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城关第一小学 林宝琴
谁都知道教师最主要的任务是教书育人,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其中的一项任务。而数学这门学科,是引导学生培养创新能力、提高创新思维的一门非常有利的学科。数学知识是抽象的,有的东西我们看不见、摸不着,甚至感觉不到,要想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去想象、去思考,单凭教师简单的几句口头描述,是无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思维能力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利用教学课件和其他能吸引学生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引导学生从各方面去发现问题,寻找问题的根源,从而解决问题。
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可以让学生从要我学过渡到我要学。曾听过这样的一句话:想让学生喜欢你的课,先要让学生喜欢上你。当然,要让每个学生都喜欢你,这是不可能的事,但我们可以尽量让学生愿意接近你、信任你。再不济的人都有他的优点,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个性特点,给他们以恰当、必要的引导和帮助。有的同学进步了,我们可以送上一句鼓励的话语。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经常使用一些简单的激励性语言,如“真好!”“你太棒了!”“你的声音真洪亮!”“你把语言组织得真好!”“你的思维真清晰!”“你的观察力真好!”等。这看似简单,但对于学生来说,其得到的是教师的认可和肯定。只要教师不吝啬地欣赏他们、赞赏他们,就会激起他们的希望和信心。表扬鼓励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是一个动作、一个微笑、一句话、一件小礼品……用“行为”来表示,让学生对你没有畏惧感,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才能让学生敢说、愿说、想说、能说、会说。
在教学小学数学第二册的实践活动“小小商店”时,为了让活动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能够学到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笔者设计了如下教学思路:搭建活动平台—开展活动—总结评价活动。具体程序如下:把学生带到校园的一个角落,布置一个模拟的商品店,摆上用于买卖的所有物品,各自准备好不同面值的钱,分小组进行,每组设售货员和顾客。为了让学生人人参与、个个有实践锻炼的机会,笔者及时鼓励他们先从小物件进行买卖,大胆实践,在买卖中锻炼胆识、增强自信,大胆投入活动。在活动中,由于有些同学数学基础薄弱,在计算找、补钱时遇到了困难。笔者立即和他们一起想办法、找原因,让他们从中体会到了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有些同学在活动过程中还想出有奖购物的促销方式,有的还想出了买卖相结合的方式,把活动推向了高潮。这些方法蕴含着学生的创新意识,打破了一般买卖的定式思维,而是从多种角度去思考问题,灵活运用了买卖相结合的购物方法,创造性地把书本知识转化为生活技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了活动中的难题,表现出大胆创新、勇于实践的能力。用与别人不同的思维方式、别人忽略的思维方式去思考正是这一活动的目的。这种给学生创设宽松学习环境和实践机会的教学,培养了不同学习层次学生的创新意识。也只有在这种民主、和谐、积极的教学氛围下,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并乐于参与教学过程,才能在活动中学有所思,学有所得。
小学是培养学生思维的重要阶段,教师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激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同时积极解决问题。可以在探索讨论的过程中将学到的旧知识进行复习巩固,掌握新知识。拓展思维,大胆想象,主动探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主动参与课堂互动。按照小组合作的模式帮助学生增强集体意识以及团结合作意识,帮助他们培养创新能力。比如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这节课的时候,教师可让学生利用生活经验来想象怎样计算出一块长方体橡皮的体积,让他们自己准备好工具,在课堂当中积极主动分享自己的想法,再自己选择合适的方法,求出橡皮的体积。有的说只要测量出橡皮的长、宽、高,就可以直接用公式进行计算;有的说把橡皮切成两个相同的正方体,再用正方体的体积公式计算一整块橡皮的体积……这种主动发言、积极思考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思维的起步器。在观察学习前,要让学生提出明确而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教师应给予及时指导和帮助。如教学小学数学第五册中“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时,笔者先指着五星红旗问:“这是什么形状?”学生回答说:“长方形。”接着笔者出示了一个长方体盒子问:“这又是什么图形?”学生回答说:“长方体。”这时,笔者说:“让我们一起数数它有几个面吧!”学生纷纷举手回答说:“6 个面。”“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长方体的一个面。”这就自然导入了新课。接着请同学到黑板上画出一个长方形,再请同学们说说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的,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处、有什么特点。最后把学生分成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践活动:用“钉子板”表示不同位置、不同大小的长方形,看哪个小组表示出的长方形最多。然后把表示的形状在作业本上画出来,数一数它一共有几条边,有几条长边,有几条短边;思考两条长边叫什么,两条短边叫什么。最后各自将准备好的长方体盒子的面剪下来,把剪下的长方形沿中线对折,看看它们的对边之间有什么关系,再数一数有几个角。通过操作和观察,学生不难发现:长方形的两条长边的长度相等,两条短边也相等,有4 个角。用同样的学习方法再学习正方形,只要找出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异同,学生学习起来就不会有困难了,而且轻松易懂。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在知识形成中创新能力得到了有效培养。
数学教学的内容对于其他各学科而言逻辑性较强,且较抽象,有很多学生把概念公式记住了,但在实际的问题中却无法运用,这是因为他们对所要记忆的内容没有理解,没有考虑真正的意义和联系,而是纯粹机械重复地去识记。为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能更长久、正确地进行记忆,教师在进行概念、公式、原理等教学时,要将所谓的概念公式联系生活的实际例子或事物来加以具体化、形象化,以便加强学生的记忆。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它既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提高,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本途径。因此,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按学生掌握知识的不同和个性差异精心设计有层次的练习题,特别要设计好扩展性练习,以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后,笔者分三个层次设计了与教学内容相当的练习题。学习后进生完成:15×4=( )、32×2=( )、18×4=( ),用以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学习中等以上的学生完成:25×9=( )、49×8=( )、17×5=( ),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运用知识的能力,可以帮助他们把学到的知识纳入新知识中去运用,并把知识转化为技能。优等生完成:25×4+25×9=( )、19×3+16×3=( )、21×7+17×5=( )。教师尽可能多地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指导策略,以便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需求,让他们都得到不同层次的收获。
想做好每件事,这不是容易和简单的事,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让自己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改变那种“我教你学”的传统教学模式,真正地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只有让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处处创新之地,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