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思教育对心血管疾病合并抑郁症老年患者的影响

2021-12-04 10:31李世君赵明月王丛丛卢爱霞
齐鲁护理杂志 2021年22期
关键词:心血管病正念冥想

李世君,赵明月,王丛丛,卢爱霞

(泰安市中心医院 山东泰安 271000)

心血管疾病是康养中心老年人群的常见疾病。有研究认为,抑郁、焦虑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其中焦虑、抑郁情绪是引发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1]。同时,抑郁、焦虑情绪可诱发、加重心脑血管疾病并影响预后,两者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2-3]。冥思教育包括冥思的理论学习和冥思实践,对现代化过程中自我主义、虚无主义的缺失和情绪失调等问题有明显效果[4-5]。2018年1月1日~2019年10月31日,我们对35例住院治疗的心血管疾病并发抑郁症患者实施冥思教育干预,经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同期医养中心住院治疗的70例心血管疾病并发抑郁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查阅病历资料、确诊心血管疾病合并抑郁症,正在服用药物治疗。①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17)评分7~24分;②年龄≥60岁;③自愿参与研究;④受教育程度为初中以上,能够顺利接受冥思教育。排除标准:①HAMD-17得分>24分;②头外伤后遗症;③合并精神疾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男20例、女15例,年龄61~82(76.5±4.5)岁。对照组男19例、女16例,年龄62~83(76.4±3.8)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取得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观察对象及其监护人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护理方法 两组均选择相同药物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冥思教育进行干预。①冥思教育的资质与培养:冥思教育的实施由护师担任冥思教练、患者作为冥思练习者合作完成。其中,冥思辅导护师负责准备教学方案、练习方法,指导和监测患者冥思状态,记录患者行为变化,其他人员负责收集研究数据及后续分析。冥思课程辅导护师需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必须掌握冥思相关知识并且具备一定的冥思训练经验。新任冥思教练要通过8周左右的冥思课程培训后才能任教[6];二是冥思辅导师需要和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②冥思教育流程:采用静观类冥思教育,包括正念呼吸、正念饮食、正念运动、身体扫描、正念思绪、正念听觉,以及讲座访谈、小组会面、讨论练习的经验等项目。这些冥思项目练习过程中不涉及过多的动态活动,适用于老年人群。具体方法:1次/周,60 min/次,团体训练和讨论共8周。干预流程:第l周:学习冥想教育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进行呼吸训练;第2周:进行正规的冥想训练;第3周:引导患者对自身机体状态进行细致地觉察(进行身体扫描);第4周:引导患者训练觉察并标记自己的思维、记忆、期待、情绪等状态;第5~8周:自由选择正念冥思技巧,在正念冥想中逐渐内化接纳、平和的心态,体验自我接纳、愉悦接纳他人及周围环境。逐步增强认知控制力、减轻压力、促进幸福感和亲社会性的情绪,并产生积极的康养成果。

1.3 评价指标 ①疗效评估:治疗后患者的HAMD-17评分下降幅度>75%为痊愈;治疗后患者的HAMD-17评分下降幅度为50%~74%为显效;治疗后HAMD-17评分下降幅度25%~49%为有效;治疗后HAMD-17评分下降幅度<20%为无效。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②抑郁症状改善情况:冥思教育前、冥思教育后4、8周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进行评价。③生活质量评定: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WHOQOL-BREF)[7]进行评价,内容包括心理、生理、环境和社会关系等方面,评分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质量越好。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例(%)]

2.2 两组冥思教育前后HAMD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冥思教育前后HAMD评分比较(分,

2.3 两组治疗前后WHOQOL-BREF评分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WHOQOL-BREF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心血管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慢性疾病,老年患者为该病的高发群体,致残率和致死率均较高[8]。既往研究认为,患者的自身生活习惯、健康水平与心血管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但近年来的研究资料显示,心理因素是影响心血管病发展的主导因素之一,如何对心血管病合并抑郁症患者实施有效干预成为临床关注的重点[9]。目前,临床上多采用抗心血管病、抗抑郁药物联合治疗,尽管有助于改善患者病情,但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同时加重了患者的心理负担,使其无法得到理想的治疗效果[10]。冥思教育是辅助治疗抑郁症的新方法,其源于冥想和正念[11]。冥想是让患者通过一系列的自我调节练习,将注意力转移至感受呼吸、想象图像、重复词语等心智或感知活动上,进而排除感觉和杂念的干扰,从而培养平和、清明、专注的内生能力。正念一词源于佛教禅修,是指有意识地将注意力集中在当下,并且对当下所观察的体验不做评判[12]。1979年美国麻省大学卡巴金教授将其引入临床心理治疗,起到减压、锻炼注意力的作用[13]。Semple等[14]在儿童中实施为期12周的正念认知疗法干预,第3个月时进行随访,结果显示,实验组儿童焦虑情绪得到缓解,减少了注意力方面的问题,同时证实了导致行为问题的关键原因为注意力。本研究将冥思教育应用于心血管疾病合并抑郁症的老年人群中,经过8周的教育训练,观察组抑郁症状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WHOQOL-BREF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1)。提示冥思教育可显著缓解心血管病患者的抑郁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总之,冥思教育对罹患心血管疾病合并抑郁症的老年患者效果明显,与相关报道一致[15]。

猜你喜欢
心血管病正念冥想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征稿启事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征稿启事
花朵的冥想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征稿启事
早餐
正念训练对老年抑郁伴功能性便秘患者的影响
正念饮食,料尽其香
蓝的冥想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征稿启事
《冥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