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赁祥市凭祥镇水产畜牧兽医站,广西 凭祥 532600)
牛支原体病是养牛场中较为常见的一种传染性疾病,该病在各地养牛场中均有发现,而且在养牛场中绝大多数患有呼吸道疾病的病牛,由支原体所引起的占有很大比例,给养牛业造成严重的危害。牛支原体病目前没有特效的药物和疫苗可预防和治疗,支原体容易变异导致耐药菌株的不断出现,给养殖场防控该病造成严重的困难。
牛支原体病的病原为支原体,其属于柔膜体纲,支原体目,支原体科,支原体属[1]。支原体没有细胞壁,其形态较为多样,而且体型较小,能够通过过滤器。其能够在体外培养,在培养基上生长繁殖,是目前为止能够在无生命培养基上生长繁殖的最小的原核细胞微生物。牛支原体可以在固体或液体培养基中生长,生长速度较为缓慢,通常需要经过5~7 d才可见固体培养基上呈现出“油煎蛋”样的菌落,菌落中间稍厚,边缘较薄,而且边缘整齐。应用革兰氏染色呈阴性,在视野中可见到有不同形状的菌体,呈圆形、杆状、不规则形。牛支原体通常在黏膜的表面寄生,尤其是存在于鼻腔和乳腺部位。其对环境的抵抗力较强,在不受阳光直射的地方可以存活较长时间,达到数周甚至数月。在牛奶中可以存活数月。但其对高温较为敏感,当温度较高时,存活力减弱,通常在20℃时存活不超过2周,当环境温度升高至70℃时,通常在1 min之内就会失活。
该病的传染源为已经发病的牛和慢性感染带菌的牛,以及被这些牛的分泌物和排泄物所污染的物质。当健康牛接触到这些被病原所污染的物质时,就容易引起感染。该病的传播可通过直接接触、呼吸道以及垂直传播。如果给母牛授精的精液中含有该病的病原,则可以通过配种而导致该病的传播。该病主要感染牛,其中肉牛和奶牛均具有易感性,尤其是肉牛的易感性更高。1周龄以内的犊牛易感性最高,而且感染该病后病情最为危急,具有非常高的死亡率。当养殖场的饲养环境发生改变或者在长途运输牛群时,均可能诱发该病。而且该病发生后可以引起免疫抑制,容易造成继发感染,导致多种病原混合感染,影响诊断和治疗。
牛发病后表现出咳嗽和气喘,而且病牛精神萎靡不振,食欲下降,体温升高。体温可达42℃左右。病牛通常在夜间或清晨表现出更严重的咳嗽。而且流出脓性或者清亮的鼻液。发病严重的病牛,通常出现反刍停止和食欲废绝。随着病程的发展,病牛被毛失去光泽,逐渐消瘦,伴有不同程度的腹泻。排出的粪便呈现水样或者带有血样。有些病牛还会出现关节炎症状,表现为关节的脓肿和跛行。有时病牛还可见有明显的结膜炎症状,可见病牛的结膜出现红肿而且眼周潮湿,从眼睛内分泌出一些浆液性或者黏脓性的分泌物。发病严重的病牛会出现死亡,通常犊牛的发病率更高,其发病后症状也较为严重,而且具有较高死亡率,死亡率可以达到甚至超过50%。
对病牛进行剖检,可见在其气管和鼻腔内存在大量黏性的分泌物。病牛的肺脏病变比较明显,通常会呈现出“虾肉样变”。肺脏常常和胸膜粘连,发病较轻的病例,在肺的心叶和尖叶等部位有红色肉变,同时可见有化脓灶。严重时肺部出现干酪样坏死,甚至有溃烂。导致病牛发生坏死性肺炎或凝固性坏死性肺炎。而且肺内有少量积液。心包也会出现呈黄色的积液,具有严重的腐败味。有时还表现出心脏的肥大。肝脏以及脾脏肿胀,尤其是脾脏可以肿大到正常脾脏的数倍。对于有关节炎病变的病牛,将其关节切开可见明显肿胀,而且关节腔内含有脓汁和积液,关节的软骨、韧带变性,呈现出一种坏死状,且关节腔内还有大量干酪样坏死物[2]。
该病通过对临床症状的观察和病理变化的检查可以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要应用实验室技术,在实验室对该病的诊断主要有三种方法,即病原的分离鉴定、血清学检测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无菌将从病死牛的肺脏、肝脏中挑取样本,接种于固体培养基表面。将其置于含有5% CO2的培养箱中恒温培养。通过48~96 h的培养,可见在培养基的表面生长出“油煎蛋”样的菌落。挑取单个菌落应用革兰氏染色或姬姆萨染色后进行镜检观察。可见在视野中存在有多种形状的病原体,呈圆形、杆状、逗号状、螺旋状以及其他不规则状的病原体,通过结合菌落生长的特点,可以确诊本病。
血清学检测方法,通常是应用血凝抑制试验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在临床上,常用间接ELISA作为该病检测的主要方法。应用该方法具有较好的灵敏性,而且应用较为方便。通常用该方法来评价牛场有无受到支原体的感染。该病也常通过采集病牛的新鲜血液进行全血凝集试验,如果血液发生凝集,则可确诊该病。
在分子生物学方法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是PCR方法。但在应用此方法时,需要将牛支原体和无乳支原体区别,要用RT-PCR结合杂交探针进行检测,才能够区别检测到的病原为牛支原体病的病原。目前应用较多的还有环介导等温核酸扩增检测方法,即l amp方法。应用此方法能够为牛支原体提供快速的诊断,而且灵敏度和特异性均较高。
牛支原体病的预防首先要加强饲养管理,尤其是对犊牛的饲养管理。在天气炎热的季节要做好防暑降温工作,在天气寒冷的季节要进行取暖防寒的工作,而且在确保温度相对恒定的情况下,保持良好的通风,避免牛舍空气质量过差,空气受到污染等因素造成病原的传播。牛舍内要勤打扫、勤消毒,及时将舍内的各种污染物清理出去,保持圈舍的清洁和干燥,尤其是圈舍内的污水和粪便要及时清理。还要对牛舍的垫料经常进行更换,避免垫料发生霉变而导致的病原滋生。在清扫后要对圈舍进行消毒,常用的消毒液要定期进行更换,避免长期应用同一种消毒液而导致病原对消毒液出现耐药性,从而影响消毒效果。消毒时要做到彻底和全面,避免消毒不严而导致环境中病原长期存在。对进入养殖场的人员、器械、物品和车辆等均要进行严格的消毒,避免将病原带入养殖场而造成牛群的感染发病。在养殖场常用的消毒液有2%来苏儿,2%氢氧化钠,均可以将该病的病原杀死。新生犊牛应加强饲养管理,在犊牛吸食初乳前要对母牛的乳房进行消毒,并及时让犊牛吸食到初乳,以提升其自身的免疫力。同时,在养殖过程中应当尽量避免出现各种应激因素,防止犊牛出现应激反应。牛场最好采取自繁自养的原则进行饲养,减少在场外引种,尤其是要避免在疫区进行引种。即使需要引种,在引种前必须进行严格的检疫,而且在引种后运输过程中要尽量避免种牛受到应激。可以采取缩短运输距离、避免拥挤、高温、饥饿和干渴、噪音等造成的应激。同时还要防止引种时牛过度饮食。可以在饮食中添加电解质和多种维生素,还可以加入一些抗应激的药物,提升牛对应激的抵抗力。当牛运输到养殖场后,需要经过30 d以上的隔离,然后进行全面检查、免疫、消毒,确认健康无病后才可混群饲养[3]。
牛支原体病需要应用抗菌药物配合对症治疗的药物进行治疗,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在养殖场,常用的消炎药物有青、链霉素、土霉素等。将青霉素和链霉素共同使用,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青霉素的用量为4万IU/(kg体重),链霉素的用量为3.5万IU/(kg体重),将两种药物混合后进行肌肉注射,连续用药5~7 d。也可以应用土霉素进行治疗,使用剂量为25 mg/(kg体重),通过静脉注射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在治疗时如果与磺胺类药物进行配合使用,疗效更好。口服头孢菌素类药物或者泰乐菌素进行辅助治疗,能够加快病牛的痊愈速度。此外,还可以应用中药方剂对该病进行治疗。中药治疗的原则是清瘟解毒和止咳化痰,方剂中常用的药物有黄连、黄芩、黄柏、金银花、板蓝根、知母、栀子、穿心莲和大青叶等,将药物煎汁后给病牛灌服,用药3次/d,连续用药3 d后可见良好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