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兵雄,杨 红
(湖南医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湖南怀化418000)
新时代下,教育领域深化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应将党政思想与教育方针贯彻落实到实处。深入挖掘专业课程、教学模式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与资源,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而关于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思路的研究,教育工作者需从工作开展的可行性、课程建设的条件等方面着手。基于明确的目标,有针对性地优化教学内容,并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与完善,逐渐形成具备显著优势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策略与路径。
课程思政是新的教育观念与理念,注重在学科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理论,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到教学的全过程中。课程思政将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进行深度融合,从意识形态、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培养与强化。从某种角度来说,课程思政更能体现各学科间的协同效应。在注重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使他们的思想政治觉悟、道德水平等获得一定提升。
“德行”是为人之根本,更是人才培养的价值所在。课程思政教育对大学英语教学的有效开展具有一定的价值引领作用,即在致力于提高学生社会生存能力的过程中,应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使学生了解如何正确地实现个人价值与理想,为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贡献力量与智慧。而大学英语教学活动的开展,在展现智慧性、先进性、多样性的前提下,应注重突显教育的人文性与文化性。而课程思政教育为构建符合标准的教学环境起到了一定的规范与净化作用,即引导教师注重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并帮助其建立健全人格。在此基础上,将英语知识系统化、科学化地传授给学生。
我国对课程思政的研究已展现出一定的成果,并逐渐形成相较完整与成熟的理论体系。但大学英语课程向课程思政的延伸,目前还缺乏显著的理论依据,且相关的研究课题也不多见。高校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必须对该项工作的落实与实施的可行性进行全面分析。从大学英语课程与思政教育内容上来看,二者具备一定的契合性与相通性。即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活动的开展,需从文化层面、观点输出等方面着手,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与设计。尤其,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时,应组织学生对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日韩文化等进行一定的了解。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在正确的语境下输出观点与相关内容。而思政教育内容中蕴含相应的文化教育、德育教育等内容,最终教育目标的达成是帮助学生树立端正的思想政治立场及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这些素质的养成,是学生学习语言与文化的必备素养,更是产生正确行为的导向。由此可见,将思政教育与大学英语教学进行融合并不冲突,甚至二者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令学生在知识素养、文化品格、道德修养等层面都可获得良好的培养。
大学英语是对外来知识与文化的渗透与传播,但依旧可紧密围绕政治主题、先进思想理论等展开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大学英语课程十分丰富,涉及政治、文化、宗教、民俗等不同的知识与领域,可更好地服务于大学生思政教育。而思政教育元素与大学英语课程的结合,不仅进一步丰富与拓展教学内容,还可把好人才培养的质量关。单一地提高学生知识文化水平、实践专业技能,很难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优质人才,而应从职业素养、思想道德水平、社会责任感、思想政治立场等方面,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与指导。从这个层面可看出,大学英语与思政教育具备极强的协同效应,使得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的展开与改革有了更大的优势与可行性。
教师肩负一定的社会使命与历史重任,需向国家与社会培养出具备正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极强实践应用能力与创新精神的人才。大学英语教学工作的推进,需依靠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教师。教师传输西方语言与文化的过程中,应以自身端正的政治观点、高尚的道德情操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影响与熏陶。从现实角度出发,相较来说大学英语教师的知识文化水平、思想觉悟、教学水平都很高,他们有能力、有觉悟履行自身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由此,使得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的改革具备有利的师资条件。在以立德树人为教育宗旨开展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工作的过程中,教师可有效地强化学生国家意识,令他们具备显著的民族精神。且学习外来文化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建立家国使命,并以开拓创新的精神学习新的语言与文化。而这一教育价值观的形成,需确保教师本身具备端正的职业理想与社会责任感、家国情怀,显然高校具备这样的要求与资质。
语言作为传播与记录文化的媒介与工具,不应脱离于现实背景单独地存在与发展。从某种角度来说,语言可以认定为是意识形态的具象化的表达与输出。而关于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的改革,教育工作者应明确其是否具备优质的条件与优势。具体来说,大学英语课程中蕴藏一定的思政教育元素,在传播语言与文化的过程中,势必会带着不同的观点与价值输出。从这个层面进行分析,大学英语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具备一定的资源优势。即教师可深挖教材思政元素,并适当地融入现实社会背景相关信息。由此,将语言与文化进行深度对接,引领学生以新视角、新观念、新思维学习大学英语课程。而教师在实际开展大学英语教学活动过程中,需从知识传授、文化渗透、正确价值观引领等方面出发,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即真正将大学英语与思政教育进行有机结合,全面展开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工作。在提升学生英语表达能力、英语听说能力的基础上,以语言学科教育为载体,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出具备正确三观、坚定理想信念、社会责任感、爱国主义精神的新时代人才,令他们成为国家繁荣、稳定发展的助力与积极因子。
从教育本质上来说,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工作的推进,既是传播知识与文化的过程,更是知识迁移、学生个体思想觉悟提升的过程。大学英语教学,以具体的语言为媒介,引导学生对不同国家的文化进行了解与学习。且助力学生在特殊的语境下能够进行良好的交际与沟通,在信息流通的过程中,既要具备正确的政治立场,还需精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情感。基于这样的教学思想与目标,高校具备有利的条件建设专门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课程。更重要的是,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教育工作者应积极拓展教育思路,不应局限在既定教学任务的完成上,也不应认定传授完书本中的理论知识,就标识完成了最终的教育目标。应从学生长远发展角度出发,全面考虑学生的成长、就业及国家人才需求与供给问题。高校应注重突显大学英语教学的文化教育功能,在引导学生掌握语言技能的过程中,应挖掘文化教育素材。使学生认识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与价值,并以浓厚的民族自豪感学习各种知识与各国文化。而大学英语教材本身具备的文化属性与功能,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与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条件。
大学英语教学具备一定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不仅可不断强化学生的阅读能力、翻译能力、口语能力,还可有效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创新能力与国际视野。而将思政教育融入大学英语课程中时,在确保教学内容获得扩充的同时,应切实考虑到学生学习压力与可接受能力。因此,教师必须创建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与教学形式,令他们积极、自主地参与到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各个环节与流程中。为避免过多的教学内容给学生课堂学习带来难度与困扰,教师应科学地拓展教学空间。在此诉求下,现代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在教育深化改革中的应用,令教育空间的拓展获得强大的技术支持,由此具备良好的条件实施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的改革与实践。
新时代下,高校应对人才培养目标与形式形成新的思考。在注重提高学生知识素养、实践应用能力的同时,应注重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端正的思想、良好的道德品质,是他们成为国家栋梁之才的基石。因此,高校在实际开展大学英语教学活动过程中,必须科学融入德育教育素材与文化教育元素。真正发挥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的优势与功能,培养出具备才华与良好品德的人才。即教师在利用英语教材传授必要的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应有意识地突显政治、经济、文化等层面的内容。且将与大学英语课程具备密切关系的其他教育元素进行深度的渗透,令学生在课堂上对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法律常识等内容进行全面的了解与学习。同时,教师应以跨文化教学课堂为载体,有计划性地融入传统文化元素。由此,使学生对东西方文化差异性建立更深刻的认识,并从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获得思想启发与升华。使学生建立良好的民族文化自信。而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的改革,既要以德育教育与文化教育元素的融入为手段,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与丰富,还需切实全面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以及坚定的思想政治立场。
关于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的改革,需切实发挥思政教育的功能,帮助学生建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与良好的道德品质。在强调英语教学中听、说、读、写、译训练时,应做好教育对象意识形态的正确引导。而当大学英语课程与思政教育建立密切的联系时,教师需能在教学模式上进行创新与改革。通过创建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环境,全面提高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质量与效果。即教师应将情境式教学模式、体验式教学模式、案例分析教学模式、理论知识讲授教学模式进行灵活地应用与创新,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获得知识与文化,并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如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课堂上,教师可创建具备极强互动性的教学情境。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合作学习小组,分别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探讨与研究。当学生获得相较一致的结果或结论后,组织学生以英语主题演讲的形式进行阐述与表达。利用这种多样的、具备互动性的教学模式,不仅可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思考能力,还利于教师切实体现思政教育的作用。如在设定演讲主题或是提出问题时,教师可科学地渗透政治、宗教、经济等元素。由此,既可展现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的丰富性、开放性、综合性、创新性,还可最大程度地突显学生课堂主体地位。而这样的教育改革与创新才更有价值与意义,为学生健康、全面地成长与成才提供良好的环境与空间。
新时代下,教育深化改革既体现出一定的时代性与多元性,还需展现出一定的现代性与虚拟性。所谓的现代性,主要体现在教学理念、教学思想、教学硬件设施与设备等方面的与时俱进。而虚拟性,更强调教学空间上的虚拟化,打破传统教学时空上的限制与束缚。而在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进行改革的过程中,教师应切实展现网络思政教育的优势与价值。将现代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等与传统课堂进行对接,在延伸实体课堂的同时,为学生提供新的学习体验。教师应积极开发第二课堂,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创建一个“虚拟课堂”,组织学生在线上进行学习与研究。教师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进行分类,以明确的教学目标为导向,设计各具侧重的视频课件,并以此为载体开展线上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提前对知识进行预习,并有意识地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在网络平台上,教师在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引导、反馈的同时,应收集一切有关学生成长的信息。教师需明确学生对英语知识的掌握情况,还需在谈话当中探析他们的思想政治水平,以及其对民族文化与国家的认同感。由此,根据实际情况,对接下来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进行调整与优化。同时,高校应发挥物联网技术的优势与作用,积极创建智慧化、现代化、信息化课堂。使学生在课堂上可随时上网搜索资料,并在网络平台与不同国家的线上学习用户进行交流与沟通。且教师利用远程控制系统,可随时督促与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根据实际需求向他们发送针对性的指导意见与精品课程等。由此,有效培养学生学习自主能动性,并在开放的学习空间中考察他们的责任意识与行为。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的改革,务必要考虑到价值目标,如学生的职业理想、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意愿,以及学习动机等。教育工作者应在英语教学中渗透优质的时代文化,并引导学生对我国的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国家治理等伟大成就建立正确、深刻的认识。英语虽是一项语言类教学课程,但同时与文化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而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工作的推进,主要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建立浓厚的文化自信心、制度自信心,并逐渐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教师应进一步加强大学英语教学与课程思政的关联性。具体来说,教师应建设第三课堂,切实体现新时代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改革的力度与优势。即教师以微信、微博、现代教育工具为载体,引导学生在课下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既不会影响既定的教学任务的完成,还可达到丰富学生知识层次、拓展学习视野的目的。例如,教师将国家时政要闻进行汇总,并合理地进行编辑与设计后,以电子文本的形式发送给学生。当然,教师在做这样的教学设计时,为了能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应以中文、英文两版的形式发送给学生。这样,学生可根据自身的需求与能力,有选择地进行阅读与学习。同时,教师应以微信公共平台为窗口,了解学生的学习问题、学习进度与思想观点等。由此,不仅拓展了学生学习空间,还利于教师观察与分析他们正式的想法与个体能力。当教师将教育眼光聚焦在学生本体上时,才可不断突显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与针对性,真正贯彻与落实以人文本教学理念,践行教育的根本价值与意义。
总之,大学英语课程与思政教育内容上具备契合性、大学英语与思政教育具备极强的协同效应、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的推进具备有利的师资条件,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的改革与落实提供了更多可能性。而在具体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教育工作者需利用有利的条件,大力推进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基于完善的教学内容、多样化的教学模式,高效、全面开展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