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弘师道成师德

2021-12-04 18:47赵亚静
理论观察 2021年7期
关键词:师德

赵亚静

关键词:师道;师德;师德观

中图分类号:G63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1)07 — 0174 — 03

师德这一话题既古老又年轻。称古老,因其亘历古今;称年轻,因其常讲不衰。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教师大计,师德为本。

一、“师、道、德”字源

溯及师、道、德几个字的字源,数千年绵延未断中华文明文脉给予现代为师者以启迪。

1.“师”之字源

在《汉字字源》中:“师”的本义为“军队”。驻军多在小山上,所以甲骨文、金文多以 (同“堆”,小土山)为师;金文也有以“帀”(同“匝”,环绕一周)为“师”的,并已出现“師”字。《说文》中有“师,二千五百人为师” 。

《当代新说文解字》:甲骨文的“师”字是两大堆人合在一起的示意图,由此产生一大群人的含义。引申表示军队。金文、籀文、篆文和繁体字形在其旁加了有指事符号的“巾”字,有指事符号的“巾”字表示君主授予的权杖,整个字的意思是握有君主授予的权杖的人指挥的一大群人,由此形成军队的含义。引申表示军队的编制单位。握有权杖的人有指挥军队的权力,也有教育士兵的责任,由此产生老师、师傅、师长的含义。引申表示效法的榜样和师徒关系等。汉字简化时依元代已有的草书形成记号字。

2.“道”之字源

《汉字字源》中解释:“导”(導)的本字。字的外边是“行”,意为“道路”;中间为“首”,意为“领头”。本义指“引导”,如《离骚》:“来吾道夫先路。”又指“道路”,如《诗经》:“周道如砥。”

《当代新说文解字》:金文“道”字由“行”和“首”构成。“首”字是人头象形,人的感觉器官集中在人的头部,引申为感觉,“行”为十字路口的象形,合在一起意即人在十字路口处根据感觉决定应该走的道路,由此产生达到目的地的最佳路线的含义。 引申表示道路、方向、道理、正义、说出和道子等。籀文“道”字用“寸”代表“行”。意思是利用感官有分寸地进行分析,由此也能形成道理、办法和门路等含义。以后字形用“辵”代替“行”,造字原理与金文相同。“道”和“路”不同,路表示人走的路,道表示人应走的路。在“道”字的造字原理中包含着目的、手段、选择和最佳方式等哲学思想,它由此成为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概念。籀文、篆文和繁体“导”字由“道”和“寸”构成。“道”字表示应走的路,整个字的意思是很有分寸地把人引导到应走的路上来,由此产生引导的含义。引申表示领导、传导和导向等。汉字简化时按草书楷化形成简化,形成记号字。

3.“德”之字源

《汉字字源》中解释:甲骨文“德”字中的“彳”或“行”表示道路、方向;“直”用眼睛直视的样子表示正直,金文又加上“心”,——按正直的准则去做、去想,就是“德”,本义是“道德”。《易经》:“君子进德修业。”《当代新说文解字》:甲骨文“德”字由“彳”和“直”构成。“彳”字是道路的象形,整个字的意思是在行动中保持正直的心态,由此产生道德、信念的含义。引申表示好的品行和恩惠。以后字形在其下加“心”,使字义表达得更明确了。

二、师道与师德关系释辨

“师道”,据现代教育家萧承慎教授考证,原出自《前汉书·匡衡传》:“望之奏衡经学精习,说有师道,可观览。”但这里的师道指师承,非现在通行的概念。《后汉书·桓荣传》记载的“臣师道已尽,皆在太子”,已有为师之道之意。唐朝初期的《晋书·王祥传》中有“祥面南几杖,以师道自居,天天子北面乞言”的记载,这里的“师道”,兼有“为师之道”和“尊师之道”之意。及至韩愈的《师说》之后,后世论说的师道,可归结为“为师”、“尊师”和“求师”之道。 对为师之道的不懈求索堪称是为师者教育价值追求的至高境界。

“教师道德”,被中国大陆建国以来首屈一指的教育学家之一的陈桂生先生界分为“师道”与“师德”,两者相互给力,并行不悖、合而为一。凡与教师的教育价值追求与敬业精神关涉的为“师道”,而专指教师行为准则及其产生的行为为“师德”。“教师道德”亦有身份之道、愿望与义务之道,以及有限定内容的师道、基本价值的师道和特殊价值的师道之分。

中国哲学中含有“未知”、“神秘”的“道”代表着一种“终极真理”,所以不能将“道”释义为一般意义上的“方法”。基于此,“师道”可以理解为合格教师所应持守和追求的教师职业的终极真理;“道”在昭示一切,指人所共同遵循的普遍原则,“道”是“德”的实际内涵。“德”指合乎“道”的行为和品德。是“道”之用、“道”的载体、“道”的具体体现,是在承载“道”的一切。人可以认知“道”,人还可以创造“德”。师德,就是以规范的方式来体现师道这种教师内在的精神价值追求。

“道”是无形的、不可见的,“德”是有形的、外显的。隐含在内的就是“道”,显现出来的就是“德”。“道”为体,“德”为用,体用不二,两者是不可分割的。具体到“师道”与“师德”表现为三个层面:从宏观角度看,师道则属于德性伦理,而师德是一种为师的伦理制度;从微观角度看,师道则是教师个体的能动品质,这种德性具有内在性和自觉性特征。师德是对教师职业的专业性规范,具有明显的外在性和强制性;在直接功用上,师德是对师道的约定,具有极强的社会角色规定性,它揭示出教师在职业实践中必须遵循的道德规律以及教育伦理的本质。

由此,师德是师道的具体反映,内嵌于师道之中。“师道”内在规定着教师职业本然的存在方式,而师德最好地诠释了这种本然。教师职业本真之最合适的表达莫过于师道与师德合一。

三、何以弘道而成德

1.明德立向

明德為灵魂在于“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中国传统文化告诉我们:人有三立,即立德、立言和立功。其中德是排在第一的。习近平总书记说:“人而无德,行之不远。没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思想修养,即使有丰富的知识、高深的学问,也难成大器。”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大学的任务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人。德体现在同党和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德体现在一心向着党,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这是不能够否定的历史事实。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学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立”什么样的“德”,“树”什么样的“人”,归根结底是由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决定的。“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 是高校在培养高素质人才中内在的文化自觉与发展逻辑。立向为首要在于“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 作为大学老师,必须讲政治,不论是否是党员都应如此。讲政治意味着必须站牢政治立场,坚定政治态度,既要做事业上的发展人,更要做政治上的明白人。秉持“学术无禁区、讲课有纪律”自觉贯彻“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相统一的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教育新理念。

牢记育人初心勇担职业使命,在教育教学中始终自觉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注重读原著品经典悟原理,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不断增强“四个自信”,严格对标“四有好老师”,努力做到学生的“四个引路人” 。

2.尚学讲理

学,是学习,是师德的重要内容,为师者定要向学和尚学;理,讲的是科学的理论。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马克思说:“理论只要彻底,就能够说服人。”而且“理论只要能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 一个理论和思想不足的人,堪称是某种意义的贫瘠人。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都是真正的理论。要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学深学透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诚如哈佛大学的“与真理为伍”。老师有了理论积淀、成熟的理论思维,又向学生传授知识与理论、向学生“灌输”与传递理论思维的方法,才能够达到启迪心智、以文“化”人的功效。

尚学讲理以做学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荀子·劝学》中说:“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论语》中有“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陶行知先生教导我们“千教万教,教人学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要做真师、做合格的大学老师,前提就是做好学人,学思结合,积累教学中的问题边学习边研究边思考,以教学促科研、以科研促教学,做真正的学人。

改变命运创造未来。知识改变命运,学习创造未来。要有一种学习革命的意识,学习是一种力量,是文化软实力,人与学互动,发生密切的关系,离“学人”會越来越近。对于教师而言,只有学而不厌,方能诲人不倦。通过学习获益的途径首推读书,我们都是读书的最大受益者。既读有字之书:专业的、非专业的,电子版、纸质版的……注重多学科知识交叉融合;也读无字之书:向榜样学习、向身边的前辈学习、向同事学习、向学生学习、向业内业外学习。让学习成为生命常态!

榜样为标模范激励。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前面提到的古今名人值得我们学习;近期的心有大我、挚诚报国的黄大年老师、“红色理论家”郑德荣老师、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国教授、“厅级”辅导员曲建武老师、燃生命投身教育扶贫的张桂梅老师……值得我们敬仰。而我们身边的优秀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师生中的抗疫模范、行业专家、业内大师……同样能感染我们鼓励我们激励着我们,因伟大源于平凡。

学习的榜样在身边。从小到现在,对我们学习、生活有帮助的人一定会很多很多。用心读,细细品,当能将你所遇化为自己源源不绝的前行推动力时,定会成为我们极为难得的宝贵财富。同事的一句话、学生的一个问题,甚至宿管阿姨的一个动作都可能成为我们深入学习思考的动力。真可谓:学习永远在路上。

3.乐业爱生

作为一个老师,对自己的职业要有认同,积淀满满的职业幸福感。在认识、态度、情感、价值观上表现为畏业、爱业、乐业。畏业,指对自己的职业心存敬畏,当一名老师把自己的职业当作生存的唯一出路害怕失去它,当一名老师常念你的某一句话可能会影响孩子一生,他对自己的职业自然会有敬畏。畏业者方能尽心尽职尽责,爱业者方能自立自爱自强,乐业者方能无怨无憾无悔。一个教师从畏业、爱业到乐业,实现视自己的工作由职业到事业的飞跃。

乐业爱生,须有为师之自豪与满足。“我教书,我骄傲”理应成为我们的内生心态和精神底蕴。发自心底的喜欢和热爱,即会动力十足。孟子有“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之乐,我们即使没有真正达到被期望的“好老师”的标准,但一直以榜样为标努力完善自己,确确实实是人生一大幸福。只要对学生真心投入真正喜欢,学生定会体会得到。而且,在学生面前,一定要做到说到做到,比如承诺过学生的事情,无论你有多忙无论时隔多久,一定兑现,这是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学生筑牢诚信之基,并且绝不轻言放弃。

乐业爱生,须有宽广视野豁达胸襟。爱学生,笃信学生是我的朋友、我的孩子,更是我的老师。脚踏实地,认为自己永远是学生,传播给学生的永远是正能量,心态摆正了,位置摆对了,以灵魂唤醒灵魂,以生命感召生命。教师所为所行令学生对教师的职业心生羡慕,自然会有“长大后我想成为你”的憧憬,切不可在尚幼的心灵深处埋种“一定不能成为你”的灰色种子。

4.淡泊名利

常言道:读书养才气、勤奋养运气、宽厚养大气、淡泊养志气。作为高校的老师,我们要有慎独的情怀。别人看到的永远是你光鲜的一面,你经历的挫折、你付出的艰辛他们无法体会。一定要严格控制自己的欲望,不靠别人监督,自觉控制自己言行,坚决避免违法乱纪。有的事情,你做了,别人可能并不知晓,能做到坚决不去做,须有十足的耐力和定力;在利益面前,不为所动,即使有所触动,也能够冷静下来,而不作为。当老师的,心中要有二把尺子:一把用来衡量教书育人,一把用来遵守国法校纪。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校有校纪。职业生涯中,难免会遇到这种那种的考验,此时需要以“弱者”的心态做好自己:别人出了问题他可以无妨,我比不上他,坚决不碰红线!作为老师,需怀揣高度的自觉和自律,有所谓眼中有“红灯”、心中有“红线”、脑中有底线思维。大学教师是个极具创造性、挑战性的职业。因为大学之大不在校园不在大楼,而大在宽博大气、“学问精深”、“理论恢弘”、“思想厚重”。

站在三尺讲台,潜心教书育人;走下三尺讲台,守望为人师表。习近平总书记寄语我们:“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在他看来,教师不能满足于做教书匠,而要成为“大先生”。 从事教师这个职业,有如一场修行。在这场“修行”中,如果我们能始终政治清醒、胸怀家国、自我革新、视域宽广、严格自律、匡正品格;如果我们在职业体验中能够提纯出与“大先生”仍有相当大距离的危亡意识而不懈努力学习,能够练就做“大先生”的沟通能力,善于积累时间、正确对待名利,存储一副坐稳冷板凳的宽广胸襟与平常心态……从教生涯、生命轨迹中可期映像硕大的“赢”字。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2〕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陶行知全集(第1-3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

〔3〕胡锦涛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4〕戚如强.习近平师德观述论〔J〕.社会主义研究,2018,(03):27-33.

〔5〕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勋誉卓著永镌丰碑〔N〕.中国教育报,2004-08-20.

〔6〕张红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9.

〔7〕秦苗苗.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论述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20.

〔8〕侯志水.立德树人:新时代高校师德建设的灵魂〔EB/OL〕.http://library.ttcdw.com/libary/jygl/gaodengjiaoyu/jiaoshiguanli/155744.html〔2018-03-01〕.

〔责任编辑:丁 冬〕

猜你喜欢
师德
致良知与师德
致良知与师德
弘扬高 尚师德
审视“言说的师德”
闾彬:师德建设应实现“四化”
师德沦丧者不配为师
吕狂飙:师德建设需警惕从崇高师德简单转向底线师德
师德“红线”持续发力还需多方努力
师德一票否决制实施的生态价值、困境与破解路径
师德考核“落地”才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