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登杰
(上海音乐学院党委保卫部,上海 200031)
上海音乐学院始称国立音乐院(1)上海音乐学院曾用过不同的校名称谓:“国立音乐院(1927.10—1929.7)”“国立音乐专科学校(1929.7—1938.8)”“私立上海音乐院(1938.8—1942.6)”“国立音乐院(伪)(1942.6—1945.8)”“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1946.9—1949.9)”“国立音乐院上海分院(1949.9—1950.1)”“中央音乐学院上海分院(1950.1—1952.9)”“中央音乐学院华东分院(1952.9—1956.11)”“上海音乐学院(1956.11—至今)”。为便于叙述,本文以“上海音乐学院”称谓行文。,由蔡元培先生和萧友梅先生于1927年创办,是中国第一所独立建制的国立高等音乐学府,也是最早存在中共党员及党组织活动的高等专业音乐院校。自1945年3月地下党支部成立以来,党组织在上海音乐学院已走过76年的光辉历程。76年来,党组织形式历经“地下党支部”“党支部”“党总支”“党委”的变迁,党建引领音乐创作、人才培养、艺术实践及社会服务等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绩。所有这些,都成为一种极其珍贵的财富,像火炬接力一样传给了后继者。
新时代,党的建设、党史工作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发展机遇期,尤其在建党百年之际,实事求是总结、阐释党组织在高等专业音乐院校中的建设与发展经验,对音乐专业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党的历史,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作风,争做德艺双馨的音乐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基于上海音乐学院档案资源,以及结合时地下党员陈福美、陈良等人的口述资料,以“初心起航、浴血奋进”“点题《梁祝》、护航创作”“为国育才、为党育人”“初心不忘、使命永续”四个方面,对中共党组织在上海音乐学院建设和发展中的作用进行历史考察,以期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音乐文化,为深入总结中共党组织在高等专业音乐院校中的奋斗历史和伟大成就提供新路径。
革命是手段,救国才是目的。这是100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初心,更是近代以来亿万同胞共同的心声。在初心使命地感召下,上海音乐学院涌现出了第一批共产党员,如贺绿汀、王品素等同志。贺绿汀于1931年入学前便加入中国共产党(2)贺绿汀于1926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启了波澜壮阔的革命音乐家的人生。他曾参加过湖南农民运动、广州起义和陆丰斗争等民主革命活动,其间创作的《暴动歌》是较早讴歌工农兵武装夺取政权的歌曲之一[1](P1)。淞沪抗战爆发后,他主动参加了文化界救亡演剧队,分赴各地活动,动员全民抗战。其中,在山西临汾期间,他作词作曲的《游击队歌》,更是激发了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和抗战到底的决心和斗志,至今传唱不休。1938年4月28日,毛泽东在鲁迅艺术学院讲话中充分肯定了这首歌曲的价值,并用“我们都是飞行军,哪怕那山高水又深”这句歌词来说明生活经验对艺术创作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到实际生活中去汲取养料,创作出内容充实的艺术作品[2](P20)。
1937年全面抗战以后,从上海音乐学院辗转到重庆的国立音乐院分院师生中也有地下党员的身影,如王品素、徐炜(徐椒虹)、何延昌、邓晚生等。其中王品素抵渝后至1946年11月,一直接受邓颖超同志的直接领导,在师生中贯彻“团结、学习”的方针,并致力于推行民歌演唱会、请进步人士做讲演、办报、宣传《新华日报》中的先进思想等爱国民主运动,被邓颖超誉为“声乐民族化的好园丁”。以上史实是上海音乐学院成立党组织之前,部分党员同志积极投身爱国民主运动的见证。
那么,上海音乐学院党组织何时成立?最初有哪些党员组成?2011年4月、2014年5月笔者分别对时地下党员陈福美、陈良同志进行了口述资料抢救与整理。了解到,第一支地下党支部是1945年3月在福开森路潘鑫路9号,时为上音学生陈福美家中成立,支部成员有陈良、陈福美、黄柏春(3)陈良、陈福美于1945年2月入党,黄柏春于1945年1月入党。,其中陈良为书记。上级领导人是大学区委委员张跃祥同志。随后发展和转入的党员有陈皓(万里)、俞瑞徵、赵纪舜、金希树(金村田)、欧阳鑫、罗忠镕、胡燮珍、瞿希贤、张民权、李珏、钱挹珊、汤正芳、黄定时、李德伦、曲皓、司徒兴城、章国灵等[3]。
在上级党组织的领导下,地下党支部成员以音乐为斗争武器,广泛参与开展了爱国民主运动。1946年12月,北京大学女学生沈崇被美军强暴的消息传到学校后,师生满腔愤怒,随即在学校礼堂召开了声讨大会。地下党领导的学生自治会主席张民权讲述了美军在北京的暴行,陈良和瞿希贤先后发言,并提出音乐家应有正义感,列举了贝多芬、肖邦的爱国热情以及反对异国侵略压迫的历史,表示要积极参加全市同学的正义行动,即以罢课游行来表示抗议。由此,作曲系云南籍学生杨与石创作歌曲《起来,把美军赶出去》,大家还演唱《赶不走那美帝心不甘哪,嗬嗨》等歌曲,由陈良指挥队伍边唱边游行。这是学校地下党支部成立后第一次参与的大规模运动,党员同志通过音乐把大家召集起来,集中力量,进行了有效的群众性反美运动,得到了上海高校学子及广大市民的热烈响应。
1948年2月1日,上海音乐学院建立了另一支地下党支部,由焦杰、常受宗、黄晓苏三人组成,上级领导人为上海市地下党复员系统陈明和韩秀石,焦杰负责与韩秀石单线联系[4](P56)。此支部建立后积极参与了“反美扶日” “红五月”等学生运动,并组织各种学术讲座和唱片欣赏等活动,宣传党的文艺方针、政策,配合民主革命运动。先后发展了龚琪、舒群、陈碧青、李雅美、金永善(工友)等同志[5](P125)。
至此,上海音乐学院同时存在两支地下党支部,但彼此并不知情,而是分别开展工作。1948年下半年迫于形势,大多党员撤离上海,第一支地下党支部成员仅剩陈福美、胡燮珍两人,第二支地下党支部成员仅剩焦杰、常受宗两人。1949年2月经上级党组织决定,两地下党支部合并成一个支部,继续开展各项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中共党组织在上海音乐学院的建设得到不断完善和发展。1950年5月成立党支部,自此“地下”秘密行为转为“地上”公开活动。1954年12月18日成立党总支。1956年底根据《上海市委关于在高等学校中一律建立党的基层工作委员会的指示》,学校又在党总支基础上改选成立党委。但此次改选结果直到1957年4月才得到上海市委批复,并同意设立“党委书记”一职。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创作题材,正得益于时任党委书记孟波同志的点题。
This girl is from China.This man is from England.They are going to get married.What should I do?
如何理解孟波点题《梁祝》的背景及党组织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首先需要参照党的文艺方针和教育政策来审视。文艺是时代的注脚,中共党组织历来重视文艺工作。1942年5月起毛泽东先后三次参加了在延安的文艺座谈会,明确提出文学艺术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同时,他认识到文艺工作者的主体性地位及审美趣味,进而阐述了普及与提高的辩证关系等内容(4)1942年5月2日召开了第一次会议,主题是“交换对于目前文艺运动各方面问题的意见”;5月16日召开了第二次会议,议题是“文艺运动的普及和提高”问题;5月23日召开第三次会议并做了“结论”的讲话。详见:罗平汉.毛泽东为什么要召开延安文艺座谈会[N].学习时报,2021-01-13.。这从根本上为革命文艺的方向,以及党的文艺主张和文艺思想的发展预设了未来。
文艺大众化的提出是为唤起民众抗战救国、投身国民革命之精神,其发展旨归是中华民族的独立与复兴。因此,文艺的大众化与民族化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成为一股贯穿整个红色音乐文化史乃至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思潮。但人们对“民族化”的理解和主张并不相同。如何继承抗战时期的音乐文化发展路线,以创造出具有民族性的新音乐的问题,一度成为建国后音乐文化界讨论甚至是争论的焦点。思想上的困惑会使任何脚印都可能成为新的路标。为此,1956年8月24日毛泽东在怀仁堂与中国音乐家协会相关负责人进行座谈,他指出:“艺术的基本原理有其共同性,但表现形式要多样化,要有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外国的许多东西都要学,而且要学好,大家也可以见见世面。但是在中国艺术中硬搬西洋的东西,中国人就不欢迎……艺术有个民族形式问题,艺术离不了人民的习惯、感情以至语言,离不了民族的历史发展”[6](P147)。此次座谈意味着党的文艺主张和文艺思想在新时期的再强化、再出发。座谈结束后,紧跟而来的是全国音乐创作和表演的民族化方向的改革,其中1958年初秋上海音乐学院成立了小提琴民族化实验小组。
音乐院校的办学实践既要坚持党的文艺方针,又要遵循国家的教育政策。1955年6月文化部在京召开全国艺术教育行政会议,副部长刘芝名在报告中指出:“艺术院校中学生的数量和质量离国家的需要还有一大段距离,在我们国家宝贵的民族遗产中,戏曲这一部分还没有得到音乐工作者应有的重视,我们还缺少优秀的乐队指挥、合唱指挥以及音乐理论方面的人才;而艺术院校又缺少这样的专业来培养这方面的人才”[7](P158)。贺绿汀同志返沪后向全院教职工传达了会议精神并研究制定落实举措。经过一年的积极筹备,1956年6月23日学校向文化部提交开办民族音乐系和指挥系的申请,其中民族音乐系在专业设置方面明确为继承和发展民族音乐,培养民族音乐的理论研究、乐队指挥及乐器演奏的专门人才,并设立理论、乐队指挥和乐器三个专业及附设民族乐队队员训练班。1958年8月15日学校还宣布成立了由党委书记孟波任主任的“民族音乐研究室”(5)参见:上海音乐学院档案(院长办公室),1966年。。
1958年9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明确规定“在一切高等学校中,应当实行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为向国庆10周年献礼,上海音乐学院小提琴民族化实验小组报送了《大炼钢铁》《女民兵》《梁祝》三个题材给院党委审查,时任党委书记的孟波在表现爱情题材的《梁祝》旁打了勾。至此,将历史镜头拉伸后,我们便能更好地理解为什么由孟波点题。陈钢教授曾回忆说:“没有他那么一勾,就没有《梁祝》”[8]。
看似随意的一勾,实则凝聚着孟波同志长期从事革命与艺术实践的智慧与审美趣味。孟波出生于1916年,1935年参加革命文艺工作,曾跟随冼星海、吕骥等音乐家学习作曲和指挥,1939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到上海音乐学院工作之前,他曾任新四军抗敌剧团团长、鲁艺工作团团长、天津市文化局副局长、广州市文化局局长等职。他在战火纷飞的岁月中创作了一批作品,主要有《牺牲已到最后关头》(麦新作词)、《中华民族好儿女》(许晴作词)等歌曲,并与麦新合作出版救亡歌曲集《大众歌声》《新音乐丛刊》等。1957年7月前,孟波以文化部代表身份赴上音参加“反右”领导工作。他曾带领全院师生通过“下乡下场”等活动,密切了与工农兵群众的联系,催生了许多反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题材的优秀作品,如《“八一”交响诗》《井冈山大合唱》《幸福河大合唱等》。基于此,1957年12月28日院党委会向上级提交了《请求调孟波同志来我院担任领导工作的报告》(6)参见:上海音乐学院档案(党委办公室),1958年。。次年3月,得到文化部和上海市委批复,任命孟波为党委书记。1960年4月13日中宣部批复他任上海市文化局局长,但仍兼上音党委常委、第一书记,直到1963年2月5日中央批准免去其职(7)参见:上海音乐学院档案(党委办公室),1960年。。
在《梁祝》的创作过程中,党委书记孟波非常关心曲作者的思想状况,在完善曲体结构方面也给予了指导,为《梁祝》的成功“破茧”保驾护航。曲作者陈钢的父亲陈歌辛于1957年被打成“右派”,有人提出国庆献礼节目不能用一个“右派”分子的儿子。“儿子不等于老子,为什么不能用!”孟波同志一语如铁,能够及时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给了青年人一次“生命再造”的机会。在《梁祝》最初的送审稿中删除了原有的“化蝶”部分,何占豪解释:“新中国青年不能相信迷信,人死了不可能变成蝴蝶”[9]。孟波及时对其开导说:“艺术创作中的浪漫主义表现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能把它同迷信等同起来。不但要写好化蝶,而且要写的更美”[10]。 这样,重新编创后的《梁祝》于1959年5月27日在上海兰心大戏院举办的“上海市音乐舞蹈展演月”活动中大获成功。同年12月,孟波书记又协调安排管弦系学生去天马场拍摄《梁祝》场景。
揆诸史料,《梁祝》的三次“破茧”之路,让我们了解到孟波同志在其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了解到他所具有的政治胆识、广阔心胸以及他爱慕贤才之心和卓越的音乐审美力。何占豪曾这样评价:“没有孟波就没有‘化蝶’,孟波是贯彻执行党的文艺政策的文艺界杰出的领导人”[11]。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丁善德教授也曾谈到《梁祝》的问世、上海之春的创办以及革命现代芭蕾舞剧《白毛女》的始创都与时为上海文化艺术工作领导者的孟波同志分不开,这三朵艺术红花是在孟波同志这位“艺术园丁”亲力亲为的辛勤培育下绽放出来的[12]。
改革开放为上海音乐学院的中外音乐文化交流释放出巨大活力。1984年学生张建一、詹曼华获得第三届国际歌剧歌唱家声乐比赛金奖,引起了国内外乐坛震动。作为此次比赛的领队兼教练的周小燕同志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认识到学生在文化基础、音乐修养、演唱曲目数量、语言等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提升空间。正是从这时起,她认定应该通过歌剧演出实践来培养学生。因为歌剧有表演、有人物感情的表达,有助于歌手提高音乐修养[13](P227)。随后,她牵头修订声乐表演人才的培养规划,并致力于搭建多元化的歌剧创作与实践平台,如1988年创办了周小燕歌剧中心等,为培育中国歌剧表演人才,推进中国歌剧事业的世界进程鞠躬尽瘁。
在周小燕同志的众多学生中,廖昌永可谓是最为广大学子、百姓所熟知的歌唱家。他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郫县古城乡二堰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艰苦的物质环境磨炼了他追求理想的勇气和决心。由于父亲早逝,在母亲和姐姐的培养和照顾下,作为家庭成员中唯一的男性,廖昌永比同龄人更懂得责任与担当的含义,更深知勤奋与努力的重要,更理解互助与友爱的珍贵。面对全国几十个大中城市的风波,1989年9月16日他写到:“经过反复的思考、观察,特别是经过这周的政治学习,认识到这是一场有计划、有组织、有预谋的政治动乱”[15]。可见,时为大二年级的廖昌永便具有较高的思想觉悟和分析判断能力。当廖昌永回忆起学校组织的学农生活时,他写到:“到了农场、农村,我这个从小就在农村长大的人,突然感觉很亲切,我感到又回到了我的家乡。十多天的学农活动,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同学们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精神,如赵庆同学生病住院期间,张庆新、叶韵敏、张皓等同学都曾通宵守候”[16]。
周小燕同志对廖昌永的培育,承续了敬业、求实、奉献的优良校风,更是共产党员同民主党派人士肝胆相照的有力见证。1953年学校党支部换届改选,同时把协助民主党派建立组织作为党支部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党支部的指导下,同年底,学校便建立了民盟、九三学社、农工党组织[17](P116)。廖昌永留校工作后不久于1998年6月加入九三学社。在党组织的培养和关心下,历任声歌系主任、副院长及院长(现任)等职。廖昌永的成长、成才之路正是党组织对民主党派人士充分信任的体现,相信民主党派在新时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及音乐文化事业发展进程中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截止2021年6月,在院党委和各民主党派市委指导关心下,上海音乐学院拥有民盟、九三学社、民进、致公党、民革、农工党、民建等7个民主党派,共有144位成员。这些成员大多具有中高级职称,在专业领域及社会中具有一定建树和影响力,成为构建新时代高等音乐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
进入新时代以来,上海音乐学院始终融入党和国家发展战略与社会服务之中。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重要指示精神,学校党委策划推出了多媒体数字技术支持的新时代版《长征组歌》,并携手复旦大学学生合唱团、上海交通大学交响乐团,在2021年五四青年节之际共同唱响庆祝建党百年的赞歌。
《长征组歌》创演于1965年,由肖华将军作词,晨耕、生茂、唐诃、遇秋作曲,是一部融民歌、歌舞、说唱、戏曲等体裁及江西、贵州、云南、四川、河北、湖南、山西等地区民族民间曲调的红色经典作品。此次复排过程中,学校创新党建思政模式,在剧组成立临时党支部,将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及党员模范先锋作用压实到每一次创作演出工作之中。同时汇集多学科力量,将西方交响乐队与二胡、板胡、竹笛及中国民族打击乐器相融合,并借助手机等新媒体平台进行传播,成为新时代红色音乐传播的典型案例。据统计,以“上音长征组歌”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手机微信平台上已有关于新时代版《长征组歌》的排练、演出、访谈的文字信息链接30余条,视频信息链接30多条,其阅读量超过十几万次;在360浏览器上搜索有140多个链接,其阅读总量也过万次[18]。
此次复排,由上海音乐学院党委书记任总策划,院长担任艺术总监并登台演唱,副院长、系主任、教授、博导担任声部长或首席,与学生共同奏响新时代版《长征组歌》。学校还聘请词作者女儿肖霞女士担任艺术顾问,邀请党史专家给学生们讲述背后的历史细节,让学生能更好地去理解作品、演绎作品。据悉,新时代版《长征组歌》将进行全国巡演,让“行走的课堂”成为学校创新思政教育和深化“四史”学习教育的生动写照,促进学生政治成才与业务成才协同发展。
综上,上海音乐学院中共党组织已经由最初的秘密组织发展成为全面引领学校建设的坚固战斗堡垒,在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层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新时代,如何在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继续引领学校开拓新局面?基本路径就是深入总结这一历史经验,提升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首先,把业务学习融入时代发展之中。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阶段,贺绿汀、孟波、周小燕等党员同志都是紧密结合自身特长与专业优势,践行初心使命,并在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师生中增强能力与才干。贺绿汀同志曾谈到:“一个成功的艺术家,不单是要有成熟的技巧,也必须具有极其敏锐的时代感受性,能够抓住时代的中心。他不单是民众的喉舌,而且负有推动新时代前进的使命”[19](P18),“许多音乐新作听起来味同嚼蜡,毫无动人之处,究其原因,除缺乏高格调的艺术趣味和精神的创作技巧外,也缺乏与时代脉搏紧紧相扣、与人民命运息息相关的真情实感”[20](P28)。
其次,把思政教育融入学生成长之中。无论是对于时为“右派”儿子的陈钢,还是对于来自农村的廖昌永,以孟波、周小燕为代表的学校党员教师并没有唯“出身论”来考量学生,而是在他们成长路上遇到思想困惑、心理压力及现实困境时,及时传递出组织的关心和爱护,培养他们自尊自信、务本求实、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引导他们在为学校和社会服务中锤炼自己。
再者,把团结协作精神融入艺术实践及社会服务之中。无论是党组织与各民主党派间的合作与协商,还是各学科教授、博导与学生共同参与复排《长征组歌》,承续并发展了团结协作精神,践行了“敞开心门、打破师门、走出校门、跨出国门”的教育理念。廖昌永院长曾谈到,上音复排这部经典,就在校内践行了周小燕先生“四门”教育理念,完成了跨学科的融合建设。
回望百年党建目标的成功之路,回顾中共党组织在上海音乐学院的历史进程,我们深刻认识到,这是一部从党的奋斗历史中汲取前进力量的生动教材,是一部党员干部领导师生不懈奋斗的生动教材,对实现新时代上海音乐学院及高等专业音乐院校党建目标有着重要启示。
第一,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根本目的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推进国家音乐教育事业提供保证。政党首先表现为组织形式,所以组织建设是党的建设的基本性建设。76年来上海音乐学院中共党组织形式逐步完善,并不断创新党建模式,如在歌剧电影《贺绿汀》、新时代版《长征组歌》等剧组中成立临时党支部等,进一步从组织上把党巩固好、建设强,为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第二,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聚焦学生成长成才。思想建党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也是上海音乐学院党组织鲜明的政治优势。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政工作,聚焦学生成长成才,事关基层党建工作,事关学校师生凝聚力和向心力,事关国家音乐教育事业发展的前途命运。因此,要把党和国家的文艺方针、教育政策落实于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提升基层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和水平,推动新时代上海音乐学院乃至高等专业音乐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守正创新发展。
第三,加强团结协作,着眼大局精神。面对科学、技术及全球化对音乐知识交流的影响,着眼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上海音乐学院中共党组织要不断总结和借鉴历史经验,深化与各民主党派、各学科专业以及兄弟院校之间的团结协作,以更加开放的姿态与世界各国携手共享机遇、共同发展,奋力将国家的音乐教育事业不断向前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