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病理生理学多媒体教学路径探索

2021-12-04 05:21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
亚太教育 2021年12期
关键词:体温病理院校

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 吴 琳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信息化建设在国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多媒体信息化建设成为衡量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指标。这不仅是政府对高校教育的支持,更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信息化技术多媒体为平台,以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为教学理念的全新教学模式,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对不同环节要素都要进行整合优化。在我国高职教育中,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已经逐渐成为主流,尤其对于高职医学专业领域,专业课程教学与资源应用都使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

一、高职院校基础类医学课程教学现状

随着当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理念的逐渐深入发展,高职院校运用信息化的手段开展教学活动已经成为常态,一方面它是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探索,另一方面,促进了高职教育的飞速发展。病理生理学作为高职院校专业基础类课程,是理实结合的一门课程,主要探索人体疾病在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基本原因与条件,深刻揭示了疾病发生、发展及转归的规律,同时也阐明了疾病发生的本质。这门课程在基础医学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为日后疾病的防御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不过,这门课程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记忆比较困难,大量“填鸭式”的教育容易让学生失去对这门课的兴趣,让学生产生对学习的倦怠。

(一)学生学情分析

分析高职院校学生的来源可以发现,一部分学生来自中专,另一部分是高中刚毕业,因此他们的基础学习能力是存在一定差异的,但都存在物理、化学、生物学科普遍较差的问题,教师在讲解病理生理学这门课程时,许多抽象的概念学生无法理解,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存在一定困难,学生也会出现学习倦怠情况。基于学生的学情,我们需要思索如何开展这门课程的教学。

(二)教师教学现状

高职院校教师来自不同的领域,一般是应届毕业生、企业引进的高级教师,他们大多教学经验不是很丰富,而某些有经验的教师却因为年龄关系并不是很擅长信息化的教学手段,这就使得高职院校基础类医学课程教学信息化建设跟不上。高职院校的年轻教师学东西快,接受信息化教学模式是非常容易的,但是年轻教师缺乏授课的经验,因此我们需要衡量如何将信息化建设更好地与当前教师的现状相结合,促进信息化建设的有效开展。

(三)教学内容现状

基础类医学课程整体来讲,课程内容更加侧重于概念与机制讲解,如果从教学内容层面看,病理生理学这样的课程包括了大量临床病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善用生物、解剖等基础理科内容作为基础。但是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采用“填鸭式”的教法往往导致学生陷入厌恶学习的境地。因此,我们需要从高职生学情出发,将信息化多媒体手段融入课程教学中,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索新知识,从而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优秀的临床操作技能,以将理论知识合理地运用到实践操作中。

二、高职院校病理生理学课程信息化教学的路径

高职院校的病理生理学这门课程是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医学课程,在整个高职院校医学课程中十分重要。这门课程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疾病发生的本质,进而帮助学生理解疾病发生的机制,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病理生理学课程中,发热作为基本病理过程,在很多疾病中会出现,因此我们在讲解发热这一章节时,需要让学生理解发热这一基本病理过程。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曾经发热过,教师要帮助学生理解体温调定点这一重要的概念,区分发热与过热的区别。发热是由致病菌引起的,在发热的过程中会引起体温调定点的升高,不单单是表现为体温的升高,更重要的是体温调定点的升高带来体温的三期变化。通过讲解发热的机制,进行课堂信息化教学的设计,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发热的机制。

(一)根据教学目标分层教学

以发热的模块为例,本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发热与过热的区别以及临床上发热经过的时相。在临床讲授方面,学生需要重点理解何为体温调定点,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处理发热的病人,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来进行梳理、明确知识。

(二)综合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

在明确教学目标后,我们需要思考如何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如何将知识合理地传授给学生。在明确三大目标后,我们从学生的学情出发,高职生对新事物比较感兴趣,尤其是数字化的教学手段,因此我们尝试使用微课、SPOC等线上教学模式,大量使用视频、动画、音频等信息化手段,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学生自主探索知识,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模式大大增强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对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非常有帮助。

(三)综合开展多媒体信息化教学方案设计

综上分析,教师在进行病理生理学重难点内容讲解时,需要将教学过程分为课前预习阶段、课中实施阶段、课堂讨论阶段、课后分析巩固拓展阶段,这四个阶段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的。在每个阶段进行的过程中,我们试着将信息化手段融入其中,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1.课前预习设计。在课前预习设计阶段利用“钉钉”平台发布课件视频,同学们通过观看视频了解人体感冒发热的原因,在视频观看过程中思考发热的机制,这也是预习过程中需要重点掌握的。通过这个课前平台,学生与教师之间加强互动,观看视频,学生更加了解体温变化与体温调定点之间的关联。

2.课中项目式教学。教师讲解病理生理学发热这一章节时,围绕发热机制建立平台,通过PPT的讲解,完美展现体温变化的三个时期,即体温上升期、体温恒定期、体温下降期,将原本枯燥的医学知识转变为学生喜闻乐见的生动直观形象,成功解决了发热机制难以理解的问题。课中采用项目教学法将课程内容进行模块分析,按照人体的九大系统将疾病进行项目化的分类,教师根据任务书安排学生进行项目化的设计。教授知识的过程中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中的视频和音频,将知识难点通过信息化的手段进行分解梳理,增加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提升了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课后教学重难点的巩固。课后教学巩固是教学的重点,是为了保证教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课后知识的拓展是对课堂内容的深化,学生可利用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对课后的教学重点进行巩固学习和拓展学习,增加知识。

(四)优化课程实施的教学评价体系

有效实施课程信息化建设评价体系,基于学生学前、学中、学后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价。在评价过程中,评价的核心内容是关注学生学到了怎样的知识,对这些知识的有效运用能力,是否能将所学的知识合理地运用到实践中。因此,教师在对教学进行评价时,需要在教学的每一个阶段进行教学评价,建立全过程动态评价体系。比如在课前阶段,学生是否愿意学习新知识,是否对教师发布的导学案感兴趣,是否愿意主动学习新知识,学生可用信息化平台查阅自己的学习成果。在课中,学生可以通过导学案的学习,将课程重点和难点进行梳理分析,通过课后平台上的作业进行评估,在评价过程中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让学生自主对未来学习有所规划。

在高职医学专业教学领域中,信息化建设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突破,这项改革使得学生能够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学习,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种灵活的教学模式具有开放性、共享性的特点,能使学生在轻松学习知识的同时自身能力有所提高。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信息化技术会发展得更加人性化,更加契合高职院校医学教育的发展,促进教育现代化的发展。

猜你喜欢
体温病理院校
体温低或许寿命长
病理诊断是精准诊断和治疗的“定海神针”
开展临床病理“一对一”教学培养独立行医的病理医生
体温小问题,引出大学问
体温值为何有时会忽然升高?
老年人的体温相对较低
不一致性淋巴瘤1例及病理分析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