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冯连富 国庆
近年来,甘薯产业发展较快,种薯种苗调运频繁,甘薯病虫草害日趋严重,给甘薯产业带来很大威胁。其中,较为严重的有甘薯黑斑病和茎线虫病。防治甘薯病害要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坚持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原则进行防治。
甘薯黑斑病,又称黑疤病、黑膏药病,属于毁灭性的真菌性病害,国内植物重点检疫对象。该病能造成产量的巨大损失,一般发病田减产20%~30%,重病田达70%~80%,个别严重田块甚至绝收。病薯中还含有毒素,人畜食用后会引起中毒。
黑斑病在整个生育期均能遭受病菌危害,主要危害块根及幼苗茎基部。
1.苗期:病苗生长不旺,叶色淡。病苗基部叶片变黄脱落,苗基部呈水渍状,以后逐渐变成黄褐色乃至黑褐色,地下部分变黑、脱皮腐烂,苗易枯死,造成缺苗断垄。继续蔓延发展到茎基部皮层和髓部,变黑腐烂脱皮,只残留丝状维管束组织,茎变中空。
2.大田生长期:病苗栽后不发根。健苗栽后,蔓长30厘米左右时,病菌从伤口侵入,叶片暗淡无光;茎基部入土部分,伤处呈黄褐色或黑褐色水渍状,最后全部腐烂,有臭味,茎内有时有乳白色的浆液。多数须根岀现水渍状,用手拉易掉皮,仅留下线状纤维。有时接近土表处仍可生根,但病株生长不良,干旱时易枯死。病株产量低,并且结出的薯块上往往带有病斑。
薯块初期不表现症状,外表不易识别是否发病。如剖视薯块纵切面,可以看到维管束变淡黄色或褐色到黑色;横切面可见维管束组织成一淡黄色或褐色的小斑点,发岀刺鼻臭辣味。后期整个薯块软腐或一端腐烂,有脓液状白色或淡黄色菌液,带有刺鼻臭味。收获时可以见到薯蔓白色部分发病变黑。薯块发病产生圆形或近圆形的黑褐色病斑,病部中央稍凹陷,病健交界分明,轮廓明显,上生灰色霉层或刺毛状物。在湿度适宜时,发病部位长岀黑色的刺毛状物。病菌能侵入薯肉下层,使薯肉变为墨绿色,病薯味变苦,失去食用价值。
甘薯黑斑病主要侵染来源是带病的种薯、种苗以及带菌的土壤和农家有机肥等。带菌孢子随病薯、土壤、病残体越冬。土壤和肥料中如混有病株残余也可传染。此外,灌溉水、农具、人畜也会助长病菌传播。黑斑病的发生与温湿度有密切关系。田间病菌适宜发病的土壤温度为15~30℃,25℃最适。因此,在苗床和大田中,温度常保持在20~30℃,湿度较大情况下发病严重。在种薯贮藏前期,因窖内薯块呼吸作用旺盛,造成高温高湿环境条件,有利于病菌发育、蔓延,引起烂窖。甘薯皮薄肉脆,在收挖、运输、贮藏过程中易造成人为的机械伤口而引起发病。还有地下害虫造成的虫伤和生育早期干旱而后期雨水多薯块猛长引起的生理性裂伤,都会造成病菌侵入,从而引起发病。
防治甘薯黑斑病要抓好培育无病壮苗、大田防病及安全贮藏三个环节。
1.培育无病壮苗:(1)苗床设置。苗床选用新土、无菌土或新苗床育苗,施用净肥(指农家有机肥)及净水。(2)建立无病留种田。选择三年以上未种过甘薯的地块作留种田;精细挑选种薯,严格剔除病、虫、伤、冻薯块。(3)种薯消毒。可用温汤浸种或药剂浸种。①温汤浸种:用50~54℃温水(即三开一凉水混合)浸种10分钟;浸种时要严格掌握温度。②药剂浸种:常用药剂有45%代森铵水剂200~4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甲基托布津,简称“甲托”)可湿性粉剂700~1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80%乙蒜素1500倍液浸薯10分钟。也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浸种2~5分钟,1000~2000倍药液蘸薯苗基部10分钟。如扦插剪下的薯苗,可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苗10分钟,浸后随即扦插(防效可达90%~100%)。
2.农业防治:⑴轮作可有较好防病效果,对发病严重地块应实行两年以上轮作,并积极防治地下害虫。⑵适时收获,防止冻害。收获时轻刨、轻运;严格剔选薯块,凡有病的、有虫伤口、破伤口及露头青的薯块,不能入窖;运输工具必须消毒。⑶用高温大屋窖贮藏。甘薯入窖后,加温短时间内使薯堆温度升至38~40℃,保持恒温4昼夜,然后降温至12℃左右,做到安全贮藏(即高温愈合处理)。甘薯高温愈合处理是防治黑斑病比较有效的方法,应大力提倡。
3.化学防治:选栽无病壮苗、高剪苗与药剂浸种苗,将病菌侵染的薯苗根茎白色幼嫩部分剪掉。薯块入窖时,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400倍液淋洒薯块,亦能控制黑斑病及贮藏期其他病害。
甘薯茎线虫病又称康心病,是甘薯生产上的一种毁灭性病害。它危害性强,传播速度快,在苗床期、大田期、贮藏期都能传染危害,主要危害薯块,其次是茎蔓、薯苗和粗根。该病不但影响甘薯品质,而且严重影响甘薯产量。
1.苗期染病:秧苗被害,多发生茎基白色部分,白色品种出现条状和块状青晕,红色品种岀现紫红色,中期内部变褐变空,后期髓部变褐糠腐。表现为出苗率低、矮小、发黄,纵剖茎基部,内见褐色空隙,剪断后不流白浆或很少。
2.块根染病:因侵染源不同,症状出现糠心型、裂皮型及混合型3种。⑴糠心型薯苗、种薯带有线虫,一般外皮无明显症状,而内部变成褐色、白色相间的糠薯。⑵裂皮型主要由土壤传染,线虫从薯块表皮侵入。受害处薯皮先褪色、后变青,稍凹陷或有小裂口,皮下组织变干腐,以后渐生小龟裂。随着块根的长大,线虫从四周向中心危害,内部形成先呈棉絮状白色糠腐,后变为褐色,外表皮形成大龟裂和暗褐色晕片或呈水渍状,有时从外表看不出来,仅重量轻。⑶混合型既发生糠心,也岀现裂皮。
3.茎蔓染病:多发生在茎蔓地面上8~10厘米,侧蔓5厘米部分,内部先白色发糠,后变成褐色干腐,严的基蔓短,叶变黄或主蔓枯死。
甘薯茎线虫主要以卵、幼虫和成虫随薯块在窖内越冬,也能以成虫和幼虫在土壤和肥料中越冬,翌年通过带病种薯、秧苗及混有病残体的土壤和农家肥料进行初侵染。
甘薯茎线虫可终年繁殖,在甘薯整个生长期及贮藏期不断危害。条件适宜时,每头雌虫产卵1~3粒,一年共产100~200粒。从产卵到孵化为成虫需20~30天。甘薯茎线虫在2~30℃温度条件下活动,高于7℃即产卵和孵化,25~30℃最适,对温忍耐力强,零下25℃经7小时致死。干燥条件下存活1年,在田间土壤中存活3~5年。在病土中多聚集在10~15厘米干湿交界处,幼虫从薯秧地下部分白根和薯块表面的自然孔口侵入,或从伤口、裂口处侵入。
一般湿润、疏松、通气好的沙壤及连作重茬地发生重,而黏土、极端干旱或湿润的地块危害较轻。在山区等地甘薯种植面积大,且连年重茬种植,甘薯茎线虫病发生普遍,危害严重。
品种间抗病性有明显差异,一般是干物质含量高的品种发病重,含水分多的品种发病轻。
1.种薯检疫:对调运的种薯实施产地检疫或调运检疫,防止带病种薯调出调入,保护无病区。
2.选用抗病品种耐病品种:目前,生产上下列大面积推广的品种,抗线虫能力较好,适合在病区种植。如鲁薯3号、鲁薯5号、济薯5号、苏薯7号、徐97-72-1、徐3-2、徐58-1等品种。
3.培育无毒薯苗:换新育苗床址,不用带病的土壤和农家肥育苗。种薯上床前进行精选,剔除病薯(外皮呈现紫色或龟裂)及有伤口的薯块。再把精选的种薯用51~54℃的温汤水浸泡10~15分钟,杀死表面线虫,然后上床育苗。育秧期要加强管理,培育无病壮苗。
4.清洁田园: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以减少虫源。不要用病薯及其制成的薯干、病秧做饲料,防止茎线虫通过牲畜消化道进入粪肥传播。
5.轮作换茬:重病区改种烟草、水稻、棉花、高粱等非寄主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更好。
6.高剪苗:剪苗时在苗床上离坑面3~5厘米以上剪苗,以避开秧苗茎基部的感病部分。据试验,高剪苗比平剪苗发病率低11%,比连根拔秧的低20%。
7.薯苗消毒与土壤处理:严格挑选、剔除病苗、弱苗,然后用50%辛硫磷乳油200倍液或40%甲基异柳磷乳油500倍液浸泡薯苗中下部10分钟,或每亩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250~500毫升在栽苗前拌土条施或穴施,以防止线虫侵染。还可每亩用3%甲基异柳磷颗粒剂3~4公斤,与细土混匀在栽苗时先浇水、后施药土、再覆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