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于兰 殷昭鲁
关键词:新中国;中国海军;战略转型
中图分类号:D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1)07 — 0066 — 05
纵观人类发展史,有海洋环绕其旁的国家欲实现完全独立富强,必须有通海之路,并且具备相应的海洋经略能力。而判断一国海洋经略能力的重要标准在于是否拥有强大的海上力量并与之相适应的海军战略。当然一国之海军战略,必须视其环境情形、国防需要、时代变化而转型。中国作为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海军战略转型情况,着实影响着其未来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海军建设,并随着国际环境变换、国内形势需要不断调适海军战略。新中国成立初期,基于我国对海洋依赖度有限,以及巩固新生政权需要等方面考量,人民海军职责范围主要是在沿海、沿江等近岸领域。斗转星移,推进改革开放的浪潮中,现代化进程加快,为实现新经济发展目标,国家对于海洋方向上安全依赖度加强。因此,需要进一步提升海军战略防御能力,此时,“近海防御”战略应运而生。进入21世纪,由于海军远距离精确打击能力增强、海域划界分歧越来越严重,以及“海洋强国”战略目标的提出,中国海军传统防御理念进一步转变。因此,爬梳中国70余年的海军战略转型历程、探究其转型背后的因素以及战略转型经验,实对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中国,应对多元复杂的安全威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有重要意义。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领导人深刻认识到近代以来“重海轻陆”思想的弊端,并强烈认识到巩固新生人民政权亟需一支强大的海军。此时中国共产党为抵御外敌入侵,维护国家安全,对海洋的关注,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等近岸领域。
1.高瞻远瞩:新中国海军的创建
抗战之初,毛泽东对海防、海岸研究十分关切,并指示叶剑英同志成立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 “海军研究小组”,由此揭开了筹划海军建设的序幕。1941年1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在1949年到1950年间建立“一支保卫沿海沿江的海军,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1〕。1948年5月,在三大战役中毛泽东多次与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人一起商讨海军建设有关事宜,并数次表达尽快建立“华东军区海军”的迫切性。1949年3月,毛泽东命张爱萍负责“华东军区海军”筹建工作。1949年4月21日,渡江战役打响,人民解放军为顺利渡过长江,并进而解放全中国和沿海岛屿,不仅需要骁勇善战的陆军,还需要一支善战的海军进行有效配合,因此,“海陆结合”成为人民解放军胜利的重要战略。1949年4月23日,张爱萍宣布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海军正式成立。人民海军成立之初,便发挥了英勇顽强的作战之风,不仅在渡江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在日后的海南战役、万山战役中均表现出色,人民海军的成立稳定了东南沿海局势并将外敌妄图侵占我国的野心彻底打碎。
2.现实需要: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新中国成立,中国结束了被侵略的屈辱历史,但国内外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当时国民党虽退守台湾,但对许多具有重要意义的岛屿仍实行严格控制。此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为能继续维护在华利益,开始谋划在新中国国家利益上下手,一方面用“巴黎统筹委员会”政策来遏制中国经济发展,另一方面诱发朝鲜半岛矛盾,制造战争,新生政权在海上方向面临严重威胁。
“国防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安全保障,而海防是我国主要的国防前线。”〔2〕国防问题尤其是海防问题已然成为建国初期的重大战略任务。为了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维护国家海权独立,毛泽东在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强调:“我们的国防将获得巩固,不允许任何帝国主义者再来侵略我们的国土。在英勇的经历了考验的人民解放军的基础上,我们的人民武装力量必须保存和发展起来。我们将不但有一个强大的陆军,而且有一个强大的空军和强大的海军。”〔3〕
新中国成立初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十分重视海军的建设发展,并提出建设“一个强大的海军”〔4〕目标。1951年11月,刘少奇视察华东海军时强调,“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没有一支强大的海军不行”〔5〕。当时,我国现实情境下面临着重重考验,一方面我国经济实力不足,科技水平低下,不具备发展远洋海军实力。另一方面,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对我国进行重重封锁包围,我国领海发展范围受限。据此,党中央依据革命斗争形势的需要,在战略思想上,赋予人民海军保卫沿海沿江的神圣使命——“近岸防御”战略。“近岸防御”战略强调“在战略上是防御,在战术上是进攻”,一方面建设一支守卫近岸的轻型舰艇部队,“只建轻艦,不造重舰”;另一方面“还要建设海岸要塞”。〔6〕正是在这一战略牵引下,1950年,肖劲光强调了现代海战中协同运用空中、水面、海岸炮兵整体战斗力的重要性。海军党委和领导机关根据肖劲光的思想结合沿海岛屿与海上封锁的现实,科学确定了海军建设布局和重点,提出了以“空、潜、快”(海军岸基航空兵、潜艇、快速攻击小艇)为建设重点、全面建设轻型海上作战力量的建设思想及实施方案。在作战方式上,“近海防御”战略以“海上破袭游击队”为主要作战理论,实施积极防御战略,其目在于扩大海洋防御纵深,发挥国家海上力量在防御中的作用,正确处理防御和进攻之间的辩证关系。在“空、潜、快”思想的指导下,人民海军鱼雷快艇由依靠苏联提供图纸进行组装到自己独立组装扫雷舰、导弹快艇、鱼雷艇等类型多样的舰艇,这些舰艇日后成为轻型海上作战力量的重要支撑。到1955年底,海军在战斗力威慑力等方面获得突破性进展。在“近岸防御”海防思想的指导下,中国海军确立了“建设一支现代化的富于攻防能力的精干的轻型的海军力量”。〔7〕
“近岸防御”战略是基于当时国家经济状况以及国际形势的必然产物,为我国海上武装力量发展奠定了基础。然而,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提升,特别是沿海地区经济发展,使得国家对海洋方向依赖度加强,同时也对海军的防御战略提出了更高要求。
1978年,邓小平提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在开放的背景下,沿海地区作为沟通海洋与内陆的桥梁愈发发挥重要作用,而这亟需我们建设一支强大的海上力量以因应海上事业发展需要。
1.海军科技实力不断增强
海洋科技是提升海军战斗实力的重要保障,海军发展的高质量化、高科技化成为这一时期国际军备竞争的重要表现之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号召成为助推人民海军科技成果转化的新引擎,20世纪70年代中国年度国防开支的五分之一都是用于海军的建设发展。1978年到1984年间,我国先后建成四艘“向阳红号”远洋综合调查船、“科学1号”海洋地球物理专业船。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052型驱逐舰的设计制造,这是中国第一艘现代化的多用途战斗舰艇。其中,有“中华第一舰”之称的112号哈尔滨舰于20世纪90年代初问世。112号舰拥有军中最强的单舰反潜能力,它的应用开启了我国海上力量新转型,标志着我国海军开始具有远洋作战能力。随着海军战斗实力的提升,我国在海外的话语权逐渐增多,进行海外互访、远洋护航的任务也越来越频繁,为我国海军战略顺利转型提供了重要实力支撑。
2.国际海洋争端日益激烈
20世纪80年代,《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颁布,国家间海洋意识逐渐增强,各国争相制定新的海洋扩展规划和方案,海域成为各国提升自身实力的新领地。此时中国正值改革开放,海洋事业蓬勃发展,作为崛起的发展中大国,我们既需要有效维护自身的海洋权益,又亟需合法开拓商品贸易市场以及海外石油市场,深入加强国际合作。因此,进一步完善海军战略理论体系,在系统战略理论的规划指导下进行海军现代化建设,紧随国际海洋体系的发展潮流,成为中国海军更好地应对复杂多变国际局势的重要前提。
在新的历史环境下,国家高层也深入思考中国海军未来发展趋向问题。邓小平在总结毛泽东关于积极防御战略思想的基础上,依据我国海军和海防建设实际,总结了中国海军战略的两个基本问题:即战略的性质和作战的基本范围。〔8〕在战略性质方面,邓小平多次指出“我们的战略始终是防御的,20年后也是战略防御,这包括核潜艇,也是战略防御武器。对海参崴、对马海峡、马六甲海峡也是防御,就是将来现代化了,也还是战略防御”。〔9〕由此可见,中国海军积极防御、保家卫国的性质不会随着经济发展状况的改变而改变。在作战范围方面,邓小平指出“我们的战略是近海作战”〔10〕,这一范围的界定符合我国以及国际海军战略利益的发展要求。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式,1978年邓小平围绕“究竟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海军”的问题,提出要“建设一支精干、真正顶用的海军,具有现代战斗能力的海军”〔11〕。新环境下,海军武器装备、军事训练等方面的工作逐步科学化、正规化,近海作战能力全面提升。这也为刘华清海军转型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刘华清在继承邓小平海军理论的基础上,依据我国国情和多年来海军作战经验,进一步发展了海军的作战理论,指明了中国海军的发展方向。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焕发生机,但是海军在战略装备、部队训练等方面水平与当时社会状况发展不相吻合,经过反复实践探索,刘华清指出其中根本原因是缺乏一个完整统一的战略:“能在较长时期内对海军建设与作战实施科学的宏观指导”。〔12〕刘华清在担任海军司令期间,积极关注海防前沿发展动态,不断深化对国家海防和海军建设全局的认识与思考,并统一“近海”概念为“我国的黄海、东海、南海、南沙群岛及台湾、冲绳岛链内外海域,以及太平洋北部的海域,‘近海之外是‘中远海”〔13〕。 “近海防御”战略将海军重点作战区域拓展到近海领域,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来犯之敌,夺取海上战场主动权,充分发挥国家海上力量在防御中的整体作用,维护内陆的安全。
1986年4月,刘华清就曾系统阐述了“近海防御”的战略性质、战略目标以及战略运用等问题。
从战略性质视之,应构建积极、主动的防御型战略。中国“近海防御”战略与美苏“远洋进攻”战略有着本质区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决定了中国“近海防御”战略同我国积极防御战略方针都是积极、主动的防御。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海军既是有效实施作战和威慑的防御力量又与区域合作相互协调。因此,有必要把建设“一支精干顶用的、具有现代化战斗能力的人民海军”〔14〕为基点。
战略目标更应凸显控制近海、维护国家主权的目标。“近海防御”战略从我國的近岸领域转移到利益攸关的近海领域,目的是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随着时代以及科技的进步,远程精密武器技术水平进一步提升,新的国际环境对海上纵深防御提出了更高要求。“近海防御”战略进一步延长了海军防御纵深,使海军较大范围军事作战具有了可行性。对此,刘华清指出:“海军在中国海区所进行的战略防御,将是整个国家战略防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增强国土防御的稳定性,确保国家战略后方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15〕。
至于战略运用上,强调海陆结合、攻防协调的战略统筹。“近海防御”战略强调海战场和陆战场的双重作用。首先,在海陆结合方面,强调“陆海统筹”观念。“近海防御”战略从海陆相对独立性出发强调海陆相互结合作用,海上战场是陆地战场的相对延伸,海上战场稳定是陆上战场稳定的重要基础,海军战略在海战场的实施需要根据陆战场的情况统筹推进;其次,在攻防协调方面,坚持进攻与防御辩证统一。由于我方军事实力与武器装备等方面与敌方差距较大,“敌是强者,是战略外线的进攻战,我处于战略内线防御地位,但因敌人海上战线长,兵力分散,在广阔的海战场必然暴露其弱点,给我以可乘之机”〔16〕,这就需要海陆结合持久作战,灵活应变,适时变内线防御为外线进攻,才能在战役战斗上形成局部优势,改变敌我力量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