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昕
(安徽工程大学 办公室,安徽 芜湖 241000)
教育的根本宗旨和落脚点是“人的全面发展”,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也是人民对教育的美好期盼。在人的全面发展众多因素中德育是第一位的、也是最根本的。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1],习近平的讲话对高校提出新要求,明确了新方向。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德”从古至今都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品格,它是一定的社会理念和思想规范在每个人的观念和行为中的具体体现。“立德”是“树人”的方法,“树人”是“立德”的目标,两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教师应成为学生在各方面的榜样,起到示范带头作用,教师在思想和行为上都要为学生树立榜样示范作用,“立德”还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 、怎样培养人,要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六个方面下功夫。[2]北宋政治家司马光说:“才者,德之资;德者,才之帅。”优良的道德品格是一代新人全面发展的底色。习近平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讲话时强调,“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无才是废品,无德有才是毒品”[3]。但是,高校在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学生责任感普遍欠缺,教师过于看重分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不够多样,针对性有效性不够高等,这些问题对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有很大影响。为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方面发展,国家教育部于2014年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课程改革为立德树人打下了基础。因此,要把“立什么德,怎么树人”全方位、全过程贯穿高校教学工作。课堂教学是主阵地,守好主阵地,切实发挥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作用。利用好第二课堂,构建第二课堂育人体系,用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的校园文化科技活动感染人、涵养人、教育人。真正实现课程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要建立一支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做学生道德品质和学习生活的指路人,这也是是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新一代接班人的要求。
安徽工程大学坚持立德树人,牢固树立人才培养在一切工作中的中心地位,把服务和促进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制度建设为先导,以队伍建设为抓手,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以学生全面成才为根本,以特色品牌活动为引领,努力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着力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实施“一德四能”123456提升工程。“1个中心”即坚持立德树人,牢固树立人才培养在一切工作中的中心地位;“2个点”(出发点、落脚点)服务和促进青年学生成长成才;“3个贴近”即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4个手段”即以制度建设为先导,以队伍建设为抓手,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以特色品牌活动为引领;“5个着力”即着力提升思想道德、着力提升学习能力、着力提升创新能力、着力提升实践能力和着力提升就业创业能力;“6全机制”即构建“全员参与、全域渗透、全程贯通、全方位、全过程、全渠道”特色鲜明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长效机制。
学校要注重理论学习,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着力落实学懂弄通做实。高度重视十九大精神,制定学习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三进”工作实施方案,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日常教学中帮助学生了解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的主要内容。通过“信仰指引人生路青春共话十九大”大学生时政论坛,观看《中国崛起》, “高扬信仰旗帜,谱写青春华章”大学生学习十九大精神专题辅导报告会,“情系十九大,真情颂党恩”征文大赛和演讲比赛,以及十九大精神知识竞赛活动等,推进十九大精神“三进”工作。通过各类党课、培训班的教育指导,教会学生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自己的头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自觉投身于实现“中国梦”的实践活动中。
1.强化主要作用,将思政教育带入课堂
课堂教学是思政教育工作的主阵地。充分发挥思政理论课主导作用,筹划并落实思政理论课新方案,在教学中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健全和完善全程育人、全员育人课堂教学管理机制,将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机融入到课程教学之中。通过“与信仰对话,向大师学习——读《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读书活动、“当前中国社会热点问题分析”论文大赛活动等,深化思想引领,大力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程。
2.健全机制,将思政教育与高校课堂教学互相融入
健全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专兼职队伍相结合、师生共同参与、各部门协调配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立足学生全面发展,构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长效机制,全力提高思政教育质量,改善学生对思想课的满意程度。在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中,深入开展“学党史、知省情、懂校情、比贡献”主题系列活动,大学生感恩周系列活动等。深入推进实践育人工作,“四三二”模式推进大学生实践活动,即“四走进”,走进基地、走进社区、走进工厂、走进农村;“三活动”,校本实践活动、社团活动、主题教育活动;“二服务”,自我教育服务活动、志愿服务社会活动,大力推进社会实践教育。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国、爱校、爱生活、爱朋友、爱自己”的“五爱”教育,定期开展学雷锋先进个人、先进集体和先进事迹评选,在校园里形成“人人学雷锋,人人做雷锋”的志愿氛围。开展美化校园活动、文明乘车、义务植树、走进敬老院、关爱留守儿童、食堂服务、交通服务等各类志愿服务活动。
3.突出主题,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项主题教育活动中
结合劳动教育,深入开展“美丽校园从我做起”主题实践活动,通过开展行为规范和文明礼仪教育活动,达到美丽行为、美丽语言、美丽仪表、美丽网络“四个美丽”的标准;通过开展节约型校园建设活动,形成节约用水、节约用电、节约用餐、生活节俭“四节约”良好风尚。深入开展“中国梦·我的梦”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开展以“中国梦·我的梦”为主题的思想信念教育活动、征文大赛、演讲比赛、主题宣讲、主题书画、摄影及微电影创作大赛、读书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典型选树活动,大力推进“中国梦·我的梦”主题校园文化建设,大力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大力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
4.深化主体,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学院学生工作实际中
“宣传思想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去占领。”[4]各学院站在学生工作的第一线,结合学生实际,积极开拓,充分发挥二级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作用,构建了领导到位、措施到位、动员到位和培训到位的“四到位”工作格局,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水平再推新高;建立“院领导联系学生班制度”、实行院领导“四深入”制度,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到学生宿舍、课堂、考场、活动场中,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类困难和问题,充分发挥了“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积极弘扬优秀学生群体的标杆示范作用,通过表彰优秀、树立典型、宣传交流,营造主动学习、积极向上的良好风尚。
1.加强内涵建设,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力
在总结以往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结合高等教育规律和大学生成长规律,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文关怀、解决问题、润物无声的工作方法,为思想政治工作注入创新内涵,使思想政治工作激发活力、彰显魅力。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使思想政治工作与学生成长成才服务工作有机结合,在困难学生资助方面,实施“绿色通道”和“大学生温暖工程”,把扶贫与励志结合起来;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注重疏导,构建校、院、班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做到学生心理问题及早发现、及时干预、有效改善;在管理服务方面,转变管理理念,实行每月学生工作例会制度,建立大学生事务中心、辅导员之家,定期召开学生恳谈会,设立热线电话、学生处处长信箱和团委书记信箱,建立网络舆情反馈制度,及时解决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在就业指导方面,树立服务意识,加强职业规划和教育培训,大力拓宽就业市场,提升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
2.加强载体建设,激发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活力
学校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建设,提出了“教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科研育人、环境育人、实践育人”的“六育”工作方法,坚持思想政治工作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相结合,与专业培养目标相结合,与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相结合,与大学生自身特点和成长规律相结合,与大学生社会实践与服务相结合,与地域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形成顶层的总体设计、多频的主体互动、喜闻乐见的工作措施、立体覆盖的工作网络、集约化的工作平台。坚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相结合,大学生“行”的获得感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上“知情意”的获得感程度。[5]巩固主阵地,畅通主渠道,加强马克思主义原理一级学科建设,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丰富的学科学术资源,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坚持与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相结合,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工程、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科技文化艺术节、文明校园建设、社团文化节等活动为载体,寓情于景,寓教于乐,使学生乐于参与、自觉参与,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素质拓展和校园文化品位的提升。举办每年一届大学生时政论坛,坚持以重大节日和历史纪念日为契机,校党委书记牵头开展“与信仰对话 永远跟党走”主题活动,提升思政教育工作的生命力,有效地提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坚持与学生管理与服务相结合,构建全方位的学生关爱机制,秉承“以物质资助为基础,以精神鼓励为动力,以能力提升为平台,以素质拓展为目标”的助学工作理念,在建立起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渠道,以奖助学金、困难补助、勤工助学以及学费减免为主要内容的贫困家庭学生资助体系的基础上,发挥好学校基金会的帮扶作用,逐步建立起全方位的、温馨动人的学生关爱资助体系。
3.加强品牌建设,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引领力
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把情理交融作为入手点,把基础文明作为着力点,把社会实践作为突破点,把发展党员作为闪光点,把扶困助学作为侧重点,把队伍建设作为立足点。大胆创新,着力打造特色鲜明的思想政治工作品牌工程。形成 “助理辅导员(班主任)工作机制”“‘一帮一’帮扶工作机制”“素质教育与拓展机制”“学业弱势学生诫勉谈话工作机制”等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品牌。同时,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和成长需求,适时组织开展新生入校“引航工程”、大学生文明养成“修身工程”、大学生心理健康“阳光工程”以及大学生就业辅导“助航工程”。“四大工程”引领学生脚踏实地、诚信立身、勇于担当,努力为实现“中国梦·我的梦”刻苦学习,奋发图强。思想政治工作品牌工程使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引领青年学子全面健康成长,助推良好校风学风形成。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任重道远。筑牢大学生的思想信念根基是事关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和造就优秀人才的时代性命题。[6]学校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理念,坚持立德树人,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着力创新方式方法,着力提高队伍素质,着力健全长效机制,着力优化育人环境,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化水平,扎实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走深走实,进一步提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