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笑雨
(重庆医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016)
道德想象力是道德探究与道德选择所需基本能力之一,行为者运用想象力构造道德情境,超越抽象自我认知与单一语境解读,达到道德自由境界。道德想象的完整过程应当涵盖作为想象主体的自我、作为道德客体的他者以及作为探究背景的思想语境,与之相应,培育道德想象力也应从引导行为者充分把握三方面内容入手。本质上,道德想象力理念诉诸道德视域下的人性考察,其不仅对道德行为结果感兴趣,而且更加关切道德行为意义。其理论旨趣在于跳脱道德规则体系之外,深入把握个体与所处道德文化环境之间的多样性关系。尽管当代道德心理科学日益推进的研究进程使我们对包括道德想象力在内的诸多心理概念重视程度不断提升,但从当前成果来看,关于道德想象力的研究仍然存在较大空缺。一方面,“道德想象力研究尚缺少道德想象力与其他道德原则之间的有实质建设意义的对话性成果,道德想象力研究各种观点内部也缺乏比较分析”[1]107,另一方面,“道德想象力在道德教育领域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鲜有如何培养道德想象力的研究”[2]15。据此,我们有必要针对道德想象力理论内涵及实践运用两个层面展开理论探讨,揭示其中蕴含的学术价值。
现代规范伦理学尝试依据思想实验与建构主义方式为我们提供道德推理模式,然而这一几何学范式的行动指南也常常因其过度简化道德生活实际而饱受诟病。实用主义伦理主张则与之相反,其认为道德探究与反思应当依据道德实践经验展开,并针对性引入道德想象力概念以对规范伦理学的程序思维模式提出挑战,力图运用道德想象力为普通道德行为者提供关于道德理论和道德规范的全面说明。当然,追求理论整全性也导致其存在不足之处,关于道德想象力整体过程的研究尚缺乏对各个环节内部较为细致的说明。为了深刻把握道德想象力内涵,我们首先需要回到实用主义的思想背景中去。
实用主义者们相信,道德规范就是那些对于个人认同起重要作用的关系与责任。其权威基于如下事实:“我们知道自己生来就被赋予了一定的关联和关系——道德就是这样建立于此的。”[3]133道德规范依赖于我们对生活场景的实践认知以及在此之中不断培养起来的自我反思。实用主义伦理学持有这样一种看法,即我们的理论反思必须从道德探究起始之处入手,其与自身生活经验密切交织,在不同生活场景与个人经验面前,显然应当为道德规范提供不同解释和说明。道德范畴不能被任意简化为命令或要求,也不能被还原为工具性术语,相反,对道德范畴与相应规范加以界说的依据,正是那种服务于基本利益的关系。杜威等人摒弃了为道德规范寻求单一根基的做法,转而致力于为现存伦理学理论贡献新的实用主义解释框架,在他们看来道德不是为我们提供行为准则的纲要或目录,也绝非确定的规则体系,其应当提供的是一类特殊的探究与谋划方法,其中“探究方法用来确定困难和不幸在何处,谋划方法用来制订计划以作为对付困难和不幸的前期假设”[4]134。并且,特定情境均有其无可取代的善与原则。将情境纳入探究逻辑中,使我们的理论学说从对于规则一般的关注转向对于有效道德探究方法的关注上来。对于一般意义的行为,我们所关切的只是从自身开始的全部活动中很小一部分活动的意义,由此得以较为确切地获知关于行动的趋向。想象力在此起到重要作用,我们运用其预见行为后果,并对比当下情形判定行为性质,规范行动路向。道德行为过程亦是如此,我们需要良知的参与使自身得以判断所做之事的意义,并运用相应判断来引导行为,在杜威看来,道德判断不是诉诸那些提供理性认识的道德知识官能,而是“通过培养那些经验已经表明使我们在感知我们刚开始出现的活动趋向时保持敏感、大度、富有想象力和公正的习惯与冲动来达到的”[5]181。道德想象力因而构成实用主义道德探究方法的核心。
具体而言,道德想象力概念具有特定理论功能。首先,道德想象力帮助行为者设置道德思想场景,为道德行为提供方向指引。这一点通常被归结为道德想象力的“戏剧排练”功能。剧作家们擅长构思特定情节片段,将作为偶然事件的片段精巧地植入反映生活整体的故事场景中,并且消除了细节上种种不稳定或冲突之处。这样由孤立情节串接而成的生活叙事背景为剧中人物及其行为提供语境支持,脱离了特定语境,其活动将显得毫无意义。与之相似,道德想象力可以视作剧作想象力在道德领域中的类比,其为行为者提供化解思想冲突、深化行为意义的可能空间。事实上“道德行为只有置身于生活叙事——当然,这一生活叙事与其他人的生活叙事是相互影响的——的背景中才可理解”[6]119。其次,道德想象力为行为者提供道德行动决策模式,拓宽了决策力与行动力的理论内涵。通常而言,道德行动涉及特殊和一般两个层面,在行动决策过程中应当正确处理二者间相互关系。在道德上富有想象力的行为者首先要突破对于行为规范的一般化理解,在洞察行动细节上付出更多努力,分门别类地研究和理解这些特殊要素,然后回到行动情景整体中去串联诸要素,“从而更加全面把握行动发生的整体条件,更好地解决行动当中面临的诸多问题”[7]75-76。道德想象力促使我们在规范与行为之间展开理论对话,使自己的道德想象过程更加贴近实际心理抉择过程。最后,道德想象力推动发展移情能力,有序拓展同理心作用范围。道德移情是以自我为中心由内而外、推己及人的道德认知过程,具备理性移情能力,使行为者能够更好地适应自身与社会发展。“充分发挥道德想象力使得行为者深化理解移情判断诉诸的‘谁’和‘为什么’标准”[8]157,在判断过程中引入更多的共情主体和更公正的情境认知。道德想象力的作用方式接近于实践智慧,其在精神世界中朝向一个具体而丰富的目标往复运动,促使行为者积极设想自身在道德境遇中可能面临的一切环节。
道德想象力的核心功能彰显出特定理论优势。尽管并非一切道德行为及其选择过程中都体现出道德想象力的发挥,但从一般意义上来说,除了依据本能和习性作出非理性道德抉择外,但凡理性参与其中的道德行为选择都由想象以及基于此展开的慎思引导完成。道德想象力的融入与使用使得“诸抽象道德原则、价值成为具体经验性的,而且行为目的、手段、结果亦成为具体经验性的”[9]86-87。与此同时,道德想象力对于道德生活具有相比规则更加适用的指导能力。道德规则正是在道德生活中经过长期实践积累与理论总结得到的实践智慧,其在具体行为情境中的运用还需通过道德想象力的牵引。道德想象力既有助于深化我们对于相应规范的道德认知,也助于行为预演和行为后果的预示作用,使行为者得以提前作出理论判断,评估道德风险,调节道德行为。
另一方面,也应看到道德想象力概念存在不足之处。当中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其虽然给出了关于道德行为者主体心灵与情感的理论探讨与增长空间,却未能进一步给出相应理论图景和作用路径,为此我们需要引入更为形象具体的阐释方式。美德伦理学中的道德叙事思想正为我们提供了理论上的可能性。道德想象力的“戏剧排练”功能使我们从特定角度与方向想象并审视自身道德生活,在此之中经由理性慎思所得的行动方案应当体现出故事性特征。而“叙事作为一种基于经验的意义建构,其往往通过丰富而复杂的故事情节向我们展现一些我们可能未曾经验到的生活经历”[10]157,从而使我们敞开心扉,更加深刻地洞察自己的生活经历,丰富自己富有想象力的思考。叙事路径使我们得以在生活细微之处体察成功与失败,充分建立道德移情体验,并且借助叙事情节走进自我内心世界,以及步入他者生活当中。以此为基础进行理论探究将给予我们突破道德规则困境的启示。
美德伦理学与实用主义的理论共性在于,均对规则伦理学的抽象单一性提出批评,并意图针对性给出实践性更强的道德探究方法。道德叙事是美德伦理诉诸的基本探究方法,美德伦理借助道德叙事表达自身,其“通过这些道德故事,为社会建立真实生动的道德概念,通过具体的道德叙事,传达一些普遍的道德推理(moral reasoning)和行为典范”[11]47。美德伦理叙事中主要包含主体、语境与方法三个环节。美德伦理学反对孤立抽象地看待道德行为者,强调以多样性社会关系中的现实自我为道德主体,并且主张基于社会和传统构建道德叙事语境,为从传统历史性视角对普遍抽象性的伦理规则加以补充和纠偏提供理论场域。美德伦理叙事方法既为行为者提供塑造身份的话语背景,也为其道德认同提供培育路径。
在美德伦理学理论视域下,叙事自我是承担道德行为的基本角色,具有人生同一性。自我的行为通过其先后继起的时间线索串联起来,朝向特定目的显现出一定的发展轨迹,具有逻辑相关性的行为以及由此构成的生活情节使得我们在书写自我叙事的同时,也将自身发展成特定生活叙事中的角色。在此意义上,叙事正构成了自我,我们作为叙事中的人物,也在叙事中做出行动,拥有叙事中的特定角色。这里所支持的论点正如利科所表明的那样,“人物的同一性是通过把首先应用到被叙述的行动的情节编排活动转移到他身上来理解的”[12]211。换言之,这个人物实质上正是植入各类情节的行为者自身。进而我们可从生命、社会、传统三方面具体分析叙事自我概念。首先,叙事与生命休戚与共,叙事的承担者必定为善于讲故事的人类。叙事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有史以来,各阶层、各群体均有其独特叙事,对于特定主体或群体而言,叙事既是精神表达与传承,又在某种意义上等同于生活本身。叙事贯穿于社会互动及其表达过程,“并且通过模仿与记忆等方式融入社会主体意识之中,使其成为生活的一部分”[13]59。其次,具有生命特征的自我总是身处一定社会关系之中,这也构成了自我叙事的社会性意义。对此麦金太尔认为,我们在社会交往关系中拥有自身特殊的地位,并且所处位置随时间不同而改变,“这些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在某些实践中的学校或学徒关系、本地共同体的关系以及更大的社会关系”[14]84。不同的自我个体均基于此为自身叙事寻求存在依据与价值。最后,自我还置身社会传统之中,并且,自我的道德和伦理评判标准同样系于其所依赖的共同体文化背景。恰如威廉斯所言,作为叙事主体的道德行为者“不可能完全站在他所观察的共同体的评价旨趣外面,捡起那个概念,把它当作一把切刀,以一种局外人的漠然方式来切分出世界的一些中性性质”[15]171。相反,叙事自我拥有传统性的解读视角和思想维度。
叙事语境对于道德叙事而言具有前提作用。其一,叙事性是人类固有思维属性。在试图确认或理解自身与他人行为意义时,我们往往倾向于将所观察到的特定事件置于一系列叙事语境之中。在麦金太尔看来,这是由于叙事是我们特有的理解方式之一,而叙事之所以对理解他人行为有所助益,“是因为我们全都经历了我们生活中的叙事,而且我们就依据我们所经历的叙事来理解我们自己的生活。”[16]268其二,道德叙事必须依托特定语境展开。道德叙事本质上立足于生活过程,并通过观念创造形式使生活过程呈现为思想语境。在特定叙事语境中,具有现实超越性特征的道德叙事将引导道德生活境界不断提升。从功能性角度予以理解,道德叙事语境为从观念中把握道德生活划定了认识边界与思想界域,将叙事语境中零散独立的片段整合成为能够反映道德思想与价值观念的叙述整体,并借以创造生命的道德意义。
从基本类型角度对美德伦理叙事语境加以划分,能够从中概括出社会叙事与传统叙事两类基本场景。社会叙事场景方面,泰勒指出,我们在社会生活中更多地是依靠自身知识经验及其储备行事,理论综述并不总对行为奏效。事实上“人类早在为自己构建理论之前,就靠着社会想象运转得好好的”[17]20。我们借助社会想象能力在心理层面上规划出关于社会道德生活的基本叙事空间。而在传统叙事背景方面,社会想象的延伸不止对同代人有效,还涵盖着与过去之人的联系,以此形成美德叙事更深层次的探究背景和对话语境。尽管道德行为者通常持有属于自身的独特立场,“但是,这点的真实的可能性只存在于伟大时间深度的社会理解的框架之中,事实上,也就是‘传统’之中”[18]58。在此我们借助独特的语言,通过依据传统展开的广泛联想不断改变自身对于特定事物的看法,以间接的、思想的方式与所在文化共同体内其他伙伴展开思想交流。
在叙事语境中,完整的美德伦理叙事路径包含下述三个前后相继的逻辑环节,以共同构成美德伦理叙事方法。首先,自我通过对话方式建构主体间关系。相比于通约性更强的规范伦理学,美德伦理行动准则充分考虑道德主体个性,在对道德规则与修养问题的处理上不仅涉己,而且涉他。正如斯洛特所言,“一个有美德的人会投入一些具有某些目标或目的的活动,而这些活动通常有利于行动者自己、其他人或更大范围的社群”[19]258。其基本理论关怀方式即是在共在关系中同时把握自我与他者,充分调动叙事交流,通过此种方式建立对话性场景,获得实践推理与道德行为基本前提,在此之中丰富并完善自我对于他者诉求的道德认知,形成主客体间平等全面的道德对话关系和德性增长路径。其次,自我通过道德记忆丰富自身对于传统叙事的认知。传统道德环境中,维持社会秩序主要依靠道德习俗,随着长期共同生活与实践经验积累而成的传统美德,对民众道德生活起到规制作用,并且与其生活的各个方面融为一体。人们习惯于按照这些世代流传的道德习俗生活,其中蕴含的传统美德非但不被视作刻意强加的思想负担,相反,其潜移默化地成为人们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一定程度上具有保守理论倾向的美德论者十分重视向传统美德复归,将其视为宏观层面上道德叙事一致性与延续性的集中体现,认为这构成个人道德叙事和道德行为的潜在前提之一。最后,自我在串联叙事片段过程中加深自身叙事同一性。对此努斯鲍姆曾指出,道德行为者不是将美德囿于自身心灵之中,将自我设想为美德构筑的坚固城堡中的常驻者,“而是想象为柔软曲折的生物,在世界的内外之间迂回行进,在人和人之间游移来去”[20]494。我们进行叙事探寻的最终目的,是在延续的、开放的道德探究过程中通过不断生成新的道德叙事方式,构成并拥有属于自身的道德叙述整体,获得一致性的道德角色、道德人格与道德生活,使美德伦理叙事从中发挥应有的实践理性作用。
至此所作简要分析表明,美德伦理叙事为我们提供了反映道德行为者经由叙事路径进行道德推理的心理过程的完备理论视角,确立了一个深入探究道德想象力概念的理解框架。循此角度分析,我们得以充分把握道德叙事线索中的自我、他者、语境以及路径等要素。据此,我们将基于美德伦理叙事视角对道德想象力概念加以审视,阐明道德想象力理论内涵,对道德想象力应用路径作出理论规划,以期超越前述道德想象力概念的不足之处。首先我们将借助如上理论视角,把握道德想象力的主体与主体间关系,尝试根据美德伦理叙事的三个环节依次说明道德想象的行为主体、社会空间以及传统情境。
对美德伦理叙事主体的内涵说明使我们明确,道德行为者叙事心理构成可追溯的故事线索,这一基于情节单元展开的联想成为道德想象主体心理活动方式之一。“我们的规划、我们的回忆,甚至我们的爱和恨,都受叙事情节的引导。”[21]23在此之上,叙事原则有利于生存,行为者所展现的形象以及与其他行为者的对话都具有戏剧性。叙事中彰显出的生活情节使道德想象及其相应行为表现从某种程度上说有规律可循,通过对一系列亲身经历的过去事件加以动态描述,叙事以讲述故事的方式说明我们的行动意愿乃至人生经历,就此而言,叙事构成自我,叙事自我具有人格同一性。从叙事角度分析行为者内心,在揭示行为主体内在叙事心理结构和演变基础上,主体得以初步检视自身具备的道德想象能力。对特定道德行为者叙事风格的把握构成我们借以理解特定道德想象行为的理论始点。
叙事能够成为行为者进行道德交往的前提,而依据叙事原则展开的道德想象也相应构成道德互动准备环节。努斯鲍姆曾认为“感同身受和推测猜想的习惯产生了某种公民类型和某种社会类型:这种公民和社会培养出的人们关心彼此的需要”[22]75,从而为展开道德互动奠定有力基础。通过叙事路径,行为者得以在充分发挥想象力的条件下施展具体道德想象,使其道德生活朝向可能的叙事方向延伸。这一路径延伸随即形成社会交往与传统认同,这是叙事自我在道德想象中加深自身身份认同与意义确证的外在表现。一方面,叙事自我具备社会属性,自我需要在社会中定位身份并且扩展自我叙事。另一方面,叙事自我拥有传统特征,传统成为自我叙事及人生意义的归宿之地,从根本上为叙事自我揭示人生目的。因此,建构社会空间和拓展传统情境,成为我们运用道德想象力的实质环节。
依据美德伦理叙事语境类型,我们分别可从社会层面与传统层面探讨道德想象空间的建构方式,获得关于道德想象空间的充分理解。其中,社会叙事语境可视作自我叙事在社会层面上的思想延伸,在社会叙事语境映衬下,自我叙事构成社会叙事的片段。透过社会叙事能够加深理解自我叙事,有助于判断其所富有的道德意义,并为道德社会想象提供参照。我们之所以应在社会想象背景中试图完成自我想象,根源于我们接触社会从而理解世界之方式的变革,“在神圣的共同体、语言和血统衰退的同时,人们理解世界的方式,正在发生根本的变化”[23]21。这使我们对身处其中的共同体展开充分联想得以实施。当前我们所面对的,是基于自身视觉和听觉形成的一个呈现于想象中的世界,我们在想象中获知他人、明确交往结构,引导自身依照想象轨迹行事。
增强自我对道德关系的理解与认同是展开社会道德想象的基础,也构成道德叙事的社会意义空间,而善于用叙事方式建构社会意义空间,是增强社会想象的重要环节之一。对于自我而言,个人身份认同取决于自传式叙事,并在自传式叙事指引下展开人生经历。与之相似,社会范围内的群体身份认同相应取决于关于其历史与现实的集体叙事。事实上正是“集体叙事定义了‘我们是谁’,‘我们相信什么’以及‘我们珍视什么’”[24]209。集体叙事在建构集体认同的同时有力地促成集体行为。行为主体间通过在社会交往中分享集体叙事,促使诸个体共同想象一个关于集体的未来,并对应了解其自身在此之中应当扮演的角色与采取的行动。自我唯有善于在心理层面建构并认同社会道德想象空间,通过了解社会集体叙事并参与社会想象,才能针对性发挥道德想象能力以指引自我道德生活。
与社会语境构建维度密切相关,道德叙事的展开也需要借助传统语境,对传统叙事情境的构建与丰富有助于我们在其中进一步找寻自身定位,确证自身意义。道德传统是特定文化共同体内经由行为主体长期实践形成,并通过代际传承的对于人类自身生存与交往文化形态的价值持存。在传承过程中,人为形成的规范逐渐拥有自然物种的稳定性,也具备了适者生存的属性。“道德传统之间的竞争导致了某些传统获得选择,另一些遭到淘汰。”[25]218其中,得以存续的道德规范传统已经构成理性行为者稳定的道德心理与道德习性之一,对于道德行为者的想象力塑造十分重要,是行为者展开道德想象必须借助的重要前提。由特定道德文化传统入手,通过心理认知方式在行为者心理层面刻画出关于特定道德传统的结构轮廓,能够使道德想象力获得确切的着力点。
对于引入道德想象传统情境而言,重要的是拥有将作为生活智慧的道德传统经验与自身思想相融合的意识。事实上当前时代应当重视这样的问题:几乎在所有领域都存在着人类经验的严重流失,上一代的经验几乎没有真正传给新的一代。“在一种只注重眼前利益的文明中,遗忘愈来愈具有破坏性。”[26]209因此,我们应在社会化道德交往过程中,努力生成自身对于道德传统的敬畏心理,自觉以道德传统为价值导向引导自身通过道德自律将传统内化为个体内在道德心理要素。与之相仿,在依托道德想象力丰富个人道德叙事的进程中,培育道德想象力同样无法脱离道德传统这一基本前提,对道德想象内涵的理解与阐释也无法脱离传统的规制。行为者个体的道德想象应在传统框架中展开,使自身对传统的体悟与认知成为展开道德想象的思想始基和价值标准,让自身的生活经历叙事立足于传统而又通过实践不断为传统注入生机。
从道德叙事视角对道德想象力概念加以分析表明,行为者进行道德想象的基本前提包含对自我的叙事把握、对叙事语境的建构以及对叙事方法的运用等方面。从功能角度说,道德想象力能够将抽象道德词汇应用到具体道德情境中,而这显然需要借助特定思维方法与实践路径。在此我们将结合美德伦理叙事方法中所涉及的基本维度,围绕作为主体的叙事自我,从与他者关系的建立、与传统关系的建立以及在此之上的与自身展开深刻对话三个方面进行探讨,获得关于道德想象力运用的有益借鉴。唯有从理想维度落脚到现实维度,道德行为者的想象能力才得以具体展现。
在自我道德叙事的社会语境中,展开自我道德叙事的首要环节是通过互动交流方式与他者进行社会交谈,借以明确他者意见并将其纳入自我叙事当中,使自身叙事结构充分包含他者这一角色。在日常社会交往中,尽管我们首先关心的是和自己相关的东西,但是我们仍旧关心他人所在意的事物,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确信“我们关心他们拥有关于我们所关心的东西的真信念”[27]11。通过叙事途径,行为者开始尝试主动走进他者内心世界,与他者建立互动关系。在这一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共在关系也是道德想象力得以运用的基础。想象力本意上促使人们关注他者并且理解他者,在自我与他者之间主动寻求并建立情感共鸣,而在叙事中建立的关系使实现这一目的成为可能。
当自身做出行动时,在场的他者将见证我们的行为,我们共同的交往构成行动本身,并从中赋予其丰富的空间与意义。在现代都市生活中此种类型的空间愈发重要,如泰勒所言,“在此人们摩肩接踵,彼此不认识,彼此不相干,但却相互影响,共同形成了彼此生活中不可逃避的语境”[28]545。因此,除了对于他者意愿的初步了解与认识之外,我们还应当在自我社会叙事空间内为他者留足余地,纳入形象各色鲜明的他者。对于自我道德想象力运用而言,对他者形象的识别与塑造同样十分关键,道德想象力核心作用之一正是为自我设身处地理解他者处境与感受提供方法。而通过叙事方式塑造他者形象,使自我在了解他者的基础上,身临其境地换位思考从而面对他者作出正确道德判断与道德行为,正是叙事方法带给道德想象力运用的一个重要启示。同时,这一尝试也将使得我们共同面临的道德交往问题得到全面解释。
提升传统因素在道德想象力发挥过程中的重要性同样是从美德伦理叙事方法中汲取的经验。对于任何一种传统,当人们开始质疑自身信仰与实践时便会反思,这一传统提供了什么样的资源?显然,正如麦金太尔所述,“缺乏这种资源将不可避免地导致重大失败,使我们无法继续借此通过不断思考以及给出自我承诺等方式推动所处道德传统向前发展”[29]272。美德伦理学认为,道德传统自身提供的可靠性证明是延续生命力的根本所在,其构成了这些资源的核心,而资源的传承本质上则需借助身处其中的道德行为者及其自身具备的传统意识完成。因此,对增进传统意识的强调,是美德伦理叙事方法在传统方面的主要观点,以此为基础发挥自身道德想象力,使得想象力在构建自我道德叙事过程中将更多传统因素纳入其中,有助于促使行为者认同自身在传统中的道德角色。
流变的时代总是使我们易于遗忘那些看似已经不再具有证言性的信念和那些来源不再清晰可靠的信念,然而这种遗忘往往是不正确的,因为“我们生来就保存信念,即使它们的原初基础的感觉以及曾经拥有的可靠性已经消逝”[30]185。建构传统叙事语境正是为了为自我叙事提供传统环境支持,从而使得自我道德叙事中包含传统中的更多优秀价值。在此环境之中,叙事自我将逐渐提升自身对于道德传统的认同程度。对于道德想象的展开过程而言亦是如此,我们将更多反映传统文化、承载优秀道德传统内在精华的道德叙事纳入自身道德想象之中,既突出主体与传统的关系,又明确主体道德使命。同时,这一对于传统叙事的主动认知也进一步提升自我道德传统认同,从而为其通过道德想象环节完善自我叙事作出铺垫。
美德伦理叙事方法强调帮助行为者建构并完善自我叙事,其本质上要求对于具有整全道德色彩的人生经历加以反思,从而不断通过纠偏与修正确保行为者的人生在正确道德指引下,朝向特定目的呈现出连贯性的自传形式。在自传中我们能够领会关于自我生活的意义,也得以显现出与自身生活密切相关的多重关系。这为道德想象提供了价值目标,即重塑行为者自身,打造自传式的整全道德生活。这里的具体目标包含“他如何感受其生命的价值,如何实现其目的,如何通过逆溯地检查过去,或者前瞻地追求至高的善等,制定出生活的计划。这些方式造就出生活关联体,同时也彼此勾连,形成了一部生命史”[31]184。通过在想象中塑造并不断经由道德实践行为生成这样的生活关联体,自我与他者的内在联系将更加密切,同时自我叙事的意义将在生命史叙事整体中占据更为显著的地位。
道德行为者从小我到大我,在对象性关系中全面发展自身,是充分发挥道德想象力的根本价值指向,也是我们在美德伦理叙事语境中不断领会自身意图,引导自身成长,从而应用叙事方法完成个人叙事的根本目的之所在。自我献身于自身参与之中地对真、善、美的探究历程中,无论行为方式及后果影响显著与否,其都由自我与群体的共同利益关系所引导,自我的善只是群体的善的一部分,“自我追求善的历程,正是理解并服务于更大的善的一个环节”[32]228。基于此,行为者最终将在道德想象力推动下,努力与自身生命历程展开对话,通过对话不断加深自我理解,从中把握生命自觉并建构自我生命叙事图景。透过想象力,我们也将关注的视角提升到整体高度,注重将自我角色系于社会整体发展之中,在提升自我道德地位与道德价值的同时,积极构筑主体性精神得以生长的精神家园。
事实上,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各式各样的道德冲突,并随之引发道德难题,简单的道德抉择显然难以应对如此困境。而对道德想象力的叙事阐释与运用促使我们深入思考并有效应对道德困境,其有助于推动行为者以自我经验与感受为基础,逐步理解他者以及主体间关系所发生的道德语境,在充分把握各方面条件基础上更好地作出道德判断,实施道德行为。推动道德想象力从道德心理过程向道德行为能力和现实道德素养转化,需要借助专业思想方法和长期科学训练,其中的核心环节即是通过叙事这一思想媒介将伦理规范、道德原则与其所根植的社会背景和实践语境结合起来,使人们在自我独特的人生经历中获得至善与幸福。总之,道德想象力作为将道德想象心理过程落实为道德实践探究过程的理论中介,为我们在价值多元的伦理生活空间中合理进行道德选择奠定了有力思想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