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下的“传统乳制品加工技术”课程开发研究

2021-12-06 06:32朱建军张红梅
农产品加工 2021年15期
关键词:技能型乳制品产教

朱建军,肖 芳,张红梅,于 园

(锡林郭勒职业学院,内蒙古锡林浩特 026000)

0 引言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过了40 多年的发展,为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始终在努力着改革创新,但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专业设置、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方面没有更好地发挥好服务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技能型岗位紧缺人才已引起有关部门重视,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扩大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的要求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如今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主流,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捷径[1]。基于这种考虑,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下的“传统乳制品加工技术”课程开发研究为切入点,研究与锡林郭勒盟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给合的高职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加工技术等专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下的“传统乳品加工技术”课程开发为任务。

1 以课程开发为切入点研究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的重要现实意义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新型教育模式,培养高水平、高质量、学识与实践兼备的技能型人才[2]。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了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信息与资源的共享,让知识转化为生产力,让社会资源转化为办学资源,使高等职业院校不用再过多地担心学生的就业,而是生产企业愿意给予学生实习、就业机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依托高等职业院校、生产企业资源极大地降低了人才培养成本,实现了高等职业院校与生产企业的共赢。

1.1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有利于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应主动邀请合作企业参与到专业设置、课程开发的建设中,综合全面分析生产企业发展对于技能型人才的具体要求[3],从而使课程的内容与企业需求及职业标准有效衔接,极大地提升课程内容的实用性、有效性、广泛性,同时也使专业课程教学针对性也得到相应的提升,有效弥补了当前高等职业院校专业教学中的教学内容与生产企业需求、职业发展需求互相脱节的弊端,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式下的人才培养模式下,更加实现了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专业设置,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奠定了基础与捷径。

1.2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有利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以课程改革为切入点,校企双方对达成的教学内容实施全面育人,达到了教学内容具有针对性、时效性、职业性、广泛性等特点,培养出的学生更受生产企业青睐。一方面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就业问题;另一方面也为企业的长足发展提供了优秀人才。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适应生产企业周期得到了极大的缩短,这对于学生未来的职业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从生产企业长足发展的角度看,生产企业拥有更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也必将更好地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培养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对院校、生产企业均得到了加速正循环的经历,真正实现了高等职业院校与生产企业的互惠共赢[4]。

1.3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有利于培育“双师型”师资队伍

高等职业院校近年也逐渐认识到教师实践操作技能的重要性,教师也通过各种方式进行着提高能力,如通过各种短期培训、顶岗实习机会深入企业进行生产调研等方式,但是实践操作能力与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相比仍旧处于较低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生产企业急需的办学目标[5]。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提升实践教学能力是一种既方便、又快捷的方法,其实训操作能力不知不觉得到提升,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深度结合,极大地促进了“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培训、组建。

2 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研究的意义

锡林郭勒盟总面积20.3 万km2,人口为103.6 万人,其中蒙古族人口占到30%,是国家和内蒙古自治区重要的畜产品加工与输出基地。锡林郭勒盟传统乳制品生产加工及销售企业千余家,传统乳制品生产加工特别是手工小作坊是增加农牧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锡林郭勒盟为蒙古族聚居地,蒙古族特别喜食乳制品,是每餐的必需品,而传统乳制品的制作加工特别是手工小作坊式有着上千年的历史,如锡林郭勒盟正蓝旗生产加工的乳制品曾是皇室贡品,代表着察哈尔乳制品。传统乳制品产品种类极其丰富、味道特别鲜美、营养十分丰富,一直享有很高的美誉。但在现代化进程的商品化发展过程制约着其产业快速发展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如生产加工企业的规模化程度较低、产品质量不一、加工与检测人员严重缺乏、创新产品无食品安全标准等问题急需解决。

锡林郭勒职业学院作为锡林郭勒盟唯一一所高等职业院校,以坚持“质量立校,内涵发展,特色办学”的办学宗旨,肩负着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义务与职责。目前,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高职专业已开设,进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人模式,校企共建实训基地,以课程改革为抓手,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培养高层次社会企业急需的技能型人才,形成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特色,为当地食品行业特别是传统乳制品行业培养食品质量与安全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该课题的实施将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的构建及“传统乳制品加工技术”课程的开发起到极积的促进作用,对锡林郭勒盟传统乳制品生产企业由手工小作坊式的生产加工方式向工业化生产方式逐渐过度奠定理论基础,提高传统乳制品产品质量及生产企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积极推进锡林郭勒盟传统乳制品产业的健康快速的发展,促进农牧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同时对于传承和发扬蒙古族传统饮食文化也必将起到积极作用。

2.1 优化人才培养

该课题的研究适合当地经济发展需要的高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制定具体的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配套的人才培养方案[6],并制定传统乳制品加工技术课程标准。为培养适应当地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促进学院高职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加工技术专业教育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2.2 提高师资力量

促使教师主动深入食品生产企业一线进行实践提高,是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教科研能力最效的途径,促进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加工技术专业教师团队服务当地食品产业能力的迅速提升。

2.3 促进地方经济

该课题由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加工技术专业教师、传统乳制品加工企业、检测中心技术与管理人员共同完成,根据企业和市场的实际需求,按照相关要求利用共建的实训基地,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培养高素质技能型高职食品类学生人才,这将为当地食品生产企业、小作坊实现规范化生产奠定良好的基础,将使食品生产企业从业人员素质、生产与管理、检测、销售等环节均有较高的提升与发展;也将使传统乳制品产业的健康发展和机械化生产起到促进作用,切实带动广大农牧民增收,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2.4 弘扬饮食文化

传承至今的锡林郭勒盟传统乳制品经久不衰,是少数民族每日餐桌传统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少数民族丰富的传统文化,该课题的实施、有利于保护、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传统饮食文化,也将为当地农牧民增加收入带来实惠。

3 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模式下的“传统乳制品加工技术”课程开发取得的成效

为了培养出综合素质强、社会急需的技能型人才,进行产教融合、校企深入合作,以锡林郭勒盟地区经济发展及农牧民增收的传统乳制品行业紧密相关的传统乳制品加工技术课程为切入点,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探索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进行内涵建设,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3.1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高了实践技能

以学院传统乳制品生产加工实训基地——锡林郭勒盟溪沐力克乳品有限公司为依托,深入研究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人及管理模式。

学院的传统乳制品生产加工实训基地——锡林郭勒盟溪沐力克乳品有限公司已形成了企业工程师、学院教师及学生共同管理的模式,进行生产、科研、教学为一体的基地,以“传统乳制品加工技术”课程开发研究为切入点,使教师、学生在真实的生产车间进行课程的实践教学。公司以真实的传统乳制品,如奶豆腐、黄油、嚼克、奶皮子等产品生产为任务,制定相关管理制度,与院校教师共同讨论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实训内容设计及考核奖励方法等。学院也出台了有利于教师参与基地建设、管理、课程实践的过程,使教师在知识共享、团队合作、创新研发中得到成长,特别是实践技能的得到了快速的提升;学院也出台了激励企业工程师的相关政策,使企业工程师更愿意投入到服务学生中,工程师参与到学生生产实训、职业素养、团队协作等方面的培养过程中,把企业新的生产技术、管理理念、个人的企业实践经验渗透到实践教学中,使“传统乳制品加工技术”课程实践环节密切对接行业需求及锡林郭勒盟传统乳制品产业发展线条上,从而提升企业对学生的就业满意率,提高学院食品类专业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学生以课程改革,进入实训基地,摆脱了传统理论教学的弊端,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在企业工程师、学院教师、学生组成的小组互相协作下,以生产传统乳制品产品以任务,真正掌握了原料到产品、销售、社会服务等环节的生产要素,真正提高实践技能。

3.2 “传统乳制品加工技术”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考核形式进行了改革

以学院传统乳制品生产加工实训基地——锡林郭勒盟溪沐力克乳品有限公司为依托,调整传统乳制品加工技术课程原有的教学方内容、教学方法手段、考核形式。工程师与教师共同根据基地及锡林郭勒盟地区传统乳制品生产加工行业现状,以实训基地生产加工任务作为载体,将课程中的知识和技能与生产加工真实产品,如奶豆腐、黄油、嚼克、奶皮子等产品实践融为一体,改变了传统以往以理论讲授为主的教学形式。考核形式主要以生产加工产品为主,采用综合性并以生产过程为主的考核形式,结合团队协作、迟到、早退等形式。教学内容即生产任务由教师、企业工程师带领学生共同承担完成,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动手操作、教师为指导的形式,改变了传统模式下以教学为中心的讲授形式,将知识讲授与技能训练融会贯通,强调学生生产安全、吃苦耐劳、团队协作的精神,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团结协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7]。教师与企业工程师在生产任务完成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任务下达、解决问题的方案及相应的帮助,切实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完成生产加工任务,最终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3.3 引领示范,扩大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育人模式

以传统乳制品生产加工实训基地——锡林郭勒盟溪沐力克乳品有限公司为依托,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育人取得的成效后,继续深入研究学院食品检测类等课程产教融合、校企合用的育人模式,遵循“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原则,依托行业企业,积极与当地区域内对口企业合作,继续建设能够满足学生技能训练、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要求的实践教学基地。即以学院校企共建的传统乳制品生产加工实训基地取得的成果为起点、引领,通过课程改革,构建合适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育人模式,最终实现为社会、生产加工企业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而不断努力。

3.4 依托基地,搞好技能培训,全面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以学院校企共建的传统乳制品生产加工实训基地取得的成果为起点、引领,以基地为依托,形成企业工程师、学院教师及学生组成的团队,一方面继续完成课程的后续内容,如传统乳制品标准在生产企业中的落实情况,传统乳制品创新产品标准制修订的问题,以及顶岗、就业实训实习问题;另一方面以教学、生产为抓手,研究基地生产和企业中存在的问题。目前,传统乳制品企业部分产品有标准,一些创新产品需要制修订新的标准,面向区域广泛开展高技能人才培养、技术服务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服务活动,真正实现了学校教学与社会服务的良性循环。将企业工程师理论教学水平、学院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学生企业顶岗实习、企业订单培养有机融合,推动校企资源“优势互补、双方合作共赢”,为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能型的食品类专业人才提供了更多更好的平台。

4 结语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高等教育“要深化教学改革,积极推进产教融合,加强实训实践能力培养,大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实践能力,使教研创新与人才培养相结合”[8]。产教深度融合是提升高校教学质量、成为国家教育的核心理念,也是高等院校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是企业以设备、技术、资金等多种形式向学校注入,进行合作办学。企业对学校承担决策、计划、组织、协调等管理职能,企业以主人的身份直接参与办学过程,分享办学效益,企业通过参与办学来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学校在提供师资、设备、场地的基础上,由企业提供技术、生产原料等共同以具体的产品进行生产性教学,培养的学生真正实现了与企业无缝对接,合作共赢的效果。该课题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给合的高职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加工技术等专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下的“传统乳制品加工技术”课程开发研究为目标,学院高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与当地传统乳制品行业、生产企业深度合作,依托校企共建实训基地,一方面使培养的学生毕业后能够与企业零距离上岗,教师则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模式短时间内会成为双师型教师;另一方面使企业能够增强综合实力,做到健康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了校企共赢的目的。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下“传统乳制品加工技术”课程的改革,并进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运行及管理,才能为当地食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及高职食品类专业培养能够胜任社会需求的人才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猜你喜欢
技能型乳制品产教
乳制品加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研究
技能型社会建设动力机制及其构建略论
中职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高职教育“四实一体”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基于产教融合背景下的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新模式探索
基于产教融合的 OBE 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
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三问”
全球乳制品交易价格指数上升3.1%
四川省技能型人才现状及政策建议
浅谈技能型人才发展状况与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