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段青青
新时代,网络已经深度融入我们的生活。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为新时代“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做好思政课教学工作提供了方向性指导。以混合式教学方式,充分发挥网络教育的优势,规避其不利因素,有利于实现对大学生的全方位教育,增强思政课教学实效。
混合式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兴教学模式,其实施正处于探索实践的阶段,仍有许多不完善之处。综合分析当前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实施现状,以问题为导向,才能真正切中思政课教学改革之脉,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
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投入是影响思政课混合式教学的重要因素,部分高校由于对网络化教育重视程度较低,投入经费较少,不利于线上资源的利用。与此同时,网络教学平台众多,但其功能及课程覆盖率仍有待提高。教师在选择过程中各有侧重,平台使用较为分散,其直接结果便是学生学习网络课程需下载注册多个不同平台,较易混淆,且网络平台使用率较低,多成为点名、签到的辅助工具。这种形式化的混合教学,难以发挥其线上线下双向互动的交互性价值。
教师对于网络工具的掌握程度是影响混合式教学效果的直接因素。一方面,虽然借助线上教学,与时代接轨已成为大多数高校教师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共识,但是,由于部分教师年龄较大,对于新兴技术的适应需要一个学习的过程,再加上繁重的授课任务,教师对于混合式教学心有余而力不足。另一方面,一些教师对于混合式教学的理解不到位,更习惯于原有授课方式,同时受课堂时间限制,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没有将网络平台的相应内容纳入授课过程。
过于机械化的考试内容同灵活的教学模式之间的脱节,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合理有效的考评体系对于提升混合式教学模式认同感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学习任务较多以及网络学习过程不易监管的特点,使得部分学生将线上学习视作一种负担,采取“刷课”等方式,难以体现学习的价值,更无法真实反映学生学习效果。另一方面,课堂内容与考试内容契合性有待提升,不仅课堂授课内容应与时俱进,考试内容也应不断进行更新。同时,除课本知识外,也应重视学生网络学习内容,不能单纯以考试分数衡量学生学习成效。
创新改革思政课教学模式,提高思政教学实效是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各式教学辅助软件层出不穷,为思政教师提供了完善教学模式的重要思路,线上线下混合教育对于促进思政课教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混合式教学的应用充分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摒弃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填鸭式”教育方法,促进新时代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首先,互联网模式下,作为新时代“网络小能手”的大学生,能更快接收到丰富的网络信息,鼓励大学生自主参与课堂素材搜集,有利于充分展现新时代大学生成长特点并发挥其积极作用。其次,线上教学同课堂教学最大的区别在于线上教学资源的学习不受时间、空间限制,更具灵活性,为学生自主安排时间、自主学习提供了更多便利。最后,智慧树、学习通等线上教学辅助软件中所附带的匿名回答问题、课堂答疑等功能,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使学生更愿意表达自身真实感受,将“接收知识信息”转变为自主发展,有利于课堂真正成为思想碰撞、思维进步的场所。
混合式教学充分利用线上线下两种教学方式,对于丰富思政课教学资源、增加思政课教学趣味性、提高思政课教学时效有重要意义。一方面,信息时代,网络的时效性与便捷性使得信息传递更为迅速,热点新闻、国家时政已成为大学生关切的重点内容,及时回应时政热点,不仅是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思政课坚守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阵地的内在要求。另一方面,受多重因素影响,不同地区、不同高校之间教学质量仍有一定差距,爱课程、人民网、慕课等新兴学习模块能充分利用各个地区、各个高校的优质教学资源,实现因材施教,名师授课、专家讲座等内容的融入能有效弥补单个教师教学的不足之处,同时其注册登记直接使用的便捷性也大大提高了各学习平台的利用率。
线上线下双重呼应的混合式教学,有利于不同教学模式实现优势互补,创新思政课教学方法。一方面,传统课堂时间有限,课本内容较为抽象,理解、记忆存在一定难度,单一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此外,文科、理科、工科的学生对于思政课教学内容的熟悉程度与兴趣值有较大差异,而线上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则较好弥补了这些问题。另一方面,慕课等线上教学手段有效性的发挥需要以学生自主学习管理能力为基础,以学习兴趣为指向,教学连贯性、持续性有待加强。教学过程中的交流方式主要以文字输出为主,难以直观、准确进行语言表达、疑惑解答,而课堂教学模式的多向交流方式则很好地弥补了这一缺陷,教师授课以教学大纲为基础,有的放矢,教学过程更具有连续性,面对面直接交流的教学方式远比线上的单向或双向交流更具实效性。
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正确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的辩证统一关系,是理解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发展的理论基础。在把握好立德树人总原则不变的基础上,需要正确应对出现的新情况、新挑战,与时俱进发展完善思政课教学模式,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
“随着信息化不断发展,知识获取方式和传授方式、教和学关系都发生了革命性变化”,一名优秀的教师应在有扎实学识的基础上,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学习掌握新兴教学手段,在继承与发展中提升教学质量。首先,传统课堂授课时间有限,且单纯以文字方式呈现教材内容难以引起学生深度共鸣,适度寻求丰富直观的网络资源更能有效提高教学感染力。其次,“高校思政课教学理念需要实现从‘工具理性’向‘价值理性’转变”,在课堂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对学生关切的新闻热点、网络现象进行及时回应,以利于更好地体现思政课价值导向。最后,应注重提高教师综合素养,开展教学能力培训,掌握制作简易课件的方法,熟练操作网络平台,提高“互联网+”教学基本功。
“互联网+”是互联网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评价的多重融合,规范的教学管理应注重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的综合考评。“大数据技术原理是理解、分析和思考大数据问题的前提,由‘采集—存储—分析—挖掘’四个步骤构成”,教师应充分借鉴大数据内容,搜集、了解学生学习动态,经过分析,充分挖掘学生潜能。一方面,考评应在理论测评基础上,重点关注学生思想升华、能力提升,用客观方式充分肯定学生在教学各个环节的成长,真正将线上拓展学习、课堂互动学习、课后实践融为一体。另一方面,应建立完善的教学反馈机制,帮助教师精准掌握学生学习动态,找准学习疑难点,及时有效调整教学节奏,增强教学内容针对性,提高教学效果。
一方面,课堂教学是思政课的主阵地,教学大纲是教学设计的纲领,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在充分发挥线上教育优势的基础上,不能忽视教材的重要地位,打造高质量思政教材是讲好思政课的核心内容。另一方面,优质教学资源的分类与整合,是提高网络平台利用率的重要前提,针对不同专业学生设计更具针对性的授课内容,活化教学内容,充分利用网络上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微视频、公众号等内容增强思政课堂时效性与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