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真相”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进路

2021-12-05 18:26王雪飞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21年11期
关键词:政治思想信息

王雪飞

(兰州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50)

科技变革虽然转变了传统传播方式单一的局面,但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较为突出的莫过于“后真相”时代情绪为先、真相失焦的不良现象。如何全面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更好搭乘新媒体的顺风车,使网络空间更加清朗,已然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面对全媒体传播格局的纵深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现在还要加一条,用得好是真本事。”[1]推动媒体良好发展,信息有序传播,不能只依靠新闻工作者的力量,还需要万千网民互相监督,更重要的是打造一批先进工作者做好思想引导和教育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发挥先锋带头作用,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阵地由线下转移到线上,抓好线下工作的同时,深入实践在网络上广泛宣传主流价值,弘扬红色精神,讲好中国故事,深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号召力和凝聚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舆论支持。

本文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和网络实践活动,针对“后真相”时代舆论参与过程中,相比较客观事实,情感和个人信念更加强烈且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读并尝试提出一些具有实践意义的教育方法,真正落实人在哪儿,思想政治教育就做到哪儿,切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全局。

一、“后真相”时代信息传播新样态

“后真相”时代,受众对信息真实性的关注度越来越低,受情绪和圈层的影响,接收信息过程中趋向于发泄自己的情绪,由个人信念判断信息的真实性,甚至当信息的发展态势与个人主观臆断发生偏差时,更倾向于相信自己的判断,而非事实。需要注意的是,“后真相”不是“真相”的对立面,因为它没有否认真相的存在,只是需要正确的引导和甄别,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立足于社会发展要求和个体发展需要,并且不断进行优化和深入,面对舆论引导偏差,做好宣传工作不仅要善于发现,而且要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中循循善诱,更好地解决问题。

1.“后真相”的理论渊源与流变

“后真相”一词首现于美国作家斯蒂夫·特西奇的剧本《国家》中:“我们作为自由的人民,应该自由决定我们希望生活在后真相世界中。”[2]其含义为:作为自由的人,我们可以在了解到真相以后,自由的决定自身的行为。综合评判“后真相”一词更偏向于一个中性的词语。

如今随着信息的发展与传播,从英国脱欧到2016年特朗普当选等一系列黑天鹅政治事件的出现,“后真相”一词引发广泛关注,甚至于2016年《牛津英语词典》把“后真相”(posttruth)一词选为“年度词汇”。据统计,该词的使用率急遽上升2000%,但是它一开始是哲学领域的专业术语。《牛津词典》中的解释如下:“诉诸情感及个人信念,较客观事实更能影响民意。”“后真相”时代信息的真伪不具首要性,大众对信息的掌握和鉴别不再依靠理性思维和真相探寻,而是个人情感先行,凭借个人信念、情绪宣泄先入为主地了解信息或事件的发展动态。谎言和客观事实共存,介于二者之间第三种现实的时代就是“后真相”时代。

2.“后真相”时代信息传播范式转变

理查德·波顿曾写道:真相是散落成无数碎片的镜子,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看到的小片是完整的真相。信息传播具有动态化和立体化特征,由此“后真相”时代信息传播也呈现出不同范式。

(1)传播情绪化

“后真相”时代,最突出的特征是真相置于情绪之后,情感大于事实,谎言与客观事实共存,煽动情绪为主,事实分析为辅。利用与受众的情感共鸣解构客观事实。传播的过程中受圈层和意见领袖的影响,情绪的萌芽一旦出现,就会在众人的助推下发酵为一种“坚不可摧”的信念,因此出现了很多假新闻事件,为了正确的舆论导向,官方不得不发表声明辟谣,即使明确辟谣以后,依然有一部分人执拗的活在自己的“舆论阵地”里。如此趋势之下,大众不再聚焦真相,而是沉浸于情感宣泄和盲目听从。

(2)信息快餐化

技术和信息催生下个体对于信息的接收和传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以前的官方发声到如今的自媒体多角度剖析,从权威的主流持续跟进播报到现在的标题化片段更新,从传统的层层审核到当下的即时输出。便捷化转变的同时,因为受众对信息把握度不够全面,无法看到事件的全貌,对背景知识的了解也具有局限性,所以获取的信息过于碎片化、表层化,再加上部分媒体的诱导,舆论引导发生偏差,进一步激化情绪宣泄。

海量化的信息推动了时效性的增强,不过在飞速更新的信息洪流里,缺乏对信息背后真相的探寻和理性的思考。“后真相”时代,“快餐化”的信息可以很快喂饱受众,遗憾的是容易造成难以消化或者营养匮乏的不良后果。

(3)真相故事化

科技和信息的发展随之而来的是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现代人生活节奏加快,读报纸、听广播、看电视的习惯正在逐步更迭,受众对信息的接收愈来愈趋向于目的性。面对干瘪的数字和冰冷的图表,大众更愿意去听故事、看情节、凑热闹。“由于故事可以帮我们理解复杂的世界,由于它们的结构符合古老的心理模式,因此人们往往认为它们是唯一的真相。实际上,它们可能只是真相之一。”[3]在新闻报道中,开头故事化是常用的新闻写作技巧,目的是为了吸引受众的注意力。

信息的传播是个体或者群体发出的,不论是个体也好群体也罢,它是由人组成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所以即使一则新闻、一条信息都会不自觉的融入个体的主观意向。受众对于故事化的真相已经先入为主的拟好了事情的发展动向乃至发展结果。“后真相”时代,故事化的信息一经发布就会为大众所关注,在信息茧房和过滤气泡等内在因素和外界技术的影响下,舆论引导发生偏差。这一过程中势必引发讨论,这时出现意见领袖,大家为各自持有的观点据理力争,互动已成为常态,不断争论的过程中难免会激化情绪,到最后只剩下情绪的宣泄,对于真相本身早已抛之脑后。故事是为了增强阅读性,但是当它成为有心之人蓄意搭建的陷阱,并且去迎合大众的某一逻辑时,它就失去了作为证据的作用,失去了客观性,只会成为情绪的导火线,误导正确观点以及掩盖事实真相。

二、“后真相”时代不实信息传播的危机与消解

“后真相”时代,未经证实的信息和过激的情感表达引发对真相的消解,给网络舆情带来了极大挑战。非理性、无中心的话语是造成真相滞后的原因之一。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舆情,从引发“后真相”情绪为先,缺乏理性思考的特征为出发点,有针对性的对大众情绪进行教育和疏导,有效避免不实信息发酵的不良社会影响,提供多方位的交流与对话,将情感煽动扭转为情感共识,使情感共鸣成为凝聚社会认同,重塑公共意识的“催化剂”。

1.稀释权威信息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思想舆论阵地的重要性,他指出“准确、权威的信息不及时传播,虚假、歪曲的信息就会搞乱人心;积极、正确的思想舆论不发展壮大,消极、错误的言论观点就会肆虐泛滥”。[4]思想舆论阵地一旦被突破,其他防线就很难守住。近几年来,网络这一“土地”已然成为意识形态传播与斗争的前沿阵地,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新兴媒体应运而生,大众置身于信息横流的大数据网络中,同样一件事情,不同的媒体具有不同看法,不同视角的剖析产生不同效应。普遍受众的信息甄别能力较为欠缺,良莠不齐的信息影响受众的理性判断。自媒体发展过程中,信息筛选趋于弱化,不同于传统媒体的传播机制,“把关人”的职能逐渐被边缘化。传统媒体运行过程中,信息刊发需要经过层层审核,准确度要求高,力求信息传播的真实性和价值引导的正确性。

毛泽东曾指出:“新闻和宣传工作要坚持党性原则。务使通讯社及报纸的宣传完全符合于党的政策,务使我们的宣传增强党性。”[5]如今大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来源于网络,但网络空间管理制度有待改进,频繁出现误导性信息,势必会影响舆论的正确导向。大众社会参与度逐步提高,舆论是社会的“晴雨表”,舆论发生偏差,事件发酵产生不良社会影响,主流媒体只能去辟谣,不能及时发挥强有力的引导时,权威信息的真实性在部分受众就会大打折扣。2020年伊始,新冠疫情爆发,大家被要求在家隔离,获取信息的渠道自然而然只能通过网络。一时间网络上铺天盖地的出现了许多与疫情相关的信息,这些信息真假难分,给受众造成了困扰的同时也不同程度地对疫情防控的大局产生了干扰。许多官方媒体不仅要发布疫情的相关信息以便人们及时了解疫情动态,还要及时辟谣安抚群众的情绪以便更好的稳定局势。“后真相”时代,碎片化的信息影响受众的不仅仅是情绪,是利用情绪影响受众的判断,稀释权威信息造成认知迷茫,影响良好的舆论环境产生价值迷茫。

2.产生信任危机

“毛泽东主席是出色的宣传家,他的宣传思想扎根于中国特有的环境,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6]因此毛泽东主席宣讲的思想通俗易懂,群众信任,这种来源于群众并且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讲述给群众的宣传办法,中国共产党也一以贯之。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讲话中会应用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语言,例如“精准滴灌”“拔节孕穗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等,这些接地气、朴素平实的语言,不但拉近了与民众的关系,而且增进了亲和力和信任感。

反观西方精英文化,当推特成为总统发布政务消息的主要平台,当主流媒体成为政客们引导舆论的工具,当大数据技术成为窥见用户隐私的摄像头,西方的诸多媒体甚至主流媒体正面临着信任流失的危机。从2016年特朗普和希拉里竞选期间假新闻频发,到2020年特朗普和拜登的竞选事件随时翻转。技术发展下,信息接收越来越同质化,加上意见领袖的领导作用,受众接收的信息大都与个人的价值取向趋同。特朗普和希拉里的竞选过程中,主流媒体大多站队希拉里,但是特朗普的行为和言论与选民产生了共鸣,情绪煽动发挥作用,感性思维战胜理性思维,特朗普选举成功。如此看来,有的情况并不是各方媒体造成了一言以蔽之的极端情况,而是技术的过滤和个体的圈层影响导致了意见的两极分化。媒体为公众提供了公开方便的交流平台,因为主流媒体议程设置功能失效,激化了受众的逆反心理。2020年的选举过程中,西方媒体也在不断解决信任流失问题。特别顾问罗伯特·穆勒(Robert Mueller)警告国会称:“2016年总统大选期间的事情不会一次就结束,当我们坐在这里的时候,外来的威胁就已蠢蠢欲动。”Facebook、YouTube等主要平台开始重视不实信息筛查工作,采取应对措施,删除相关虚假信息和账号。美国大选就是一场舆论战,“后真相”时代,情绪作祟,真相失焦,选举未开,舆论先行的场面,一经发酵,必然会产生不良社会影响。美国各方采取一系列举措,一方面是防止偏激的情绪影响舆论导向,影响选举的客观性;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整顿新闻生态环境,转变社会民众的心理现状和理性认知,扭转主流媒体信任流失的局面。信任危机不是一天造成的,信任的建立也需要漫长的时间,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非朝夕之功。

3.消解主流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适应公众获取信息渠道的变化,加快提升主流媒体网上传播能力。”[7]面对思想意识的多元性,媒体不同视角的剖析,网民年龄低龄化,青少年还没有建立起完善且坚定的“三观”,在一些偏激和歪曲的舆论引导下,对主流价值产生误读。“后真相”时代,受众接收的信息内容碎片化,人人都是媒体,信息随时更新,唯独缺失了真相和深度剖析。大众被情绪蒙蔽了双眼看不到真相,网络信任异化,真相的大楼被不断侵蚀,主流价值的主导作用尤为重要。网络上充斥着各式各样的信息,无良媒体为了迎合受众的趣味,传播偏激思想,进行情感营销,进而煽动情绪,破坏互联网风气。2019年自媒体账号“咪蒙”因扭曲主流价值被《人民日报》点名批评,随后该自媒体账号永久关闭。

发出主流声音,彰显主流价值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其实,价值多元并非是一件坏事。不过,在多元的价值状态下,应该要存在一种起主导和引领作用的主流价值,形成众星捧月之势,做到尊重多样性的同时维护主流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不是替代与被替代的关系,要此长彼长,优势互补,长效发展。新媒体也要在主流价值维护中发挥积极作用,与新媒体不同的是:传统媒体从一开始就有官方的头衔和权威的加持,所以具有话语优势,但新媒体面临激烈的斗争,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掌握话语权,借助新媒体传播的优势,通过及时互动获取群众信赖,以此更加有效地巩固主流价值,不断壮大主流思想。

三、“后真相”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耦合要求

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教育主体呈现出丰富多样的情形,面对瞬息万变的状况和技术变革带来的挑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必要发挥强有力的指导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和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过程是统一的。”[8]事实上,大众思想品德发展现状总是与社会发展进步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后真相”时代下出现的一系列不良社会影响,需要正确的舆论引导,最根本的是要帮助大众提高政治素养,提升制度自信教育逐步缩小现有思想政治品德水准与社会进步要求之间的差距,解决这一特殊矛盾,“只能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9]

1.契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特征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不断变化的动态性特征,与“后真相”时代信息传播范式十分契合,顺应技术变革下层出不穷的新现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在不断适应和改进下,逐步显现出其教育和引导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要争取立足于前沿,立足于实践,立足于主体,了解新情况,发现新问题,找出新对策,把握新规律。

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与网络技术联系逐步密切,融合发展成为必然趋势,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工作的知识性和趣味化,有效解决思想问题,是做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的基础要求。一方面,深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与时俱进,切实回答现实提出的问题;另一方面,强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综合应用,做到为实际生活提供动力支持。目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已经进入新发展阶段,仍旧需要进一步转型,探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长足发展的动力源泉。实现以社会发展为导向,以个体发展为需求,落实个体需要丰富性和社会发展主导性相统一的要求,稳步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向前、向深、向细发展。

2.强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地位和独特功能,并贯穿始终。持续深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也是党和国家的要求。强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时代发展的需求。实践中把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清楚,以科学合理民主的办法解决问题,获得大众的信任和认可,教育工作更容易水到渠成。利用深厚的专业知识和生动的社会实践,深入浅出地揭示道理,使教育对象的影响最大化,逐渐形成自觉意识。

“后真相”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刚需”。对个体发展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要条件,有利于保证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对社会发展来说,思想政治教育是维护社会稳定和谐的“助推器”,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社会向心力。

3.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始终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践需求。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合力,以社会主义发展要求为根本,不断整合发展思路,优化实践方法。“必须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提高用网治网水平,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10]

“后真相”时代,情感认同有利于更好的传播正能量,寻找公众的共同诉求是深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具有导向作用,应不断指引和激励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融合多方意见,彰显主流价值,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舆论正确引导相统一,着力解决网络空间的乱象问题,推进大众政治素养和媒介素养共同发展。

四、“后真相”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进路

时代进步不单是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文明和谐的舆论环境也必不可少。诚然,“后真相”时代下的信息传播带来了不良影响,同时也为我们更好地营造健康和谐的网络环境提供了机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内容对于践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不断探索与完善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践属性具有重要意义。”[11]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主动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利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指导实践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是思政人应尽的义务。新媒体技术信息传播本身并无“原罪”,让它为传播好中国声音加持,文明理性与技术理性相互交融,做好新形势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担负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历史使命。

1.加强意识形态工作教育

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同时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时代在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课堂中书本上和讲话里,不仅要“走近”互联网,而且要“走进”互联网,深入了解网络空间的舆论现状,不断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号召力、凝聚力、吸引力。“后真相”时代,情绪为先可以是扭曲价值的“导火线”,也可以是凝聚共识的“粘合剂”。

随着手机和电子产品的使用的普遍化,大多数人获取信息的渠道都来源于网络,提升媒介素养已经成为每一个互联网用户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维护良好的舆论环镜,是每一个网民应尽的责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从政治教育到思想引领应该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12]掌握意识形态话语主导权,不仅要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做到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良好的媒介素养更是必不可少,网络上鱼龙混杂的信息,需要人们善于辨别信息的真伪,此次新冠疫情也引发了“信息疫情”,大量的不实信息被信以为真,对疫情防控造成不良影响,媒介素养教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利用思想政治教育集中授课的优势,充分运用课堂,贯穿媒介素养教育的相关内容,潜移默化中发挥作用。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需要不断强化责任意识,面对网络上的不实新闻和误导信息要敢于发声亮剑,培养自身的政治敏锐性,利用所学知识与实践结合,坚守网络阵地。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要注意舆论引导的方式方法,加强舆论引导,传播正能量,充分运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讲好红色故事,弘扬中国精神,增强学生“四个自信”。搭乘新媒体的顺风车,创新传播方式,让传统主流媒体的发声方式得以改变,通过短视频等形式,通俗易懂的让主流价值广泛传播,增强主流价值凝聚力,唱响主旋律,切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全局。

2.深入推进“四史”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同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通起来,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以下简称“四史”)。历史的联系不可分割,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让我们的骨髓里流淌着以和为贵的滚烫血液,五百年的社会主义发展史让我们愈发坚定地选择马克思主义理论,七十多年的新中国史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史培养了我们砥砺前行的奋斗精神。“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13]厚重的历史积淀和浓厚的文化氛围,是培育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沃土。

“后真相”时代,不以事实为主的情绪宣泄,一方面也是因为缺乏历史素养,所以不尊重客观事实。深入推进“四史”教育,符合传统道德要求,体现当代价值追求。了解历史发展脉络,掌握历史发展规律,不仅能增强“四个自信”,而且能通过使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分析事物发展规律,以史为鉴,立德树人。培养历史情怀,不是因循守旧,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坚定理想信念,使我们不断从伟大精神中汲取力量,在伟大实践中获取经验,肩负起建设社会主义的使命担当。深入推进“四史”教育与思政课的有机融合,充分运用好思政课这个大舞台,以生动有趣的方式方法让学生深入理解“四史”内容,深刻体悟“四史”精神。务必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以实践更好的促进对理论的理解,以理论更好的指导实践。碎片化信息广泛传播,信息真相故事化,培养个体正确的历史认同和历史担当已成为现实问题,老祖宗的东西不能丢,忘记历史是可耻的。深入推进“四史”教育,告诉青年学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不断提升青年历史素养和网络传播能力,在网络平台上展现良好的文化素养,向世界展示真实的中国风貌。

3.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多元文化背景下,人们的价值取向表现出开放性、个性化、多层次等特征。“后真相”时代通过具有煽动性的口号和信息,调动受众的情绪,利用数据筛选让大众接触的信息同质化,进而激化情绪,迎合趣味。强化一元主导多样发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成为重要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进行了高度概括,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国家需要正义,民族需要傲骨,个人要树立远大理想,补足“精神之钙”,认同、遵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证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借鉴了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一元化的指导地位。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人类在追求社会理想的进程中不断积累和凝练的价值思考,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时代发展过程中的自我构建[14]”。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传播主流价值,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堂,引导学生自觉践行的意识,思政课堂是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主渠道,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任务。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切实解决学生思想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少年强则国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需要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不懈努力。仅仅宣传还是不够,还要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认同感,做到自觉践行,提升自身素质与修养,最终实现全面发展。不断引导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

五、结语

“后真相”时代除去情绪为先,真相失焦的弊病,势必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还会引起其他的问题,网络越来越普及化,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不断完善理论体系,思想政治教育也不能只停留于书本和校园,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思想政治教育应该首先以教育者为本体,不断完善专业知识体系的同时加强网络知识的学习,学习先进思想,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利用互联网技术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优越性、时代性和先进性,更好的增强“四个自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对广大青年学生的引导和教育,利用媒体议程设置的功能,对青年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影响,以此产生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

猜你喜欢
政治思想信息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订阅信息
展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