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勐海县西定哈尼族布朗族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云南 勐海 666207)
猪蛔虫病往往是因蛔虫寄生在体内小肠所引发的一种寄生虫病,当猪场卫生脏乱、营养供应不足、猪场拥挤、缺乏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等情况时,都可能引发蛔虫病。据统计,我国养猪场的感染率为16%~82%,仔猪感染蛔虫后会形成僵猪,生长滞缓。
猪蛔虫寄生在猪体内的小肠中,成虫外观呈现为淡红色、淡黄色,属于蛔科蛔属的大型线虫。通过生物显微镜可以观察到,猪蛔虫在虫卵状态时为椭圆形,颜色为黄褐色,体型大小约为50×40 μm×90×60 μm。蛔虫在成虫且状态活跃时颜色便是粉红色,并带有淡黄色,失去生命特征时则为苍白色。成虫的外形为两头细而中间部位粗,有点类似于蚯蚓。与其他寄生虫不同,蛔虫有雌虫和雄虫之分,前者体型长度约为18~38 cm,整体较直,微端稍钝。后者的体型长度较短,只有13~24 cm,尾部朝着腹部形成钩状弯曲状态,有点类似于鱼钩。虫卵时期的蛔虫拥有四层卵膜,生命力和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都较强。可单独存活于土壤中2~5年。在实验中,对其涂抹2%浓度的福尔马林溶液也能正常生长发育;使用10%的漂白粉溶液、15%的硫酸溶液以及2%的苛性钠溶液,均无法杀死虫卵。要彻底杀死蛔虫,必须使用温度达到60℃、浓度5%的热碱水,或30%的热草木灰水。
一般情况下,猪蛔虫都存在于小肠,它们的一生会经历虫卵、幼虫和成虫3个阶段。其中雌虫会在小肠内进行产卵,虫卵会随着猪粪便被排出体外,进入到外界环境,当环境适宜时便开始生长,大约10 d后便形成第1期幼虫,然后经过15 d左右开始蜕皮,形成带有传染性的虫卵,这便是第2期幼虫。排出的蛔虫虫卵会感染猪饲料、泥土、饮水等,当健康猪只误食或沾染后便会感染蛔虫。蛔虫先到达小肠,经过2 h逐渐孵化,变为幼虫,幼虫会随着小肠壁钻入血管之中,并通过门静脉到达肝脏部位,在这里开始它们的第2次蜕皮,此时就是第3期幼虫。幼虫在体内血液的流动下,逐渐经过猪的右心房、右心室,直至肺动脉,然后到达肺泡,在这里开始第3次蜕化,成为第4期幼虫。在发育了一段时间后会离开肺泡重新到达咽部,伴随着猪进食发生的动作到达小肠进行最后的蜕化,变为成虫,这便是猪蛔虫的整个运行轨迹和发育情况,从带有传染性的虫卵变为成虫,总共耗费2个月左右。
相比较其他传染病毒来说,猪蛔虫的流行病学并不复杂,但繁殖能力、生存能力都极强,很难被彻底杀死。根据实验分析,每个雌虫的产卵量高达10万~15万粒/d,就算外界环境恶劣也能生存下去。所以,规模化养猪场、活动场所、放牧地区等,均存在大量有活性的虫卵,这些便是形成猪蛔虫的疫源地。健康猪只采食了附着有虫卵的水、饲料便会快速感染蛔虫病。除此之外,母猪的乳房也极易感染虫源,并且会传染给仔猪。
被感染的猪只不会在短时间内就表现出明显的症状。其中对于2~5月龄的仔猪感染症状最为快速,主要表现为食欲下降、体温升高、咳嗽鼻涕,在发展到严重时期时还会出现呼吸困难、呕吐、流口水、精神不振、不愿运动等情况。当虫卵完成蜕变,在猪小肠内寄生时,病猪会出现贫血、消瘦、嗜睡、拉稀、生长滞缓、皮毛杂乱等情况,甚至变为僵猪。如果寄生虫大量繁殖,会使得肠道发生堵塞,给猪带来异样的疼痛,失去进食欲望,还可使得肠道发生破裂最终死亡。虫体钻入猪的胆管之后,猪便失去了运动能力,长期卧倒,变得暴躁,最终死亡。6月龄及以上的猪只感染蛔虫病之后,会逐渐出现磨牙、生长缓慢等情况[1]。
猪蛔虫给猪只造成的损害极大,特别是内部器官,破坏了猪的免疫系统之后还会引发其他并发症。如肝脏充血、肿胀等,感染后的肝组织会形成各种大小的血点。出现肠道梗塞的病猪,能够明显观察到其小肠黏膜发生溃疡及出血症状,肠道破裂还会引起腹腔积血。病情持续时间过长的猪只存在胆囊内胆汁分泌量降低的现象。
通过了解蛔虫的发病机理及生活习性,可以从源头出发,定期对周围环境和猪只进行驱虫工作。针对蛔虫病流行区域,应当按照2次/年的标准来杀死虫卵,确保全面性。如果是2~6月龄的仔猪被感染,应当将驱虫工作安排在断奶之后,驱虫一次后间隔2个月再进行第二次驱虫,可达到较好的预防效果。如果是怀孕母猪,应当在产前的3个月进行驱虫,避免药物使用造成猪流产,也可降低体内肠道的活虫数量,减少外界感染,逐步控制养猪场的蛔虫病传染形势。
养殖人员必须重视养殖场的环境消毒、饲养管理、卫生防疫等工作,提高每只猪对病虫的抵抗性,切断感染源。要为猪只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确保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搭配的合理性。观察它们在活动中是否存在拱土、饮食污水等现象,必要时需采取人为干预。日常饲料、饮水要保持新鲜清洁,不得有猪粪污染。仔猪断奶后应当及时安排在干净整洁、已经做好消毒工作的圈舍进行饲养,防止交叉感染[2]。
猪产生的粪便、使用过的垫草都应当及时清理出场,不得滞留过长时间,以免引起发霉发臭的情况。将其集中运输到距离猪场较远的区域进行堆积发酵,有条件的也可采取挖坑沤肥的方式来杀死虫卵。
已经做好消毒工作的养殖场,在引入外地猪只时,除了做好途中的防护工作,还要进行入场检疫,先将引入猪只隔离饲养一段时间,通过粪便检查和群体免疫之后才可放入养殖场内。如果发现带有蛔虫的猪只,应当经过2次驱虫后才可并入饲养。
对于已经感染了蛔虫病的猪只,可以采取以下方法进行治疗。
1)按照10 mg/(kg体重)的标准饲喂丙硫咪唑片进行治疗。
2)使用0.5%敌百虫片,总量小于7 g,将其与饮水均匀混合后空腹饲喂,同时使用伊维菌素针剂进行治疗,采取皮下注射的方式。
3)使用多拉菌素针剂加以治疗,药用量为0.3 mg/(kg体重)。在用药3个星期之后,还需进行1次以达到巩固的目的,驱除再次蜕变发育的成虫。对于继发肺部感染、食欲下降的病猪,需要使用抗菌类药物进行连续治疗。
除了上述药物之外,还有阿苯达挫等,治疗效果也较明显。或使用烘干捣碎的花椒、乌梅,混合研磨,20 g/头,加温水冲服,1次/d,连续使用3次即可。
要促进养猪行业的稳定、健康发展,就要做好猪蛔虫病的综合防治工作,全面了解蛔虫的生理特性,做到针对治疗。在防治该病时,应当根据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目标,在初期扼杀病虫。按照地方养猪的实际需求,针对性、计划性、定期性地开展病虫防治工作。严格落实消毒流程,勤换垫草,保证每天足够的光照时间,为猪只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