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 英
(青岛大学青岛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山东 青岛 266071)
根据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发表的重要论述,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把思想政治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充分发挥各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在课程教学中加强医德医风教育,注重学生医学精神培养,即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加强医者仁心教育,引导学生始终把人的生命安全、健康放在首位;关注患者,善于沟通,提高综合素质及人文修养,提高依法处置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成为党和人民信赖的好医生[1-3]。
古之医者,提倡“通儒道,存仁心”。医学教育的“硬技能”当属医疗技能,是医务人员不可缺少的。除此之外,还需要“软技能”——医学人文情怀,这一点更为重要。医生要有爱心、慈悲心,也就是仁爱之心。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从“请命赴前线,家国都要安”的请战书,到“战疫”的同时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申请书,这些崇高的信念感动人心、鼓舞人心。疾病猖獗,生命危在旦夕,医务人员奋力救死扶伤,是什么样的职业精神?这就是敬佑生命、大爱无疆。面对难以捉摸的病毒,医务人员挺身而出、坚守岗位,展现了舍己救人、报效祖国的崇高品格。广大医护人员为抗击疫情、救治患者,用实际行动诠释医生的仁心、人间之爱[4]。
作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医学微生物学既是一门快速发展的前沿交叉学科,也是一门基础衔接学科,与临床医学、传染病、肿瘤密切相关。运用现代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生物学、遗传学及生物化学等知识和手段,重点研究与人类疾病相关的病原微生物,包括其生物学特性、抗感染免疫与致病机制、检测手段、有关的传染病预防和治疗措施,目的在于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相关免疫损伤及其他疾病,以提升人民健康水平。医学微生物学课程融思想性、科学性、理论性、实践性于一体,是开展课程思政的良好载体,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下,该课程与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更有利于医学生医者精神培养[5]。但以往采用的教学案例存在设计不完善、时效性不强等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一线教师承担着课程思政的重任,应改进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榜样力量、角色扮演、诗歌朗诵等,将教学内容融入具体情景,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因此,在传统讲授式教学的基础上,挖掘课程思政元素,设计相应的情景教学活动,实现课程思政目标。从影响本学科发展的重要人物、关键事件上寻找素材,结合身边人、身边事,使学生感受到医学是有温度的科学,形成“医者仁心”的职业信念。与专业性院校不同,地方综合性大学有文学、历史、艺术等多个学科,拥有充足的课程资源,便于建立多维度医学微生物学思政课堂。
收集整理《钟南山》《科学巨人巴斯德》《沈福彭教授诞生110周年》等纪录片、抗疫歌曲和重要文献资料,深入挖掘其中包含的思政元素。在教学设计中,有机融合相关理论知识点及思政目标[6],主要包括培养爱国情怀、塑造医者仁心风范、提升科学素养等思政目标。
心系国家和人民,把个人的职业理想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紧紧相连是科学家精神的根本所在[7]。通过介绍科学家的经历,使学生感受到老一辈科学家在强烈的民族责任心和高度的国家使命感驱动下,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锐意创新、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如在讲授衣原体时,介绍汤飞凡发现沙眼衣原体的故事,他将病毒接种在自己眼内,引起典型沙眼症状与病变后又从自己眼中分离出这株病毒[8]。这不仅能够显示医学微生物学历史上的重大科学成就,而且还会使学生发自内心地感谢老一辈科学家的卓绝贡献,感受爱国、创新、求实、奉献、育人的科学家精神。同时,也能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发生在医学生身边的事往往更有震撼力。通过纪录片介绍沈福彭的事迹:青岛大学医学院沈福彭教授为医学事业奉献一生,1982年因突发心脏病去世。尊重沈教授的意愿,他的器官被保存下来用于研究,骨骼被仔细地制作成标本,放置在他创建的解剖标本室,以“继续守卫”。他是我国第一位捐献自己遗体制作骨骼标本的人。为加深印象,可鼓励学生课后参观医学史馆,感受先辈风骨。
在学习呼吸道病毒章节时,适时介绍相关英雄事迹。(1)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时期,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的医护人员在保卫青岛、驰援武汉的两线作战中,向国家和人民交出了满意的答卷,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医者仁心、大爱无疆”的精神。
(2)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笼罩神州大地。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一位84岁高龄的老人挺身而出,带领团队站在抗疫最前线。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非常时期,他勇挑重担,出任国家卫健委高级专家小组负责人,直面疫情,毫无惧色。可敬的钟院士依据客观事实,迅速给出了科学的防控建议,给在迷雾中的人们吃下一颗“定心丸”。
在讲授狂犬病病毒时,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了解巴斯德顶住巨大压力,一心治病救人的故事。1885年的一天,一个叫梅斯特的9岁男孩被疯狗咬伤,孩子的母亲把他送到巴斯德那儿请求救治。巴斯德给男孩注射了毒性减到很低的提取液,然后再用毒性较强的注射液。有人质疑这是把孩子当成试验品,是不当行为,因为大家还不清楚用在人身上多少剂量合适。巴斯德则坚定地认为他在拯救孩子的生命,而非测试疫苗。结果他成功了,孩子活了下来,后来成了巴黎巴斯德研究院的看管人。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了解医学微生物学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医者仁心的职业操守[9]。
在学习结核分枝杆菌章节时,讲述卡介苗的发明史。受玉米种子种植多代后出现退化的现象启发,法国科学家Calmette与Guerin在含有马铃薯和甘油的培养基中接种高毒性牛型结核分枝杆菌。13年中传了230余代,最终他们成功获取了减毒牛型结核分枝杆菌,这就是卡介苗(BCG),毒力显著减弱但仍保留免疫原性[10]。B是杆菌的意思,C和G分别是两位法国微生物学家的姓氏首字母。发明并广泛接种BCG意义非凡,它使结核病尤其是儿童结核病发病率大幅度下降。
朊病毒能够引起克-雅病、羊瘙痒症、疯牛病、库鲁病等,感染后症状与狂犬病相似,病死率为100%。它是一种不含核酸、能进行自我复制的感染性蛋白因子,能够抵抗高温、甲醛、强碱、紫外线、γ射线等。我们能够知道朊病毒的存在,要感谢美国科学家普鲁西纳。由于该病原体是一种未知生物,因此,开展这项研究要有坚定的信念,他们用了约25万只小鼠才提取到朊病毒。为了表彰其杰出贡献,1997年他获得了诺贝尔医学生理奖。普鲁西纳不迷信权威,勇于挑战当时公认的科学,这种坚持不懈的品质值得学习[11]。
在讲授幽门螺杆菌章节时,结合图片介绍Marshall证明幽门螺杆菌是引发胃病元凶的故事。让学生知道科学家做出的巨大牺牲及科研精神,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
课程思政的目的是使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专业知识教学,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产生影响,进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样他们才有望在专业领域取得良好发展[12]。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思政中采用多学科融合的教学方式,可以使课堂气氛更轻松,思政元素与专业课教学有机结合,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医者仁心的职业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