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
(南京工程学院 江苏南京 211167)
2019年2月,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在《支持应用型本科高校发展有关工作情况》中提出“调整优化高等教育布局结构,进一步支持应用型高校发展”[1],在政策层面上探讨了建立应用型高校教育分类体系及推动应用型高校教学特色化发展的意义。应用型高校教育的核心是人才培养,体育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2]。因此,设计与应用型高校培养理念相适应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尤为重要。
应用型高校即强化应用能力,着重培养学生操作实践及岗位胜任能力的高等院校[3]。新政策的提出,将进一步促进应用型高校体育教学发展,推动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改革。对这类院校的体育教学,应以学校的应用型特征及学生的应用能力为基准点,设计合适的质量评估体系,进一步完善应用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教学质量评估(evaluation of teaching quality)通常指对教师或教学机构的业务水平或在培养人才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方法、教学态度等进行评价,以判定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的组织或实施过程[4]。体育教学过程有别于传统的室内授课教学,既有实施不同动作技能的操作思维教学,又有适应各类场地的局部专注或全局意识培养,其教学质量评估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尚未有统一尺度的评价标准。
对于应用型高校的体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当前研究较为缺少,研究角度较为宽泛,尚未形成理论体系。较有影响力的观点认为,应用型高校的体育教学评估,应综合考虑诸多因素,如学校办学特征及人才培养政策、学生体质和技能状况、前期体育课程教学基础、教学实施环节的教与学过程、教师教学目标达成及学生学习效果等[5-7]。因此,应用型高校体育教学质量评估应充分考虑“学生学习与练习质量”,作为评价“学习应用能力及体育发展水平”的基本指标[8]。另外,结合高校“应用型”特征,体育教学质量评估应关注教学过程及学生原有的基础,将后期学生体育知识获得及应用能力作为评价结果,并以结果反馈教学过程[9]。概括而言,对应用型高校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现在过程评价和教学结果评价两个方面。
基于此,应用型高校体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应能够反映学生体育课程参与过程及体育教学目标质量完成状况两个方面,以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两方面要素衡量体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在各类体育教学质量评价理论中,注重体育学科知识教授过程及教学效果是评估理论的基础。一方面,高校开设的体育课程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体育教学将体育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生应用或发展能力的教授过程,其教学质量评估不能离开教学环节,应着重考虑课堂施教环节;另一方面,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重视个人知识操作及实施能力,体育教学以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为根本目的,在全面衡量学校提供的体育教学资源及教师实施体育教学过程等因素后,应用型高校的教学质量评价最终要落实到教学效果上。
应用型高校的体育教学质量评估系统,应在该类型高校办学方针、教学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各类评估因素综合构成。各类要素界限清晰,具有独立性且便于度量,但各要素间存在相互联系及作用[10],共同形成针对应用型高校体育教学的多元化指标系统。结合《大学体育》课程标准从“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两个方面对体育教学提出要求,评估应用型高校的体育教学质量,从教学过程评价和教学结果评价两个方面设计评估体系。
教学过程是实现知识授予和获得的最主要手段,是促进学生知识技能发展的重要途径[11]。体育教学过程涉及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态度等因素,结合应用型高校特征,还应包括教师体育专项技能和健康素养以及学生的专业特征和体育技能基础等方面。教学过程的评价应以具体化的教学活动为依托,从课程目标、教学方法、组织形式、设施条件等方面进行评定。
应用型高校的体育课程目标应在《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等政策文件指导下,根据高校办学定位及学生专业特点,确定体育教学的体育知识教授问题和学生体育技能应用问题。课程目标要贴合教学实践,考虑教学对象的差异化和接受度,科学规划教学内容。能否确定明确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是否符合体育课程标准,应是应用型高校体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重要考虑因素。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和确保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12]。在体育教学环境中,教学方法应服务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虽无统一的准则,但合理的教学方法无论是在教师教授方面还是在学生学习方面,均能有效促进教学互动,解决知识传授问题。应用型高校的体育教学方法,应充分考虑各类运动技能教学与个人体质基础及专项能力的相关性,安排适宜的运动强度,采用顺序教学、启发教学、问题教学、分类教学、情境教学等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可同时体现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能力,应作为应用型高校体育教学质量评估的关键参考因素。
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是为了完成体育课程目标而采用的教学方法或手段[13]。理论上使用应用型高校的体育教学组织,应体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原则,能够依据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技能、兴趣爱好、接受能力等综合状况实施某一方向共性因素的同质化教学,这一方向可能是显性因素,也可能是隐性因素。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学生数量、场地资源、教学环境等条件限制及学生的体育基础差别,很难实现完全区分个体的教学,但可以在某些教学知识点完成的基础上实施分类分组教学,如设置教学比赛或体育游戏,划分同级分组进行练习。应用型高校的体育课程教学离不开教学组织,其具体方式渗透于各个教学环节。
体育教学的躯体参与及操作思维特性决定外在的设施条件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体育设施和硬件条件决定了体育课程的开设方向,甚至决定了能否有效开展,是学生发展运动技能的外在保障或操作媒介。应用型高校体育教学设施条件的评价,应在传统体育教学环境具备硬件条件的基础上,评估教学保障程度及愉悦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是否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技能学习是否主动,均关系到教学质量的优劣,体育教学环境感知与教学质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14]。另外,良好的体育设施条件是教师教学环境的辅助支持,能够调动积极的学习情绪,实现更多教学创新。
与其他课程相似,应用型高校体育教学质量最终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效果上。大学体育课程的基础性表明体育教学具有其他学科不可取代的特质,体育课程能有效促进个人心理健康、运动交际、基础体能的发展,因此体育教学质量的评估不应局限于教学过程及以技能考试为主要形式的传统评价,需要扩展至学生的体育观念、运动参与、教学效果等终结性状态评价方式。
体育观念是一个精神、意识层面上的哲学概念,是在体育实践的基础上经理性思考而形成的精神向往、理想追求的抽象概括[15-16]。理想的应用型高校体育教学结果,学生应形成初步的个人体育观念,包括对体育价值和体育功能属性的认同等具体方面。体育观念的形成能够帮助学生认识与追求自觉、系统、理性的体育意识与行为,因此,作为应用型高校的教学结果考察,具有重要意义。
运动参与反映个人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及行为。学生能够积极自主地经常性参与体育活动,与“培养并发展学生的运动和兴趣爱好,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体育教学目标相符。更高程度的运动参与,要求学生具备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行为和态度,科学掌握健身方法技能,能够将体育活动融入生活,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因此,运动参与反映的是教学效果,是评价应用型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参照方面。
教学效果是对教学目标的回应,是构成教学结果的重要部分。教学效果以教学目标和学业标准为依据,是判断教学计划完成情况、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17]。学生学业成绩所表现的学习效果是教学质量的最直接展现[18],能促进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效果是教学评价中的重要因素,应作为应用型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评估依据。
前期分析了应用型高校体育教学质量评估的教学过程及教学结果两个潜在主要变量,对从属于各个潜变量的具体因素及关系,有必要进一步探讨。依据现有理论及研究成果,各因素应具有重要性及根本性,相互关联且各自独立,在评估操作过程中,既遵循概括性,又具备简约性。
教学过程反映了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互动过程,是教学质量的直观体现,是保证学习成果的前提。高质量的教学过程应具备高效的教学效果且具有改进学生学习行为的效应[19]。应用型高校体育教学过程的评价涉及技能施教的科学性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等因素。教学过程是高效传授运动知识技能和完成体育教学目标的前提,该指标的识别可从教师体育知识储备、教学方案水平、课堂控制能力及学生运动技能掌握、运动能力形成、体育观念改进等因素以考虑。
教学结果是体育教学实践的方向和归宿,能够反馈教学过程并对其产生修正和指导作用。作为应用型高校的体育教学结果,要具备符合年级阶段特点、考虑学生身心特征、具有明确的技能学习效果等特征。教学结果反映整个体育教学过程,是教师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效果的体现。在应用该指标进行教学质量评估时,要从教师方面的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效果、教学目标完成度并依据学生方面的体育课程成绩、动作技能完成、体育观念形成等实际情况分类评价。
经上述理论分析,初步设计应用型高校体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结构图,如图1所示。
图1 应用型高校体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结构图
以江苏省4所应用型高校体育教学为调查对象,探讨该类型高校体育教学质量因素构成,评估各因素之间相互关系,设计应用型高校体育教学质量评估系统。
3.2.1 文献综述
通过中国知网等线上论文数据库检索相关文献,提取有关的信息,初步确定应用型高校体育教学基本特征、构成要素、评价理论及方法应用,完成应用型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理论框架设计。
3.2.2 访谈及问卷调查
对几所高校体育部门领导及教师进行访谈,全面了解体育课程开设及体育教学状况,以及他们对应用型体育教学质量评估的看法。汇总访谈观点,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建设性参考。问卷依据应用型高校体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理论,结合分管教学领导、教师意见完成设计。为确保调查问卷的有效性和科学性,综合3位体育教学专家意见,对各类具体因素及潜在关系进行论证。问卷发放时间及地点随机确定,即时回收,确保效率。调查量表采用利克特9级计分制,分值选择1~9整数计分,1~9分别代表“完全不重要(1)”,“一般(5)”至“非常重要(9)”等9个级别。最后,选择159名体育教师,将应用型高校及一般体育教学质量评估问卷进行调查。
3.2.3 数据统计
采用数据降维判定应用型高校体育教学质量评估各类因素。首先进行数据清洗,剔除无效、异常数值,应用stata统计软件对调查结果实施主成分分析并估计主要因素及各因素构成,最后通过层次分析法论证教学质量评估模型各要素的权重及可靠性,完成评估体系建立工作。
数据降维采用因子分析方法。综合专家访谈结论,确定总体评价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公因子,通过方差最大正交旋转,删除特征值小于0.1的因素,筛选出最终因子。结果显示,体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指标的KMO值为0.923,表明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较强,问卷设计适合使用因子分析。Bartlett球度检验P=0.000,显著性小于0.01,也表明原始变量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相关性,适合因子分析模型。结果显示(见表1、表2),提取的特征值大于1的公共因子有4个,总方差解释比率达到74.492%。
表1 解释的总方差
表2 因子成份矩阵
因子分析降维后进行量表信度检验,在软件中采用Cronbach's Alpha系数以检验各指标的内容或特质是否相同,是否具有内部一致性。结果显示,α系数为 0.923,表明调查获得的数据具有较好的信度。
因子分析初步表明各评价指标与评价选项设计具有内在的关联性,符合理论推测。模型需要进一步确定各指标权重,完成评价体系设计。权重设定采用层次分析法,原理如下。(1)建立层次模型。依据图1,最高层即决策层为应用型高校体育教学质量评估这一体系。(2)构造判别矩阵。依据一致矩阵法确定7个二级评价选项之间的权重,采用相对尺度两两对比,矩阵的一致性反映判别精度。判别矩阵具有以下性质:。(3)实施层次排序及一致性检验。将判别矩阵最大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作为层次排序的权重依据,引入一致性指标(λ为方阵最大特征值,n为方阵阶数)衡量判别矩阵的判别误差。CI越接近0,则判别矩阵越可靠。
依据3位专家对应用型高校体育教学质量评估指标的评分结果,设定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主要因素权重取值1.5,并构造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各类评价选项的项判别矩阵(见表3和表4)。
以表3、表4中的数值构造判别矩阵,将各列向量归一合并,其数值一般项(i,j,K<=4),按行求和,其最大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WT=0.1309、0.3345、0.0756、0.0591、0.1073、0.2458、0.0469,因此,即为3位专家评估体系各评价选项的初步权重。
参照相对评价重要性的相容检验标准,由表3、表4构造的矩阵一致性指标CI值分别为0.0805和0.0707,均低于0.1分界值,因此认为专家在应用型高校体育教学质量评价选项相对重要性的判断上具有相容性、一致性。
表3 教学过程一致性判别矩阵(CI=0.0805)
表4 教学结果一致性判别矩阵(CI=0.0707)
最终,得到体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模型(表5):Y=0.1309×课程目标+0.3345×组织形式+0.0756×教学方法+0.0591×设施条件+0.1073×体育观念+0.2458×教学效果+0.0469×运动参与。
表5 应用型高校体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结构及权重
依据应用型高校体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权重设置结果,教学过程约占评估体系权重的60%,教学结果约占40%,表明教学过程因素在评估体系中更应引起重视。教学过程包括完整的教学活动中状态变换及时间流程,是体育教师不断将体育观念、运动技能的经验传递给学生的过程,这一过程具有时空上的稳定性,评价具体且易于控制,应作为质量评估体系最重要的环节。体育教学结果是体育教学的执行效果,反映教学是否达到预期,该因素的综合效果体现了教学质量的高低,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同样不可忽略。
进一步看,课程目标、组织形式、体育观念、教学效果4个二级指标所占的权重均超过10%,表明这些指标对应用型高校体育教学质量评估具有更显著的意义。课程目标是学生体育学习达到预期效果的具体描述,是经过教学活动期望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或运动技能的学习结果[20]。课程目标是影响体育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在评价体系中,该因素对体育教学质量产生13.09%的影响。课程目标因素虽然“左右”着体育教学方向,但调查表明,该指标对调查者的重要性感知不如教学组织强烈,可能与其教学过程的前提性和潜在性有关。
教学组织形式对体育教学质量起最主要的作用,对总体教学质量影响超过30%。教学组织形式对教学资源及学生学习过程均产生直接作用,关系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效率,因此参与教学的体育教师及教育专家均认可该因素的重要性。该因素在现实体育课程教学中广泛存在,相关研究证实,高效率的教学组织能提升运动技能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健康水平,保证体育教学质量[21]。
体育观念基于“体育理念”这一概念延伸形成。应用型高校体育教学对象均为在校学生,其体育教学实践能够产生“体育价值意识”,但不足以形成“体育理性思考”,对体育的认知尚不能达到“系统的展望与追求”状态。但是该观念的形成能够促进对体育的导向及规范作用,能够形成内在驱动力。不少学生认可体育的重要作用,但主动参与体育运动却存在困难。体育观念的形成并促进体育运动与《为学》中“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是同一个道理。因此。体育观念是学生内在认识向外部行为转变的前提,对其重要性的程度,指标体系给出了10.73%的权重。
教学效果是课程教学的终结性评价节点,是仅次于教学组织形式的重要因素,在应用型高校体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中,占总体指标权重的24.58%。教学结果能够评价并反馈教学过程,促进教学质量提高。在应用型高校体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中,教学结果不应仅局限于学生体育知识掌握,也应考虑与其专业、专长相关的体育技能应用,促进学生积极情绪及健康心理状态,提升体育教学质量。
基于实证研究的应用型高校体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由2个一级指标和7个二级指标构成。一级指标包括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两个要素,其中教学过程要素对教学质量的影响效应超过教学结果要素;二级指标从属于一级指标,具体包括体育课程目标、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设施条件、体育观念、教学效果、运动参与等具体因素。统计结果显示,依据体育教师及专家的调查结果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建立的模型能有效反映应用型高校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内在关系及作用机制。数据分析表明,课程目标、组织形式、体育观念、教学效果4个因素占教学质量评估权重较大(均超过10%),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在7类具体指标中最为重要(权重超过30%)。
应用型高校的体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设计应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理念指导下,确定体育课程目标。其中,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影响应用型高校体育知识技能教授过程,优化教学程序及提高教学效率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核心环节。应引导学生的体育行为贴合学以致用的教育宗旨,将应用型高校体育教学评估体系设计与学生专业及未来从事工作直接密切结合是体育教学探索及实践的必然趋势。另外,体育教学效果应落实于学生体质健康与运动技能,强调技能学习效果的应用性,使学生在学习、社会实践中体验体育教学带来的效果及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