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价值蕴含、逻辑演进和实践探索

2021-12-04 14:37郑瑞强胡军华付仙兵
职教论坛 2021年7期
关键词:职业院校劳动教育

□郑瑞强 胡军华 付仙兵

2021年4月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新时代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总书记强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指示,应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三教”改革,落实“三全”育人,构建“五育并举”育人体系,全面提升职业教育和人才培养质量。

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中小学必须开展的教育活动。职业院校肩负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尤其是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要任务,应主动对标新时代党和国家对于职业教育的新要求,深刻认识劳动教育的独特育人价值和综合育人价值,树立正确的劳动教育观,尽快推进和逐步规范劳动教育,以切实提高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一、新时代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价值蕴含

区别于普通学校的劳动教育,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凸显“职业”教育特点,旨在通过劳动课程和课程劳动、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等多样化劳动教育活动开展,促进学生劳动意识萌发并在此基础上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致力于学生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培养[1],是以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劳动者为目标的多形式的综合教育。

深入推进新时代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是促进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诉求。“劳动教育”是以提升学生劳动素养的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2],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时期和新阶段,国家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不仅需要重视发展的质量和效率,还需要注重个体的全面发展以及社会的全面进步。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面向生产一线从事专业劳动、专业生产的技术技能人才,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准确把握当前我国发展的实际特征和现实需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学校立德树人的宗旨与根本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而劳动教育则是德、智、体、美发展的基础。全方位、体系化推动劳动教育,培养学生劳动素养,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思维和主动的劳动精神,全面提升劳动技能和劳动创新能力,有利于帮助学生修养品行、增加智慧、强健体魄和涵养身心之美[3]。加强职业院校劳动教育,为我国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撑,不仅是国家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时代要求,也是贯彻落实实干兴邦、劳动创造价值、劳动托举中国梦的具体表现。

深入推进新时代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是深化职业教育发展改革和落实教育强国发展战略的必由之路。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系统等新兴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层出不穷,直接促使劳动形态、劳动方法和劳动手段发生全新变化,迫切要求各国重视高技能创新型人才培养,提升国家的竞争力和综合国力。落实教育强国发展战略,彰显我国人力资源优势和形成人才竞争比较优势,要求职业院校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培养观念,对接变化着的经济社会环境,致力于培养具有强烈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进而使得教育强国战略得到全方位的有效落实。职业院校虽然具有开展劳动教育的优势,但也面临着重视智力教育、轻视劳动教育,重视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重视理论教学,轻视社会实践等问题,存在劳动教育意识弱化、人才劳动价值观异化、实践能力不高等不良现象,职业院校需要高度重视通过教育和生产生活性劳动进行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劳动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的价值和功能,着力培养符合新时代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内蕴着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意[4]。

深入推进新时代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劳动素养与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加强劳动教育是培育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必由之路,作为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推动因素,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劳动教育最本质、最核心的价值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念,培养其对于劳动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良好的劳动素养,为实现全面发展奠定重要扎实的现实基础。职业院校开展劳动教育,可以将劳动活动和专业相关领域进行有效对接,逐步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专业劳动概念和劳动理论,推动学生形成与专业相关并且符合自身发展实际需求的劳动价值观,提升劳动实践技能,并且可以通过切身体验具体的劳动实践培养劳动自觉性、组织纪律性以及劳动集体责任感和荣誉感,有助于立德树人育人目标的全面实现。

二、劳动教育逻辑演进:认知深化与职业院校实践

(一)劳动教育认知深化

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和生产教育相结合的思想,是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得以顺利开展的理论基础。其相关学说认为,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可以产生社会物质财富,同样能够进一步促进人的体力和智力全面发展[5]。基于社会分工、社会生产、科学技术以及教育本质等视角,马克思对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必要性进行了全面客观阐释,明确指出教育开展需要与劳动生产进行紧密结合,这既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塑造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毛泽东创造性地继承和发扬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的原理,在毛泽东思想中提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服务,而且还需要同生产劳动紧密结合,劳动人民需要知识化,而知识分子也要劳动化。知识和生产劳动二者缺一不可。邓小平则从世界科学技术革命的角度出发,从宏观层面具体解释了教育和生产劳动之间的辩证关系,尤其是科学研判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关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经济社会实际需求,明确把劳动教育纳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工作的总体要求,并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搭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6]。马克思主义学说以及我国历代领导人有关劳动教育的科学论断,为劳动教育在我国职业院校中的发展和延伸奠定了认知基础,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二)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实践

20世纪50年代,配合国家工业化进程,为了快速填补人才缺口,我国把发展教育的重心放在培养周期短、人才实用性强的中等职业教育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建国初期职业教育坚持的办学原则,强调在实习和社会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此后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生产实践技能,教学过程中将“生产劳动”改为“教学实习”,并要求“轮换工种”[7]。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党和政府更加重视劳动教育在职业院校中的开展,希望能够通过在职业院校中发展劳动教育,改变知识分子“三脱离”(脱离政治、脱离实际、脱离生产劳动)的现状,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求的高质量专门性人才。1958年,“半工半读”的教育模式在天津国棉一厂首次出现,随后在城市和乡村广泛开展,这种方式让更多人有了受教育、学技能的机会,扩大了职业教育的覆盖面。2002年、2005年,国务院两次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大会。强调职业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至2020年,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在职业院校实施劳动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强化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注重围绕创新创业,结合不同学科的实际情况,展开针对性的劳动和服务性的劳动。新中国成立70 多年间,我国职业院校在发展和改革的过程中始终强调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在劳动教育方面也积极开展生产实习、社会实践、勤工俭学、引企入校等系列性多元化项目,把劳动教育和专业实践相结合,“动手能力强”成为职业院校学生的“特色”,形成独具特色的劳动教育内容,为当下我国职业院校实施劳动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借鉴。

三、新时代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共性问题分析

课题组聚焦“职业院校劳动教育高质量开展”问题,于2020年12月选择学科特色不同的5 所职业院校为样本进行了调研,受疫情影响,共调查教师37 人(含5 名教学管理人员)、学生91 人(其中医学类11 人、农牧水产类12 人、软件信息类12人、工学类15 人、教育类13 人、理化类13 人、管理类15 人),采取随机调查方式进行了访谈交流,从劳动教育设计、劳动教育实践、劳动教育评价三个方面对职业院校开展劳动教育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了归纳总结。

(一)劳动教育设计碎片化,系统性有待加强

1.表现形式简单。当前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形式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较为常见的日常生活劳动,如在校整理个人内务(占比100%,也有14.3%的受访学生表示床单、较厚的冬装会带回家里清洗)、打扫宿舍卫生(占比100%,因为学校有规定、宿舍内部成员有分工)以及在家承担家务(占比81.3%,主要工作内容打扫卫生、做饭,也有3 名受访同学表示也会帮助父母照顾老人)等;二是与学校办学条件、专业类别等关系密切的生产劳动,如校外基地(工厂)实习(如医学、软件、教育等专业学生)、校内种(养)殖(如农牧水产类专业学生)、实验样品制作及设施设备维护保养(如生物工程、机械制造等)等;三是与学校区位、组织协调能力相关的服务性劳动,如关爱和照顾特殊群体(占比13.2%,如敬老院关爱老人、特殊教育学校送温暖)、参加维护公共秩序(占比5.5%,如交通协管)、大型社会活动的志愿服务(占比20.9%,如西部支教、大型展览会和体系赛事志愿服务等)等。当前职业院校开展的劳动教育主要是通过社会实践、专业实习等途径进行,如烹饪旅游类专业学生利用“专业化劳动”到饭店、景区开展烹饪、导游服务,机电类职业院校组织学生成立机电维修小组利用寒暑假深入基层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对非职业性的劳动领域,如日常生活劳动、服务性劳动、非职业性生产劳动等关注度较低;同时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开展中还不同程度存在师资队伍薄弱尤其是缺乏“双师型”教师、劳动教育实践场所欠缺等问题,受访教师(占比81.1%的教师表示没有感受到相关宣传或培训,但73%的教师表示相关要求从网络上已经初步了解到)认为所在职业院校尚未开展专项推进劳动教育的宣传和培训。

2.专业特色欠缺。调研发现,多数专业劳动教育内容和形式趋同,未能有效体现专业素养养成过程中的的专业特色,劳动教育实践规范性不足,科学性有待提高。尤其是经济社会科学领域的专业,重在专业知识的传授与讲解,社会科学领域的受访学生均表示当前课堂教学主要采取的是结合教材讲解、或者就相关领域的主题开展师生课堂讨论等,劳动育人导向与课程中融入劳动要素自觉意识不强,对于体现专业素养的劳动知识传授和劳动技能训练不足,或过于注重劳动技能的传授(如部分软件专业同学交流中常流露出对未来做辛苦“码农”的悲哀和担心),忽视了学生劳动观念和劳动情感的培养,体现专业特色的劳动教育价值体系需加强建设。

3.层级递进式设计不明显。一些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比较陈旧,与家庭和社会生活相脱节问题比较明显,劳动教育目标和内容仍停留于丰富教学开展,没有较好体现发展性,伴随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渐增加的专业课程门类和变化的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实用性、课程难度、实习和实践环节等领域层级递进式劳动教育系统设计不明显,形式简单、内容单调及缺乏挑战性,对于同学积极参与到劳动教育活动中的引导性偏弱、激励性不强。此种现象受访教师和学生均有提及,理工类学生实践往往是先安排专业知识学习,再进行实践(实习),节奏较为规定;社科类实践(实习)开展则往往与任课教师对外交往能力紧密相关,有机会则去,无机会则不去,并且实践(实习)内容与时间也因环境变化而缺乏规范。

(二)劳动教育实践浅层化,内生性有待提升

1.“劳动教育”思政元素融入不够。劳动教育作为课程思政的主要组成,当前职业院校普遍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广泛宣传“五育”并举、深入阐释新时代劳模精神,以实现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协调相衔接,但对于教师自身的劳动教育素养提升、“劳动教育”课程思政元素及其与专业课程的有效融合尤其是如何确定与专业知识关联的“劳动类思政主题”切入课程教学等内容仍处于探索阶段。

2.持续提升学生自主认知水平有限。劳动教育本质在于通过学生参与有规划的、系统性的劳动教育培养正确的劳动认知和劳动情感,唤醒其全面发展的内生性。调研发现,部分社会实践(实习)存在娱乐化现象,甚至演变为观光旅游、考察参观,没有持续的时间投入、切身体验和情感浸润,如受访学生在访谈中提到,一些社会科学类基础课程的教学实习(一般16-32 学时不等),常由教师带至校企协作科研基地(企业、科研院所等)去参观,时间多为1 天,除去往返时间,只有半天左右的时间学习,一般的程序安排是基地安排专人先做企业宣传,然后引导学生参观基地、对于基地特色生产或产品稍作讲解。值得注意的是,参观学习的内容与课程学习内容关联度不紧密,更多的是“打擦边球”或者冠以“增加感性认识之名”,深入程度不够;如果再有机会去其他基地实习,了解的内容往往因基地不同又会发生较大变化,前后实习内容连贯性不强。实习过程中组织较为松散,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缺乏行为指导和认知引导,常以“实习报告”结束考查。仅将劳动教育作为配合学科内容教学或德育载体的定位,存在脑体分离、劳动与教育分离、劳动与实践理性分离等现象,致使学生自主认知水平提升受限,劳动育人功能难以发挥实效。

3.时代感与创新性不强。传统劳动教育偏狭结构使得劳动教育带入感不强、育人效果不佳,如缺乏新时代劳动育人素材整理、教师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陈旧等,劳动教育有机嵌入课程教学的能力欠缺,劳动教育创新性不强、时代感有待提升。随着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的高速发展,服务劳动、知识劳动、数字劳动等多样化的产业新业态、劳动新形态要求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要进一步创新时代话语、凝练新鲜素材与推进劳动实践。

(三)劳动教育评价简单化,约束性有待加强

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评价系统主要是基于项目为中心开展的,有的项目没有纳入学分体系,但已列入综合素质评价中,如优秀宿舍评比分值可作为奖学金评定的参考依据,以及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评优评先等;也有一些项目已经纳入学分体系,如考取特定类别执业证书(如考取驾照可以冲抵一门选修课)、毕业实习(受访师生表示,此处也存在形式化,很多毕业实习都是让学生自行寻找实习单位,学校不做统筹,期间很多学生并没有真正去实习,而是去备战“专升本”“考研”“考公”或者“天南海北找工作”,最后简单以“盖章后的实习报告”收场)等。面向教育主体、教育形式、教育环境等领域的系统化、体系化监评体系尚未形成,尤其是对于劳动教育过程、劳动育人质量等环节的监管考核比较薄弱。

四、高质量推进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工作的策略优化

推进新时代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关键在于把握育人导向,遵循劳动教育内在要求,讲究规律性、体现时代性、富于创造性,多措并举,因地制宜、五育融合,重点在于建立健全劳动教育培养体系,让劳动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的劳动观念入脑入心,推进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落实落地。

(一)优化顶层设计,系统规划劳动教育工作

更新教育理念,围绕“以劳树德、以劳促智、以劳健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五个维度,以政府职能管理部门或行业机构统筹各相关职业院校成立“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联盟”,对全面推进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进行系统性顶层设计。制定实施《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行动计划(2021—2025年)》,依据新时代职业院校立德树人要求,将劳动作为核心素养,充实人才培养方案,丰富人才培养中“劳动育人目标”;结合职业院校专业学习阶段性特征,建设“基础型、传统型和发展型”劳动教育课程群;劳动教育开展中教师不可以缺位,要进一步强化师资力量与教学条件改善,注重职业院校教师劳动教育素养养成,着力改善教育教学条件,确保劳动教育安全;整合多方资源,创新完善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协同育人体制与机制;探索开展劳动教育的有效举措,尽快形成一批可学习、可借鉴、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和做法,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二)以项目为基,实施劳动教育能力提升计划

政策引领,以项目为基,聚焦教材编撰、课程建设、教学研究、实践创新等教育教学改革领域,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深入实施劳动教育能力提升计划:遴选一批初具基础的职业院校建设“劳动教育研究中心”。按照所属单位办学特色与学科优势,积极参与“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中国理论体系建构”研究;支持一批“劳动教育”专项研究课题。强化劳动育人的学理探究和实践阐释,挖掘劳动教育新内容,创新探索劳动教育方式,如结合江西“红色基因传承”区域特色组织编撰高职院校“劳动通识教育”教材,推出劳动小长假、文化讲座、劳模志愿服务队等探索;推出一批“专业+劳动”特色育人实践。开展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改革,支持建设包括基础性、校本特色、研究性劳动课程体系,凸显学科素养与专业特色;拓展一批劳动教育实践(实习)基地。采用校企(社)协作、组织联建、资源共享等形式,坚持价值共创、分步分类分级建设原则,逐步构建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多元主体共建新格局;形成一批劳动教育特色品牌。加快推进劳动教育领域国家级教学成果培育,并致力于形成持续时间久、参与面广、社会影响力高的劳动教育特色品牌。

(三)学用结合,丰富劳动教育形式

着力开展丰富劳动教育形式创新行动,推进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专业教育、学习实践、创新创业、志愿服务、社会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等深度结合,切实丰富劳动教育形式,让劳动育人切实融入到职业院校学生生活与学习,铸魂育人。一是开展“劳动教育思政金课建设”工程,着力推进劳动教育与思政建设相结合。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二是开展“专业操作技能提升”工程,着力推进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不断深化产教融合,特别是要重点发掘劳动教育与学校专业相融合的特色教育课程,创新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劳动教育渗透课和劳动教育活动课等课程,推行“通用技术课程+职业体验课程”“劳动技术课程+职业素养”的劳动教育课程结构改革,构建层次性、梯次性、一体化的劳动教育课程内容体系[8],找准切入点,如结合专业特色通过“工匠实战”“学生工作坊”“百村千户”调查“云超市”建设以及参加高水平专业赛事等项目,深刻阐发创新性劳动品格,重视新理念、新知识、新方法应用能力培养。三是开展“走进生产一线初体验”工程,着力推进劳动教育与实习实践相结合。统筹校内和校外资源、课堂讲授和实践教学,强化以体力劳动为主、服务性劳动和创新性劳动为核心的劳动实践,开发宿舍管理、校园绿化等勤工助学岗位,增设助教助管助研岗位,拓展教学实习实践基地,引导学生在实习、实训、考察、调研中走进生产劳动一线,拓展劳动知识,提升劳动技能,养成劳动自觉[9]。四是开展“创新创业品牌打造”工程,着力推进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相结合。利用劳动教育树立正确劳动观,以创业教育切实提高劳动能力,拓展就业能力,根据学生全面发展需求、市场需求、行业状态不断调整教学内容,让创造性解决问题和挑战性劳动相互融通。五是开展“志愿服务组织与内容双提升”工程,着力推进劳动教育与志愿服务相结合。通过特殊群体帮扶、社区关爱、大型会议或赛事等志愿服务,通过志愿服务培养学生劳动情怀、劳动意识和奉献精神。六是开展“家校社三评一公开”工程,着力推进劳动教育与家庭劳动教育、社会劳动教育相结合。创新载体和平台,全面推出“居家劳动家长评+学校劳动集体评+社会劳动大家评以及评价结果公开”的“三评一公开”活动。七是开展“劳动文化进校园”工程,着力推进劳动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将劳动教育与传统优秀文化相结合,融入日常生活、融入专业学习、融入社团实践,以线上线下相结合、党团学组织相协同的形式,大力营造校园劳动文化氛围,唱响“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主旋律。

(四)注重质效,健全劳动教育评价体系

优化设计“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考核指标体系”,健全劳动教育专管专研组织机构。完善全面性和多元化的劳动教育评价,创设涵盖劳动教育课程设置、教学实施、保障机制、学生劳动素养等内容的指标体系,尤其要关注职业院校“实训教学”中的劳动教育考核;健全劳动教育专管专研组织机构,理顺和完善劳动教育开展的组织和队伍体系,加强督导检查和质量评估力量。健全完善《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督导评价办法》《职业院校学生劳动素养评价办法》等制度,推动劳动教育监评结果运用。坚持“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学生自我评价、生生评价、家长评价、教师评价相结合,展示式评价、分享式评价、竞赛式评价相结合”,强化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监评工作制度化管理;协商议定《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监评结果使用办法》,推动劳动教育监评结果运用。同时,创新劳动教育质量智慧监测方式,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推进互联网+劳动教育评价融合创新。开发“劳动教育”数字化评价终端APP,加大过程监控力度,从组织管理、督导评价和社会支持等领域筑牢劳动教育环境支撑,激发劳动教育改革新动能,确保职业院校劳动教育高质量开展。

猜你喜欢
职业院校劳动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题解教育『三问』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健康中国背景下职业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
热爱劳动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新时期职业院校档案管理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