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 锦
随着音乐传播运作模式的改变,古风歌曲的创作、传播与消费模式也产生了微妙的变化。传统文化的加持已经不再是古风歌曲走红的唯一原因或最主要原因,《春江花月夜》《西楼别序》《怎叹》等古风歌曲的广泛流行,证明了短视频内容的搭载以及流行音乐元素的融合正在成为古风歌曲“破圈”不可或缺的包装手段,其背后的亚文化圈层与商业模式的扩张更是影响着古风歌曲的发展路径,古风歌曲仍处在被审视的风口浪尖上。
关于古风歌曲出现的准确时间与首发歌曲较难考证,大家比较认可的是,古风歌曲形成的契机在于武侠类网络游戏配乐的填词创作,如《仙剑奇侠传》《轩辕剑》等RPG 游戏里的纯音乐成为众多歌手填词翻唱的选择。2005 年,歌手心然填词翻唱的《新绝代双骄3》主题曲《守候》可以说是早期古风歌曲作品之一。
这一阶段,古风歌曲的原创能力有限,仍以填词翻唱为主;编配制作水平较低,缺乏专业的加持和润色;此外,受众圈层也相对较小。但是,该阶段也不乏一些在当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诸如董贞创作的《情醉》《墨魂》,墨明棋妙原创音乐团队制作的《倾尽天下》《京华一梦》《如梦令》等,为古风歌曲积累了最初的粉丝群体。值得一提的是,墨明棋妙团队成员河图演唱的《倾尽天下》被很多粉丝称为“古风歌曲的镇圈之作”,另一位成员Ediq 翻唱的《盛唐夜唱》也奠定了“墨村”(墨明棋妙原创音乐团队)在古风歌曲圈的地位。
网络小说、游戏、动漫等文化娱乐内容的快速发展,为古风歌曲的创作提供了更多的素材;汐音社、音阙诗听、古轩音社等音乐团队和工作室陆续成立,原创作品不断涌现;5sing、酷狗、网易云音乐等平台也开始注重在古风领域的探索,为音乐人提供更多的流量、渠道及变现模式,扩大了古风歌曲的市场;古风歌曲的数量和质量快速增长,但仍表现为小众音乐的属性,局限于圈内流行。
伴随着音乐行业整体环境的利好,古风歌曲也迎来真正意义上的改变。这一阶段,古风歌曲的制作和创作更加专业,受众圈层不断扩大,市场化程度继续提高;同时,古风歌曲开始与其他音乐风格出现交集,在编曲中尝试融入EDM、说唱、电音等元素;很多作品已经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古风歌曲,创作内容上的多元化和流行化,也让“古风”和“国风”的界限愈加模糊。
首先,古风歌曲的审美特质之一在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运用。无论是在词曲的创作、乐器的选择,还是整体意境的营造上,古风歌曲都致力于通过萃取传统文化元素,赋予歌曲深远的韵味和文化内容。歌曲用词是否考究,韵脚是否整齐,古典意象和词句的使用是否恰当,以及对各乐器声部的编配是否合理,等等,都是影响听众审美体验的因素。
其次,古风歌曲的另一个重要审美特质在于歌曲的故事性。音乐的创作来源于创作者的感性认知和构思,因而具有一定的虚拟性,这种虚拟性可以将听者带领到一个无限的想象空间,并且使其从中获得美的关照和心灵的满足。古风歌曲旨在为听众提供一个具有古风意味的想象空间,并且通过加入念白和文案,对歌曲的内容进行阐述和解释,以帮助听众更好地构建故事。
最后,当下很多古风歌曲带有浓厚的网络文化风格。传统文化逐渐成为网络文化内容创作的资源宝库,青年群体对于传统文化整体接受度变高,也为古风歌曲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不少古风歌曲的素材来自网络文化内容,比如玄幻题材小说《魔道祖师》衍生了《同道殊途》《忘羡》《何以歌》《东风志》等几十首歌曲,历史题材动漫《秦时明月》系列衍生了《拂衣归》《长空尽》《横月》《一舞倾城》等歌曲。这类衍生创作的古风同人歌曲,以故事中的情节或人物为核心,更多地引用原作内容进行创作,借助原作的热度,往往能实现较大范围的传播,带动古风歌曲迅速出圈。
古风歌曲的受众主要是以“90 后”“00 后”等为代表的年轻人。这类群体从各类古风游戏、网络文学等领域出发并聚集起来,共同建立起了一套身份认同和行为活动的机制,并且以独特的话语体系使其自身区别于主流文化,旨在借由古风歌曲进一步满足自身幻想出来的古风意境,以及传统文化带来的审美情趣。正如黑格尔在《美学》中所说:“分配给音乐的艰巨任务就是要使这些隐藏起来的生命和活动单在声乐里获得反响,或是配合到乐词及其所表达的观念,使这些观念沉浸到上述感情因素里,以便重新引起情感和同情共鸣。”
一方面,古风歌曲讲究意境,歌曲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构成了古风歌曲亚文化群体在价值诉求和审美诉求上的优越感,以凸显其与普通大众与其他圈层的不同之处;另一方面,古风歌曲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亚文化群体热爱幻想和逃避现实的心理,古风歌曲能够满足他们关于金戈铁马、快意恩仇、儿女情长等诸多方面的幻想,带他们穿越到歌曲所构建的虚幻世界之中,获得一种在现实世界中难以轻易得到的精神慰藉。①参见孙炜博:《文化批判视野下的网络古风音乐探析》,《文艺争鸣》2017 年第8 期。
当下,青年亚文化的类型从单一走向多元,青年群体正在通过互联网平台形成一个又一个的“圈子”。由二次元、游戏、音乐等领域衍生出了各种各样、各具特色的圈层,并且每一个圈层都可以引申出与其他圈层截然不同的标签。随着互联网对文化娱乐内容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泛娱乐”生态逐渐成型,不同小众圈层之间也逐渐出现了融合的趋势,不同领域的受众在圈层的融合中找到共同的文化认同点和相似的审美趣味,形成互通的话语体系。处于古风歌曲亚文化圈层中的个体,在具备“古风歌曲”标签的同时,也会拥有其他的亚文化属性。比如二次元爱好者、游戏爱好者以及“汉服圈”等,这些圈层原本的文化背景具有一定关联,而古风歌曲串联起了这些圈层或多或少的共同点,成为各路粉丝联结的纽带,加速了古风歌曲圈层与其他圈层的融合。
作为连接生产者与接受者的重要传播渠道,各类新媒体平台给予古风歌曲更广阔的展示空间,使古风歌曲有机会被越来越多的人认知和接受。同时,古风歌曲圈层的亚文化群体获得更为便捷的对话和展示平台,在独特的文化审美空间内实现一场精神上的狂欢。一方面,以古装、武侠、玄幻等为题材的影视剧和动漫催生了更多优质古风歌曲,如电视剧《东宫》主题曲《初见》、《传闻中的陈芊芊》主题曲《月夜》,以及动漫《天官赐福》的主题曲《无别》,等等,实现了剧集和歌曲的同时走红;另一方面,各类短视频平台的兴起更是带火了一批古风歌曲,很多古风歌曲作为短视频的“BGM”被频繁使用,如抖音平台广泛传播的《牵丝戏》《芒种》《踏山河》等歌曲都借此实现了快速破圈。
然而,古风歌曲在短视频平台的传播完全是依靠短时间内的视频内容支撑,作为内容的附属而非内容本身,这种传播形式其实很难引领受众去体会词曲是否具有更深刻的含义,也造成了很多古风歌曲陷入迅速走红而又很快销声匿迹的境况。
消费文化背景下,古风歌曲背后的亚文化群体具有高消费能力,成为资本追捧的重要原因。资本过热、商业变现加速,古风歌曲的生产和传播掺杂了更多的商业因素,部分创作者迷失在消费文化的盛宴中,将作品作为赚取注意力和利益的工具,创作浮躁、抄袭、低俗现象频频出现,使得部分所谓的“古风歌曲”完全沦为快消品。同时,随着古风歌曲亚文化圈层向外渗透,以及大众传媒下无差别、易复制的传播方式加速,部分受众群体用功利化的思维去消费古风歌曲,将古风歌曲的娱乐性置于首位,对其审美意蕴和内容不求甚解,只注重歌曲所带来的快感刺激;也有一些群体只是试图通过消费这种文化符号来标榜自己“古风歌曲爱好者”或“亚文化群体”的身份,使得古风歌曲亚文化独具风格的表达沦为一场凸显个性认同的“消费盛宴”。
总而言之,网络亚文化属性赋予了古风歌曲发展的动力,同时也为其招来了不少的争议。法国剧作家博马舍在《费加罗的婚礼》中说:“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大众对于古风歌曲是有期待的,畸形消费模式带来的审美泛化正是古风歌曲实现跨越的枷锁,只有正确地传达和理解古风歌曲的文化价值,才能将古风歌曲的“风口浪尖”变为真正的“风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