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勤俭节约重要论述的唯物史观意蕴

2021-12-05 18:26郎文静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21年11期
关键词:浪费总书记价值观

郎文静

(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要求“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1]。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勤俭节约对国家发展和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促进作用,在党的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等各个领域多次强调“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形成了一系列关于勤俭节约的重要论述。深入剖析习近平关于勤俭节约重要论述所蕴含的唯物史观意蕴,对贯彻落实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构建节约型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一、习近平关于勤俭节约重要论述遵循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习近平关于勤俭节约重要论述是坚持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科学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中生成的科学理论,遵循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充分彰显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状规定了厉行勤俭节约的客观必然性

社会存在是习近平关于勤俭节约重要论述的客观来源,习近平关于勤俭节约重要论述是牢牢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提出来的,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问题上的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状规定了新时代厉行勤俭节约的客观必然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从社会生产层面来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过去有明显提高,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这一问题成为制约人民日益增长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因素。因此,这对社会发展提出新要求和新方向,要求人民继续辛勤劳动,努力进行物质生产活动,回归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个社会主义建设本质要求的轨道上来,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着力解决“不平衡不充分”这个发展瓶颈。从社会需求层面来看,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不仅仅局限于“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硬需要”,而且还包括“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衍生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等具有主观色彩的“软需要”,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显现出多方面、多样化和多层次的特点。厉行勤俭节约,既可以创造出一定的物质财富,为人类生存发展提供衣食住行方面的保障,满足人民群众的“硬需要”;又可以促进政治清廉、生态文明、社会和谐等,为人类营造出健康安全的生活环境,增添人民群众的“软需要”。其次,我国是人口基数较大、资源相对不足、生态先天脆弱的发展中国家。必须认识到我国在“初级阶段”依旧面临的瓶颈:我国是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但也是14亿人口大国,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对不足,再加上资源分布不平衡,开发利用不合理,造成资源相对贫乏;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相对发达国家还比较低,高耗能生产造成的浪费问题仍比较突出;我国因资源浪费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如水资源危机、土地荒漠化等等。因此,习近平总书记牢牢把握住“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其关于勤俭节约重要论述是对基本国情的深刻认识,具有客观必然性。

(二)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形成了厉行勤俭节约的现实境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谋划和推进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必须深入分析和准确判断当前世情国情党情。”[2]坚持唯物史观指导,立足社会现实,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行科学分析,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解决现代化建设所面临的现实矛盾问题,是习近平关于勤俭节约重要论述形成的现实境遇。

一方面,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机遇和挑战并存,厉行勤俭节约是中国在大变局中掌握主动权的重要推动器。首先,进入21世纪,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世界多极化趋势明显加快,和平发展是大势所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世界舞台展现勃勃生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过去我们党靠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断成就伟业,现在我们仍然要用这样的思想来指导工作。”[3]面对中国所处的近代以来最好发展时期,只有紧紧把握发展机遇,坚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才能继往开来、再创辉煌。其次,当前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日益凸显,给全球带来的焦虑和惶恐不断加剧。特别受新冠肺炎重大传染疾病在全球蔓延的影响,造成劳动力市场混乱,给全球经济带来冲击。对于我国,疫情的爆发和扩散直接影响了居民生活生产活动,并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进出口贸易产生负面效应,中国的发展仍面临着多重挑战。

另一方面,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着眼,厉行勤俭节约是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保证。进入新时代,人民生活虽富裕了,但勤俭节约的好传统仍不能丢。习近平总书记未雨绸缪,居安思危,高度重视勤俭节约对民族伟大复兴战略的深刻影响,正是出于对我国社会浪费现实的考虑,尤其是对餐饮浪费和公款浪费的忧虑。我国餐饮浪费一直令人触目惊心,据国家统计局估算,“在消费环节,全国每年浪费食物总量折合粮食约1000亿斤,可供养约3.5亿人一年的需要。”[4]早在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就对“舌尖上的浪费”作出批示,而后又多次强调要制止餐饮浪费行为,2020年更是再次强调要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此外,公款消费屡禁不止,党内奢靡之风盛行,部分党员干部讲排场、比阔气,利用公款挥霍浪费。据相关数据统计,每年我国公费用车、公费吃喝、公费旅游耗资都数以千亿,造成巨大浪费,引起广大群众的广泛关注。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严格落实各项节约措施,坚决杜绝公款浪费现象”[5]。由此可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勤俭节约重要论述是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悉,是适应社会发展的科学指南。

二、习近平关于勤俭节约重要论述彰显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原理

人民性是习近平关于勤俭节约重要论述的核心特征,习近平关于勤俭节约重要论述始终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这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这一基本原理。站稳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紧紧依靠人民厉行勤俭节约的工作方向,从始至终坚持人民群众是厉行勤俭节约、反对浪费的根本推动力。

(一)人民群众是厉行勤俭节约的社会主体

唯物史观以现实的个人及其物质生活条件为前提,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史既是物质生产的历史活动,同时也是物质生活资料生产者的历史活动。人民群众作为践行物质生活资料生产的主体力量,可以通过自身体力和脑力劳动,不断创造出丰富的社会物质与精神财富。因此,研究社会发展历史,必须“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明晰人的本质属性,去研究真正人的活动,必须尊重人民群众,这决定了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体地位。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所指:“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6],人民群众作为社会实践主体、社会历史主体,将对社会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唯物史观的根本立场,也是习近平关于勤俭节约重要论述的立足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把以人民为中心贯穿治国理政的全过程。在基层代表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中国发展到今天,取得的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别人恩赐施舍的,而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用勤劳、智慧、勇气干出来的。”[7]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建党以来,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一直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在同帝国主义、国民党反动派的艰苦抗战中迎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了“站起来”。在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困境中开展节约建设,恢复生产,勤俭建国,迎来改革开放的春天,取得辉煌成就,实现了“富起来”。进入新时代,面对新风险和新挑战,继续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厉行勤俭节约,努力奋斗,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逐步走向“强起来”。历史和实践证明,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离不开人民群众,离不开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所以,在新发展阶段,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进,必然也应当继续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主体来推行勤俭节约。

(二)人民群众是厉行勤俭节约的不竭动力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发展史不同于自然发展史,就在于人们有意识、有目的的行为会推动社会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主体,必须要研究人民群众的愿望,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马克思主义自产生之日起,就立足于“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为人类解放和幸福服务。但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也指出“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证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8]。因此,促进人类解放的实现,必须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有“质”和“量”上的保证。在新时代亦是如此,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民群众对生活的“质”和“量”有更高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愈加强烈,对各种浪费现象的反映也更加强烈。建设节约型社会事关人民福祉,是人民群众心中所向往的,也是人民群众主动支持和乐意接受的。厉行勤俭节约正是建构节约型社会的重要举措,它的主要着力点就在于依靠人民群众“勤”和“俭”的优化组合来予以人民群众生活“质”和“量”上的提高。我们需要明白,勤俭节约不是艰难困苦条件下的权宜之计,而是贯穿我们为建设美好未来始终的精神支柱。厉行勤俭节约不是抑制生产、抑制消费,它是为了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因为有了人民群众的向往和支持,节约型社会建设的成效才会日益显著。

当然,厉行勤俭节约从来都不是哪一个部分或个人需要完成的任务,而是全党全民的伟大事业,它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一方面,厉行勤俭节约依靠人民群众辛勤劳动,必须认识到节约也是一种生产力,通过人民群众的“劳动”和“节约”双重生产,必然会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为节约型社会建设打下基础。另一方面,厉行勤俭节约依靠人民群众监督。人民群众是厉行勤俭节约的落脚点,要充分听取人民群众对勤俭节约、反对浪费的建议和要求。比如,我们党在推行勤俭节约的过程中,就要坚决防范纠正人民群众反对的餐饮浪费、痛恨的贪污腐败等问题,其实施的质量和效果也必须由人民群众来检验。再者,人民群众是浪费行为的实施者,厉行勤俭节约更需要人民群众的配合。这需要广大人民群众树立节约观念,实施正确节约行为,把厉行节约转化为切实的行动,促进绿色生活,为节约型社会夯实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这是因为,营造全民勤俭节约才是真正的勤俭节约,要把个人层面的勤俭节约连点成线上升到全社会的勤俭节约,把社会层面的勤俭节约连线成面上升为国家的勤俭节约。只有这样,才能更快更强的建设成节约型社会,建设成节约型国家。由此可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导向,是习近平关于勤俭节约重要论述的核心和精髓,贯穿其思想的始终。

三、习近平关于勤俭节约重要论述坚持价值观导向作用原理

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习近平关于勤俭节约重要论述正是坚持了价值观导向作用原理。勤俭节约既是传统美德,也是价值追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协调一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中应有之义,更是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

(一)勤俭节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中应有之义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9]勤俭节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它不仅仅是个人品德,更是社会公德。无论在国家层面、社会层面还是个人层面,厉行勤俭节约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中应有之义,它对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从个人层面来看,习近平关于勤俭节约重要论述,既充分反映了我国公民勤俭自强的基本道德规范要求,与新时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适应,又充分吸收古人“俭以养德”思想的精华,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具有继承性和导向性。厉行勤俭节约可以让社会成员明辨“节约”和“浪费”行为的“得”与“失”、“对”与“错”,为其提供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树立正确的勤俭节约观,才能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从社会层面来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习近平关于勤俭节约重要论述是对包含“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在新时代的整合和提升。厉行勤俭节约可以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维护良好政治生态具有巨大反作用,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从国家层面来看,勤俭节约是中国革命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正是有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等革命精神指引,中国共产党才会赢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逐步胜利,使我国坚不可摧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总之,在新时代,厉行勤俭节约,继续弘扬这种勤俭节约的革命精神,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巨大推动作用。

(二)勤俭节约是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贵在行动,继承和弘扬勤俭节约这个“传家宝”是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在新时代,人民物质生活逐渐富有,倡导勤俭节约,让勤俭节约之美彰显国人价值追求,更加任重道远、意义非凡。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如何厉行勤俭节约的相关论述是紧紧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展开的,落实在诸多方面。在精神文明建设上,大力弘扬包含勤劳勇敢精神的伟大中华民族精神,并全面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注重社会公民道德素质的实践养成。例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上就提到了要传递勤俭持家的观念,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提到了弘扬以辛勤劳动为基本内容的劳动精神等。由此可见,习近平总书记在精神文明建设上对勤俭节约的重视。在党的建设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特别关注勤俭节约在党建方面的作用,从中央八项规定到 《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再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把党政机关厉行节约作为反腐倡廉的根本举措。在经济发展上,以新发展理念为指挥棒,推动社会市场经济绿色发展,其中就蕴藏着绿色低碳和节约高效两个显著特点。在生态文明和法治社会建设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立法,强化监管,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10]即以立法形式对浪费行为加以约束,以法律制裁严重的浪费行为。我国宪法、农业法等法律法规都包含着制止浪费、厉行节约方面的内容,2021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就规定了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的行为准则,即“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11]。这既是勤俭节约的法律表达,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立法表达,将法治社会建设推向新高度。由此可见,勤俭节约是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

结语

习近平关于勤俭节约重要论述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它遵循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牢牢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国情;它彰显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原理,始终站稳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它坚持价值观导向作用原理,对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我们要全面学习习近平关于勤俭节约重要论述讲话精神,坚持把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落到实处,不断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开启新的伟大征程。

猜你喜欢
浪费总书记价值观
不浪费
我的价值观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习近平总书记论守初心
把对总书记的深厚感情转化为工作动力
习总书记“下团组”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