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宜春市直属机关幼儿园 徐祖妹
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当代的家长总是拼命地给孩子报各种学习班。幼儿教育培训机构也在寻求“高大上”的道路上渐行渐远。
这样的幼儿教育究竟有多大成效呢?事实上,许多城市的孩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不知道花生是长在树上还是长在地下,甚至闹出“把韭菜认成草,把麦苗当成葱”的笑话。
教育家蔡元培曾说:“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健全的人格修养。”说到底,幼儿教育的真谛在于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教育理念要有一个“本土化”“接地气”的过程,否则就会“水土不服”。
幼儿教育多沾“土味”,需要推动“乡情”落地。对土地的亲近,对粮食的亲近,对家乡的亲近,需要从娃娃抓起。与其坐在教室里诵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如下田插秧、下地播种,体验春种、夏耘、秋收、冬藏的全过程。这种“接地气”的教育,更能让幼儿体会农民伯伯劳动的辛苦,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粮食。
幼儿教育多沾“土味”,需要推动“乡音”落地。不知从何时开始,“乡土方言”特有的泥土味儿似乎淡了,民间童谣也逐渐失去乡土方言的生存土壤。要善待“乡音”,引导幼儿用心去感受民风民俗,朗读地方童谣,观赏地方戏曲,让幼儿在爱国情怀和文化传承中,将“乡音”转化为深结于心的文化归属感与民族认同感。
幼儿教育多沾“土味”,需要推动“乡愁”落地。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如果幼儿望不见山,看不见水,记不住乡愁,不仅不会对家乡产生价值认同感和情感归属,反而会对农村的一切产生隔阂甚至厌弃。要多组织幼儿深入农村看一看传统村落和古建遗存,近距离感受民俗风情、村规民约和家风家训。这些近在咫尺的乡土乡愁,可以让幼儿教育找回单纯朴素的初心,也可以为幼儿教育注入强大力量和不竭动力。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幼儿教育不妨多点“土味”。只有让广大幼儿接“地气”、走“泥路”、说“土话”,才能让他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