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宁夏境内民间故事探析

2021-12-06 01:08张绍慧
民族艺林 2021年4期
关键词:民间故事黄河流域宁夏

张绍慧

(宁夏民族艺术研究所,宁夏 银川 750004)

水是生命的源泉,黄河流域为最早的人类提供了养育生命的水源,易于栖身和生存的气候条件、居住条件、狩猎采集和耕种条件,从旧石器时代起,黄河流域就萌发了有明显特征的文化形态,孕育出了内涵丰富的黄河文化。黄河文化指中华民族在黄河流域生活和从事生产活动的过程中创造出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是中华民族的根本血脉,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1]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2]

民间故事是民众创作的反映社会生活和理想愿望的文学作品[3],在研究地方文化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在旧石器时期,宁夏已有人类依黄河而居。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宁夏人民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出了许多在民间广泛流传的故事。《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宁夏卷》(王世兴主编)、《银川民间故事》(马乐群、高耀山主编)、《石嘴山民间故事》(田红梅主编)、《中卫民间故事集》(陈卫主编)都是专门搜集民间故事的著作,其中讲述黄河和黄河流域流传的故事,涉猎广、影响大,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人们认识、了解黄河的故事、黄河泛滥与治理的故事、描述风俗物产的故事、描述风景古迹的故事。以民间故事为切入点认识黄河文化,为弘扬黄河文化尽一份绵薄之力。

一、文化内涵

黄河从中卫南长滩入境宁夏,世代哺育着这片土地,恩泽着宁夏各族儿女,孕育出了宁夏灿烂的历史文化。民间故事源于生活,发展于生活,凝聚了人民群众的智慧,展现了历史风貌,是流传下来的珍贵民间文化,蕴含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一)展示了历史悠久的农业文明

黄河流域宁夏段平川沃野,阳光充足,自然落差约200 米,沿岸劳动人民在这里创造了闻名于世的灌溉农业。宁夏引黄灌区相传创始于秦代,汉代始有记载,距今已2000 余年[4]。历代人民不断加深对黄河开发的探索认识,充分利用地理优势,开渠引水,引进中原的农耕技术,屯田戍边,发展农耕。

沙坡头景区有一座白马雕塑,它代表着一个传说——“白马拖缰”,人们常年在沙坡头修渠引水,可是一次次都失败了。一天,修渠人转累了在渠口歇息,黄河中闪出一个骑白马的美丽少女,告诉修渠人继续深挖渠口,增添引水坝。然后策马离去,马后拖着一条长长的锦带,泛起一道耀眼的浪花。为了纪念那位美丽的姑娘,称新开的干渠为美利渠,称黄河的十里长堤为白马拖缰[5]。美利渠是元代灌溉农田的重要水利设施。明代为了满足农业灌溉的需要,多次浚治该渠,改其入水之口,表明当地农业具有相当的规模[6]。美利渠可能开凿于汉代,到了元代才有明确记载。这条古渠道至今仍在灌溉着这片土地。

宁夏农业垦殖始于秦代,种稻始于公元6 世纪后半叶,唐代中叶已有大面积水稻栽培[7]。有贺兰山为屏障,阳光充足,特别适合农作物及瓜果生长。《叶升贡米的传说》中讲到青铜峡市沟渠纵横,土质肥沃,种植水稻历史悠久。叶升是栽培水稻的宝地,生产的大米粒圆、色洁、油润、味香。康熙访宁夏,用膳时钦点叶升大米为宴席主食,并被列为朝廷“贡米”。

宁夏因黄河而生、因黄河而兴,形成了历史上的水文化区和农业精耕区。人们借助幻想讲述了引黄灌渠的来历,表达了人们对河渠的崇敬、赞美和对修渠人的怀念、感激之情。宁夏引黄古灌区集中了农耕社会的文明成果,这些讲述灌溉农业的民间故事是悠久的农业文明和历代劳动人民智慧的集中展示与传承,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和演进。

(二)描绘了别具一格的生态景观

滔滔黄河自巴颜喀拉山东流,出黑山峡进入宁夏,沿贺兰山,折头北上。宁夏气候宜人,山河壮美,有着“塞上江南”的美誉。这里有“中国史前考古发祥地”水洞沟、展示黄河文化精粹的人文景观“大禹文化园”“中华黄河坛”“塞上奇观沙湖”“贺兰山东麓葡萄长廊”。这些景观不仅别具特色,还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沙湖的传说》中讲到穆桂英带兵打仗,在荒无人烟的沙漠中没有水喝,人困马乏时,她的战马不停地刨着一丛红柳树,树被拔掉后,一股牛腰粗的清水冲上了半天空,出现了一个清如明镜的大湖,湖中长出了芦苇,迎来了珍禽。因靠沙丘,被称为沙湖。既展示了历史文化,又展现了融江南之灵秀与塞北之雄浑为一体的自然风光。

《长峡风光》中讲述康熙访宁夏逛青铜古峡,一路行来,咆哮的黄河水,神奇的禹洞,古渠蜿蜒在广袤的绿色原野上。描绘了青铜峡二十里长峡美景,展示了黄河流域多姿多彩的原生态景色。《南长滩梨花的故事》描绘了在两山夹一河的深山峡谷,几百棵梨树勃勃生长,梨花如雪般绽放在黄河岸边,其中“七姊妹”和“望妻石”的传说彰显了当地人重情重义的品性。

这些故事中别具特色的风景、悠久的历史文化绘就了一个个别具一格的生态景观,展示了“塞上江南”的别致风景。

(三)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民俗生活

民俗生动地体现着一个地区的民众在生活习俗、伦理观念以及心理结构等方面的传统特点,而民间故事本身就是民俗生活的一种表现形式,这些故事中蕴含着浓厚的民俗美。[8]《黄河龙门游九曲》中讲述民间流传着“九曲阵里走一走,轻松活到九十九”的古老民谣,有“游转九曲可以消灾祛病,一年通顺”之说。“游九曲”是盐池县以及黄河流域一带的一种群体性大型民俗文化活动,九曲黄河龙门取自黄河九曲十八弯九折九回。也有流传说中国自古称为九州,有华夏神州之意,游转九曲,也有通达九州的寓意。现在游九曲已由最初的民间自娱自乐演变成规模宏大的各类节庆、大型庆典活动的群体性游艺项目。通过该活动引导广大群众崇德向善、积极进取,表达了人民对健康长寿及美好生活的期盼。

《罗家湖舞龙》讲述了吴忠市黄河岸边罗家湖村的舞龙习俗,因黄河常发大水,村民自发舞龙祈求黄河水不再泛滥。如今,舞龙已变成表达祝福的文化娱乐活动,通过舞龙传承民族精神,代代相传,展现了农民渴望改变生活条件的愿望。

这些故事内容丰富,有着浓郁的生活和乡土气息,展现了劳动人民的生活风貌,表达了本地百姓们的心声,流露出积极乐观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它们彰显了人类集体的智慧,是可世代流传的宝贵精神财富。

(四)呈现了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民间故事展示了民众当时的生活风貌,体现着他们的追求和愿望,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劳动人民为改善生存条件而努力着。如《余丁渠的传说》中余老汉的四个儿子接力挖渠,一直到四儿子余丁,渠终于开通了。引来的黄河水,浇灌着这里的土地,日子慢慢好起来。当地百姓将这条大渠称作“余丁渠”,一直沿用到现在。[9]《“一碗泉”和“长流水”的故事》中农民为改善靠天吃饭的日子,努力找泉水开沟引水种地正是积极向上的体现。

还有很多表现人们与天灾人祸抗争的故事,表达了他们渴望变革的愿望。《月亮仙子与沙湖》里的黄河暴涨决堤,《胡巡按写状子》里恶霸霸占良田[10],表达了民众对灾难和欺压的愤恨,这些难题最后通过努力一一化解,反映了人民迫切地希望摆脱困境的愿望和对自由富足生活的向往。

这些故事不仅反映出他们内心的渴望和追求,也反映着他们企图改变现状的决心和行动,尤其是那些关于贫困劳动者追求幸福生活的故事,对我们有着极大的鼓舞作用。

二、特征分析

宁夏境内有山地、丘陵、盆地、平原,集中展现了黄河流域各种各样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又傍历史上的丝路大通道,处南北民族交汇之地,人流、物流频繁。民众将对生活的经验、人生的知识和美好的愿望注入故事的创作之中。黄河流域宁夏段地理环境独特、历史文化丰富,孕育的民间故事呈现出地域性和兼容性并存、题材多样的基本特征。

(一)主题地域性

民间故事来源于人民群众的生活,每一个地方的故事都有自己的内容和风格。黄河在宁夏境内山舒水缓,宁夏素有“塞上江南”的美称,形成了以农耕文明为主干的地域文化,以利用黄河资源为核心的文化。宁夏不仅流传着很多发展农耕、引黄灌渠的故事,还有很多黄河治理的故事。黄河河岸多系淤泥土壤,河床游荡摆动,对两岸农田、村庄、渠口的危害自古有之[11]。《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12]《黄河改道》[13]讲述了黄河水旱灾害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及人民同其做斗争的故事,当地民众将美好希望寄托于故事当中。有贺兰山、六盘山为屏障,黄河世代哺育着这片土地,恩泽着宁夏各族儿女。《贺兰山的传说》[14]《六盘山》[15]等故事描绘宁夏山川的山形地貌,表达了民众对黄河周围山川的崇敬和热爱之情。宁夏物产丰富,称为枸杞之乡。《李时珍与枸杞》中李时珍发现并命名了枸杞,《苏武和枸杞子的故事》中苏武用枸杞配上其他草药为牧民治病。《青铜峡“断垣燕窝”和“宁夏五宝”的由来》中青鸟衔来五彩九穗谷,大禹将其埋在地里,长成了宁夏“五宝”,其中就有甘草、枸杞。还有讲述自然环境的《长峡风光》《黄沙古渡月牙湖》;记录人物史事的《四渠总龙王通智》《田会蓝修渠惠民》,讲述了通智、田会蓝带领劳动人民在宁夏修“惠农渠”和“昌润渠”的事迹;讲述民俗风情的《九曲十游》《黄河鲤鱼的传说》[16],展现了黄河流域宁夏段的地域风貌。

这些故事乡土气息浓厚,巧妙地利用黄河流域宁夏段地域特点,反映了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劳动智慧,成为认识和了解宁夏的宝贵材料。

(二)文化兼容性

宁夏春秋时为羌戎游牧地,秦朝开始,历代在黄河沿岸屯垦,兴办水利,迁徙移民,使原本的“杂羌戎”获得了“塞北江南”的美誉,出现了多民族混居的场景。不同地方的人们带着自己的文化理念和传统习俗来到宁夏,和睦共处,休养生息。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宁夏人民从中汲取营养,融进本土文化中,创造出既包含本土文化又兼容外来文化的民间故事。

从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率兵北击匈奴,汉武帝立朔方郡,再到明清两代农耕水利快速发展,后至民国史时军阀割据。[17]历代各民族的社会生活都有被作为内容题材创作成民间故事流传下来。有历代开渠治河的故事,如《秦渠的故事》《汉延渠的来历》;有历代人物传说,如《秦始皇西巡》《康熙访宁夏》[18]。随着时代的更迭,民间故事在不停地传承衍生,既是在传承文化,也是在延续历史。[19]

宁夏位于丝绸之路要塞,又有移民迁徙,不同地方的文化相互交融。《宁夏八宝茶的由来》中讲到丝绸之路上的过往商客在西北戈壁沙漠中为了解渴,根据经验在喝茶时放入包括红枣、枸杞、桂圆在内的八样珍贵食材。《大槐树下的人》[20]讲到山西大槐树下的人来到宁夏,带来了粮食和树种,在宁夏开荒种地,辛勤劳作,终于使这片盐碱滩,变成了塞上江南。宁夏流传着许多在全国广泛传播的故事,如讲黄河来历、人类起源的故事,名人轶事、风俗故事等,如《神农尝百草》《黄帝战蚩尤》。

这些民间故事有的是祖辈传承下来的,有的是源于对其他民族、地域文化的兼容和接纳,促使黄河流域宁夏段民间故事呈现出集多民族文化为一体的兼容性特征。

(三)题材多样性

黄河流域宁夏段的民间故事不仅内涵丰厚,题材也丰富多样。黄河流域宁夏段民间故事蕴藏量丰富,反映的社会生活内容广泛,有神话、传说,还有各种内容题材的故事。

神话主要讲述关于人类起源和古代人民对自然力的斗争,如《黄河的来历》《人类出自黄河边》。传说较多,主要讲述具有一定的历史性的故事,包括人物史事、地方风物的传闻。人物史事传说涉及面广,从帝王将相到黎民百姓,广泛刻画各方面人物的动态,以叙述历史事件为主,如《康熙夜走洪广营》[21]《冯玉祥途经平罗为民治水》。地方风物主要叙说地方的山川古迹、乡土特产的由来,展现历史遗存与时代风貌。《红花渠的传说》中牛娃为了求娶红花求铲挖渠,最后累倒被水冲走,红花姑娘也纵身跳入渠中。《甘草龙》中甘草可去除百病,让百姓过上幸福生活。[22]

故事有幻想故事、生活故事和动物故事等。幻想故事中通过超自然力,人民过上美好的生活。如《善有善报 恶有恶报》中不孝顺老人的人让雷击了,孝顺老人的人被老天赐给了金元宝[23];《石嘴子与黑金子》中石匠在深山遇仙得宝,贪心的财主被埋在了山下。[24]这些故事表现了人们的反抗精神和战胜压迫的理想和愿望。生活故事是现实性比较强的故事,反映了人民的生活和愿望。[25]如《有智和无智》中有智运用智慧战胜了刁钻的财主,过上了美满的生活[26];《李百年跑兰州》讲述木匠名师李百年,为修玉皇阁去兰州采木料。故事中运用智慧惩治了为富不仁或歪门邪道者,为劳动者讨回公道,捍卫了广大人民的权益,也表达了人们对生活、对家乡的热爱。动物类故事多讲述动物与人之间发生的故事,如《金鱼报恩》《放羊娃和青蛙》中动物与人类互帮互助,彰显感恩情怀。

三、现实意义

民间故事独特地伴随着历史,经过不同时代的继承,有着不同时历史时代的印记,积淀深厚,具有特殊的文化历史价值。黄河流域宁夏段民间故事内容丰富,内涵深刻。它们展现了人民群众的生活风貌、思想情感,讲述和传承着民族精神。在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今天,重新认识这些民间故事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凝聚精神力量

黄河水奔流万余里,从人水相争走向人水和谐,孕育出“团结、务实、开拓、拼搏、奉献”的黄河精神。[27]

黄河流域宁夏境内流传下许多黄河生态和黄河治理的故事,在与黄河抗争与博弈中凝聚起百折不挠的抗洪治黄精神。其中不乏可歌可泣的同黑恶势力斗争的故事,如《黄河除三妖》《青铜禹迹》等,《黄河除三妖》中一位叫黄河的青年勇战祸害百姓的“三只妖怪”,他却倒在贺兰山上再也没起来。《青铜禹迹》讲述了狂傲不驯的黄河造成宁夏上涝下旱,大禹锻造出一把青铜神斧,从牛首山中劈开了一条峡谷,造福古峡两岸黎民百姓。《黄河与七十二连湖》讲到由于黄河改道的历史渊源,遇雨季或河水暴涨,干渠渠水泄入湖沟,形成了“七十二连湖”。这些故事反映了黄河流域宁夏段人民与黄河和谐共处的愿景。重新认识这些故事,让黄河精神成为激励宁夏人民艰苦奋斗的精神动力,凭借黄河文化禀赋,为现代化建设凝聚精神力量。

(二)增强文化自信

黄河流域宁夏段民间故事内涵丰富,有人民在实践中形成的价值观念等精神层面的内容;有生产、饮食等物质层面的内容;还有各个历史时期形成的带有时代特征的地域文化,如移民、边塞、军事、战争以及开渠治河等内容,还有依黄河而生存的各个民族共同创造的民族文化的内容。

以故事还原历史,用故事传承文化,原汁原味、通俗易懂、寓意深刻,展示异彩纷呈的民间文化。我们可以用生动的语言和艺术再现这些故事,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现在大众面前,激发人们对黄河文化的认同。以发展文化新业态为重点,整合资源。比如,以中卫沙坡头“桂王城”“沙坡鸣钟”等神话传说为原型而创作的大型情景剧《沙坡头盛典》,充分展示了沙漠、绿洲、黄河等地方文化,呈现出黄河流域宁夏段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28]如今,枸杞的相关传说已被广泛借鉴到枸杞生产加工的企业营销宣传当中,通过民间故事提升企业文化,带动枸杞产业发展,为企业发展和民间故事传承都注入了新的活力。合理利用这些故事,寻找新的方式传播民间故事。对传承发展地方文化,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增强文化自信,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培养优良道德

民间故事结构简单,语言质朴生动,包含着富于积极教育意义的内容,广泛反映了优良的思想道德观念。如人民勤劳勇敢的品行,又如对凶恶者、背德者、懒惰者的憎恶,这些道德观念,在今天更需要被推崇。

民间故事展现了民众的生活经验和对传统的认可,饱含民众自发性的文化心理、朴素价值观追求,可以对人们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当下,文化形式多样、文化产品良莠不齐,而在劳动人民所创作和喜爱的民间故事中,对邪恶、虚伪、贪婪等思想行为都是给以无情的排斥和惩罚的。《泽及梢民》中讲述唐徕渠上游的豪绅、官吏自己淌水随淌随开口,还时常卡断下游用水,水利官员马周堂深知下游百姓用水艰难,亲自封水,惩治豪绅,沿渠的官吏、豪绅再也不敢在封水期开口淌水了,下梢子的百姓为了表达感谢,联名赠送了一块写着“泽及梢民”的匾额。[29]

民间故事呈现出来的价值观念,对当下沉迷享乐和道德缺失的人群,可以重新唤起他们对真善美的追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民间故事展示的大都是人生的正价值,传递积极向上的美好理念。

(四)提升景观内涵

黄河流域宁夏段各旅游景点都有迷人的生命和个性。沙坡头、沙湖、水洞沟、南长滩、北长滩等景区都流传着自己的故事。各景点除了向游客提供直观的“游兴”之外,还要让游客有知识上的收益。宁夏段很多景点都来自历史典故,有着自然环境和人文资源的背景,有群众的传闻和流行的故事。《北长滩的水车》讲述着刘、高、张三姓先人相约逃荒来到北长滩,凭借随身携带的种子开荒种地,在这里生存下来,由于土地高于黄河只能靠天吃饭。好在三家人都是手艺人,为改善生存环境,便效仿南方人造水车浇地,三家人团结协力打造了水车,过上了旱涝保收的生活。如今,水车依然在转动,70 多岁的北长滩老人高勇,还在向人们讲述着北长滩水车的故事,让人们对这里流连忘返。作为羊皮筏子和黄河水车的传承人,这位黄河岸边的老人通过讲述故事,提升这个传统村落的文化内涵,他自己已然成为这个传统村落的一道风景。

通过民间故事对各景点进行精神上的濡染,促使游客对各景点文化内涵的发掘,再配合历史考证成果的宣传,可以提升人们对各景点的感受和认识。可以通过游客传播民间故事,流传到各个地方。将民间故事和旅游结合起来,讲好黄河生态景观的故事,从多角度、多方面提升黄河民间故事的影响力,推动文旅协同发展。

四、结语

通过对黄河流域宁夏境内民间故事的挖掘与研究,保护和传承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黄河流域民间文化,使其在时代的发展中不致被淹没和消失,能够继续流传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河流中,更好地为人民大众服务。如今,民间故事生命力愈发旺盛,通过旅游带动、产业宣传等途径,让传统民间文化焕发新的时代风采。

猜你喜欢
民间故事黄河流域宁夏
友谊使者讲述的民间故事
说说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为什么感动人
魔法糖的故事(三)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展现陕西担当
宁夏
增强大局意识 提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发展水平
黄河流域博物馆联盟成立
宁夏
三十六计之顺手牵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