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视野中“行政管理+传播学”推进传播学课程建设的探索

2021-12-05 18:26史春媛孙晨光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21年11期
关键词:传播学文科交叉

颜 冰 史春媛 孙晨光

(东北石油大学,黑龙江 大庆 163318)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内涵式发展阶段,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成为重要建设方向,2020年11月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在山东大学召开会议,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标志着新文科建设进入稳步落实的崭新阶段。不仅如此,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也批准设立了位列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艺术学学科之后的“交叉学科”门类,该门类的设立打破了现有学科门类边界,以一种更加多元对话、交叉融合的理念重新审视和回答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产业升级、技术迭代、科技创新等问题,成为我国自主创新和原创引领型创新的孵化器和试验场。因此,新文科建设倡导打破院系专业之间、学科之间、学科与社会之间的壁垒,通过文理交叉、文文交融的跨学科发展方式,实现人文社会科学对社会及时代脉动的积极回应和创新性发展。

一、学科交叉理念的缘起及在新文科建设中的推进

长久以来,发展交叉学科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工作内容,多次出现在我国发布的教育政策中。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纲领性文件,早在1994年7月国务院公布的《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实施意见》中就明确提出“高等教育要重点发展应用性学科和专业,适度发展新兴学科、边缘交叉学科,稳定和提高基础学科;要努力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1999年8月,《关于新时期加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强调“加强校际合作,加大学科交叉合作的深度和广度,积极组织以学科群为基础的高层次人才协作。”2001年科技部、教育部则共同发布了《国家大学科技园“十五”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一流大学应该站在国际学术的最前沿,紧密结合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依托多学科的交叉优势,努力进行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特别要抓好科技的源头创新,并推动科技成果加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由上可知,从适度发展边缘交叉学科,到鼓励学科交叉合作,再到将学科交叉优势转化为现实的技术创新成果与生产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中的“学科交叉”一步步由宏观理论探究走向具体实践探索。

基于此,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对人文社会学科的学科交叉逐步给出了较为细致的指导意见。2003年教育部副部长赵沁平则在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全委会上指明“文理交叉”的思路,“学科分化与交叉融合,特别是信息科学、生命科学、认知科学和材料科学等学科相互融合,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互渗透,正在孕育着重大创新突破。”2004年中共中央发布的《关于繁荣发展哲学与社会科学的意见》中强调“加强哲学社会科学传统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建设,积极培育学科新的生长点,努力促进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渗透。”同年,袁贵仁副部长在《大力推进科研管理创新进一步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报告中提出“学科渗透、学科交叉、学科重叠,文理互动成为学术发展的主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新内容、新形式需要新的学科观念和新的科研载体。”“建立鼓励新兴学科、边缘学科、新的学术增长点发展的机制和评价标准,为新兴学科、边缘学科、新的学术增长点发展创设合理的空间。”还把“创造条件为造就一批专业精通、视野开阔、善于将科学与人文、科学与技术、社会与人生综合思考的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的战略科学家”作为工作重点。李卫红副部长在2006年《立足创新,提高质量,大力提高地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水平》讲话中提出要“突破阻碍研究人员有机组合和资源共享的学科壁垒、院系壁垒、学校壁垒和区域壁垒,鼓励跨学科、跨院系、跨学校、跨地区组合研究力量,形成资源优化共享、学科相互支撑的平台建设集聚效应。”可见,倡导学科交叉融合已然成为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路径之一,并且推动了哲学社会科学与社会现实需求的密切结合。

2018年10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在《关于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的意见》中把“促进学科交叉、科教融合”作为改革任务,强调“把促进交叉作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建设跨学科课程体系、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设立交叉学科研究课题,为拔尖学生参与跨学科学习和研究创造条件。”随着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的启动,卓越工程师、农林人才、法治人才、新闻传播人才、医生、教师教育培养计划中也要求推进理工结合、工工交叉、工文渗透、文文交融的跨学科、跨专业、跨院系的学科交叉融合,使新文科建设获得了较有针对性的方向引领。2020年11月3日教育部发布的《新文科宣言》中强调“进一步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推动文科专业之间深度融通、文科与理工农医交叉融合,融入现代信息技术赋能文科教育,实现自我的革故鼎新,新文科建设势在必行。”第五轮学科评估也要求“鼓励学科交叉融合和学科生态优化,确保跨学科成果合理使用”。

由此,学科交叉融合理念在新文科建设中不断深化。瞄准国家重大战略和学科前沿发展方向,鼓励跨学科、跨专业发展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并且把新学科、新知识、新方法运用于传统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学与研究中,催生新的学科增长点,对于推动文科教育创新发展、构建以育人育才为中心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新格局、加快培养新时代文科人才、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承载人才培养重任的地方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也需要迎接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挑战以及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现实需求,把学科交叉融合理念渗透于学科、专业以及课程建设当中。[1]新文科建设中学科交叉融合不仅体现在跨学科、跨专业的顶层设计上,更要注重服务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人才需求的课程层面交叉融合的有效落实,要有新的课程目标、新的理论与实践内容、新的教学体系。

二、“行政管理+传播学”推进传播学课程建设的内在逻辑

按照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写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要求,公共管理学科是以公共利益、公共价值为导向,研究如何运用公共政策为公众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提升国家治理水平、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学科。公共管理学科门类下的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则为培养掌握现代行政管理理论、方法和技术,具有公共意识、公共精神、公共责任,能够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管理与研究工作的专业人才。

为了更好支撑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行政管理专业对毕业生应达到能力进行了规定。一般而言,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应具备政策理解和分析能力,制定工作计划、分解工作任务能力,组织协调与沟通能力,管理服务能力,应急管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调查研究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而且随着时代与社会的发展,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主力,亟需具备深度分析公共政策实施状况、了解公众对政策的意见及需求,与群众进行有效沟通、化解官民矛盾及舆情危机的专业能力。值得注意的是,行政管理的工作环境及能力要求,均需要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设置与传播学相关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环节。

传播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可以让学生熟悉日常传播活动背后隐藏的规律,分析传播过程,运用媒介传递政策声音,善于驾驭媒体,进行有效沟通与传播的能力。因此,在行政管理的课程体系中设置“传播学”课程,可以把中国当代传播实践与重大成就、典型新闻传播事件、优秀传播思想和文化观念作为重要教学内容,在理论研读、实践演练中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媒介素养和传媒敏感性,有效识别和化解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交流障碍和舆情危机,提升政策宣传沟通、贯彻落实效果,全方位提升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

因此,秉承新文科建设理念的行政管理专业尝试开设传播学课程的内在逻辑,就在于依照OBE理念(成果导向)[2]对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能力需求,科学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毕业要求,再设置能够达成人才培养目标及毕业要求的“传播学”课程,进而催生行政管理与传播学的交叉融合。换言之,“传播学”课程在深入介绍传播学理论和规律基础上,交叉舆论学、危机管理、公共关系、管理沟通等多学科知识,充分关照与识别基层社会治理中显现的人际、群体、组织传播问题与经由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形成的舆情状况,引导学生运用传播学学理框架和专业技巧,解决基层社会治理具体情境中的意见沟通和舆情引导问题,进一步提升他们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职业素养。

三、“行政管理+传播学”推进传播学课程建设的可行性

1.传播学具有学科交叉的先天优势

传播学本身就是学科交叉研究的结果,是在广泛吸纳政治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信息科学、行为科学和新闻学等学科知识基础上形成的。传播学奠基人物之一的拉斯韦尔是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在《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当中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五个要素,勾画出传播学研究的五大基本领域。完形心理学派的代表人物卢因也把团体动力学研究成果运用于群体传播之中,提出“把关人”理论,成为控制分析领域的基础成果之一。因此,交叉融合思维贯穿于传播学产生、发展进程之中,跨学科的分析视野和理论框架使传播学能够更加精准地指向和回答现实问题,推进理论不断发展。

2.“行政管理+传播学”为传播学教学内容的丰富提供了实践境遇

传播学产生于对传播实践活动的理性抽象与总结,并随着新媒介的应用不断产生新的理论成果指导实践。传播学的这一实践属性使其对客观环境、媒介环境与传播情境依赖程度较高。现实社会环境中的传播障碍及问题是由经济、社会、文化以及心理等多种因素诱发的,其解决必然涉及多种学科知识的共同发力。因此,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在实践领域造就、磨砺、演练学生应对基层社会治理情境下协调矛盾、舒缓冲突、推进政策实施、平复群众情绪和意见的能力,这为传播学教学内容提供了丰厚的实践土壤,也使“传播学”课程更加契合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并有力支撑了目标的达成。

3.“行政管理+传播学”为“传播学”金课建设提供了现实动力

当前,国家正在实施的一流课程建设要求提升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行政管理+传播学”的交叉融合思维使“传播学”金课建设更加接地气、有实效。学科交融的课程建设理念倡导知识、能力、素质的有机融合,注重使传播学理论与行政管理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解决基层社会治理复杂传播问题的综合能力和权变思维,具有高阶性;学科交融的教学内容更能反映地方政府管理和基层社会治理中媒介运用和融合发展的动向,把彰显现代信息社会发展特质的传播理论与地方政府管理及社会治理实践统合起来,有助于孕育和探索出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的本土化传播技巧和学科增长点,具有创新性;引导学生阅读交叉学科文献或资料,[3]针对基层社会管理中干群沟通、舆情引导、危机公关等问题进行项目探究,运用交叉视野解读、阐释和分析行政管理中多种传播媒介交融、多元传播情境交叠的复杂状况,提高挑战度。总之,融合政治学、舆论学、公共关系学等多学科知识的课程建设思维,使传播学课程不断修订教学目标,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能力边界,在优化教学体系、凸显教学效果、提高课程含金量等方面走在同类课程的前列,具有极强探索性。

四、“行政管理+传播学”交叉融合推进传播学课程建设的举措

1.确立课程目标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有机融合的理念

把主要开设于新闻传播专业的“传播学”课程移植到行政管理专业,首要的就是改变同类课程仅开设于新闻传播专业的固有思维,充分关注“传播学”课程对学生传播、沟通能力的塑造及效果,并将其辐射于行政管理领域、基层社会治理的传播活动中。这是对原有课程目标进行大胆调整的过程,使特定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毕业要求融入课程目标,从而使学科交融从一种理念建构扎扎实实地落实到“传播学”课程当中,从而解决同类课程内涵单薄、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支撑缺乏系统性等问题。

2.以地方政府管理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复杂问题为抓手提高“传播学”教学内容的应用性。

把传播学理论与现实管理实践结合起来,以地方政府管理与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复杂问题为导引,从原来空泛地分析人内、人际、群体、组织和大众传播等传播情境中出现的问题,转化为深入审视传播情境与行政管理情境的交叠,依托行政管理中的鲜活案例,考察行政管理中出现的基层干群沟通、网络舆论引导、危机应对及公关等问题,增强传播学教学内容与行政管理专业的契合性,在行政管理专业知识应用视角下提升学生沟通技巧与传播能力。

3.培育具有“行政管理+传播学”背景的学科交融师资力量

行政管理专业“新文科”建设中与传播学科的交融,需要落实到设置传播学课程,具体到授课教师同时具备政治学、行政学或公共管理以及传播学等学科背景上。他们既要熟悉传播学基础理论框架,还要能够清楚辨识地方政府管理与基层社会治理中传播障碍、沟通问题及解决策略,以跨界交融的视角重新审夺行政管理基层工作对传播与沟通能力的现实需求,并且把这些需求转化为课程着力培养和塑造的能力内容,才能使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有机融入“传播学”课程目标中。“行政管理+传播学”交叉融合需要教师对两个领域的深耕或熟稔,由此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实为切实有效的办法。由具有政治学、行政学或公共管理、传播学等学科背景教师组成的互补型团队,最大限度地弥合彼此在相异学科中的不足,从而跨越学科边界,碰撞出新的学科增长点,达成教学内容的有效整合。

4.以互动、反思等教学方法突出“传播学”教学的能力导向和实践面向

在理论教学基础上,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红色文化挖掘与弘扬”“基层政府工作人员面对群众上访”“召开电价、水价调整听证会或发布会”“拍摄‘美丽中国’短视频”等形式,综合运用案例分析、情境模拟、项目探究等多种教学手段,鼓励学生参与教学互动,在分析思考、角色扮演、反思探究、质疑辩驳过程中,建构基于传播学知识框架的理性分析、统筹协调、综合运用及创新实施等能力体系。教师在行政管理情境中进行传播学教学,切实掌控师生互动节奏与频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打破学生被动接受、教师“一言堂”的沉默教学状况,师生共建“行政管理+传播学”的学科交融学习氛围与开放、灵活的立体化教学环境。

猜你喜欢
传播学文科交叉
菌类蔬菜交叉种植一地双收
网络议程设置理论与方法:计算传播学视角
计算传播学:国际研究现状与国内教育展望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六法”巧解分式方程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求学·文科版201806、07合刊
传播学理论对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作用探讨
The Images of Hua Mulan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films
孙文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