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旭娟,梅兰英
(南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1)
高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阵地,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分别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二者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发挥着不同的效用。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是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协同育人是指各育人主体以人才培养和使用为目的,通过在系统内共享资源、积蓄能量形成的育人合力。它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格局的必然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就是在协同理念指导下,通过发挥二者自身的独特优势,形成和谐互动关系,实现“1+1>2”的育人合力目标。如何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都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都是为了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但二者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侧重点不同,分别扮演了不同的角色。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主渠道,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1],更侧重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性,它是通过课堂理论知识讲解来提升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核心素养;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则更多是聚焦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现实问题的解答,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实延伸,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主阵地的作用。但是,目的的趋同性与方式的互补性决定了二者融合的可能与必然。理论需要实践检验,而实践也需要理论指导。高校要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与时效性,就需要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合,发挥协同育人的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既充满了机遇,也面临着诸多挑战,社会发展也更为多元化,如何防范化解社会风险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工作之一。各种社会思潮如新自由主义思潮、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新左派”思潮、民粹主义思潮等不断涌入我国,快速发展的新媒体又增强了部分错误思潮与错误价值观的传播力与影响力,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产生了一系列负面的影响。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高校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仅靠思想政治理论课或仅是加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都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形成协同育人新格局。一方面,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与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从理论层面剖析各种错误思潮与错误价值观的本质, 撕下其具有迷惑性的“外衣”,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其危害性,从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另一方面,要不断加强大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应对各种不良信息对大学生日常生活的渗透。当前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方式越来越多,许多错误思潮和低俗信息在各大网站肆意传播,不断侵蚀大学生的思想、影响他们的行为,要改变这一局面,就要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2]378,提高大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鉴别批判能力,应对不良信息的冲击。只有将二者充分融合,形成协同育人格局,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真正有效应对复杂多元的社会环境。
经过长期不懈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在诸多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教育内容不断丰富,教育方式不断创新,教师队伍不断加强,但仍有不足之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都存在薄弱环节。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普遍存在不重视学生的成长需求和心理体验的现象。在课堂上,部分教师没有结合学生的现实困惑教学,只是简单地进行理论知识灌输,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度和认可度不高;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辅导员更注重学生事务的管理和解决大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状态很少深入了解。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形成有效合力。一些高校虽然开展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但由于上级组织不够重视、缺乏科学系统的理论指导、政策和资金保障不到位等原因,协同育人工作难以顺利实施,也难以形成有效的育人合力。因此,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与效果,就要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深入了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与思想情况,并根据当前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与行为习惯,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提高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度与接受度,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者要通过发挥各自优势、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协同方法等途径,实现同向同行,以此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和效果。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3]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对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进行了科学阐释,即培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4]。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一方面要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功能,充分彰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魅力,把握好培育大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总开关”;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之外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其融入大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感染他们,影响他们的思想言行。思想政治理论课解决的是理论认知的问题,要把大学生的理论认知转化为实践认同,还需要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引导大学生将理论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知行结合,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积极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联动,能够有效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互补,从而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大思政格局[5],进而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作用。
当前,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从整体上看,仍然存在思政工作队伍协同育人意识不强、协同育人平台载体缺乏及机制不够完善等问题。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者的协同育人意识较为淡薄主要体现为日常沟通交流较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学,但是在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容易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没能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干部的带头模范作用,在教育内容上忽视了贴近生活的实用性知识的讲解和传授,对学生关注的时政热点话题了解不够。在日常生活中,从事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人员大部分不太了解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表现,不关注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成绩,在学生推优入党方面很少考察其思政课成绩,有的考察对象甚至存在思政课成绩不及格的问题。各自工作内容的不同容易导致思政课教师与学生工作管理者之间缺乏沟通、交流、合作,进而导致协同育人作用不明显。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者协同育人意识不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从学校层面来看,学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重视不够,没有形成浓郁的氛围,虽然当前不少高校非常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但是对协同育人工作的重视还不够,没有形成系统的运行机制;二是从教师队伍层面来看,不少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配备人数相对不足,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者日常工作任务较重,没有时间和精力来了解和思考协同育人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涉及很多方面,而平台构建相对不足,缺乏课前与课后、线上与线下的平台载体。第一,缺乏共同备课平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并不完全了解,因此在备课中比较容易忽视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维特点,没有切实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就缺乏针对性。而从事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辅导员对学生的思想行为情况较为清楚,但由于缺乏共同备课的平台或是平台建设不完善,从事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的辅导员难以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备课环节。第二,缺乏课后实践平台。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课堂,课后实践则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当前由于缺乏相关实践平台,课后实践这个第二课堂并没有发挥应有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很少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第三,缺乏共同培训平台。辅导员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育人能力培训往往是分开进行的,对思政课教师更加侧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培训,对辅导员则更加侧重管理学生事务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训,二者对对方的工作内容也缺乏了解,因此难以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第四,缺乏协同育人网络平台。部分高校没有建立起辅导员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协同育人的网络平台,一些高校虽然搭建了协同育人平台,但缺乏有效利用,网络媒介没有较好地发挥其“桥梁”作用。
目前,一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之所以没有落到实处,是因为协同育人交流机制、考核评价机制、激励机制等还不够完善。第一,缺乏有效的联系交流机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者缺乏长效、稳定的沟通交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没有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者那里获取有关学生思想动态的“一手”信息,因此,思政课教学缺乏针对性,不能较好地解决学生们面临的实际问题。第二,缺乏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对于思政课教师,多数高校只以科研成绩作为单一的考核方式,这种评价体系明显不够科学全面;对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者的考核也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辅导员的考核评价,其工作成果难以量化,导致他们对协同育人相关工作的积极性不高。第三,激励机制不健全。当前,在协同育人工作中激励机制还不够健全,表现在协同育人取得的成果没有纳入教师绩效考核范围,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者缺乏相应的激励措施,其工作积极性就大打折扣。
大思政背景下,高校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工作,实现二者同向同行,就要从提升思政课教师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者的协同育人意识、丰富协同育人平台载体、完善协同育人机制等方面入手,科学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工作。
意识是行动的先导,思想认识不到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也就难以进行有效的协同。相关人员的思想认识的转变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基础,只有及时转变想法,才能用正确的思想指导实践,更好地贯彻协同育人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党委要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加强领导和指导,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各方面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6]高校党委要树立整体意识,建立系统、完整的协同育人体系。其一,要贯彻落实国家有关协同育人的政策,重视协同育人工作。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高校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贯彻“三全育人”理念。一些高校已经进行了“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取得了较好的反响。其二,要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工作的组织领导,合理分工,有效合作,着重强调工作的协同性,加强教育培训,增强协同育人意识,在校园中营造浓厚的协同育人氛围。其三,要优化队伍结构,合理配备思政课教师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者,确保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开展协同育人。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必须以实践为抓手,不断拓展协同育人平台。
第一,完善备课、上课平台。辅导员要积极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备课和教学设计,有能力的辅导员可以分担一部分思政课教学任务。第二,创建理论学习平台。思政课教师的理论知识功底较强,高校可以通过搭建协同载体,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的理论优势,在学生主题党日活动、“青马工程”等学习培训中进行理论知识的宣讲。第三,要建立课后实践平台。多开展学生实践活动,如读书会、主题教育、社会调查、社团活动等,并且邀请思政课教师参与,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运用思政课所学的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第四,要拓展培训平台。高校要利用好培训平台,把思政工作队伍聚集在一起定期进行培训,辅导员可以参加思政课教师的培训,思政课教师可以参加辅导员培训。第五,要搭建科研合作平台。辅导员日常事务性工作较多,进行科研的时间精力不足,这时可以让思政课教师参与他们的科研项目,针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问题交流意见,碰撞思想火花,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共同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发展。
通过完善顶层设计,不断健全和创新协同育人工作机制,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能够相互促进,共同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第一,建立日常联系交流机制。高校要成立协同育人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者进行育人经验交流,培养团队合作能力,提升协同育人效能。第二,建立保障机制。学校应制定有关协同育人的政策和制度来保障工作顺利进行,如提供经费支持、人员支持、设备支持。第三,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将协同育人成果、学生评价等纳入对思政课教师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者的考评当中,使考评方式更加合理、考评内容更加全面。第四,建立激励机制。合理的激励机制有助于充分发挥工作者的积极性。马克思曾讲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7]82邓小平也明确提出:“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8]146因此,完善协同育人工作机制需要建立健全合理的激励机制,既要有物质上的奖励,也要有精神上的激励,并将两者相结合;对于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工作中表现出色的个人与集体,应该给予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