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杨
(石河子大学水利建筑工程学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0;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6)
红色文化是包含坚定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生动历史记忆的财富集合,是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更是优质的教育资源。“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1]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要将红色精神传承好、弘扬好,让红色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近年来,各高校红色文化育人实践开展得有声有色,为了解红色文化育人实效,本文特以兵团高校为调查对象进行研究。
采用问卷调查法,在石河子大学、塔里木大学两所兵团高校学生中发放问卷950份,回收有效问卷912份,有效回收率为96.00%。其中男生占57.13%,女生占42.87%;汉族学生占83.44%,少数民族学生占16.56%;研究生占12.94%,本科生占87.06%(一年级占18.39%,二年级占35.52%,三年级占12.85%,四年级占33.24%);党员占15.81%,共青团员占72.15%,群众占12.04%。
“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用革命精神教育学生、感染学生,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2]拥有优质红色文化教育资源是开展红色文化育人的前提和基础。
被调查的两所学校分别地处第八师石河子市和第一师阿拉尔市,这两座城市浓缩了兵团发展的非凡历程,有着较为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石河子市原为兵团驻地,现为第八师师部所在地,有着以兵团军垦博物馆、石河子周总理纪念馆为代表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知青文化、屯垦文化浓厚;阿拉尔市为第一师师部所在地,位于南疆,是由三五九旅转化而成的二军五师所建立,建设了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三五九旅屯垦纪念碑等城市文化地标建筑,南泥湾精神浓厚,屯垦戍边功能显著。这些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正是教育的有利条件,为红色文化育人提供了良好基础。
近年来,高校对文化育人十分重视,特别是红色文化在教育中的融入与应用。在实践中,任课教师也积极探索将红色文化融入教育教学,红色故事进课堂、主题班会讲红色故事等都是教师常用的育人方式。一方面,重视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以石河子大学为例,在形势与政策课中设置兵团精神专题内容、开设兵团概论选修课程等,通过一系列课程教学宣传兵团文化。同时,主动开展兵团红色文化研究,每年都发表关于兵团文化的文章。另一方面,持续开展红色文化相关活动。在问题“您所在学校或学院开展红色文化相关活动的频率”的回答中,66.00%的学生选择经常开展,31.14%的选择偶尔开展,2.86%的选择很少开展。74.00%的学生认为“所在学校或学院举办红色文化活动前会进行相关知识介绍”。
除课堂教学外,高校还积极通过教育基地建设、社会实践等开展红色文化育人。塔里木大学、石河子大学校史馆红色基因显著,都显示了在戈壁荒漠中建设高等学府的不易,并分别与三五九旅纪念馆、兵团军垦博物馆联合建立红色教育基地。以石河子大学为例,参观军垦博物馆是每年新生入学的必修课。此外,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也是重要育人活动,学生组建团队,开展“寻访老兵”实践体验活动,近距离聆听“沙海老兵”的故事。这些活动的开展,都促进了兵团红色文化的宣传和普及。
“红色文化的精华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它以丰富的史实具体而生动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运用、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的过程,鲜明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理论成熟、政治成熟的过程。”[3]了解红色文化育人现状方能对症下药,切实提高教育实效。
教育方式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具有吸引力、感染力的教育方式能更有效地传递教育内容。在红色文化融入教育方式方面,教师大多将现成故事与教育内容相结合,在主题班会等活动中以对红色文化故事的讲述为主,释义不多。学生也表示一个故事在多个场合都听过,缺乏新意。在问卷调查中,对于“您对贵校举办的有关红色文化活动的参与程度”这一问题,只有47.92%的学生选择经常参与,43.09%的偶尔参与,7.68%的被动参与,1.32%的没有参与过。在“您对贵校举办红色文化相关活动有什么评价?”这一问题的回答中,选择方式新颖的学生占56.91%,内容创新的占54.82%,形式主义的占10.53%,可有可无的占3.84%。对于了解红色文化的主要方式,选择书籍、课堂的学生分别占80.26%、74.12%,喜欢参观、访问等方式的学生仅占44.00%。这些结果都表明当前红色文化融入教育的方式相对简单,对学生的吸引力有限。
认知是实现认同的基础,了解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知程度,对于后续红色教育的开展有重要作用。通过主题活动、社会实践、课程融入等方式,红色文化得到了较好的宣传,学生的知晓度较高,但多停留在表层认识。在“对于兵团红色文化您的了解程度”这一问题中,了解的学生仅占11.84%,比较了解的占25.11%,可以看到,对兵团红色文化真正了解的学生不是很多。而且学生对兵团历史也缺乏深刻的认识,只知道王震将军、张仲翰将军等代表人物。但在对于红色文化的内容,学生还是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在“石河子军垦博物馆、‘沙海老兵’事迹、《戈壁母亲》影片、一五○团驼铃梦坡景区、喀纳斯景区中,哪些属于兵团红色文化?”这一问题的调查中,大多数学生可以选出正确的答案,但仍有89人选择喀纳斯景区,占9.76%。这一数字说明红色文化教育仍需深入推进,引导学生入脑、入心。
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态度决定了其学习积极性,在调查中,可以感受到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可和浓厚兴趣。在问题“您觉得红色文化对当今社会的发展是否有积极作用?”的回答中,选择有很大作用的占67.43%,有一定作用的占30.37%,在某些方面有作用的占1.86%,这一结果为有效开展红色教育提供了参考。学生的内在动力是红色文化入心的关键,对于问题“您是否愿意主动花一定时间了解学习红色文化?”,84.98%的学生愿意主动学习,12.72%的看情况学习,2.30%的不太愿意除非硬性要求。同时,在传承红色文化方面,大学生也表现出新时代青年应有的担当。在对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态度调查中,86.29%的学生选择“尽我所能,积极传承”。红色文化有故事、有实物、摸得着、看得见,是学生喜欢的文化形式,理应成为育人的优质素材加以应用。
当前,“00后”已经成为大学生中的主体。近几年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思想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向好的。他们有自己的理想和规划,在问题“当前您是否树立了理想信念?”的回答中,有理想且信念坚定的占87.61%,有理想但信念不坚定的占10.86%,没有理想或从未想过的占1.54%。对于红色文化与树立理想信念之间的关系,学生的认识较为统一,92.54%的学生认为两者有很大的关系。学生期望将红色文化融入教育过程,但当前教育实践无法完全满足学生的个体需求,在问到“您认为学习红色文化的困难或者阻碍有哪些?”时,26.75%的学生选择“红色文化的表现形式过于单一无趣”,28.18%的选择“没有合适的渠道和平台去了解红色文化”,24.56%的则认为“社会氛围不浓,对红色文化的重视不够”。可以看出,当前红色文化教育与学生需求存在差距,这正是我们要直面并解决的问题。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对行动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思想上认识不足,会削弱其内在驱动力,影响现实行动。教师方面,对红色文化的作用认识有限,主要表现在对于如何使用红色文化、使用红色文化的哪些内容感到困惑。特别是那些教学任务繁重的教师,在主动引入红色文化并生动形象地讲授给学生方面困难重重。学生方面,虽然有接受红色文化教育的意愿,但与快速更替、较为有趣的快餐文化、能取得实际效果的活动相比,学习红色文化的主动性较差。在问题“假设下列事件同时发生,请根据您的喜好排出参与顺序:(1)你喜欢的明星在学校附近开演唱会或见面会;(2)面试技巧宣讲会;(3)英语四六级考试经验交流会;(4)大型红色歌舞剧在贵校演出;(5)著名红色文化专家在贵校开讲座”的回答中,将(5)放在第一位的学生占29.93%,将(4)放在第一位的占14.04%。教育是一个主客体互动的过程,教育主客体双方内在动力均不足,势必影响教育效果。
兵团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内容多样,有反映屯垦戍边的,也有反映民族团结的。但从已有的红色资源来看,系统性不强,整理与归类不科学,难以有效融入教育教学中。一方面,仍有很多优质红色资源未被开发,特别是对红色人物或红色事件背景的收集、整理;另一方面,对红色文化的内涵挖掘不深入,对红色文化蕴含的价值观、精神指引等解读深度不够,使得红色文化分类不清,无法成为优质的教育资源加以应用。
要实现文化育人,就要遵循其规律,于无形之中实现立德树人。为此,首先要使受众沐浴于红色文化之中。虽然高校在努力推进红色文化入校园,课堂课外双线进行,但从调研数据中发现,一方面由于受到活动规模、参与人数的限制,活动的受众较少;另一方面,受任课教师对红色文化理解程度的影响,难以将其有效传递给学生,教育效果受到影响。总之,接受红色文化教育的人数有限,使得受众范围缩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红色文化育人价值的充分发挥。
在每年人民论坛对国内重大社会思潮的调查中发现,思想领域“一元”和“多元”长期并存是常态。各种非主流思潮不断变换花样提升自身影响力,个人主义、新自由主义、民粹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思潮纷纷侵入校园。在问题“您认为外来、新兴多元化文化元素是否会对红色文化造成冲击?”的回答中,认为“一定程度上会”的学生占65.24%,“冲击很大”的占12.83%,“不清楚”的占20.50%,甚至有1.43%的学生认为“会被取代”。可以看出,非主流思想对学生有很大影响。大学生社会阅历少,思想认知浅,是非鉴别能力有限,很难摆脱一些表面正确实则错误的社会思潮的影响。而这些思潮会影响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成为红色文化教育的阻力。
红色文化是提高青年学生思想认知、磨炼心理素质、培养道德情操的优质资源,在教育中要从以下几方面继续推进红色文化教育,提高学生认同度。
要提高教育效果首先要统一思想,从思想认知抓起。一是教育主体———教师。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组织者、实施者,起主导作用,要认清红色文化的育人价值,在施教过程中主动融入红色文化。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教育主体对红色文化的熟知与认同是强化教育效果的保证。二是教育客体——学生。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不能被动接受,而应发挥学习主体性,充分认识红色文化在自身成长过程中的正向作用,增强接受红色文化教育的内驱力。教育客体对红色文化学习的主动性,是提高育人效果的前提。三是教育环境的营造。学校作为教育活动开展的主要场域,要重视红色文化教育,为红色文化育人提供组织保障;红色文化管理部门要充分认识到红色文化与学生教育相结合的重要性,积极与学校建立良好关系,为教育提供资源,搭建教育平台。
红色文化的挖掘与整理是其融入高校教育的基础工作。(1)素材是教育的基础。好的素材是教育有效开展的重要载体。红色文化的挖掘与利用,不仅是文化发展的需要,还是校园文化阵地建设的需要。红色文化能否对抗非主流思想,占领校园文化高地,决定于教育素材是否丰富、是否具有强有力的说服力。(2)重视发掘。集中政府、社会、高校三方资源,有重点、合理地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特别是在人物事迹、精神研究等方面下功夫,对现有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合理整合、科学分类并编撰成册,为后期利用提供依据。(3)深入研究。红色文化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为此,加强红色文化的时代性研究,不仅有利于红色文化的发扬光大,还有利于消除历史的时间差,以便红色文化更好地融入高校意识形态教育。
要想发挥文化的作用,不仅要让人们知道文化的名称,更重要的是引导人们“在其中而不自知”,以丰富的供给增强红色文化的影响力。高校大学生积极向上,乐于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参加社团、社会实践等都是他们喜爱的活动方式。为此,从青年大学生思想、行为活动的规律出发,一是组建红色文化社团,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作用,以学生社团为载体,丰富校园活动,积极弘扬红色文化。二是组建社会实践团队,吸引更多学生参与红色文化主题社会实践,引导学生走出学校,走进红色文化基地、走到红色人物身边,以自己的所见所闻真切感受红色文化的力量。三是强化宣传,宣传是提高影响力的关键,创新宣传方式,通过小视频、小动画等给学生深刻的记忆,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针对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以网络课堂、现场讲座、展板、沙龙等形式进行解答,让青年大学生感受红色文化中蕴含的精神、情感和力量等。
“红色文化资源是高校德育的优质资源。”[4]红色文化是兵团人的精神财富,是兵团高校育人的重要资源。在红色文化育人过程中,要看清现状,从现状中找寻出路。认清红色文化的价值,加强挖掘与利用,用红色文化引领校园思潮,弘扬正能量,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