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途径探究
——以云南某高校为例

2021-12-05 07:47浦昆华李东明安丹丹
卫生职业教育 2021年23期
关键词:心理咨询咨询危机

浦昆华,李东明,安丹丹

(1.云南师范大学,云南 昆明 650500;2.昆明理工大学,云南 昆明 650031)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1]。云南某高校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适应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特点、新要求,实施省级心理健康教育示范中心、师资培训中心建设提升工程,以全面提升学生心理素质、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为重点,不断拓展教育渠道、创新教育方法。学校秉承立足整体、面向全体、重视个别的原则,形成了“学校—学院—班级—宿舍—学生”的5级工作网络体系,建立了一支素质高、专业强的心理健康服务工作队伍,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服务,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培育学生理性平和的心态,努力探索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1 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途径探索

1.1 夯队伍,抓建设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拓展选拔视野,抓好教育培训,强化实践锻炼,健全激励机制,整体推进高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心理咨询教师等队伍建设,保证这支队伍后继有人、源源不断”。学校以专兼结合、专业互补、专职专业、兼职精干为原则,建设一支专业化、高水平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队伍,做到基础工作扎实、创新能力凸显。每个班级有2名心理委员,每个学院有2名研究生心理协助员,负责协助心理委员及辅导员开展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此外,每年从学生中招募“心晴”志愿者100余名,形成了一支专兼结合、学生积极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为加强心理工作师资队伍建设,学校组织学院的心理工作者参加全国心理咨询师三级的培训和考试。在日常工作中注重工作的“三化”和“三进”,即推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加常规化、科学化和规范化,使日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走进班级、走进宿舍、走进学生心里。

1.2 重课堂,育英才

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通过必修课、公选课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分模块贯穿于学生大学4年中,每个学期的形势与政策课中都设有心理健康教育专题,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心理健康与素质拓展、心理学与生活等多门公选课,通过案例教学、体验活动、行为训练等方式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心理疏导,排解学生心理困惑,使课堂成为启迪智慧的舞台和培养良好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潜能的重要载体。针对学生个人需求和实际工作中反映出来的问题,邀请校内外心理专家开展主题心理讲座和工作坊,宣传心理健康知识。

1.3 延内涵,拓宣传

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不断延伸教育内涵,丰富宣传载体。积极开展“5·25”心理健康节活动,在学生中大力普及心理知识,引导广大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欣赏自我、关爱自我,提升心理健康水平。进一步完善、丰富学校心理健康宣传原有的“六个一”体系,扩展为“n个一”体系,如一间咨询室,一间自助阅览室,一条热线,一次团体辅导,一次心理测评,一份《心晴》小报,一个宣传栏,一个网站,一个微信公众号等。建立微信公众号,每天推送心理学的相关文章,划分出“心理学”“百家”“悦读”“励志”“感悟”等板块,宣传和普及心理知识。这些宣传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心理保健活动,在愉快的气氛下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学生自我心理健康维护与保健意识,构建和谐、平安、阳光校园。

1.4 强干预,早预防

建立学生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机制。心理预警机制包括日常心理危机排查制度和心理测评两部分。建立从学生干部、辅导员、班主任到学院、学校的心理危机快速干预反应机制。日常心理危机制度由各学院心理辅导员与心理协助员完成,要求各学院通过行为观察、间接了解、直接谈话等方式掌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若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则通过新学期学生心理晴雨表、学期末学生心理晴雨表、每月学生心理晴雨表报送心理中心,通过“学校—学院—班级—宿舍—学生”5级联动机制做好心理干预工作。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评,排查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通过专业手段进行干预,使每个学生都能健康度过大学生活。由心理中心的心理咨询员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提供一对一辅导,采用专业的咨询技术进行干预。建立心理反馈制度和心理跟踪制度。心理中心及时填写心理危机干预监测反馈报告单,协助学院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通过电话回访以及辅导员、班主任观察等方式,了解心理高危学生经干预后的效果,以预防心理问题的再度发生。

1.5 精测评,严筛查

构建了测评、反馈和干预的心理测评体系,每年对大一新生、大三学生以及出国留学生进行心理测评,建立心理档案,给学院反馈学生心理情况,筛查出有自杀意念的学生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筛查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心理测评严格按照培训、施测、筛查、访谈、反馈5个环节开展。通过测评软件采用UPI(大学生精神健康调查表)、SCL-90(症状自评量表)、16PF(16种人格因素问卷)、心理资本4个问卷进行测评。对筛查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约谈,通过访谈来评估是否有自杀意念、是否有心理问题。测评后心理中心给各个学院反馈学生的心理情况,并建立完善的心理测评档案,针对各学生的情况开展心理咨询。

1.6 专咨询,促服务

学校为学生提供开放的专业心理咨询服务,对于自发前来、老师推荐、同学推荐和心理测评筛查出来的学生,可根据个人意愿在心理中心接受个别咨询、电话咨询、网络咨询和团体辅导等方式的心理咨询,若学生存在自杀意念、神经症和精神病,则转介到医疗机构进行专业评估和治疗,在咨询和治疗结束后,心理中心会电话回访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每月开展现场咨询、咨询进宿舍活动。每月25日,在校园设置现场咨询点,为学生提供“房树人”绘画测试和心理咨询服务。为了近距离接触学生,每月在宿舍楼设置咨询点,提供心理测试和心理咨询服务。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分析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界定不同群体、不同年级在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方面的需要,更好地为学生提供心理服务。积极开展心理案例分享会和心理健康教育研讨会,交流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服务工作中的问题;心理工作专、兼职教师积极参加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术研讨会,不断拓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2 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2.1 建立心理危机预警信息识别机制,提前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

学校的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已相对完善,能收集到很多信息,但究竟哪些信息对心理危机的发生起到关键性作用,在信息类别与问题类型之间是否存在对应关系还需进一步验证。若建立起心理危机预警信息识别机制,就能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提取出有用信息,提前对学生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做好预防工作[2]。建立心理危机预警信息识别机制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编制一套心理危机预警信息识别问卷。可通过质化和量化的方式编制问卷。首先,通过访谈心理专家获得一系列的危机信息识别指标和条目;其次,走访各学院,采集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信息,提取心理测评数据,通过统计方法发现是否有预测作用,以及哪些因子起到了预测作用;再次,将访谈专家和数据统计得出的结果相结合,开发出一套心理危机预警信息识别问卷;最后,对问卷进行验证和修订。二是采取多种途径收集心理危机预警信息。发挥心理委员在网络舆情信息收集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关注班级学生在QQ空间、微信、微博上的心情动态判断最近是否遭受重大生活事件打击、情绪波动如何等,以此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运用网络技术手段甄别全校学生的异常心理,如设置关键词“自杀”“厌世”等,识别出是否有学生在不断收集自杀材料、与人交流心得、经常发布一些遗嘱类的文章等。

2.2 创建学院心理服务站,充分发挥心理协助员和心理委员的作用

学校的心理协助员、心理委员制度早已存在,虽对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起到了关键作用,但两者仍有可发挥的空间,在学院创建心理服务站可将两者充分调动起来,心理服务站由心理辅导员负责,具体实施由协助员、各班心理委员进行。学院心理服务站可以结合自身专业特色,设计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心理团体辅导。如:班级凝聚力建设、如何适应大学生活、职业生涯规划等活动,学校心理中心规定时间段让各学院心理服务站对各班进行团体辅导,扩大团体辅导的受益面。目前《心理晴雨表》虽报送了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但后续的跟踪和处理环节仍需加强,学院心理服务站的建立可以提高学生的心理接受度,方便工作的开展,协助员可在心理服务站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初步评估,处理能解决的问题,并承担起后续跟踪工作。

2.3 加强心理健康网络信息化建设,为全校学生建立网上“心理电子身份证”

为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效率,学校可开发出一套集测评、咨询、交流、决策、档案等模块为一体的学生心理健康网络信息管理系统。健康网络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在网上完成咨询的预约、登记,这不仅有助于学校管理学生的咨询信息,也有助于咨询员对咨询历程的梳理。目前在心理测评结束后,想知道测评结果的学生需要打电话预约才能查询测试结果,可以在心理测评系统中增加查询功能,并在学生查询结束后给予相应的辅导建议,将大大提升工作效率,且有助于宣传工作的开展。此外,可为全校每名学生建立网上“心理电子身份证”,学生通过使用自己的账号和密码登录心理网站自主获取心理知识、完成心理测试,并在网上与心理工作者进行即时咨询和在线留言,以此实现畅通交流、有效互动,让每个学生都能树立心理健康意识。

2.4 建立与专业精神卫生机构长期合作关系,建立校—医—家合作机制

目前学校尚未和专业精神卫生机构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这对于转介患有精神病的学生尤为不便,若能与某家专业精神卫生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将能及时转介并进行专业评估和治疗,提高危机处理的效率。同时,建立校—医—家联动合作机制,构建心理危机个案跟踪体系,可加强对有心理危机学生的后期跟踪评估,科学动态地评价有心理危机学生的心理状况,有效预防心理危机的再度发生。

2.5 开展心理委员培训、“心理沙龙”、心理咨询案例督导会等工作

心理委员是心理危机识别的“摄像头”,是接触学生的一线工作人员,提升心理委员的专业性极其重要,通过定期培训,教会心理委员如何识别心理异常的学生,需要关注哪些线索,可以通过哪些渠道获得这些线索等,还可教授心理委员一些简单的心理咨询技巧,让其更有针对性地接触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心理沙龙”是一种形式自由、参与性强的主题讨论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辅导员、心理咨询员、心理协助员)至少每个月开展一期“心理沙龙”,每期确定一个主题,如“倾听心声,沟通你我”“悦纳自我,自信人生”“文明上网,健康成长”“放松心情,快乐学习”等,大家对有关话题发表见解,谈论自己在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中遇到的困惑和困难,相互讨论学习,可以电影赏析、心理游戏、小组讨论等形式,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分享经验,获取新知。每月举办一次心理咨询案例督导会,每次邀请一名督导教师针对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如恋爱情感问题、考试焦虑、心理危机等,进行典型案例或疑难案例督导,对咨询要点、咨询技巧、咨询方法等进行深度分析和讲解,通过督导合理宣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心中的压力和忧虑,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业务水平,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个人成长。

猜你喜欢
心理咨询咨询危机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法科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研究
心理咨询:架一座心灵的彩虹
咨询联盟大有可为
“危机”中的自信
心理咨询广播节目如何保持生命力
危机来袭/等
健康咨询
健康咨询
健康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