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学生管理现状及建议

2021-12-04 05:21吉林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孙祺媛
亚太教育 2021年12期
关键词:奖学金教学管理辅导员

吉林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孙祺媛

一、国际学生管理现状

(一)国际学生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人员队伍建设仍不成熟

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高国际学生高等教育质量,教育部2018年制定了《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明确提出:“高等学校应当建立健全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保障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健康发展和持续改进,推进中外学生管理和服务的趋同化。”但在实际工作中,趋同化管理并未普及所有高校,很多高校在国际学生管理中,成立国际教育学院、国际处等部门作为在校国际学生的归口管理部门,学生工作部和教务处并未将国际学生纳入同中国学生一样的管理系统中。国际学生散落在各个学院进行学习,学业培养方案、课程安排、考试安排、毕业论文等教学问题需要依托国际学生所在培养单位的专业教学管理人员和任课教师,其日常管理如签证管理、档案管理、住宿管理、活动管理、各类证明的开具、日常信息筛查和流调、毕业流程及手续办理多在国际处等管理部门。但是,很多学院教学管理人员常常忽视国际学生群体的教学管理,更多时候需要国际学生辅导员主动联系协调各部门,点对点解决学生的个案问题,复杂化了国际学生的办事流程,降低了工作效率。

大部分高校国际学生管理队伍由管理人员和国际学生辅导员构成,具备基本的英语交流能力或其他语种交流能力,但跨文化交际能力、心理咨询专业能力不足,难以应对来自全球各个国家和背景的国际学生较大的语言、年龄、习俗等差异。同时,国际学生辅导员在很多高校还未被完全纳入中国学生辅导员成熟的理论培训和实践训练体系中,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培训和专业知识储备,也缺乏同行业人员的经验交流分享。更多的是以经验代替理论、以实践代替学习,大大增加了国际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试错成本,也使国际学生日常管理工作重在管理,而缺少以理论为支撑的教育引导。

(二)招生入口标准不统一,学生素质参差不齐

在国际学生招生培养中,缺少评估、准入和退出机制,培养质量良莠不齐。2000年颁布的《高等学校接受外国留学生管理规定》规定:“申请到我国高等学校学习、进修的外国公民,应当具备相应的资格并符合入学条件,有可靠的经济保证和在华事务担保人。高等学校应当对申请来华学习者进行入学资格审查、考试或考核。录取标准由学校自行确定”,这表明高校有着审核国际学生入学的自主权。中国政府奖学金、国际中国教师教学金等奖学金项目虽有国家留学基金委、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做最终审核,但高校也有审核资格和推荐权利。因此,各高校在招生门槛的设定上会出现标准不一致的问题。此外,由于国际学生招收大多只能依靠学生申请材料或基础面试,无法深入了解学生日常表现、学术能力等实际情况。由于国际学生来华留学热,出现了很多帮助申报学校的中介机构,使得很多学生的申请材料难以看到未加修饰的真实面貌,导致很多有心理问题隐患、学术能力低、纪律意识淡薄、素质较差的学生被招收进来,大大增加了学生入学后的管理成本。

(三)教学培养体系缺乏科学性,教学监督、考核体系有待完善

国际学生对中国文化、所在学校的校园文化仍存在差异感。首先,从培养方案、教学安排、教学管理到校园文化生活,很多高校趋同化管理并不深入,因此,国际学生很难通过学业生活融入校园生活、社会生活。其次,目前国际学生仍缺少丰富的校园文化体验与灵活的国情教育方式,书法、太极等课程没有系统开展到国际学生群体当中,授课方式的传统化、课程设置的非体系化使国情教育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再次,全英文授课的任课教师英语口语能力及在课程专业特点和教学方法国际化的融合上还有待提升,不少高校还缺少对全英文授课课程建设的重视度。最后,由于国际学生层次的参差不齐,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授课难度也很难平衡。

在教学监督和教学考核体系上,一方面,国际学生的教学管理由于在学校整体教学管理中占比较少,很容易被忽视或没有被纳入整体教学评价机制中。由于独立授课课程多是全英文授课,缺乏专业的可对课程质量进行监督的专家组成员,也是导致独立授课国际学生的教学监督考核效果不明显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对国际学生自身的教学监督评价制度缺失,也导致国际学生懒散成性,形成教师面对不配合教学的学生无计可施的恶性循环。

二、做好新形势下国际学生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国际学生管理制度,加强管理队伍建设

从制度上进一步优化国际学生管理团队人员配置,应从国际学生日常管理、学生活动到培养方案设计、教学安排等方面,进一步深入贯彻趋同化管理制度。根据高校实际情况,在国际学生人数较多的学院单独设置辅导员进行管理,国际学生人数较少的学院由中国学生辅导员兼职管理,使辅导员能够深入了解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同时与中国学生的日常管理保持一致性,提高工作效率,促进中外学生管理的趋同化。此外,目前多数高校还没有将教学管理人员纳入国际学生管理团队的实际工作中。为了切实有效地帮助国际学生解决课程、教学安排等实际问题,将教学管理人员纳入国际学生管理队伍中,实现中外学生教学管理趋同化,能够进一步增强国际学生校园生活的融合度,提高学业管理的效率。

国际学生辅导员作为国际学生管理工作的一线人员,应明确国际学生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即兼具同中国学生辅导员一样的学风建设、日常事务管理、道德引导、突发事件应对等职能,同时肩负着国际事务管理者的责任。国际学生辅导员作为中外文化学习交流的桥梁,以教师和管理者的双重身份成为中国在国际学生眼中的第一张名片,既要给予国际学生足够的关心关爱,又要依法依规、因地制宜、严格要求。因此,要进一步通过国际学生辅导员系统培训等方式,提高其业务能力、外语水平和跨文化能力。

(二)严格入学审核机制,提高生源质量

提高奖学金学生入学标准,推进奖学金制度改革,加强奖学金制度与高质量培养要求相关联的制度设计,改变高奖学金投入、低培养质量的困境,严把奖学金生培养质量监督关。目前,很多高校的奖学金生年度评审工作开展有待进一步完善,很多按照严格教学管理、日常管理要求无法继续获得奖学金的学生被放宽标准、降低要求,继续获得奖学金资助。高校应把奖学金年度评审作为培养质量监督的重要环节,按照学生真实表现及时处理不符合奖学金资格的学生。提升高校国际学生质量意识,以招收国际学生生源质量的高低以及培养出来的国际学生社会、学术贡献度的高低作为评判标准,形成用高质量培养吸引优质生源的良性循环。

(三)完善教学监督评价体系,提升国际学生学术融入感

建立并完善教学评价标准,囊括课程内容、学习和科研质量、国际学生满意度等指标,落实中外学生教学管理、考试与考核等方面的统一标准,将国际学生教学管理纳入全校教学管理体系。同时,严格国际学生的选拔、考核以及日常教学管理,将国际学生的教学管理权力交由在教学一线接触学生的各培养单位。各培养单位按照培养方案严格管理国际学生的学业,并提供有效帮助。

此外,2018年教育部印发的《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明确规定:“来华留学生应当熟悉中国历史、地理、社会、经济等中国国情和文化基本知识,了解中国政治制度和外交政策,理解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和公共道德观念”,根据高校实际情况,安排与中国文化等内容相关的国情教育课程,满足国际学生学习需求。通过搭建中外学生学术交流平台,创造国际学生参与各类活动的机会等各种方式,提升国际学生在学术研究上的融入感和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

猜你喜欢
奖学金教学管理辅导员
学成必有为 不忘桑梓情——写在“谈智隽奖学金”第二十七次颁奖大会后
教学管理信息化问题研究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打电子游戏是浪费时间?对那些获得电竞奖学金的人来说并不是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奖学金图解
感恩的心——20名获得康世恩专项奖学金学生的来信摘录
小学体育教学管理七要点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
数年如一日的义务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