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时期陕西书院教育特色探析
——兼论对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启示

2021-12-04 19:12贺文华
长春大学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关学书院陕西

贺文华

(西安文理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安 710065)

书院,顾名思义,是指读书、教书、修书、藏书的院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衍生出书院的社会功能,即教书育人、标领学术、教化易俗、敦睦社会。从历史发展来看,书院源于唐代,宋代得以成熟,鼎盛于明代,普及于清,终结于晚清的学堂改制,改书院为学堂,上下绵延1000余年。中国书院史上有资料记载的最早出现的几所书院主要都在陕西:一所是位于西安的丽正书院,属于官办。“唐玄宗改丽正书院为集贤书院,在已有集贤书院不能满足需要的情况下,又在京师建了两所集贤书院,分别位于兴庆宫与华清宫”[1]。另一所是位于蓝田的瀛洲书院。据清朝雍正《陕西通志》和民国《续修陕西通志》载,瀛洲书院在(蓝田)县治南,唐代学士李元通所建,明弘治时知县任文献重修,为民间所办。《礼记·学记》云:“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书院作为中国古代学术研究与培养士子人才的重要教育机构,同时还承担着安民易俗、和谐乡里的重大社会责任,书院教育成为古代安邦阜民、教化百姓的主要渠道,陕西书院教育对三秦大地尤其是关中地区的社教文化和对关中人群重德敦品的地域文化性格以及共同价值观的形成发挥了积极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国民价值迷茫、道德失范、人伦常识错位等社会问题日益突出,因此,社会再次将解决国民思想道德精神素养问题的目光聚焦到了传统文化寻找解药,于是关注国学之风日渐强劲。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明确提出到写入宪法,党中央对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沃土与根基,国学热随之升温,各地书院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出现了许多新式书院,陕西亦在其中。由于宋朝是陕西书院成熟的时期,也是关学创立的时期,明朝是陕西书院发展鼎盛的时期,同时也是关学经过元朝的寂寥全面复兴发展的时期,因此,本文以宋、明两朝陕西两所著名书院——宋朝建立的横渠书院和明朝建立的关中书院为例,缕析当时书院教育的特色,以期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探寻新的践行路径。

一、过去:宋明陕西书院教育特色发微

“历史上,书院的兴起与宋明理学的发展结下了不解之缘,二者互为因果、相互推动”[2]。陕西作为理学重要流派之一“关学”的故乡,在历史上也是书院教育的重要发源地,影响深远。宋代周敦颐开端、张载开创,理学兴起,为书院注入了新的学术精神与灵魂,并使书院制度走向成熟,书院教育从此成为中国古代学术思想交流、发展、传播的重要平台,明代理学的发展,再次让书院教育成为社会培养士子人才、形塑社会伦理价值的重要阵地。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宋明时期的陕西书院呈现出鲜明的教育特色。

(一)教育内容:拨乱反正,希贤希圣,传承儒家道统

宋明时期陕西书院的教育内容,简言之就是张载创立的“关学”,以孔孟儒圣为尊,希贤希圣。儒学在历史流变中几经起伏,秦朝受创,汉代辉煌,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玄学盛行,受道教和佛教的冲击,儒学渐趋衰微不彰。为了拨乱反正、复振儒学,唐朝韩愈明确提出了有异于佛老的儒家“道统”,指出:“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3]他所说的儒者之“道统”,概括地说,也就是指作为儒家思想核心的“仁义道德”。千百年来,传承儒家此道统者有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在此传道、弘道的过程中,宋明时期的陕西书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关学是儒学发展到宋明时期的一种新的学术形态,承继儒学又有创新,当时书院的创始人与主讲人都是关学的著名学人和追随者。北宋张载是关学的创始人,认同韩愈的看法,认为由孔孟创立的儒家圣人之学,千百年间一直未能善续先秦儒家的学脉,致使“学绝道丧”,试图通过研习典籍、讲学授徒来传承并重振儒学道统。

位于张载故居眉县的横渠书院是北宋以来陕西的重要书院,张载当年在此研习儒学道统,与佛老抗争,拨乱反正,著述讲学。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张载制订了如今闻名遐迩的《东铭》《西铭》等学堂规范,在这里讲授的思想,史称“以《易》为宗,以《中庸》为体,以孔孟为法,黜怪妄,辨鬼神”(《宋史·道学传》),王夫之在《张子正蒙注·绪论》评价说:“张子之学,上承孔孟之志,下救来兹之失,如皎日丽天,无幽不烛,圣人复起,未有能易焉者也。” 明朝时期陕西书院最具影响力的是位于西安的关中书院,创建于1609年,创始人是晚明时期关学大儒冯从吾。冯从吾是关学的继承发扬者,一生虽仕途起起落落,但始终不忘“妙手著文章、铁肩担道义”的士子使命,在关中书院讲学授徒、为往圣继绝学。他有诗曰:耕田守祖业,讲学继儒先;此外无余事,逍遥到百年。冯从吾在此讲学,要求众学子“其言必以纲常伦理为主,其书必以四书五经为主”[4]。冯从吾“从自身到育人,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从尊崇孔孟的仁义道德到传承关学的横渠四句,皆体现了他以儒学道统所重视的隆礼贵德作为施教的核心内容”[5]。这一时期的陕西其他书院,在教育内容方面,基本上都是以宣扬和传承关学为主,希贤希圣,敢于与相悖者抗争,拨乱反正,坚守儒学道统。

(二)教育对象:士农工商,有教无类,一视同仁

儒圣孔子打破了知识被贵族长期垄断的“学在官府”传统,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私人办学的先河,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既承担了社会公共伦理之责任,又面向公众传经布道,从而奠定了民族普适性的公共教育基础,后来儒者更是通过书院教育形成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系。“宋明以降,重农不抑商,城市与商业以及印刷技术的发达,使得知识传播更加容易,使得另外开辟思想表达和知识传播的渠道成为可能。正是在这样相对宽松自由的背景下,体制外的讲学之风日渐盛行”[6]。宋明时期的陕西书院就是很好的例子,循着整个宋明理学的发展轨迹,可以发现,关学大儒们热衷于讲学活动,蔚然成风,书院教育也因此得到了令人瞩目的发展。当时讲学的对象主要是社会大众。

关学创始人北宋张载,为了传承儒学道统,在丹州(今陕西宜川)主政办学之时,其“招生简章是不论贫富都可入学,实践他提出的‘教无类’的教育主张”[7]。至明时,“儒学的转向渐由‘上行’的得君行道改为‘下行’的化民成俗”[8],因此,陕西书院这时候“面向平民成为其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城镇官府书院向平民百姓开放,乡村书院大量出现,山林布衣、乡村长者、普通百姓、佛教僧侣都可以进院听讲,甚至登堂讲说。”[9]明代关学大儒冯从吾主讲正学书院与关中书院时,有教无类,对所有来听他讲课的人,不管是愚夫愚妇还是渔牧陶樵等,来者不拒,不分高低贵贱,一视同仁。他在《谕俗》一文中自述道:“丙申秋余偕诸同志立会讲学于宝庆寺,凡农工商贾中有志向者咸来听讲……”[4]四方学者纷纷负笈前来求学,听讲者最多时达千余人,可谓盛况空前。可以说,宋明时期陕西书院在教育对象上的有教无类,无形之中为当时教育的普及化做出了贡献,这与今天我们的义务教育可谓异曲同工。

(三)教育目标:内圣修身,德育为首,化民成俗

儒圣孔子主张内圣外王、下学而上达。孔子之后,内圣外王之学渐生歧义,孟荀分别发挥内圣之学和外王之学,至宋明理学则更加关注孟子的内圣之学,将“德”提到了本体论的高度,在这样的思想基础上,“诚意正心、修身齐家”的内圣之学则成为宋明关学儒者持守的经世学风。以“内圣”为旨归,专注于身心修养、圣贤品德的培育养成。宋明理学的这一转向是由书院讲学带动的,其社会功能从个体来讲,就是教育百姓安身立命,从社会来讲,就是化民成俗,和谐群里。宋明时期的陕西书院都很好地承继了这一使命,并能踵事增华。

张载在横渠书院一边深耕不辍精研义理,一边诲人不倦授徒弘道,弘扬关学,其所言“横渠四句”中的“为生民立命”,“生民”是指天下苍生所有的民众,“命”是指个体每个人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确立心灵的安全栖居地,有了这个精神的家园、心灵的归宿,百姓则会日用而不知,从而潜移默化在无形之中塑造社会价值观。在关学衣钵传承之下,明代陕西书院的教育宗旨,一如既往承续关学传统,德育为首,化民造士、化民成俗、匡时救世,重视修身正心的人格培养与品质养成。冯从吾在教书育人方面,特别注重心性的探寻淬炼,揭示“做好人、存好心、行好事”的讲学宗旨,强调教书育人就是教人要“求道修身”。他说,讲学可以“发蓓击蒙,移风易俗”,把教育看成改造人心、移风易俗、醇化世风的重要途径。他还认为,国家处在危难之中,何以激发爱国之情,则需依赖讲学,以期唤起人心,凝聚人气,安定天下。清初关中名儒学者李颙,“年十七,得冯少墟先生集读之,恍然悟圣学渊源,乃一意究心经史,求其要领。”[10]由此不难看出,冯从吾的思想理论发人深省,既能于迷茫拯救人心指明前行方向,又可于乱世教化百姓安定民心,使民众专注于自身的仁义道德修炼,士风民俗借此改变。可以说,宋明时期陕西书院教育重在修身安己的宗旨,不仅推动了陕西当时民风向善趋好的发展,而且为促进陕西社会经济创造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四)教育方法:聚徒面授,会讲辩论,庄严祭祀

为了践行内圣经世的教育宗旨,宋明时期的陕西书院在教育方法上受关学影响,总体上以“躬行礼教”的准则进行设计。其一,较为普遍、日用的教学方法就是“聚徒面授”,又称升堂讲学,即一位先生在堂上讲,学子在下面听,如同今天的班级授课。无论是宋代范仲淹在陕西延安嘉岭书院讲学,张载在长安以及武功绿野书院、扶风仙山寺等地讲学,还是明代的大儒吕柟、冯从吾讲学,都以升堂讲学作为他们平时的一种主要教育方式。当时,听讲者从官员、士子到布衣百姓,从外地到当地的皆有,听讲时不用书籍,大半是笔记。

其二,在此基础之上,为了深入研讨学术、切磋义理,书院还实行会讲辩论的教育方法。一般是由两位或两位以上的老师共同在台前讲学,众学子在下面聆听。参加会讲的老师会对同一个学术观点展开交流甚至激烈辩论,台下听众可从中了解更多的学术见地,见识不同学派的思想观点,也可以向主讲者提问讨教,进而开拓自己的视野。张载认为,通过书院会讲这种辩论质疑的方式,讲与学相长,思想碰撞,师生双方都能获得裨益,亦可加深师生彼此了解,增进感情笃深。会讲辩论是“宋代的理学家在发展书院教育的时候吸取了佛教集会的形式,创立的一种教学、研究的组织形式”[11]。主持关中书院的冯从吾,曾延请周淑远、萧辉之等一些学富德高的关学名儒交流思想,还制定了《学会约》《关中士大夫会约》,“讲坛之盛,旷绝今古”。这种教育方法以学问推究为重,也具有推动地方教化的功能,不仅有利于师生之间教学相长,还推动了学术辩论、学术交流的发展,形成了一种各抒己见、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

其三,为了增强化民成俗的功能,书院教育还通过祭祀活动达到这一社会教化目的。据《礼记·文王世子》记载:“凡学,春官释莫于其先师,秋冬亦如之。凡始立学者,必释莫于先圣先师。”我国历来尊师重教,文庙祭祀几无间断,绵延至今,祭祀的象征意义已深植于士人的灵魂。“古代礼制规定,春、夏、秋、冬四季,学官都要在学校举行祭祀先师的释奠礼,以表达对先师的敬仰。另外,学校始立之时,则会同时祭祀先圣和先师。”[12]随着儒家文化至宋明时期再次成为显学,文庙的祭祀越发成为树立文化权威、引导社会风气的一种形式。陕西书院祭祀对象多为儒圣孔子及其传承者、关学大儒,祭祀活动不仅有书院师生,还有众多士绅百姓被吸引而来,通过祭祀这种与先贤对话的方式,书院得以表明自己的道德立场,弘扬关学尊礼贵德的精神,强化了教化的效果。横渠书院有专门的祭祀堂,关中书院核心位置建筑就有孔子塑像。

可以说,通过这几种教育方法与途径,陕西书院“使得宋明理学得到了很好的弘扬,促进了这一时期学术思想的交流互动”[13],既培养了人才,又起到了化民成俗、行使一方教化中心之责的巨大作用。

二、现在:当前活跃的陕西书院现状

进入21世纪,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大战略,得到全国人民的广泛认同和积极支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国学热”正在蓬勃兴起、持续升温,“书院”如雨后春笋般发展,依据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邓洪波教授统计,截至2012年底,我国有591所实体书院,而目前“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新成立的现代书院已有近千家。古老书院的勃然复兴,构成了当代中国的一道文化景观”。陕西书院教育也迎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一)按照与传统书院的内在关系分类命名

目前,活跃的陕西书院大致可以分成四大类:一是传统著名书院的复兴。如宝鸡的横渠书院、西安的关中书院、蓝田的芸阁书院、三原的宏道书院、商洛的商山书院等。二是一些著名作家等文化名人倡导发起成立的书院。如陈忠实的白鹿书院、贾平凹的太白书院、史飞翔的太一书院等。三是多样态的民间书院。如中和书院、龙山书院、终南山书院、国雅书院、明德国学书院、墨兰书院、龙城书院等。四是高校以书院命名的学生管理教育机构。如西安交通大学的彭康书院、文治书院、宗濂书院等八所成熟书院;陕西师范大学的田家炳教育书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南山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右任书院;西京学院的万钧书院、至诚书院、行健书院、创业书院等[14]。

(二)根植传统融入时代之需是为其共同特征

目前,陕西书院的数量还在日益增加,从这些书院的成立到运行,虽然样态各异,但仍可以发现他们有着一些共性的特征。其一,从书院的命名来看,所有类型的书院无一例外的源于传统文化的根基与土壤。或者直接用历史上著名的传统书院的名字,如横渠、芸阁、关中等。或者选取传统文化中积极向上求真趋善的嘉字懿词,如国雅、明德、文治等。其二,从书院成立的宗旨来看,都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己任、培育众生内圣修身为旨归”作为其重要的一项指标。如陕西太白山秦岭股份有限公司与眉县人民政府签订协议,投巨资传承和打造的横渠书院,其宗旨为: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培育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能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而贡献应有的力量。太一书院,是“一所按照中国传统书院理念来弘扬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旨在秉承张载的‘横渠四句’、恢复书院传统、重振关学精神的纯民间公益机构”等[15]。其三,从书院教育的主要内容来看,多以儒家经典与关学名儒思想为基本。虽然目前各个书院在教育内容的载体教材上重彩纷呈、学本各异,但内容还是基本一致的。邀请专家、学者开坛布讲,解读经典、弘扬关学精神,同时也是潜移默化地教育渗透参与者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过程。

(三)继往圣绝学塑时代精神成为其基本社会功能

陕西书院当前的活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学术研究,二是培训教学,三是文化旅游,四是宣传推广。不同类型的书院在这四个方面的活动各有侧重。如宝鸡文理学院内设的横渠书院以学术研究为重心,重在研究和传播以关学为重要内容的传统文化;西安文理学院内设的关中书院以培训教学为主,旨在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为要务;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京学院亦是侧重培养人才。其他一些文化名人创办的书院,如白鹿书院、太白书院、太一书院等,则以短期培训与宣传推广为主,通过名人讲座、经典解析、精神传承、媒体参与等方式实现书院宗旨;另外一些民间书院机构,则更侧重于文化游学与宣传推广。如位于秦岭沣峪口的终南山书院、明德国学书院等,更多的是侧重通过定期夏令营、冬令营的方式,吸引全国各地传统文化的爱好者齐聚书院,以“致力国学教育、传承中华文化”为主旨,以“博学、笃志、格物、明德”为院训,立志“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除此以外,也有一些书院则带有更多的商业气息,徒有书院之名而实行商业渔利之慧。如陕西龙山书院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经营范围包括:企业管理、商务信息咨询,社会、企业单位拓展、培训,企业形象、市场营销、公关活动、体育赛事、计算机软硬件销售等无所不包,已与传统意义上的书院毫无关系。

综上所述,一定程度上说,新时期诞生的书院中个别有些已经名不副实,大多数书院还都能够看到传统书院精神的影子,书院的名称与精神在今天也得到了一定的继承和体现,若能很好地加以利用,书院仍可成为今天养成公民健全人格、改善社会风尚、传播民族文化的坚实平台,而这一点与党中央号召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动因与目的是高度契合的。

三、明天:当代书院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策略考量

宋明时期陕西书院赓续“读书、讲学、爱国”的书院传统,虽历经波折,但余脉不断,今日陕西书院仍然秉持着传统书院的传统与精神,兼蓄融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这个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铸魂工程添砖加瓦。

(一)赓续传统书院的文化基因,讲学明道爱国,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认同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指出,人类历史演进过程中出现过数十种文化形态,只有中国传统文化是长期发展而从未中断过的。习近平总书记向来高度重视传统文化,在多次重要讲话中都强调指出,在世界几大古代文明中,中国是有着悠久文明的国家,已经有5000多年历史了,中华文明是没有中断、延续发展至今的文明。这足以说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历史包容性,历史上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就是书院。

位于古城西安大南门里顺城巷北侧、西安文庙西侧的关中书院,迄今400多年的历史,如今仅从整个建筑的外观中即可窥得其浓浓的文化气息。大门头顶两侧内外分别是石刻的“崇文、尚德、慎思、笃行”,二门门口两侧立柱分别高挂“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楹联;位于宝鸡眉县的横渠书院内,张子的《东铭》《西铭》依然令今人肃然起敬……。可以说,中国古代道统的传承之所以能够绵绵不绝,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传统书院的讲学、明道、爱国,这同当前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号召在本质上是相同的、目标上是一致的,只是表达的话语体系因时代不同而有差别而已。

今天,我们呼吁全社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因为在机器大工业主导、网络信息技术催化下的中国工业化与市场经济的作用下,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让数千年因循传统文化价值观浸淫而行为处事的国人,被眼花缭乱的现代器物层面纷繁芜杂的物质文明所诱惑而使心灵蒙蔽,乱了方寸、失去了主心骨,人心涣散,如同当年志士所慨叹的那样:儒门淡薄,收拾不住!是故借机重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凝魂聚气,帮助国人在现代工业文明包裹之中找回精神家园的追心寻根之旅。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一个既与国人民族历史精神文化基因相关联,又能够兼容并包现代文明的桥梁与纽带,既有共同原生价值认知的共鸣,又不妨接受新价值的认同,能够起到这个作用的非“书院”莫属。宋明时期的陕西书院,就是本着讲学明道爱国的基本社会功能,讲的是理学,明的是儒家的道统,践行的是“横渠四句”家国天下共同命运体的爱国行为,从山长的模范榜样引领,到莘莘学子的赓续传承,化民成俗,泽被后世。因此,今天更应该大力发展书院,让书院这种讲学明道爱国的古已有之的文化教育组织机构赓续传统书院的文化基因,在当前,继续讲习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继续明儒家之道统,同时亦明时代进步思想之真理,最终汇聚到中国梦的怀抱里,从而自觉起到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认同度的作用。

(二)古为今用,积极借鉴传统书院教育特色,创新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路径

“书院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块宝石,它的道德教育传统以及由此而体现的中华民族的优秀美德,它的学术研究以及由此而体现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与精神,是值得我们去研究与借鉴的”[16]。陕西书院作为儒家文化、关学思想的主要传承基地,其教育特色对今天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仍具借鉴意义。

一方面,中体西用、兼容并包,立场坚定的知识弘道传道,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多样态社会思潮,增强意识形态话语权。陕西书院在教育内容方面,一直坚持儒家道统并在此基础上又有创新性的发展,形成了关学,而秉承儒家道统的关学则是陕西书院宋明以降的主要教育内容。而关学又是中体西用、兼容并包的结果,宋初时期,因唐代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强势,儒学淡薄收拾不住,张载却能够坚持儒家道统,又不完全排斥外来的佛教、内生的道教,相反能够融合佛老、兼采众长,为我所用,这一点对全球化浪潮冲击下形成的社会思潮多样化有着深刻的启示作用。我们不能在外来思想冲击下乱了阵脚,而要坚定立场原则,要有相当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那就是坚信、真传、实践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它成为我们当前民众的立命之本。对于当前出现的一些错误的思潮、极端的思想观点,如有的宣扬西方的“普世价值”,有的专拿党史国史说事,还有的以“反思改革中的问题”为名否定改革开放等,面对这些错误思潮要坚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遵循,深刻认识到错误社会思潮的危害,特别是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挑战,要向古代书院的师生们学习,学习他们敢于拨乱反正、崇正辟邪,立场坚定的弘道意识,要有“亮剑”精神,主动有效地对错误社会思潮进行批判斗争,在批判斗争中增强意识形态的话语权。

另一方面,重释奠祭祀,通过恢复书院释奠礼,用榜样的力量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民心。祭祀是古代书院规制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其基本功能之一,历来受到世人重视。书院通过祭祀儒圣先贤,一则可标举书院自身的学术追求,正可谓“正道脉而定宗也”;二则这也是对众生徒实施传统美德教育的重要形式,此所谓“尊前贤而励后也”,激发学子们对儒圣先贤的敬仰之情,借此在众生徒心中树立起榜样人物的圣德形象,知礼仪、明廉耻。横渠书院里专设有祭祀祠堂,供奉儒圣先贤和关学明儒,关中书院有精一堂,供奉先圣先师,陕西其他书院都像这两所著名书院一样,皆有专门的祠堂与固定的祭祀制度。

步入新时期,2011年,以“当代人祭孔”和“百姓祭孔”为特色的南孔祭典,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6年9月28日,由中国孔子基金会等全球20多家单位发起成立全球祭孔联盟,并举行了首次全球同祭孔活动,全球祭孔活动首次实现了网上联合直播,再次将祭孔活动推向了一个新的时代高潮,全国各地皆有祭奠活动。陕西的祭孔大典由陕西省国学研究会主办,迄今连续举办六届,书院参与者寥寥。关中书院于2012年举行过一次“清明祭孔大典”,以“祭祀先师孔子,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建设和谐社会”为主题,由西安文理学院与陕西省国学艺术研究会、陕西孔子研究会联合主办,此后再无续闻。因此,当前亟须恢复书院释典礼,以2016年祭孔活动形成的《曲阜孔庙公祭孔子大典标准》为遵循,参照制定陕西书院的释典礼,规范祭孔大典的名称、时间、场地、主要程序、重要礼制、祭品祭器、乐舞祝文等祭祀内容与程序,并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在祭祀对象的选择上,除了儒圣之外,还有关学创始人张载及其后续传人,再则就是祭祀对本地或本书院发展做出贡献的地方贤达。在祭祀的形式上,尊重传统形式的基础上,一定要吸收现代元素,要有现代的方式。比如:作为2016年全球同祭孔活动的一部分,中国孔子网还开启了线上“网上祭孔”活动,人们可以在虚拟现实中完成祭孔,以表达对孔子的感念与尊崇。参加祭祀的群体上,一定要扩大范围,走出学术圈子,走向社会民间,实行百姓祭祀。参祭群体从省市党政官员到专家学者、教师、学生、企业家、农民、工人甚至外国专家,各国孔子学院代表等,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的百姓亲身参与进来,才能放大祭孔的意义,去影响教化更多的人,让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书院固定的释典礼这种方式,寓教于祭,衍圣弘道,借助仪式、教育习俗等形式对人的行为习惯进行塑造,统一价值取向、社会规范并借此塑造人的精神世界,在感同身受中潜移默化地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深入民心落到实处。

(三)以传统书院为依托,将其打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育基地

2016年金秋时节,“中华国学传统与当代书院建设研讨会暨第二届全国书院高峰论坛”在武汉举办并形成了《东湖宣言》。宣言指出,“书院从传统文化中脱颖而出,而又怀抱着传统开始走向新的时代。……既渊源于私学传统而又不限于一般的传道授业,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源于传统而不囿于传统”[17]。立足于现代化进程步入“互联网+”的新时代,书院当以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为引领,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从而成为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育新基地。具体做法就是,以传统书院为依托,打造文化地标。

陕西传统书院中从当时到当前,闻名遐迩、聚徒之众、影响深远、跨越时空的最为著名的当属宝鸡的横渠书院和西安的关中书院。这两所书院在古代的盛名自不言说,今天这两所书院已日渐受到当地政府的重视,尤其是2015年“乙未年‘关学精神与当代社会’书院会讲”与2016年“丙申年横渠书院会讲”的成功举办,2016年纪录片《关中书院》在央视的播映,这几件弘扬书院文化与精神的重要事件,借助媒体的作用和互联网的翅膀,再次将两所书院置于公众的视野之中,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有机融合借助书院这个传统的平台开启了新的对接模式。

在这个新的起点上,这两所书院由于特殊的地缘,还能够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时期发挥更多更好的作用,即以两所书院为中心,带动周边,打造成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地的文化新地标。2016年11月,全球非常具有影响力的杂志之一《福布斯》,“从全球入选的无数当代建筑形态中,根据地理标志、大师手笔、空间美学、运营品质、文化内涵、品牌影响六大价值维度,甄选出了‘福布斯2016全球20大文化地标’,……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文化地标,是一个城市乃至国家的最具特色的城市名片。文化地标蕴含了这座城市的文化精神,同时,它们本身就是一件将城市文化精神艺术化了的精神雕塑,是现代化与传统文化、文化与商业、艺术价值与使用价值完美演绎,重新诠释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精神”[18]。对照这些特征,这两个书院本身这些基础特征几乎完备,只待提升完善之举,而集国际大都市、历史文化名城、“一带一路”陆地桥头堡等盛誉于一身的西安,在打造文化地标方面已经有很好的先例,如大唐西市、大明宫遗址公园、大唐芙蓉园等,这也是这两所书院在可以打造成文化地标的现实基础。为此,需要各方面齐抓共管、协同创新方可。

一是政府资助重磅打造书院的硬件设施。不管是走进横渠书院还是关中书院,建筑古朴依旧,教育学习、访问交流等所需要的基本现代化设施也很缺乏,所有房间内部设施很是简陋,只有极其简单的电源、桌椅而已。因此,需要政府从现代化多功能的教育学习空间标准进行整装,整体书院建筑外观保持传统风格不变,书院所有房间里面适应教育学习的现代化工具设施一应俱全。二是各方智库坐镇,研究、传承、弘扬书院的文化精神、教育特色、社会功能。两所书院目前分别直接归属宝鸡文理学院和西安文理学院,且两所高校都有专门的关学研究机构,作为地方智库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除了关学学术极其重要代表人物的研究以外,也应该重点关注、传承书院的社会作用,毕竟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到整个民族在信息化时代的“立心立命”,而以这两书院为代表的陕西传统书院都是本着培育民众身心修养、圣贤品德的初心与目标而讲学明道的,这与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倡公民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一脉相承的,二者是源和流、本来与将来的关系。因此,具有得天独厚优势的高校智库应该在这个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三是各方社会贤达光顾,扩大书院的影响力,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基地的社会作用。目前的两所书院,仅限于学者交流、学子参观、学府拥有自用,可谓是深宅高墙内外人不得知,更不用说让老百姓耳濡目染、感同身受地接受熏陶了。彼时的书院尚可工农商学士咸来听讲会讲,此时的书院更应敞开大门,让街头巷尾的民众都可以参观游览学习,再邀请各方贤达成为会讲嘉宾,只要是各自领域的达人,政界、学界、商界、文艺体育界、草根明星等,他们站在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书院讲坛上,自然都会抒发满满的正能量,这样的示范效应、榜样力量,其实就会很好地解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问题。总之,在现代社会,以传统书院为依托,打造新的文化地标,以它独具当地文化的底蕴,以个体德性养成为旨归的有机养分,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基地,从而“化”新时代的“民众”成新时代的“风俗”,培育文明生活方式,推动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

综上所述,宋明时期的陕西书院以内圣修身、德育为首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教泽一方百姓,化民成俗,形成了陕西书院独树一帜的教育特色,后经关学传人迭代光大弘扬,影响深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横渠四为句”所讲的那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些思想为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所尊崇。因此,今天国家的强盛,民族的进步,国民素质的提升及国民价值观的培育,都离不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这个精神基因的滋养与涵育。历史已经证明,书院历千年而不衰,在古代社会具有生机与活力,在当代,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立足于新的时代,则应赓续书院传统,借鉴书院教育特色,努力实现书院教育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将书院打造成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基地,这是当下书院复兴而应该承担的初心与使命。

猜你喜欢
关学书院陕西
朵云书院黄岩店
陕西自贸区这四年
Shajiabang:picturesque water town in heaven
省委定调陕西“十四五”
“关学”的精粹及其对后世的启迪——张载思想的当代价值研究
张载关学暨关学文献整理与研究学术会议在西安举行
张载关学暨关学文献整理与研究学术会议在西安举行
《江阴介居书院成立祝词》
国内首家关学研究机构在西北大学成立
砥砺奋进的五年
——喜迎十九大 追赶超越在陕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