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鑫宇
美育是国民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也是新时代建立民族自信的有效载体,而音乐美育则是发展美育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强调:“在5000 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可以说,提倡实施美育利于有效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而改良国乐的过程
中,刘天华先生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在改良国乐记谱与演奏方式、强化国乐内在价值、增强民族自信等方面,都有诸多有意义的主张,对于我们在新时期树立正确的音乐观念,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强化音乐美育的影响力,发展新时代音乐美育等具有重要意义。
从19 世纪末到20 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经历了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以及主张“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新文化运动,给国人的思想形成巨大冲击,也使大多数民众认为国乐是消遣之物,是不值得提倡的“靡靡之音”。当时音乐界对国乐发展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观点是提倡中国音乐全盘西化,认为国乐太过低俗,难登大雅之堂,跟不上时代的潮流,应该全部铲除;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国乐是老一辈留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应该全部保留,反对西方音乐对国乐的冲击和入侵。在这两种观点的挤压碰撞下,国乐发展变得举步维艰,日渐衰微。
刘天华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以大胆革新的精神投身于音乐事业。他认为中国传统乐器不能被人淡忘,应该让国人意识到国乐独特的音乐价值,并提出:“必须一方面采取本国固有的精粹,一方面容纳外来的潮流,从东西的调和与合作之中,打出一条新路来,然后才能说得到进步这两个字。”①刘天华等:《国乐改进社缘起》,载刘育和编:《刘天华全集》,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 年,第220 页。并且,针对国乐现状、结合音乐知识,刘天华提出了“国乐改进”思想,主张立足于本民族,以国乐为主,吸收和借鉴外国音乐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经验,中西通力合作,让国乐不仅能保留自身特色,而且还能增加民众的兴趣。让国乐与世界音乐接轨,这既是早期的美育思想萌芽,也是推动对民族音乐发展的重要思想引领。
美育,是指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也称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刘天华曾受蔡元培思想(特别是其美育思想)的影响,意识到要改变国乐的窘迫状况,就得充分发挥国乐的积极作用,提出了“国乐改进”,并创立了“国乐改进社”,成为时代发展中推动美育形成与发展壮大的不竭动力。“国乐改进”,从字面上来看是对民族音乐的革新,实际上是一种远大思想的体现,反映了刘天华中西方音乐融合协同发展的先进理念,并且也体现了刘天华振兴民族音乐的坚定信念。同时,我国民族器乐与西方音乐的大胆革新、创造与结合,也对新时代提倡美育教育思想和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实施具有启迪意义。
刘天华是我国近代音乐史上第一个既擅长运用民族音乐创作技法,又能够融合借鉴西洋音乐创作技法来创作中国乐曲的音乐家。他通过中西融合的方式对民族器乐的记谱方式进行了大胆尝试,他把“国乐改进”思想变成了现实,丰富了民族音乐内涵;运用西洋音乐创作手法来革新民族器乐作品,使得民族乐器的音乐风格具有表现坚定自信的鲜明特征,丰富了民族乐器的音乐表现力,为新时代音乐美育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刘天华在国乐改良中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在记谱法方面的改良颇有成效。他认为中国的古代音乐有很深的造诣,但记谱法的不完善导致古代音乐无法完整地流传下来,间接造成了国乐的衰微。早年音乐传习依靠口传心授,即使用工尺谱记录下来,也会有很多音乐内涵在谱面上不能体现出来。但五线谱对于中国人是新鲜事物,初期不易被接受。因此,刘天华决定将两种记谱法融合,即将五线谱记谱方法中的节奏、强弱、指法等记号融入工尺谱之中,形成一套较完善且能通用的记谱方法,这既有利于民族乐器的演奏,便于民族音乐的传承与传播,也为改进民族器乐的教育教学创造了条件。
在20 世纪二十年代,二胡还被当作“叫花子”乐器,人们普遍认为胡琴音乐粗鄙低俗,难登大雅之堂。刘天华决定改变国人对二胡的偏见,率先开设了二胡专业课,在继承中国古代民间传统乐器演奏技法的基础上,大胆地借鉴西洋的弦乐技法,对二胡技法进行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改进,奠定了现代二胡学派的基础。他认为音乐的高雅与否与乐器本身无关,关键在于演奏者的思想技术与乐曲乐谱的结合是否恰到好处。由于当时二胡只有三个把位上的演奏,不能够充分展现二胡的音乐表现力,他反复探索试验并改革,将二胡内外弦的音准和音高进行调整,并增加和定制二胡演奏的把位,变成了七个把位,丰富了二胡的表现力,强化了二胡的内在价值,使二胡成为我国民族乐器的代表之一。刘天华还创作了具有典型特征的民族器乐作品,并将自己的情感恰如其分地镌刻于作品之中。如《光明行》一曲中,把小提琴的颤弓、顿弓技法运用在二胡演奏中,以表现人们追求光明、踏着雄健的步伐前进的精神面貌,音乐形象大气明朗,急速且奋进,丰富了我国民族音乐的内在基调。
为了进一步改进国乐,刘天华除了二胡之外,也对琵琶进行了革新。根据琵琶本身的形制,借鉴近代琵琶演奏家王露设想的新琵琶品位法,在“四相十三品”的琵琶上镶入一些“活品”,即提出“六相十三品”和“活动品位装置”的建议,在传统琵琶上增加可装卸的半音品位,更容易让传统琵琶演奏者接受并运用十二平均律来进行演奏,丰富并扩大了琵琶演奏的音乐表现力。刘天华还创作了《改进操》《虚籁》等独具民族意境的优秀作品,将古琴的左手演奏技巧“绰”与“注”运用到琵琶演奏中。
刘天华国乐改进中对于记谱方式的改良,对二胡技法的改进和琵琶演奏的革新,都为未来民族器乐演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强化国乐内在价值铺垫了道路,是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乐”,顾名思义是本国的音乐,能够代表本国思想特征、代表民族性的音乐。对于中国而言,就是能够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体现中华民族气概、提升民族自信,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音乐。萧友梅认为,能表现中国人应有之时代精神、思想与情感者,便是国乐。因此,国乐始终围绕着“民族思想”这一宗旨,对新时代音乐美育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刘天华“国乐改进”的现实教育意义,首先是对国乐采取的积极态度,并付诸实践的热情,这是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初心和使命。多数民众对国乐的偏见,随着刘天华的国乐改进而渐渐消除。可见,刘天华的“国乐改进”思想提高了国人的音乐素养,推动了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音乐文化自信乃至民族文化自信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音乐教育是对学生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新时代也越来越重视美育中的国乐发展,旨在发扬民族精神,尤其是中小学及高校都在积极推进和普及国乐。例如,中小学纷纷开设古筝、琵琶、二胡等兴趣课程;高校也通过各种通识课程推行音乐美育,许多综合类高校的音乐学院开设了第二乐器选修课程,让有一定音乐基础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再选择学习一门民族乐器课程;有的学校还组织并开设民乐团,引导成员参加各种形式的文艺展演,学生通过这些音乐实践在提高能力的同时,也传承发扬了国乐。
刘天华的“国乐改进”对于推动音乐美育发展也做出了巨大贡献。例如,通过提升国人对民族乐器的认知和对民族音乐美的感受,加深人们对民族乐器的认识,让国乐逐渐普及推广,走出国门、发扬光大,推动音乐美育发展。刘天华注重实践,深入了解中国民间传统音乐,为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做出了积极探索。当下,音乐美育逐渐受到国家重视,逐步纳入学校计划。2020 年10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把中小学生学习音乐、美术、书法等艺术类课程以及参与学校组织的艺术实践活动情况纳入学业要求,探索将艺术类科目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音乐也被纳入中考改革。
刘天华振兴国乐、兼收并蓄的诸多实践,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新时代音乐美育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国人也逐渐认识到国乐传承的重要性,积极将民族音乐与学校音乐教育相结合,倡导在音乐教学中传承民族音乐,身体力行地提高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效果,体现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观念。扩大刘天华新时代音乐文化的影响力,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学生长远发展的需要。我们应借助音乐媒介,将民族文化教育融于音乐情感体验之中,继承发扬刘天华的“国乐改进”思想,把握学校专业化教育,以美育人,以美立德,进而促进音乐美育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