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礼县第一中学 张春成
传统教学理念背景下,对生物教学的关注较少,且课堂中主要以教师讲解为主,课堂气氛比较枯燥、低沉,学生自主性受到限制,被动学习,无法对生物学科产生学习兴趣。支架式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可以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通过构建完整的教学支架,学生可以快速了解知识内容,利用问题支架理论及范例支架理论等,将知识结构化、直观化,从而引导学生对知识产生深层次了解,为高中生物教学提供模式参考。
在高中生学习一些生物知识之后,教师可以将已有知识进行串联,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巩固旧知识。生物教师结合知识内容建立基础支架,能使学生直观地了解知识,感受生物学科的魅力。
例如,在复习“有氧呼吸”相关知识时,生物教师可以将线粒体结构知识与有氧呼吸相结合,构建支架结构,引导学生对有氧呼吸中酶分布情况进行回忆和分析,了解有氧呼吸每个阶段发生的具体场所,从而将知识进行有机连接,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和分析。教师可以设置问题:在阶段反应物更改为脂肪,有氧呼吸的氧化过程可能会有哪些变化反应呢?在课堂上教师应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通过深入研究,学生考虑到反应物元素比例的变化,相比于糖类,脂肪C、H元素比例较高,且在反应过程中,脂肪分解所产生的二氧化碳较多,氧化阶段需加入更多的水,从而导致第二阶段H增多,而第三阶段所产生的水更多,随之释放出的能量就会增加。通过从不同阶段元素比例变化分析,学生可以巩固之前所学知识,掌握新知识,构建知识框架,找到解题思路,从而在短时间内准确回答问题,顺利完成生物学习任务。
高中生物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其中很多知识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如果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不够透彻,那么在生活中也很难做到学以致用。生物教学中各类理论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很大难度,如果只是依靠死记硬背无法长期准确地记住知识点,在实际应用中也无法发挥作用。此时,生物教师可以为学生构建范例支架,将知识设计为一个形象化的体系,降低知识理解难度,使更多的学生可以直观理解知识内容。
例如,在讲解“遗传定律”相关知识时,范例支架可以选择豌豆性状的杂交实验,相比于抽象的理论,学生对豌豆实验的了解度和接受度更高,以此实验为范例支架,引导学生对物体进行仔细的观察,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疑问,并作出假设,用自己的方法进行推理论证,从而得出实验结果。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应以基础知识为起点,以豌豆的一对性状为研究对象。由于豌豆性状多种多样,只研究一对性状显然不具有说服力,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更进一步的实验,应用基因的分离定律构建知识框架,赋予抽象的基因遗传知识以具体形象,从而降低学习难度,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应设置难易不同的问题,做好问题设计是提升高中生物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设置问题难易度,重在拓展学生思维,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通过设置多样化的主题,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学生在多个问题引导下,能够熟悉新的知识,巩固旧的内容,拓展生物学习的思维方式,改善学习方法,将知识结构化,高效完成学习任务。
例如,在开展“生物膜”相关知识教学中,针对质壁分离及复原知识讲解时,生物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问题:构成渗透系统条件有几点?该系统利用了什么作用原理?原生质层指的是什么?等,通过基础性问题的提出,学生可以快速回答问题,获得满足感,从而愿意更深层次地思考和学习。生物课堂文体模式的应用,改变了原来枯燥的问答模式,注重对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感受学习生物知识的快乐,从而积极地深层探索。再如,在讲解“生物膜镶嵌模型”相关知识时,生物教师可以提出问题:“通过欧文顿的推理之后,是否依旧需要提取分离生物膜的成分,是否需要再次鉴定,请说出具体原因;细胞膜蛋白质分子以及脂质分子构成细胞膜的过程是什么样的?镶嵌模型是否存在缺陷,如有请指出。”通过教师的问题设定,将生物膜相关知识融入其中,以问题支架为导向,引导学生由难到易深层思考,推进生物教学进程。
生物教学离不开实验操作,在开展各类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和不确定性。学生通过自我探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此时,需要生物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为学生指明方向,拓展学生的研究思路,将学生从困境中带出来。
例如,在“分离细胞质壁”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以洋葱为实验对象,引导学生完成实验操作。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应注重实验细节,按照实验要求需提取洋葱的外表皮细胞,而不是口腔上皮细胞;除观察质壁分离之外,还可以利用本实验来比较不同的细胞液;利用蔗糖溶液开展细胞液浓度测定实验;使用台盼蓝染液对细胞是否成活进行准确判断。通过拓展实验研究以及教师实时性的启发,学生可以在实验中收获很多知识,提升实验的成功率,加强操作能力培养。
生物学科具有较强的抽象性,为了将抽象内容更为直观和具体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教师应选择多元化模式,充分利用各类教学工具,生动地向学生讲解知识概念和结构变化,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生物知识。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生物教学中可以应用的辅助教学工具越来越多,因此,构建工具应用支架模式,利用多媒体视频、图片等,赋予生物课堂更多的活力,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学习热情。
例如,在开展“物质跨膜运输”相关知识的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工具将静态的图像转变成为生动的动态画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直观了解知识,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如果一味听取教师讲解,很多学生会无法长期集中注意力,对知识理解一知半解,但是通过动态演示,学生可以加深对知识的印象,直观看到细胞运动轨迹,掌握知识内容。再如,在讲解“DNA 分子结构”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展示立体模型,使学生从多个角度观察分子结构,加深认识。在讲解“中心法则”的过程中,应用Flash视频可以展示翻译及转录过程,引导学生深入认知生命体态,感受生命体的神奇之处。
由于生物学科知识比较复杂,知识点多、繁杂,生物教师可以利用图表支架模式将知识点梳理和分类,那么学生在学习知识时会事半功倍。在构建图表模式时,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归纳能力及总结能力,多方面培养学生的能力。
综上所述,高中生物知识点较为繁杂和抽象,在教学中,生物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构建完善的支架式教学结构,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使教学合理化和科学化。在开展各类生物活动时,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通过实验等方式共同探索生物知识,了解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和差异,从而准确、直观地了解知识,掌握实操技能,提升生物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