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病毒性肝炎的诊断与防治

2021-12-04 06:13
畜禽业 2021年11期
关键词:雏鸭肌肉注射周龄

(广西来宾市畜牧水产养殖服务中心,广西 来宾 546100)

1 概述

鸭肝炎病毒共有Ⅰ、Ⅱ和Ⅲ个血清型,并且三个血清型之间无抗原相关性,没有交叉保护和交叉中和作用。其中,鸭肝炎病毒Ⅰ型为鸭病毒性肝炎致病病原,病毒大小20~40 nm,在胞浆中呈晶格状排列的无囊膜,无血凝性的球形病毒粒子,属于小RNA病毒科。鸭肝炎病毒具有很强的抵抗力,在自然环境中可存活较长时间。能够抵抗氯仿、乙醚、胰蛋白酶和酸性条件。能够于阴凉处的湿粪中存活至少37 d,于56℃条件下存活60 min,4℃条件下存活至少2年,-20℃条件下存活至少9年。但该病毒置于2%漂白粉溶液中3 h,15℃~20℃的1%甲醛或2%氢氧化钠条件下2 h,0.2%甲醛中30 min以及温度62℃下30 min均可被灭活。该病毒不凝集禽和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但能够在9~10日龄鸡胚尿囊腔、鸭胚肝或肾原代细胞及鹅胚肾原代细胞上生长繁殖,是实验室培养鸭肝炎病毒的重要方法。

2 流行病学

2.1 传染源

鸭病毒性肝炎的主要传染源为携带病毒的雏鸭、带毒的野生水禽。感染而不发病的成年鸭也能够成为传染源。

2.2 易感动物

鸭病毒性肝炎的易感动物主要是鸭,不同品种不同年龄的鸭均可感染,尤其是5~12日龄的雏鸭最易感染,鸡、火鸡和鹅在自然条件下均不易感染。

2.3 传播途径

鸭病毒性肝炎主要通过直接接触受病鸭或带毒鸭污染的饲料、水源以及垫草等传播。另外呼吸道和消化道也能够传播该病,目前尚未发现经蛋传播的报道。

2.4 流行特点

该病主要侵害3周龄以内的雏鸭,成年鸭可感染但不发病,雏鸭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非常高。无明显的季节性流行和地方流行性,一年四季均能感染,但寒冷季节更易感染。

3 临床表现

3.1 临床症状

该病的潜伏期非常短,大约24 h,但突然发病,发病率可达100%,传染率极强,传播迅速,由于年龄不同病鸭死亡率也各不相同,雏鸭感染后,死亡率急剧上升,且发病日龄越小,死亡率越高,一般1周龄以内的病鸭死亡率可达95%,高者可达100%,而13周龄的病鸭死亡率约为50%甚至更低。根据其发病过程可分为最急性型和急性型2种。

3.1.1 最急性型

鸭病毒性肝炎的最急性型常表现为病鸭未出现任何症状却突然倒地死亡。

3.1.2 急性型

急性型的病鸭在感染2~3 d后发病死亡,可持续1周,随后发病和死亡的病鸭逐渐减少,死亡率在10%~90%。临床上病鸭常表现为精神沉郁,不愿走动,眼睛半闭,短时间内迅速出现共济失调,侧卧不起,双腿痉挛,抽搐,似游泳样;转圈,伴随后踢,头向后背,呈角弓反张等神经症状,也称“背脖病”,爪尖瘀血呈暗紫色,最后身体衰竭而死亡。部分体质强壮的雏鸭感染时,表现为发病突然,精神不振,食欲减退,但持续大约10 h即可出现特征性的神经症状,并在10 min到几小时后以角弓反张姿势迅速死亡。部分隐性感染的病鸭可正常换羽,但会出现产蛋下降的情况。少数病鸭死亡前排黄白色和绿色稀粪。

3.2 病理变化

病鸭剖检可以发现脾脏有时肿大,伴随出血点或出血癍,外观斑驳。肝脏明显肿大,质地脆弱,肝表面呈淡红色,可见多处大小不等的出血点或出血斑[1]。部分病鸭可见肾脏灰暗色,肿胀、出血,血管充血,呈暗紫色的树枝状。胆囊肿大、扩张呈长卵圆形,内充满胆汁,胆汁呈褐色、淡茶色或淡绿色胆汁。年龄较大的病鸭能发现心包炎及气囊炎的病变。部分病鸭胰腺发黄、出血。蛋鸭发病后剖检还可见卵泡萎缩、出血及变性,心脏内外膜出血,输卵管内有干酪样物质,脾脏肿大出血。除此之外,其他器官无明显的病理变化。

3.3 组织学变化

该病的主要组织学变化发生于肝脏,镜检下能够发现变性和坏死的肝细胞,大范围的淋巴细胞浸润,伴有脊髓紊乱,不同程度的出血和炎性细胞反应,呈广泛性胆管增生,脾脏出现退行性变性和坏死,脑组织脑细胞变性。

4 诊断鉴定

该病可根据发病急,传播迅速,病程短以及3周龄内雏鸭死亡率高,成年鸭不发病等流行特点;明显的神经症状和剖检发现肝脏出血、变性等典型病理变化进行初步诊断,随后可进行实验室检测对其确诊。

4.1 病毒分离

一般直接采取病鸭的血液或无菌取出病鸭的肝脏制成组织悬液,随后通过接种鸭胚或鸡胚尿囊腔,或动物接种的方法对鸭病毒性肝炎病毒进行分离。

4.2 鸡胚鉴定

将分离的病毒加入青霉素、链霉素处理后,接种于9~10日龄的SPF鸡胚中,接种5~6 d后可发现胚体特征性病变,表现为生长停滞,体表出血、水肿,尿囊液增多,呈淡绿色,表明病毒能在鸡胚中成功繁殖,为阳性[2]。

4.3 动物接种法

可使用病毒分离物对1~7日龄的易感雏鸭进行接种,若雏鸭出现典型症状,则为阳性,可确诊。

4.4 病毒的鉴定

将经由病毒分离收集到的病毒通过中和试验、血凝试验、琼脂扩散试验以及ELISA法进行进一步鉴定。

4.5 荧光抗体试验

首先,将从病鸭上采取的肝脏制作成组织切片或者直接涂片;随后,对其固定并采用抗鸭病毒性肝炎病毒的荧光抗体对其进行染色;最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切片,若出现荧光,则可判定为阳性。

5 防治措施

5.1 预防措施

5.1.1 加强饲养管理

严格隔离,加强饲养管理是预防该病的关键,尤其要加强对4周龄以内雏鸭的饲养管理。平时应注意饲料配方,饲养密度,合理分群,注意鸭舍的温度和湿度,保持良好的通风,保证环境卫生。①鸭舍应该每天定时清扫和消毒,并且要保持饲喂工具、鸭食用器具的清洁和消毒。②对来往车辆以及参观人员、饲养人员进行严格消毒及管控,防止由于用具、垫料和车辆等污染而导致疾病的传播。③引入种鸭时,要进行严格的检疫和隔离,确定无病后,才可和原有鸭群合群饲养。④对孵化、育雏、育成和育肥鸭进行严格的分开饲养,还可对4周龄以内的雏鸭实施严格的隔离饲养,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防止雏鸭因自身抵抗力降低而感染。⑤确保水源的干净卫生,严禁鸭群饮用受污染的水或露天污水。除此之外,还应减少鸭的应激反应,以及定期在鸭舍开展除虫灭鼠工作,防止由于虫害鼠害引发疾病。

5.1.2 免疫接种

免疫接种是预防和控制该病最为根本有效的方法。具体有如下几种方案:①对于母鸭,可在其开产前12周、8周和4周时,对其进行肌肉注射鸭病毒性肝炎弱毒疫苗进行免疫,可使抗体在母鸭体内保持至少7个月;还可以对其再次进行肌肉注射鸭病毒性肝炎灭活疫苗加强免疫,该方法可使母鸭在整个产蛋期内产生的后代雏鸭均带有母源抗体,并且可维持2周左右,能够有效预防疾病的发生。②对于携带母源抗体的雏鸭,可在其7~10 d时,对其进行肌肉注射鸭病毒性肝炎弱毒疫苗。③对于无母源抗体的雏鸭,可在出壳后1 d时,对其肌肉注射鸭病毒性肝炎弱毒疫苗,或者肌肉注射0.5 mL/只鸭病毒性肝炎抗血清或高免卵黄抗体,10 d后再次注射鸭病毒性肝炎弱毒疫苗加强免疫[3]。

5.2 治疗措施

鸭场一旦发生鸭病毒性肝炎,要立刻施行严格隔离,尽快施治。一般以增强机体免疫力、抗毒消炎等原则对症治疗[4]。首先,增强机体免疫力可采取在饲料中添加矿物质、VC和VE等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加强自身抵抗力、提高机体代谢水平,从而抵御疾病。另外,还可以采用肌肉注射1 mL/只高免鸭血清或高免卵黄抗体等方法增强机体免疫力,对于病情严重者可在10 d后再次免疫。其次,抗病毒、消炎可采用中草药及其方剂。比如使用茵陈、板蓝根、黄芪、大枣和甘草进行组方,对鸭病毒性肝炎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6 结语

鸭病毒性肝炎是一种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传播并造成极高死亡率,严重危害鸭群健康,引起雏鸭死亡的传染性疾病。养鸭户和各养鸭企业应从免疫接种、饲养环境、饲养管理以及药物防控等多个方面考虑,制定全方位的防治措施,降低该病对养鸭业带来的经济损失。

猜你喜欢
雏鸭肌肉注射周龄
白羽绿头鸭生长与产肉性能研究
雏鸭的饮水与开食
应用宫腔镜下输卵管插管注入MTX治疗输卵管妊娠疗效分析
金黄膏外敷缓解鼠神经生长因子注射疼痛39例
新生儿臀部肌肉注射不需要进行血液回抽的临床研究
雏鸭运输中应注意的问题
褐壳蛋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