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振兴,杨小丽,李 益,高龙梅,贾荟芹,刘小英
(四川省达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四川 达州 635000)
达州市地处四川省东部,是四川省马铃薯第二大主产区,随着马铃薯产业稳步发展,农民不断增收。达州市马铃薯需要由生产大市向产业强市转变,达到农民增产增效、产业发展升级的目的。本文就目前达州市马铃薯生产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的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马铃薯是达州市第4大主粮作物,常年种植面积9.8万hm2左右,总产量37万t,是全省第二大马铃薯产区,也是全省主要种薯繁育基地。近年来,马铃薯种植面积逐步扩大,2017年马铃薯种植面积达10.97万hm2,单产19.22t/hm2,总产211.0万t,但与发达国家的平均45t/hm2相比,差距巨大。
达州市属于丘陵山区,地势东北高,西南低,最高海拔2458.3m,最低海拔222m[1]。海拔高度的差异形成了温差各异的立体气候,使达州成为春、秋、冬多季马铃薯生产种植区,形成鲜薯周年供给的独特优势。
达州市宣汉县、万源市 、大竹县为马铃薯主要集中分布区 ,种植面积约占全市马铃薯种植面积的70%[2]。达州春、秋、冬三季均可以种植马铃薯,其中以春季最多,种植面积和总产均约占全市的60%。高山一季区主要是净作春马铃薯;中低海拔二季作区,主要是春马铃薯与玉米套作;秋马铃薯、冬马铃薯主要分布在平坝及城郊,主要栽培方式是净作、菜用[3]。
1.4.1 品种选育与脱毒种薯繁育 达州市农科院采用创新高效育种新方法选育马铃薯新品种3个,其中达薯1号为四川省突破性马铃薯新品种,是四川省主推品种,达芋2号为达州市主推品种。达川市实现了多项繁育技术突破,建成了可年产原原种500万粒的“脱毒马铃薯原原种繁育基地”,生产的原原种抽检合格率连续多年均为100%。万源市建立了规范的原种扩繁基地。
1.4.2 高产高效栽培 达州市集成创新了马铃薯绿色高产栽培技术,栽培示范效果良好,其中春马铃薯平均单产为75360kg/hm2,创四川省春马铃薯净作最高单产纪录[4]。秋马铃薯种植采用了 “稻田稻草全覆盖种植”技术[5]和稻草覆盖半浅耕轻简化栽培模式[6],以及“马铃薯—玉米—苎麻”和“薯/稻/薯”新模式,实现全年粮食产量过万斤、产值过万元“双万”目标[7-8]。
1.4.3 品牌打造 万源是中国三大富硒带之一,万源马铃薯经检测确定为“富硒马铃薯”,近年来通过申报评审,“万源富硒马铃薯”获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记登记证书”。
达州市气候冷凉,地处紫色土及其过渡地带,土壤主要为紫色土和黄壤土,紫色土约占69%,黄壤土和黄棕壤土约占31%,土层较厚,土质疏松,富含钾素。全市常年降雨量为1050~1300mm,降水主要集中在5~9月,海拔较高,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良好的自然条件,种植的马铃薯个头均匀,干物质含量高、口感也积佳,深受广大市民的喜欢。
达州森林覆盖率高,生态环境好,马铃薯产区环境污染小;气候冷凉,病虫害少,施药少;日照强,昼夜温差大,土壤有机质丰富,富含磷钾,薯块食味好、品质优良。硒元素是人体所需的最重要微量元素之一,可增强人体抵抗免疫能力,防止某些癌症的发生,被称为“抗癌之王”。川东秦巴山区土壤富硒,特别是达州万源为全国三大富硒地带之一,是四川省唯一的天然富硒区。达州富硒马铃薯最大特点是甜、面、香,以薯型好、品质佳、口感好、具有保健健康作用等特点在国内享有盛名,是秦巴山区特色农产品。
达州市位于成都、重庆和西安三角的中心地带,历为秦巴地区物资集散地和商贸中心。同时作为国家的交通枢纽城市,高速公路、铁路纵横交错、贯穿全境,为达州马铃薯流通至全国各地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达州市马铃薯研究推广体系健全。达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有从事马铃薯新品种选育和栽培技术研究与脱毒种薯繁育技术研究两个科研团队,先后承担国家省市多个项目研发任务,在马铃薯研究创新方面取得了多项科研成果。达州市、县、乡(镇)都有农技推广专业人员,在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示范推广方面具有丰富经验。
马铃薯栽培品种大多数是农民自行留种,存在年限久、退化严重,串种,混种等问题。近年来虽新引进一些新品种, 新选育了达薯1号、达芋2号等,但推广面积较低。因设施设备落后,经费投入不足及管理体制等原因,优质脱毒种薯生产与推广数量少,优质脱毒种薯覆盖率低。
栽培方式不科学,种植技术较落后,采用窝播或沟播条栽平板式, 切块播种[9-10];平作稀窝,群体构建不科学,以稀大行(窝)平作带植为主[4]。肥料结构不合理,施肥方法不当,有机肥、生物菌肥、中微量元素肥使用量极少,化学肥料特别是氮肥使用量偏大,钾肥施用量严重不足;施肥部门撒施,肥料利用效率低。重茬面积大,种薯精选处理少,病虫综合防控不力,晚疫病危害严重。家庭分户种植为主,地块小,栽培分散,机械化发展慢、水平低,小户生产模式与机械化规模化生产矛盾突出。
目前,马铃薯种植户大多数为农民,收获后的马铃薯不能及时的出售,网络知识匮乏,现有营销网络不健全,没有规范的马铃薯种薯、商品薯销售市场,没有马铃薯销售经营队伍,销售信息不畅,贮藏设施简陋,没有行成较大的规模,小生产与大市场矛盾突出。
马铃薯产业发展对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促进马铃薯主粮化战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均具有重要作用。马铃薯产业是新世纪最具发展前景的产业之一,是当前粮食作物中增产增收潜力最大的作物[11]。作为四川第二大马铃薯主产区,达州可将马铃薯产业作为特色优势农业、扶贫重点产业,以“富硒特色”为突破口,加大投入,重点培育,优先发展。
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优势的原则,搞好马铃薯种植区域规划,集中力量打造优势产业带和专业乡镇,推动生产布局向优势区集中,规模生产,集群发展。万源、宣汉等高海拔地区以繁育高质量脱毒种薯为主,中高山区以发展粮用、加工薯为主,平坝及城郊主要以发展菜用薯为主。种植季节上充分利用达州自然气候优势,稳定秋马铃薯,发展春马铃薯,扩大冬马铃薯,建立马铃薯周年供应体系,满足市场多方需求。通过政府引导扶持,形成系列集中种植、规模生产、优势明显的马铃薯生产基地,实现“布局区域化、生产专业化”。
在坚持自主选育同时,要从全国引进鉴定出适应达州区域气候的、各具特色的、适宜不同生产目的的专用品种、特色品种,如菜用型(炒、蒸、煮)、油炸型(薯条、薯片)、淀粉加工型及不同早、中、晚熟品种等。优化品种结构,适应市场的各种需求,实现品种“优质化、专用化与多元化”。
马铃薯产业的长远发展,必须建立规范的种薯繁育基地和脱毒种薯繁育体系,为生产持续不断地提供优质种薯。一是政府要加大投入,对繁育基地进行基础设施改造,提高脱毒种薯供给能力;二是完善种薯质量检测监管体系,实施种薯生产、经营资格认证、基地认证;三是加强田间检验、质量抽检。
推广应用马铃薯高产高效栽培新技术、新模式,重点推广优新品种、脱毒良种、冬春马铃薯覆膜栽培、测土配方施肥、病虫绿色综合防控等先进实用技术。根据不同区域气候特点、不同栽培季节、不同栽培模式,分别制定不同生产技术规程、地方标准,大幅提高马铃薯生产管理水平和种植效益。
达州马铃薯高产栽培示范产量高,但大面积整体平均水平还是不高,应大力度、大范围加强农民技术培训和生产指导服务。要借助广播电视、互联网、农民夜校、新农通等多种形式进行实用技术宣传;要进行高产高效示范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通过现场观摩、专题讲座、种植大户总结交流等开展人员培训;要利用高产创建、农技110、专家大院、科技扶贫在线等进行现场指导、远程咨询,切实推动马铃薯高产高效技术应用,提高生产技术水平。
坚持质量兴农、品牌强农。富硒是达州马铃薯特色和优势,应大力加强高富硒马铃薯新品种、富硒栽培提升技术的研发,真正让富硒马铃薯成为川东北农业一张名片。宣传上,要高举“绿色、优质、富硒”旗帜,提升达州马铃薯知名度和良好形象,可优先集中打造“万源马铃薯”区域品牌,“抓万源、带达州、辐射川渝陕”。
大力发展以薯片、薯条、全粉、淀粉等产品为主的马铃薯加工业;通过招商引资,有计划、有目的地引进培育一批有实力的马铃薯精深加工企业,完善加工链,提升价值链。推进主食化加工,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对马铃薯全营养功能和多种多样食用方法进行宣传推广,改变马铃薯消费观念由副食消费向主食消费转变,全面推进主食化进程。
建议组建马铃薯工程实验室、马铃薯产业技术研究院,汇集马铃薯品种选育、种薯繁育、高产栽培、农技推广、加工、市场营销等方面人才,建立马铃薯产业创新团队,建立“育-繁-推”“产-学-研-用”一体化模式,强化科技支撑。政府建立马铃薯特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涉农资金、项目要多向马铃薯产业倾斜,强化投入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