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敏娜
高校近年来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高校中的高层次人才成为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力量。高校教师在创建“双一流校”“世界一流校”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高校教师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决定人才培养的方向,关系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严格把关教师队伍人才引进,完善教师队伍的培育,健全高校教师考核机制是有效建设师资队伍的关键。
1.损害教师形象的事情时有发生,暴露出师德考核机制不完善。近年来,媒体不断曝光高校教师违背师德之风事件,有的涉及教师素质问题,有的已经上升到违法犯罪层面。这些事件的发生,不仅损害了人民教师敬业奉献的良好形象,而且也从侧面反映出高校教师考核机制不甚完善,需要不断加强建设。
2.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9月9日在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会上提到高校有责任培养一支师德高、业务精的教师队伍。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年底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也要求高校要高度重视师德长效机制的建立。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指示,作为学生人生的引路人,教师要提升思想素质和道德情操。
3.教育部要求促进和完善考核机制。2014年,国家教育部发文要求“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提出师德建设工作具有紧迫性。文件中包括了师德“红七条”禁令,对各学校完善考核机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见。
1.考核中师德评价流于形式。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师德评价体系应包含新的内容和要求,而部分高校墨守成规,缺乏与时俱进的意识与能力,师德的评价标准过于空泛或流于形式,导致师德师风的考核未能达到既定效果。
2.考核机制中师德内容不完善。教师师德考核机制的内容不明确,制度规定空洞,内容对个体行为不具引导性,对学生信念引导等方面的内容缺乏。师德制度中偏重对科研的规范,但是对于教书育人职业道德要求不明确,这也是导致出现急功近利等不良师德现象的原因。
3.考核实施缺乏可操作性。一方面,对师德工作的内涵和目标把握不到位,导致措施无抓手,制度自然难以切合实际,最终在落实和执行上也是有章难循。另一方面,在教师考核中,师德考核指标难以量化,许多考核要求也只是停留于“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等范畴,根本无法为师德提供一个具体的考核标准,因此考核难以操作,最终考核没起到作用。
1.从源头严格把好考核关。一是设立面试心理观察员评议环节,加强教师入职选聘考核。在面试环节,设置一名心理观察员,观察员具有心理专业知识和丰富的面试经验。现场观察员遵循选人用人基本原则,运用心理学的专业知识,通过面试环节中的个人整体形象、言谈举止、个人介绍、特定问题和突发问题等的反应表现以及现场互动等,了解并评估其是否政治立场鲜明、积极、乐观,评估其价值观、人生态度和政治素养等。二是设立校院两级材料审查体系,把好审查关。学校和二级学院有专人负责审查面试者的履历、档案及相关材料,对面试者是否有违法乱纪、败坏师德师风的情况进行严格把关。对于存在以上行为的教师,不予选聘。三是公示基本信息,接受监督。通过对选聘人员基本信息的公示,接受广大师生的监督,争取更大范围地把关,接受学校教职工、学生,以及社会人员的监督。
2.以“三进”为基础,完善师德考核制度。一是师德师风考核办法“进制度”。将师德师风作为各级各类的岗位聘用条件,在学校岗位管理实施办法中,对教师个人的师德师风有明确的考核要求。将“师德师风好”作为考核优秀的必要条件。二是师德师风考核标准“进职责”。将师德师风建设作为工作职责落实到各部门职责范围中。在学校各部门职责中要求部门党政负责人要“负责本部门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和师德师风、纪律教育工作”,并将此项作为中层领导干部年底述职的内容。三是师德师风考核要求“进合同”。对教师个人的师德师风有明确规定,并将其落实到各岗位说明书中,与岗位聘用合同书一同签订,作为岗位聘用的依据。在《专业技术(教师岗位)岗位说明书》中,要求教师要“忠诚国家教育事业,贯彻国家教育方针;遵守师德规范,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全面发展,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3.考核与培训相结合,促进考核目标完成。一是抓好新教师培训,促进角色转变。将新教师岗前培训与试用期合并,进行为期三个月入职培训。分为集中培训、管理岗位轮岗培训、教学岗位跟岗培训三个阶段。由学校、社会培训机构和国防教育基地,采用专家讲座、经验分享、交流讨论和实战演练等方式开展培训。培训期满的考评成绩作为新教师试用期满考核的重要参考依据。通过培训,使新教师明确任务和责任,使其更好、更快地完成角色转变,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二是推行师徒制,培养合格教师。发挥教学名师和教学经验丰富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在教师队伍中搭建梯队,创新性地采用师徒制的培养方式。通过新教师与老教师的跟岗学习,重点加强新教师的师德师风、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引导,培训考核合格后才允许新教师独立授课,避免新教师以学生作为教学试验品现象的发生。三是集中学习制度,考核学习效果。以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为依托,将师德教育融入教师职业发展始终。学校有计划地开展主题教育,加强教师的理想信念教育、提升教师的法制意识。每周半天集中学习,落实会议“第一议题制度”,将主题教育学习常态化、制度化,定期考核学习效果。
4.做好顶层设计,完善教师师德考评和激励体系。一是建立教师发展档案,记录教师表现。教师发展档案管理制度是一种以教师为本,注重发展教师个体的制度。在教师职业成长规划中,师德师风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教师发展档案中记录教师师德培训经历、师德表现、教育教学思想提升情况、教师师德评价结果等。二是建立一票否决制,完善教师师德考核制度。在对教师个人师德师风考核中,实行“一票否决”制。学校在人才申报、职称评审、职务聘任、年度考核、聘期考核中,学习进修和评优评先等工作中要严格实行师德的“一票否决”制。在部门考核中,将师德纳入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评价内容。三是创新师德考核方式,加强师德考核的激励。对于师德考核结果优异者,进行表彰,并在具体工作中视情况给予政策倾斜。学校宣传部门也要及时抓住优秀典型,表彰激励先进模范,设立“优秀教师奖”“先进工作者”等表彰制度。加强部门考核中师德的比重,考核结果与部门绩效分配相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