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感的培养

2021-12-04 13:07北京师范大学厦门海沧附属学校刘丽珠
亚太教育 2021年9期
关键词:数感数学过程

北京师范大学厦门海沧附属学校 刘丽珠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将培养学生数感作为首要任务,数感的有效培养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前提条件,其重要作用表现在能灵活地使用多种方法表达数,在解决问题的时候选择有效的算法,在不同的情况也能掌握数的相对大小等数的运用方面。简单来说就是使学生在面对困难复杂的数学问题时可以更加灵活地进行数学分析和方法运用,充分体现了培养学生数感对其今后数学发展的重要意义。因此教师要将培养学生数感作为重要的教学任务。

一、数感的具体含义

数感指的是人在数学运算的过程中,对数的大概认知和理解,数感的形成可以使人在解决问题时,大脑形成正确的判断,从而灵活地选择有效办法进行解决。在数学教学中,强调培养学生数感的形成,引导学生对数产生灵敏、精确的认知,进而有效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效率。

二、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促进学生数感的形成

(一)结合生活实际促发学生数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数学的理论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关联起来,让抽象的数学与他们熟悉的事物进行有效结合,有利于学生展开联想,从而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结合现实问题,引导学生在现实问题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进行有效解决。这项任务的完成需要学生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数感,当然在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数感也得到了一定的强化。

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节日展开情境问题讨论,如:“六一儿童节就要到了,同学们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去游乐园玩。”“那么去游乐园玩的时候,我们会遇到哪些和数学相关的问题呢?该怎么有效解决?”课堂上学生踊跃发表意见,有的说买票问题,有的说距离和消耗时间问题,有的则是油耗问题,更有的学生提出游乐园攻略路线图设计的问题,轻松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把现实生活和数学运用有效结合的过程有利于加强学生对数的认知和理解,强化学生的数感。

(二)在生活体验中培养学生数感

现实生活与数学息息相关,结合生活经验是发展学生数感的有效途径。数感是关于数与代数、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教师无法强加给学生,只能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和他们熟悉的生活结合起来,让他们在生活中慢慢地感知、探索,逐渐建立数感。

例如,在教学“估计长度”时,让学生到跑道上感受不同的距离,从而在脑海中直观建立具体长度的表象;在教学“估计质量单位”时,可以提前让学生每人带一样水果或者蔬菜到学校,在课堂教学中,将同学带来的物品分别放在电子秤上,让学生感受实际物体的重量,建立质量单位的表象。通过类似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学习氛围中直观感悟数量的多少,启发学生形成数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将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学内容关联起来,不断创新教学方式,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教学出发点,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事物。

如在数的学习过程中,提问学生:“生活中有哪些事物可以用‘9’表达?可以应用在什么地方?”教师可以提出9个人、9棵树、9个蛋糕、9只小狗、9根筷子、9双袜子等具体事物,进而引导学生了解具体的数字在小物件以及大物件中的灵活运用。运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数的理解以及数和数量的感悟,从而有效培养学生数感。

又如,在教学“面积单位”时,为学生呈现常见的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实物。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的有骰子一面的大小、电脑键盘按键大小等,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的有粉笔盒一个面的大小、学生一个手掌面大小等,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的有班级4张课桌面拼在一起的大小等,借助实物帮助学生建立面积单位表象,形成对面积大小的感知。

(三)教学方法多元化助力培养数感

小学生处于智力开发的关键时期,学好数学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形成基本的学习综合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创新优化教学手段,实现多元化的教学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在教学过程中,要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为学生提供自由广阔的学习空间,促进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交流合作的学习习惯。

例如,在教学“长度单位”“常见的面积单位”和“常见的体积单位”时,为了帮助学生形成对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大小的感悟,课堂教学时可以通过让学生闭眼想象、动手比画、实物估计等不同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加深对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大小的感知,从而培养学生的数感。又如,在学习“体积”和“容积”时,可以通过观看“乌鸦喝水”故事的短视频、动手做实验、实物观察等方式,让学生充分利用多种感官参与认知体积及容积,感悟体积和容积的大小,从而形成体积和容积具体大小的表象。

实现有效的教学活动不仅可以通过课堂,也要尝试着走出教室,小学生正处于对未知事物充满好奇心的时期,户外的教学活动更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如在学习“时、分、秒”时间单位时,带领学生到操场,结合学生的意愿,进行合理分组,小组内分别安排计时和参加800米接力跑的人员,让学生记录完成800米接力赛需要多长时间,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时间长短的感悟。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短跑比赛,用时最短的学生可以得到奖励,也让学生对速度形成具体化的数感。智学和育学的结合,让学生在玩乐中更好地掌握知识,有利于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四)营造良好的学习情境催化数感形成

注重学生数感的培养,有利于引导学生更好地处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数感是一种看不到摸不着的思维认知,学生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性,在面对相同的问题情境时,不同的学生做出不同的回应。进一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数感,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习氛围的营造,让学生在轻松有趣的学习氛围中进行研究、探讨,学生在思考以及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数的认知与理解,从而逐渐形成数感。

例如,在“图形和数量之间的关系”教学中,让学生将手中的彩条根据数量要求摆出自己喜欢的图,如8根彩条可以摆成一个小房子、10根彩条可以摆成一个长方形等。学生在边数边摆的过程中,了解对数的表达有很多种形式,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升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五)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学生数感

实现教学有效性,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投入更多的心思,从多个方面切入,全面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其中动手实践是新课程中大力提倡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趣味性,强化学生学习感悟,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良好的数感。

例如在“平均分”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实物,让学生在分配的过程中了解平均分的应用。在课堂伊始,教师可以拿出提前准备好的糖果,通过平均分配糖果的活动,让学生更好地掌握除法,帮助学生进一步构建除法与减法之间的联系。除此之外,让学生对于每次剩下的糖果数量进行对比分析,理解余数与除数的关系。通过此类实践活动,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更有利于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思维开发源于实践动作,有效的动手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发展。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可以巧妙借用外物,让学生对数学知识有具体的感知。如在学习“克和千克”这一单元时,笔者设计以学生质量感知为主的实践活动教学方案:首先让学生动手称1千克的小石子、4瓶250mL的牛奶、2袋500克的白糖,通过对不同物体的称重,让学生感受到对于不同的物体来说1千克究竟有多少,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加深对重量的认知。随后,拿出三个提前准备好的不同重量的西瓜,让学生用手进行掂量,找到重1千克的西瓜。通过类似的动手实践活动,让学生直接体验1千克的重量,从而加深学生对1千克重量的感知,促进学生数感有效形成。

(六)在小组交流合作中逐渐形成数感

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学生之间的有效合作交流,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学生思维拓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交流探讨,为学生提供相对自由的交流空间,从而形成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良好学习氛围。促进交流合作教学模式的运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提升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数感,提高学生数学综合能力。

综上所述,促进学生数感的有效形成需要教师持之以恒的努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总结经验,创新优化教学方案,为学生营造生动融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感受数学的魅力,从而在观察、实践、思考的活动中逐步推动数感的形成。

猜你喜欢
数感数学过程
浅谈构建数学模型,建立千以内数的数感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新理念下学生数感培养策略
圆满的过程
巧估算 妙解题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