与时俱进明显不足。从教育内容上看,仅仅定位于单一的意识形态教育,过于空泛,缺乏特色和针对性,就理想谈理想,与马克思主义结合不够紧,存在脱离实际的现象。从教育形式上看,多使用传统教育平台,使用新媒体新技术进行互动传播的面不广,单向施教、 简单灌输的现象明显。 从教育方法上看,侧重简单化、套路化的传统教学,实践教学重视不够,联系实际指导实践明显不足。 基于此,一些党员领导干部的宗旨意识逐渐淡化、 纪律逐渐涣散、道德逐渐缺失,自身的初心使命受到功利主义的挑战,理想信念教育正逐渐虚化、淡化、弱化。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之本、 是党长期执政之基。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拥有党员9500 多万,是世界上最大的执政党。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指出:“坚决清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 ”[2]面对党的执政环境和执政条件发生的深刻变化, 以及人民群众对党执政能力的新期待,我们更要“推进学习教育制度化常态化,不断坚定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理想信念。 ”[3]
井冈山精神博大精深, 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巨大精神宝库。 2016 年,习近平在江西看望慰问广大干部群众时指出:“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坚持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让井冈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 ”[4]这一论述阐明了井冈山精神丰富的思想内涵。 井冈山精神之所以跨越时空仍具有强大生命力,就在于其饱含坚定执着的信仰文化、实事求是的创新文化、艰苦奋斗的进取文化、依靠群众的民本文化,且已融入到民族文化之中。虽然培育井冈山精神的革命战争年代早已远去, 但它对理想信念教育的价值随着时代的前进愈加彰显,至今仍是共产党人克服精神软骨病的“良方”。
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 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是井冈山精神的灵魂,也是共产党人立身、处世、干事的精神支柱。 1927 年冬,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 革命队伍中不少人对创建革命根据地的意义和重要性认识不足,加之战斗频繁,伤亡较大,补给又困难,少数人对革命失去信心, 离队思想与日俱增。 特别是1928 年相继遭受“三月失败”和“八月失败”,党内、军内一些人的思想逐渐悲观起来,对革命没有信心,部分官兵开始讨论“红旗到底能打多久”。为了统一全党认识,教育党内和军内的一部分人,澄清这些人的混乱思想,毛泽东于1928 年5 月在湘赣边界党的“一大”会议上分析了革命形势,严厉批评了右倾悲观思想, 并在随后召开的湘赣边界党的“二大”上指出:“小块红色区域的长期存在没有疑义,而且这些红色区域将继续发展,日渐接近于全国政权的取得。”[5](P50)毛泽东的精辟分析指出了中国红色根据地必将成为“取得全国政权”的重要力量。 1929 年冬,毛泽东又撰写《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教育全军将士,进一步回答了“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问,极大地坚定了井冈山军民革命到底的信心。 井冈山斗争之所以能在革命低潮时无惧“敌军围困万千重”、燃起“工农武装割据”的燎原之火、有力回答“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问,就在于共产党人在井冈山血与火的艰难岁月里铸就了坚定执着的信仰文化,这个信仰文化,就是共产党人坚信中国革命必胜的信念。
坚定执着的信仰文化,提振人心,鼓舞斗志,凝聚了“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伟大力量,产生了战胜一切困难的超凡勇气, 有了这种精神之钙就能披荆斩棘、勇往无前。习近平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 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 ”[6](P15)当前,改革进入深水区,多元思想交流碰撞, 一些党员干部经不住诱惑, 理想信念滑坡,得“软骨病”,导致追理想的内生动力剧减,进而政治蜕变、经济贪婪,最后深陷囹圄,从井冈山精神中汲取信仰文化的力量, 补足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是正本清源、攻坚克难的题中应有之义。
实事求是、敢闯新路,是井冈山精神的核心。创新作为一种文化, 自古就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和民族进步的灵魂, 一直激励人们自强不息、革故鼎新。 井冈山斗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出发,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一是坚持革命要走自己的路。建党初期,党内盛行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的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 即便八七会议清算了右倾机会主义, 确定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但革命走什么道路的问题依然没有解决。1927 年8 月,毛泽东在《湖南致中央函》中明确指出:“只有共产党旗子才是人民的旗子。 ”[7](P354)率先打出了共产党的旗帜。 在湘赣边界武装割的斗争过程中, 毛泽东等共产党人围绕国民党的多次“进剿”和“会剿”,以及党内要不要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要不要广泛组织发动群众开展土地革命等现实问题,不断进行理论总结,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等鸿篇巨作,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二是在斗争中创造新局面。井冈山斗争始于革命低潮时期,在这一历史关键时刻,我们党以大无畏的革命胆识,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如:实行“三湾改编”,将支部建在连上,保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制定了第一部土地法——《井冈山土地法》, 为更大范围的土地革命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提出十六字游击战术,使处于劣势的弱小军队战胜优势敌人,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军事宝库,等等。共产党人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领导井冈山军民,勇闯新路,铸就了实事求是的创新文化,这个创新文化,就是以“敢为天下先”的气概,理论联系实际勇闯新道路的文化, 这个创新文化为革命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回溯百年党史,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具体实践无不证明,事实求是的创新文化是兴业之本,只有坚持实事求是,勇闯新路,事业发展才能“心之所向无往不前”;相反,不冲破传统束缚、不打破路径依赖,就只能固步自封,被历史淘汰。 百年大变局下,世界多极格局日益凸显,国际国内呈现新面貌,面对新态势,顺势而进者走强、逆势而动者走弱,要把握发展大势,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就要学习和弘扬井冈山精神实事求是的创新文化。
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政治本色和优良传统,也是井冈山精神的基石。井冈山斗争时期,根据地缺衣少粮、缺医少药,生存环境极其恶劣。 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写道:“作战一次,就有一批伤兵。 由于营养不足、受冻和其他原因,官兵病的很多。 医院设在山上,用中西两法治疗,医生药品均缺。 ”[5](P65)对于缺医少药的情况,杨至诚回忆说:“在井冈山,不仅粮食困难,医药同样是困难的。中药都用不上,那时伤病员的痛苦是难以言喻的。 ”[8](P544)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 井冈山军民经受着战场上流血牺牲和日常生活中被冻死、饿死、困死的重重考验。但是,共产党人从来不怕“鬼”、不信邪,倡导人生幸福双手创, 将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摆在突出位置,不惧强敌、不畏艰难,领导广大军民广泛开展反封锁斗争,成功挫败了敌人的多次“进剿”和“会剿”,有效巩固和扩大了革命根据地,铸就了艰苦奋斗的进取文化,这个进取文化,就是不怕苦不怕累,坚定信仰,百折不挠,不懈追求的文化。
艰苦奋斗的进取文化激励华夏儿女开拓进取、永不停歇,引领共产党人以超人意志战胜了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无数个难以想象的磨难,奠定了共产党人的成事之基。 习近平指出:“奋斗是艰辛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没有艰辛就不是真正的奋斗,我们要勇于在艰苦奋斗中净化灵魂、磨砺意志、坚定信念。 ”[9]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人民生活条件持续改善,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突出、 不安全不稳定不和谐的因素增多,面对新情况,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进程中, 从井冈山精神中汲取进取文化的滋养,保持“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昂扬斗志,正是探索和解决新矛盾新问题的时代之需。
民本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极为重要的内容之一,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井冈山斗争中所创立的群众路线是对传统民本文化的创新和升华。 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说:“我们一年来转战各地, 深感全国革命潮流的低落……红军每到一处,群众冷冷清清。 ”[5](P77-78)面对这种情况,工农革命军认识到,要在井冈山站稳脚跟,要巩固和发展红色根据地, 就要深入了解群众的需求和愿望,只有这样,才能发动和宣传群众,唤醒群众的革命觉悟,激发群众的革命热情。 为此,毛泽东利用打仗间隙深入宁冈、遂川、永新等地开展调查研究,先后写下《宁冈调查》和《永新调查》两篇系统的调查报告,并依据实事求是的调查,制定了切合群众利益的政策。此外,毛泽东在论述工农武装割据存在和发展需要具备的条件时,就把“有很好的群众”放在第一位;在阐述以宁冈为中心的罗霄山脉中段最有利于武装割据时,也把“有经营了一年多的群众基础”作为首要。 可见井冈山斗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群众力量非常重视。 习近平指出:“紧紧团结群众、依靠群众,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和发展的重要法宝。 ”[4]井冈山斗争时期,党领导军民一开始就把“做群众工作”作为红军的三大任务之一,通过充分相信群众、密切联系群众,多措并举激发群众支持和参加革命, 把广大群众团结在党的周围,结下了浓厚的军民鱼水情,形成了坚不可摧、战无不胜的革命力量,铸就了依靠群众的民本文化, 这个民本文化就是始终相信和依靠群众、与群众保持血肉联系。井冈山斗争时期发生的无数次大大小小的战斗, 没有一次胜利是离开人民群众的牺牲和奉献。
人民是革命的决定力量, 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 血脉在人民, 只要我们党始终与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就能凝聚起磅礴力量,任何困难都打垮不了我们。 新冠肺炎疫情抗击战就充分彰显了我们党依靠群众形成的伟大力量。当前,我们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建设伟大工程,更需要牢牢掌握这个得胜的重要法宝,从井冈山精神中学习依靠群众的民本文化, 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联系,紧紧依靠群众、同群众打成一片,为群众增福祉、让群众享太平,凝聚起新的不可战胜的时代力量。
井冈山精神内蕴理想信念教育所需的丰富精神给养,“是一种具有真理性、先进性的教育内容”[10],是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优质资源。 习近平指出:“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 ”[11]将井冈山精神融入理想信念教育实践,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积极探索孕育井冈山精神的井冈山斗争史与理想信念教育的深度融合, 从挖掘井冈山红色资源、拓展教育形式、创新教育方法上下功夫,利用井冈山斗争时期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情节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坚持日日为继、久久为功, 以扎实的举措筑牢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之基。
教育内容是教育的核心, 不管是集中教育还是个别教育、 不管是传统教育还是现代教育,“教什么”始终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习近平指出:“坚定的理想信念, 必须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之上。 ”[12](P35)这一论述深刻指明马克思主义是坚定理想信念的理论基础, 也折射出马克思主义对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作用。 因此, 要因势而新, 将井冈山精神转化为理想信念教育的优质资源,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结合,构筑“二位一体”的理想信念教育内容,从而优化理想信念教育内容,实现用党的创新理论滋养初心、引领使命,让共产党人在常学常新中提升理论修养、 升华思想境界。
百年非凡奋斗历程中,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从胜利走向胜利, 其根本在于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习近平指出:“理想信念的坚定,来自思想理论的坚定。 ”[12](P50)理想信念不会自发产生,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高擎“革命理想高于天”的旗帜,把握时代精神的精华,将井冈山斗争时期党的光荣传统、 优良作风以及实践创造、历史经验,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通起来, 将此作为共产党人的必修课, 引导党员干部在学习领悟中了解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作出的伟大贡献,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认清新时代我国所处的历史方位, 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增强前进信心,练就马克思主义“看家本领”,锻造良好的理论素养,从而拧紧思想“总开关”,实现党员干部理论上的清醒。
教育平台是教育内容传播的重要渠道,党校、红色教育基地等传统实体教育平台在党员干部的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移动互联时代扑面而来,以互动传播为特点的新媒体新技术迅速崛起,新技术具有更新快、信息量大、互动性强等优点,能全方位提升传播的时代感以及受众的感受力。 习近平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 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 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 ”[13]当前,新媒体新技术已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正推动新一轮的教育变革和创新。 因此,要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因时而进,将移动互联与实体教育相结合, 积极推动新媒体新技术与理想信念教育的融合创新,画好网上网下同心圆,创建极富吸引力的移动互联教育新平台, 以此拓宽理想信念教育形式, 实现移动互联这个最大变量变成理想信念教育的最大增量。
移动互联时代, 虽然新媒体新技术服务的依然是所要传播的内容, 但如果仅仅是将井冈山精神简化为“上网版”,则难以发挥移动互联教育平台的优势。 因此,要把教育基点放在创新上,紧密结合新媒体新技术的传播特点, 将井冈山斗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与时代融合,以跟进热点、回应焦点、释疑难点为原则,制作系列虚拟仿真专题栏目,推出内容鲜活、互联互通的“升级版” 井冈山精神教育大餐, 推动井冈山精神由“平面展示”向“立体展示”转化,加深党员干部对井冈山斗争史的理解和把握。同时,推进移动互联教育平台的网格化、平台化管理,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让广大党员干部在润物无声中感受井冈山精神的伟大力量, 加深对中国共产党的理论理解和认识, 实现理想信念教育入脑入心。
实践教学是发挥受众主体性的重要环节,也是教育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习近平指出:“没有远大理想,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也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 ”[6](P23)这一论述突出强调了实践的重要作用,在哲学视阈中,实践是主体本质存在及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方式,马克思、恩格斯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将实践视为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用井冈山斗争时期鲜活的红色故事开展贴近生活的理想信念教育是实践教学的优势所在,它能将红色故事所蕴含的价值理念、 道德规范等具体到党员干部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 避免了理想信念教育被抽象为空洞的道德条目。因此,开展理想信念教育, 要因事而化, 秉承知行合一的实践观,坚持以真行获真知、以真知促真行,将传统讲座式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构筑“二位一体”的教育方法,让党员干部在传统教学中锤炼初心、在实践教学中体悟使命。
井冈山精神是共产党人在井冈山斗争时期追求革命理想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精神、 意志的集中体现, 在这一历程中所涌现出来的为革命理想不懈奋斗、英勇牺牲的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如:毛委员带头打草鞋、 朱军长睡地铺、 王尔琢蓄须立志、宛希先勇斗叛徒、吴月娥舍身跳崖震敌胆、谢甲开粉身碎骨保乡亲等, 都是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鲜活案例。教育过程中要坚持以景激情、以景育情的原则, 将坚定理想信念的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适时开展丰富多彩的体验式教学, 激发学习兴趣”[14],如:表演井冈情景剧、讲解红色经典故事、诵读红色家书等,用井冈山斗争时期的典型事迹教育广大党员干部, 筑牢共产党人的 “红色初心”, 引领党员干部立足本职岗位为人民服务,从而实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总之,井冈山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是党员干部精神补“钙”的宝贵资源。 井冈山精神需要传承和赓续, 理想信念教育也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需要坚定马克思主义立场,立足实际、守正创新,不断优化教育内容、拓宽教育形式、拓展教育方法, 推动理想信念教育从集中性教育向经常性教育延伸, 使党员干部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中始终坚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