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诀考证》探析

2021-12-05 21:47程新邓勇
关键词:本草纲目李时珍脏腑

程新,邓勇

(安徽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安徽 合肥 230038)

《脉诀考证》,明·李时珍撰,全书仅两千余字,考证了脉学的四个问题。本文拟从《脉诀考证》的版本、主要内容、学术思想及其与《濒湖脉学》的关系等方面加以探讨,为李时珍研究及脉学研究提供一点帮助。

1 《脉诀考证》的版本

1.1 初刊本推究

《脉诀考证》初刊本难以确考,书目所载现存最早版本是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藏明万历五年(1577)刊本。此本与《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合刊,起初著录为明嘉靖四十三年刊本。《上海中医学院中医图书目录》:“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脉诀考证,(明)李时珍著,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刊本。 ”[1]2006年,《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古籍善本提要目录》印行,改定此本为明万历五年(1577)刊本,并且记录此本特征是:半叶9行20字,半框22.5×14.5 cm,《濒湖脉学》后附有李言闻补崔嘉彦《四言举要》[2]。据此,也可以说《脉诀考证》现存最早版本是与《濒湖脉学》《四言举要》《奇经八脉考》合刊本。推究起初著录为明嘉靖四十三年刊本的原因,可能是仅顾及《濒湖脉学》卷前有李时珍在明嘉靖四十三年撰写的序言;后改定为明万历五年刊本,应当是注意到《奇经八脉考》卷前有明万历五年顾问写的序言。

1.2 明清时期四类版本

明清时期《脉诀考证》的版本,大致可分为与其他医书合行本、附行于《本草纲目》本、丛书本、单行本四类,现分别介绍如下。

《脉诀考证》除了与《濒湖脉学》(含《四言举要》)《奇经八脉考》合行外,还曾与其他医书合行。《脉诀考证》与《奇经八脉考》合行,河北中医学院图书馆藏有清刊本[3],浙江中医药大学图书馆藏有清光绪四年(1878)蜀东善成堂刊本[4]。《脉诀考证》与《脉诀附方》《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合行,题为《李濒湖脉诀》,《中国医学书目》著录有清光绪九年(1883)天津文成堂刊本[5],此本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收藏[6]。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康熙帝诏令太医院校订《本草品汇精要》。太医院吏目王道纯、医士江兆元两人完成校订任务后,又编成《本草品汇精要续集》10卷、《脉诀四言举要》上下卷,其中《脉诀四言举要》内有《脉诀考证》。此书现藏故宫博物院,有《故宫珍本丛刊》《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本。

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本草纲目》金陵本正式刊行,此本未附《脉诀考证》。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本草纲目》江西本刊成,书末附《濒湖脉学》《脉诀考证》《奇经八脉考》。此后的明崇祯十三年(1640)钱蔚起刊本、清光绪十一年(1885)味古斋刊本等,均附有《脉诀考证》。《本草纲目》东传日本,日本正德四年(1714)含英堂、豫章堂刊本也附有《脉诀考证》[7]。客观地说,正是因为《本草纲目》的广为流传,使得与之附行的《脉诀考证》能流传至今。

195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出版《本草纲目》味古斋刊本所附《濒湖脉学》《脉诀考证》《奇经八脉考》;1985年,中国书店再次影印出版。因此,目前较易见到的《本草纲目》附刊本《脉诀考证》,是影印味古斋本。

《脉诀考证》还存于清代编纂的几种丛书中。据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版《中国中医古籍总目》著录,清乾隆刊本《莫氏锦囊十二种》、清刊本《医方全书五种》、清太医院编《脉学本草医方全书》中,均有《脉诀考证》。此外,清怀德堂刊本《图注难经脉诀》亦附刻有《脉诀考证》一卷。

清乾隆年间纂成《四库全书》,其中“医家类”精选清乾隆以前历代医学典籍,总数不足百部,李时珍著作即有三部,《濒湖脉学》是其中之一。《濒湖脉学》(独立而非附于《本草纲目》之后)一书中,《脉诀考证》紧续于《四言举要》之后,与《四言举要》相比,仅有的细微差异是《脉诀考证》的标题前有“附”字,即题作“附脉诀考证”, 而后者无“附”字。《四库全书》文渊阁本、文津阁本、文澜阁本均已影印出版,其中文渊阁本有数种影印本,电子本也很容易见到,因而是目前最容易得到的附行本《脉诀考证》。

《中国中医古籍总目》著录了《脉诀考证》单行抄本一种、刊本两种[8]。抄本常以自用为目的,确有单行的可能。至于两种刊本,《中国中医古籍总目》标明分别收藏于河北医科大学图书馆和安徽中医学院图书馆。河北医科大学图书馆的中医古籍今藏河北中医学院图书馆,检2020年版《河北中医学院古籍目录》,未见著录《脉诀考证》单行本,可能是原提供著录的书目数据不准确或是《中国中医古籍总目》误著。笔者于安徽中医学院(即今安徽中医药大学)图书馆调阅实物,发现其为《脉诀考证》《脉诀附方》《濒湖脉学》(含《四言举要》)合刊本。

点校《脉诀考证》,最佳底本应是明万历五年刊本、《本草纲目》江西本附刊本。目前还没有以明万历五年刊本为底本的《脉诀考证》点校本行世。以《本草纲目》江西本附刊本为底本的《脉诀考证》点校本常见,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年版《李时珍医学全书》中的《脉诀考证》点校本,即以《本草纲目》江西本附刊本为底本。

2 《脉诀考证》的主要内容及学术思想

《脉诀考证》没有前序后跋,难以判断具体成书年代。由于此书多与《濒湖脉学》等合行,因此多数学者主张此书大致与《濒湖脉学》同时成书。

《脉诀考证》全书由四部分内容组成,分别为“《脉诀》非叔和书”(5段)、“七表八里九道之非”(5段)、“男女脉位”(5段)、“脏腑部位”(4段),合计19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为一位学者或医家的相关论断,均以“某某曰”开头,去掉重复出现者4人(即吴澄、谢缙翁、戴起宗、李时珍),实为15位学者或医家的观点。《脉诀考证》全书共2 159字,其中李时珍所言两段,分别位于“七表八里九道之非”与“脏腑部位”之末,合计397字。

2.1 列举五家之说,辨明“《脉诀》非叔和书”

《脉诀考证》内容总体上可分为两大板块。第一板块即第一部分,为“《脉诀》非叔和书”,辨析《脉诀》其书之伪,共列举五人观点(其中朱、柳、钱均非医家):①朱熹:“词最鄙浅,非叔和本书”;②柳贯:“叔和西晋时尚未有歌括,此乃宋之中世人伪托”;③谢缙翁:“宋熙宁初校正《脉经》,尚未有此,……乃熙宁以后人作耳”;④王世相:“假叔和之名,语多牴牾,辞语鄙俚”;⑤钱溥:“及托叔和《脉诀》行,而医经之理遂微,……假其名而得行耳。”[9]139-141主要是从形式方面,如语言雅俗、编撰体裁、文献记载其书来源等加以辨别,说明《脉诀》真正作者并非王叔和。

一般认为《脉诀》系高阳生撰,托名王叔和。关于高阳生所处的时代,早期文献记为六朝(或明确为刘宋),后期则多倾向于宋代(或明确为北宋),也有认为是五代或唐代以前等,虽有多人曾作过考证,但至今未有公论。最早辨《脉诀》是伪书的为宋朝人晁公武(1105-1180)、陈无择(1121-1190)和朱熹(1130-1200)。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十五:“《脉诀》一卷,右题曰王叔和撰,皆歌诀鄙浅之言,后人依托者,然最行于世。 ”[10]陈无择《三因极一病症方论》卷一《脉经序》:“六朝有高阳生者,剽窃作歌诀,刘元宾从而解之,遂使雪曲应稀,巴歌和众,经文溺于覆瓮,正道翳于诐辞,良可叹息。 ”[11]与陈氏大致同时,朱熹于1195年在《跋郭长阳医书》中言:“独俗间所传《脉诀》五七言韵语者,词最鄙浅,非叔和本书明甚。 ”[12]郭长阳,即宋代名医郭雍。李时珍受辨伪之学影响,意识到辨明《脉诀》非王叔和所撰的重要性,因此他在《〈脉诀〉非叔和书》标题下征引了上述五家论述,揭示《脉诀》并非王叔和所撰,王叔和所撰为《脉经》。上述说法在今天是常识,可在《脉诀》流行、王叔和撰《脉经》少有人知的当时,却有辨伪存真、正本清源的作用。

直接征引朱熹等五家之说的做法,既表明李时珍无意掠人之美,也表明他原则上赞同五家之说。至于五家之说中某些相互抵触的地方,李时珍则不强作解人,而是让读者自行体味和取舍。直接征引他人之说,不置己说,虽是李时珍所处时代的通行做法,但能从文献中爬梳出五家之说,却显示了他的良苦用心。

2.2 广引博征,辨谬归正

第二板块即后三个部分,或可称为三个分论,分别从学术上分析、辨驳《脉诀》内容之误。李时珍考证《脉诀》是伪书之外,还从七表八里九道、男女脉位、脏腑部位三个方面进行了辨谬归正。其中“七表八里九道之非”,引用四人观点:①戴起宗曰:“脉不可以表里定名也,轩岐、越人、叔和皆不言表里”;②滑寿曰:七表、八里、九道之分,“求脉之明,为脉之晦”;③谢缙翁曰:“《脉经》论脉二十四种,初无表里九道之目”,《脉经》以芤脉为阴,而《脉诀》以芤为七表属阳,以及“《脉诀》以动为阴,以弦为阳”;④吴澄曰:“凡二十七脉,不止于七表八里九道二十四脉也”。李时珍认为,《脉诀》虽亦有二十四种脉,但其“增长短而去数散,皆非也”[13]1271,且“《素》《难》、仲景论脉,只别阴阳,初无定数”。可见,上述诸家主要论及三个方面问题:一是表里分类之误,二是二十四脉数量之误,三是部分脉之阴阳属性之误。

在反对七表八里九道之说的同时,李时珍从临床实际出发,明确主张脉分二十七种。吴澄在《诊脉指要序》中说脉有浮、流(《脉诀考证》作“沉”)、迟、数、洪、微、细、散、虚、实、滑、涩、长、短、弦、芤、紧、缓、革、牢、弱、濡、伏、动、促、结、代二十七种[14]。此说符合临床实际,因此李时珍十分赞同,他说:“此草庐公说,独得要领也。 ”[13]1271吴澄的二十七脉之说,李时珍不仅十分推崇,并且还一一列于《濒湖脉学》之首,因此得到公认,成为现今通行的诊病脉象规范。

关于男女脉位,李时珍征引褚澄、储泳、戴起宗、朱震亨、叶英之说,以证高阳生之误,否定女子之脉与男子相反之说,赞同戴起宗的观点:“不知男女形气精血虽异,而十二经脉所行始终,五脏之定位则一也。安可以女人脉位为反耶?”[13]1272

关于脏腑部位,李时珍征引王宗正、赵继宗、吴澄三人的论述之后,提出“两手六部,皆肺之经脉也,特取此以候五脏六腑之气耳,非五脏六腑所居之处也。 ”[13]1272

李时珍对上述两部分加以总结,认为肺经一脉,候五脏六腑之气;褚、储、赵氏以男女脏腑颠倒部位,有误;褚氏倒装五脏,丹溪别男女尺寸,草庐明三部皆肺,三说皆有真见;命门即肾之说,乃越人之误。

《脉诀考证》写作目的就是为了使人认识到《脉诀》其误而归于正,故重点不在于批判或攻驳高氏《脉诀》,李时珍在此书内仅指出其错误大略,如《脉诀》非叔和书、七表八里九道之非等,而非详细论述及勘误,因为此前元代《脉诀刊误》已是集大成之作,李时珍充分认可,《四库全书总目》亦称此书“考证旧文,句句为辨,原书伪妄,殆抉摘无遗。 ”[15]872鉴于戴氏仅有“破”而无“立”,“但斥赝本之非,尚未能详立一法,明其何以是也。”[15]875-876,故未能阻止《脉诀》的流行。正如《濒湖脉学》序称:“医学习诵,以为权舆,逮臻颁白,脉理竟昧。 ”[9]9李时珍《脉诀考证》是对《脉诀》的“破”,只略加论证与补充,以释疑解惑,目的是为其《濒湖脉学》所立二十七脉主旨服务(即“为脉指南”)。换言之,《脉诀考证》着重指出《脉诀》一书中存在的几个应特别注意的问题,需要与《濒湖脉学》二十七脉等正面论述的内容相配合,方可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 《脉诀考证》的影响

《脉诀》虽是伪托王叔和之作,但其篇幅短小,以歌诀体行文,通俗易解,因而迅速流行。其书之刊行,使得篇幅相对较长、文字较难懂的《脉经》关注者日渐鲜少。李时珍因而撰《脉诀考证》,篇幅短小,只讨论有关脉学源流的四个紧要问题,每个问题只征引最重要的论述,不作繁琐考证,达到了精准地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目的。《脉诀考证》注重实用,行世后不断再版。据《中国中医古籍总目》统计,仅与《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共同流布的《脉诀考证》就不下30个版本。新中国成立后,还有据江西本、味古斋本《本草纲目》的影印本,至于点校本,更有若干种。这些版本迭相出现,足证《脉诀考证》受人重视,具有独特的文献价值。

明清两代及之后,某些中医文献中直接收录了《脉诀考证》的内容。如明末的张三夕在《医学六要》的《四诊法》中专立“脏腑部位”一条,将《脉诀考证》“脏腑部位”的文字差不多全部载入[16]。再如,清人汪世钟撰《家藏蒙筌》,在卷一“七表八里九道之非”中引用了《脉诀考证》的三段文字;清末民初敲跷道人撰《元汇医镜》,他在卷一“《脉诀》非叔和辨”和“七表八里九道之非”两条中,引用了《脉诀考证》的三段文字。

《脉诀考证》出版之后,出现了一些正面肯定《脉诀考证》的论述。如王世钟《家藏蒙筌》卷一“男女脉位辨”提到,褚澄言女人之脉与男子不同,宜倒诊,“继后华谷储泳又从而和之,以致后人见为有理,遂相传授。嗟乎!一言之祸,至于如此。幸有先贤金陵戴起宗、丹溪朱震亨、濒湖李时珍,均已辟之矣。盖男女形气精血虽异,而经脉五脏定位则一,安可以女人脉为反耶?然其所异者,不过男子属阳,寸盛尺弱,肖乎天也;女子属阴,尺盛寸弱,肖乎地也。岂有倒装五脏,颠倒错乱,如褚氏之论也哉?若以褚氏之脉治病,反生病矣,害莫甚矣!”[17]

《脉诀考证》中的一些观点也被当今的脉学著作采纳。目前的脉诊书籍皆明确王叔和所撰为《脉经》,而非《脉诀》;不再提七表八里九道之脉、男女异位之脉;都主张寸关尺分配脏腑,其所候为五脏六腑之气,而不是脏腑之脉出于何部。赵恩俭主编的《中医脉诊学》,更是详细讨论了《脉诀》的得失,指出《脉诀》文辞鄙浅,七表八里九道的脉象分类方法不合理及有关脉象论述方面的错误等[18]。

猜你喜欢
本草纲目李时珍脏腑
解码李时珍
《本草纲目》享誉欧洲,靠的竟是“博物”
中国药神李时珍
秒变戏精
本草纲目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研究进展
倾听“脏腑”之言 安度多事之秋
《本草纲目》曾经没人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