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玉昌,杨玉凤
(1.龙岩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龙岩 364012;2.华侨大学 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2020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研究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工作时的讲话中指出,要“强化显政,坚定战胜疫情信心。让群众更多知道党和政府正在做什么、还要做什么,对坚定社会信心、战胜疫情至为关键”[1]。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正式场合首次提出“显政”一词。“显政”的重点在“显”上,“显”的意思是“显明”“显露”“显扬”,“显政”意即政府活动的公开和明示。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显政”表现出异于一般的、通常的政府行为:从信息披露的角度看,“显政”内在地要求信息公开工作的及时性和主动性;从行政主体的角度看,要求政府机构敢于正视存在的问题和“短板”;从抗疫策略的角度看,要求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理念,进行国际合作。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提出“显政”概念,意味深长,启示政府在特殊时期更要主动作为,及时回应人民呼声,积极解决公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对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冠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提出“显政”概念,既与“大数据时代”这一大环境相切相关,也是特殊时期公众对政府的必然要求,最深层和最根本的原因则是由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党性质和“人民利益至上”的执政理念所决定的。
2008年,《科学》杂志首次提出“大数据”概念,用来描述新信息时代的科学研究,2012年的《纽约时报》宣称“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大数据的特征主要表现为超大规模的数据,数据类型的多样,数据流动速度快,丰富的时空信息,蕴含的价值密度低等[2]。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当代,大数据容易突破地域、空间和身份的限制,社会各阶层对政府的意见、建议、个人情绪可以通过网络空间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如果不进行正确的引导,极容易造成对现实政治的不良影响。众所周知,发生在2010年底的“阿拉伯之春”这一政治变革中,互联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公众将示威者与警察之间的冲突以视频形式上传到网络,受这些视频的影响,又有更多的民众参与到现实的示威活动中,使得本来发生在较小范围内的示威活动短时间内演变为失控的骚乱。加之部分西方国家通过互联网对阿拉伯国家和地区施压,鼓动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人民示威,导致政治局势越来越不可控,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受到了极大影响,数以万计的人在抗议活动中伤亡。诚然,这场政治变革的根本原因或主要原因与互联网并没有必然联系,但互联网所起到的作用却不可小觑。它启示我们,在“大数据时代”尤其要注重及时引导网络舆情,及时将政府的所作所为告知公众,即要有“显政”思维,决不能让充斥在网络中的鱼龙混杂的海量信息遮蔽事实真相。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疫情是魔鬼,我们不能让魔鬼藏匿。中国政府始终本着公开、透明、负责任的态度及时向国内外发布疫情信息,积极回应各方关切,加强与国际社会合作。”[3]在这次抗疫过程中,国家卫健委的官方网站专门设置了疫情防控专题页面,每天发布疫情信息,主流和权威媒体公众号,如“人民日报”“人民网”等及时介绍我国的抗疫进展,并在第一时间内“辟谣”。除此之外,百度、支付宝等手机APP客户端还开辟了疫情实时查询功能,方便公众及时掌握相关数据,及时了解政府和各级部门的防控举措,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们的恐慌心理,有助于树立抗疫信心。更为重要的是,有效避免了“谣言漫天飞”的网络乱象,有助于政府顺利开展抗疫行动。
新冠肺炎不仅是近百年来人类遭遇到的影响范围最广的全球性流行病,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4]。疫情暴发之初,医学界对新型冠状病毒缺乏足够认识,无法第一时间向社会公布病毒特性、致病机理等关键信息,关于疫情给公众生活造成的影响程度,政府相关机构也难以给出准确的研判,加之少数不法分子故意制造夸大性谣言,造成了公众的空前恐慌。特沃斯基和卡尼曼曾提出了“小数律的信念”概念,他们指出,人们总是愿意相信从总体中随机抽取的样本具有高度的代表性,即这个样本在所有本质特征上表现出与总体的高度相似。但结果大都会以偏概全,将小概率事件看作整体和真实情况[5]。因此,一般来说,人们的心理状态会随着疫情形势发展的不同阶段出现波动,如恐慌、焦虑等,加之受疫情影响带来的工作变动、收入变化等问题,人们的负面心理一般会加重而不是减轻。“显政”则要求政府及相关部门对疫情精准研判,及时发布与疫情相关的各类信息,避免出现“信息不对称”问题。信息公开中的“信息”主要包括与疫情相关的基本信息,如确诊人数、治愈人数、死亡病例等;政府应对疫情的举措,如新建医院和派遣医护人员的数量;与公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如群众日常出行的变化,生活物资的供给情况;社会各界对疫情的支持情况,如物资的捐赠和使用情况等。由此,“显政”就成为稳定公众情绪,增强抗疫必胜信心的重要举措。事实证明,越是在特殊时期,越要注重信息的公开透明,公众对这些信息的知晓程度将直接影响情绪的稳定乃至社会的稳定。疫情期间,江苏省委主要领导“村口被拦”曾一度成为网络热搜话题,网民看到领导干部深入一线的行动,真切地感受到了基层在抗疫过程中展现出的严谨工作作风,有助于稳定民心。国家发改委还及时对疫情期间群众基本生活物资的供应情况进行回应,对疫情期间家庭是否有必要大量采购,个别时间段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等问题进行了答复,并出台具体措施,如建立应急监测机制、保供稳价机制、增加畅通物流渠道、加强市场监管等,千方百计地将疫情对公众生活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
如果说“大数据时代”和特殊时期需要“显政”主要源自外在压力的话,那么中国共产党的属性则内在地要求“显政”,即“显政”的内在特质契合中国共产党的政党特质。说到底,“显政”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人民负责,以人民为中心,人民利益至上的服务理念。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政党,自成立之初便将人类解放,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坚守人民立场的思想”[6]。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自身没有特殊利益。《党章》规定:“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这表明,中国共产党以人民利益为价值取向,始终为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在我国,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但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执政党,而是在国家政权和社会生活中居于领导地位的执政党。“显政”,表面上体现为政府行为主体行动的公开,其深层意蕴则体现为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的根本原则。事实也证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我们各项事业取得成功的根本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在我国,就是要始终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7]。疫情发生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召开专题会议,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对疫情进行精准研判,做出了系列重要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坚决服从党中央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调度,做到令行禁止。”[1]在党中央的统一部署下,形成了“全国一盘棋”的生动的抗疫局面。党中央注重顶层设计,对抗疫进行整体部署;各级党委和政府认真执行中央决议,领导干部冲锋在前,做到了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基层党组织切实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有效地遏制了疫情的蔓延;广大党员始终出现在抗疫第一线,在医疗救助、社区执勤、交通执法等活动中总能看到共产党员的身影。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才能在短时间内建立起一支坚强的、并能切实发挥作用的防疫体系,彰显出中国共产党统一领导的显著优势。
在新冠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显政”的作用突出体现在社会、国家和国际三个方面。“显政”化解了社会矛盾,促进了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并向世界展示了中国良好的大国形象。
前文指出,“显政”的题中应有之义在于“显”,即突出行政主体的主动作为。从“显政”之于社会的视角看,体现为在解决群众困难过程中彰显出来的及时性和主动性,而不是滞后性和被动性。及时、主动作为与滞后、被动作为所展现出来的后果截然不同,尤其是在公共危机爆发的特殊时期。疫情暴发后,各级党委和政府极力将矛盾化解在萌芽阶段,及时解决公众困难,切实维护了社会稳定,为齐心抗疫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首先,在医疗防控的布置上,中央和地方上下同心,目标一致。党中央审时度势,根据疫情发展进行综合研判,及时制定疫情防控战略;地方政府未雨绸缪,加班加点建造方舱医院,建立救治确诊人员的隔离医院,通过征用宾馆、培训中心等手段增加隔离床位;秉承“应收尽收”的原则,确保确诊病例能够得到及时治疗。其次,在民生保障方面,各地政府加强统筹协调,保障人们生活所需。疫情期间,各地政府统筹调度生活物资,运输过程中突出保通保畅保运,为疫区开设“绿色通道”,确保生活用品运输车辆优先通行。因物资供应及时,配送渠道顺畅,未发生日常生活用品缺货、抢货、大幅度涨价等市场乱象。各地还充分利用电商平台直销农产品,通过线上“下单”线下直配的方式,确保群众不出社区也能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再次,在防控疫情的同时着眼于经济的有序恢复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细化各项预案,等疫情形势进一步稳固后,在加强防控的前提下,采取差异化策略,适时启动分区分级、分类分时、有条件的复工复产。”[8]诚然,疫情在短时间内给经济社会发展确实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尤其是湖北等疫情“重灾区”,但从整体上看,并没有影响我国经济稳中向好这一总的发展局面。各地政府积极出台援助企业、扩大就业等措施,经济秩序逐渐得到了恢复。最后,在就业方面,及时出台系列措施保障重点群体就业问题。这次疫情对高校、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以及外贸企业的负面影响尤其明显,影响的群体又主要集中在高校毕业生和农民工群体上,因此问题的关键在于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和农民工的就业问题。2020年3月18日,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强化稳就业举措的实施意见》,从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引导农民工安全有序转移就业、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加强困难人员兜底保障、完善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等五个方面提出了指导意见。各地也根据实际出台了对高校毕业生和农民工群体的具体就业措施,如中小学、幼儿园等教师“先上岗再考证”政策,硕士研究生扩招18.9万,“互联网+就业”新模式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疫情期间的“就业难”问题。国家还对湖北等疫情较为严重的地区开展重点就业支持,针对湖北高校和湖北籍应届高校毕业生给予求职补贴,开展专项招聘,在资金、政策和项目方面进行专项帮扶,妥善解决了重点地区的就业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是脱贫攻坚全面收官之年,疫情让本来就很艰巨的任务变得难上加难,在克服疫情影响的前提下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的总目标,就必须狠抓攻坚任务的落实,最终才能实现疫情防控阻击战和脱贫攻坚战的“双胜利”。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及时印发《关于开展挂牌督战工作的指导意见》,对2019年未摘帽的贫困县和部分贫困村挂牌督战,切实解决了制约脱贫攻坚任务中的突出问题,确保贫困人口如期脱贫,各地也针对自身实际困难精准施策,全面推进复工复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生稳,人心就稳,社会就稳。”[8]各级党委和政府在及时出台具体可行的措施这一前提下,切实起到了解决群众之难,维护社会稳定的积极作用。
国家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简称,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力的集中体现,“显政”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相互促进。一方面,“显政”是国家治理现代化,尤其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部分。国家治理能力指的是通过国家制度对社会各方面事务进行管理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9]。有学者指出,“现代化”意味着一场“效能革命”。从公共行动的角度看,“现代化的效率指向意味着公共行动是否具有正当性,不仅要从法律角度出发,还要从它是否能带来良好效果的角度来看待”[10]。可见,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侧重于治理效能的提升。历史和实践证明,我们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总体上是好的,具有独特优势。与此同时,“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方面还有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在提高国家治理能力上需要下更大气力”[11]。而“显政”作为一种积极主动的政治模式,从属于国家治理体系,尤其侧重于国家治理能力的彰显。也就是说,“显政”是国家治理能力的一种制度化体现。另一方面,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内在地要求“显政”。国家治理现代化突出表现为国家治理体系完善、国家治理能力强大、治理主体多元并协调发展、治理制度化和法治化等特征。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则侧重于国家治理能力强大、治理制度化和法治化,这有别于传统政治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管理能力孱弱、非制度化和人治等特征,而“显政”之“显”旨在实现预期的治理目标和治理活动的有效性。从目标取向的角度看,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也内在地要求“显政”,“显政”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在现实政治行为中表现为一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体现为国家治理能力的一部分或一种政治表达方式。因此,国家治理能力内在要求与“显政”的要求有着逻辑上的一致性。“显政”之“显”蕴含着“为何而显”、“显”的原则和特征,以及如何“显”这三个根本问题,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三个潜在逻辑,即为何提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以及如何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三个子命题有着共同的价值取向。在抗击新冠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显政”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都要求我们党和政府的各项工作始终体现“人民至上”这一价值理念,因此必需坚决打赢疫情防控这场人民战争。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国家形象指的是“在物质本源基础之上,人们经由各种媒介,对一个国家产生的兼具客观性和主观性的总体感知”[12]。这一定义包含四个关键因素:一是产生国家形象的前提是一定的物质基础,不能主观臆造;二是国家形象的获得需要借助中介,这里的中介主要指各种媒介;三是国家形象以“感知”的方式呈现出来;四是国家形象的感知既包含客观因素也包含主观因素。值得注意的是,感知具有极强的主观性,因阶级立场、认识水平、固有观念等因素,不同的人对同一个国家的感知结果是不同的,即国家形象对不同的人而言并不完全相同,有时甚至存在较大差异。在这次抗疫行动中,我国政府迎难而上,主动作为,突出“显政”思维,得到了国际社会的一致好评。一方面,“显政”展示出我们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新冠疫情是全人类的灾难,在全球化和国际化日趋激烈的今天,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在疫情中“独善其身”,每个国家、每个人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一部分,因此面对新冠病毒这一全人类的“公敌”,只能携起手来共同应对。2020年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同巴基斯坦总统阿尔维会谈时的讲话中指出:“中方始终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本着公开、透明、负责任态度,及时发布疫情信息,分享防控、诊疗经验”[13]。疫情暴发后,我国及时且定期向世界卫生组织、有关国家和地区通报疫情,分享病毒的相关信息。我国还与东盟、欧盟、上海合作组织等国际政治和地区组织,以及俄罗斯、美国等国家开展疫情防控交流活动,毫无保留地分享防控和救治经验,真正展现了大国风范。英国政府首席医疗顾问克里斯·惠蒂曾多次援引中国公布的抗疫数据,表示这些数据对外界“很有帮助”[14]。另一方面,“显政”展示出我们是一个懂得感恩的大国。新冠疫情暴发后,“170多个国家领导人和40多个国际和地区组织负责人以电话、信函、声明等方式对我国表示慰问和支持”[13]。俄罗斯、美国、日本、韩国、英国、巴基斯坦等多个国家向我国捐助了防疫物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初期我国的抗疫物资供应紧张的压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同沙特国王萨勒曼通电话时指出:“中华民族是懂得感恩、投桃报李的民族。”[13]我国坚定地支持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抗疫行动,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实实在在的帮助。据统计,截至2020年5月31日,我国向27个国家派出了29支医疗专家组,指导长期派驻在56个国家的援外医疗队协助相关国家开展抗疫工作,采用线上和线下的方式向驻在国民众和华侨华人提供技术咨询和相关健康教育培训400余场,向15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捐赠了抗疫物资,以实际行动展现了大国的责任担当[4]。
“显政”要求“信息之显”,即政府公开权威信息、科学信息和正面信息,从而发挥舆论的正面引领;“显政”要求不断完善行政系统,正视政府、工作人员及社会组织方面存在的不足,并及时改进;“显政”还要求秉承“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理念,加强国际合作,有效开展联防联控,从而彻底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
疫情期间,由于公众对新冠病毒缺乏必要认识,对政府的抗疫行动存在片面认识,因此极容易造成社会恐慌,这就需要政府尤其要注重信息透明,避免或减少因“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负面影响。首先,要宣传权威信息。“权威信息”主要指的是党中央和中央政府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疫情防控工作的总体指导。对重大决策部署的宣传,有利于将党和政府的行动统一到中央,从而有效指导各地政府开展抗疫工作,进而坚定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信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统筹做好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经济形势等重大宣传,为当前舆论融入更多暖色调,营造风雨无阻向前进的浓厚氛围。”[1]其次,要发布科学信息。科学信息主要体现为与新冠肺炎病毒相关的信息,如已经发现的病毒的来源、发病机理、防御和救治措施等。对这些信息进行宣传,既能避免恐慌,也能有效阻止疫情传播。事实证明,新冠肺炎病毒确实是一种新型病毒,但并不意味着新冠肺炎不可预防,只要严格遵照国家卫生部门的要求,完全可以切断病毒的传播。当人们遵守官方的防护建议并取得了一定预防效果后,恐慌心理自然会逐渐降低乃至消失。再次,要宣传正面信息。正面信息主要指的是各地区在抗疫中取得的成效,防疫抗疫一线的感人事迹等。疫情期间,全国人民上下同心,共同“战疫”,尤其是在“最吃劲的关键阶段”,更需要各级政府和医务工作者铆足干劲,迎难而上,容不得半点放松。舆论阵地中,正面信息报道缺失的地方往往会被负面信息所占领,这更要求我们主动、及时地宣传正面信息。事实证明,及时报道各地区的抗疫成效,讲好抗疫中发生的“中国故事”,能够起到稳定民心、提升信心、凝聚抗击疫情强大力量的作用。最后,要及时回应负面信息。负面信息主要指个别国家对我们党和政府别有用心的诋毁、不法分子编造的谣言、因误读造成的以讹传讹的信息等,这些信息在疫情期间传播,危害尤甚。政府要及时对负面信息进行回应,对别有用心的诋毁,要揭露其所作所为的本质;对不法分子编造的谣言,政府要及时采取必要的法律手段;对由于误读造成的以讹传讹现象,政府要及时澄清,以免继续传播,让诋毁、谣言、“误导性信息”无处藏身,让公众尽快认清事实真相。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问题和不足,有问题和不足并不可怕,相反,社会正是在克服这些问题和不足的过程中向前发展的,这就要求我们不回避问题,敢于正视抗疫工作中存在的“短板”和不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针对这次疫情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要“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该坚持的坚持,该完善的完善,该建立的建立,该落实的落实”[15]。首先,要勇于承认系统层面存在的不足。系统层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治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上,比如,我国尚未把生物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尽管我们早就认识到食用野生动物的风险,但人们对野生动物与公共卫生安全之间的关系认识得还不到位,因此现实中的“野味产业”规模仍旧庞大,暴露出公共卫生安全方面存在重大隐患。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批示下,2020年2月24日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这一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有效地规避了重大公共卫生风险,切实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其次,要敢于直面政府相关机构和政府工作人员的不作为,这是行政的、具体的操作层面存在的问题。比如,医疗防控物资的生产、供应、调配方面还没有实现供需协调匹配。新冠肺炎疫情大面积暴发后,口罩、防护服、医疗器械等防疫物资曾短时间内出现巨大缺口,尽管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口罩生产国和出口国,仍旧出现了防护物资短缺的现象。诚然,疫情暴发期间正逢春节假期,但这也暴露出我们在应对重大卫生事件中应急医疗储备不足的“短板”。这次疫情还暴露出地方政府在风险研判、责任担当方面存在不少问题。比如,从2019年12月初的“不明原因”肺炎到2020年1月下旬武汉封城这段时间内,武汉市相关部门显然缺乏积极的防范措施。原武汉市委书记马国强在央视新闻频道《新闻1+1》节目中承认,如果早一点决定封城并采取严厉的管控措施,结果会比现在要好。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的讲话中,批评了在抗疫斗争中表现不佳的干部,他们不敢担当、不负责任,工作畏首畏尾;等靠要的思想严重,上面不部署下面就不会工作;工作状态差,拖拖拉拉;工作思路不清,对情况掌握不够;工作态度差,敷衍了事,作风漂浮;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仍旧存在;没有担当精神,遇事推脱,甚至临阵脱逃[16]。这反映出一些党的干部对人民的极端不负责任,说到底就是政治上不够硬的表现,要坚决予以纠正。再次,还要注意慈善组织和社会救助组织存在的问题。慈善组织和社会救助组织立足基层,具有专业性、群众性等特点,实践导向和价值诉求明晰,在协调社会关系和整合社会资源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这次疫情暴露出部分地区的慈善组织和社会救助组织在规范管理、物资发放方面问题突出,不仅令救援物资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还容易导致对专业慈善组织公信力和工作效率的质疑,甚至会造成重大灾难前人性的普遍冷漠。而人们最希望看到的情形应该是社会组织运转高效,公开透明,主动接受监督,让每一份爱心捐助都能及时得到落实。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在多个国际场合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疫情的发生让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理念的前瞻性和重要性。从本质上讲,“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一种合作共赢的思维,而不是一种“零和博弈”。疫情发生后,国际社会一度出现了“国际合作”与“各自为战”两种声音,随着各国抗疫行动的开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国际合作是赢得全球抗疫最终胜利的必然选择。病毒是人类的公敌,在病毒面前,人类的健康远超国与国之间的政治偏见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差异。也就是说,人类共同的切身利益让国家与国家不仅具有团结的可能,而且也让人们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团结起来才有出路。以美国为首的个别国家视本国人民的健康不顾,闭口不谈本国政府抗疫不利的客观现实,反而对其他国家的医疗制度和抗疫行为指手画脚,甚至凭空猜测污蔑别国。加之个别政客,如蓬佩奥之流为掩盖美国政府的不作为,不断推卸政府责任,蓄意挑动仇恨和对立,一味替特朗普“拉选票”,追求政治私利,“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相反,以我国为代表的部分国家在做好本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全力支持世界卫生组织的领导,以全世界人民的卫生安全和生命健康为目标,通过派遣海外医疗专家组、向其他国家捐赠抗疫物资、建立疫情网上知识中心等方式帮助其他国家,不断完善全球卫生安全治理体系。事实证明,我们始终宣扬和秉承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绝不是空洞的言辞,而是表现在实实在在的行动上。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高度赞赏了我国的抗疫行动,他指出:“中方采取的措施不仅是在保护中国人民,也是在保护世界人民”[3]。当前,我国国内的疫情已经基本得到了控制,但境外病例输入问题还没有完全杜绝,国内无症状患者不时出现,同时还要面对病毒变异等不可测问题,这也说明在国与国之间联系得如此紧密的现实面前,疫情的最终控制固然与个别国家的防控措施密不可分,但最终的胜利则取决于国家之间的联防联控,因为没有一个国家游离于“地球村”之外。
“显政”是一个新概念,强化“显政”思维体现为一种新追求和新境界。疫情期间,我们突出“显政”思维,疫情防控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当前,在全球疫情防控并不乐观的情况下,仍然要求我们继续遵循“显政”思维,持续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从而彻底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