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忠,周 宇
(新疆师范大学,乌鲁木齐 830017)
语言(语文)现代化就是要使语言及其文字不断适应现代化生活的需要,它是国家、民族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基础〔1〕。现代民族从过去一路走来,发展有快慢,程度有高低,但是无一例外要面对现代化的问题。语言现代化是中华民族融合并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过程中的大事,这一事业取得的成就和发展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语言相通是人与人相通的重要环节。语言不通就难以沟通,不沟通就难以达成理解,就难以形成认同。”〔2〕语言现代化能够有效促进语言沟通,从而促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
在中华民族融合和共同体形成的过程中,汉字形体的统一及其书写规范的确立首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古代中国构建国家认同,是以中华通用的汉字文化为依托的”,“通用汉字共同体成员的成长过程,也是其逐渐形成古代中国国家认同的过程”〔3〕,这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此后两千年,这个共同体基本保持着稳定的状态。其中共同的语言文字基础,发挥了“压舱石”的作用。
清朝末年,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敲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内部腐朽落后和外部列强侵略的双重压力,促进了中华民族思想的产生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逐步觉醒。同时在双重压力的刺激下,中国语言现代化的大幕也徐徐拉开。“由于社会变革意识的萌发和现代科学文化的启迪,改革不尚实用的语文的企求也就应运而生了”〔4〕。可以说,中国语言现代化是伴随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成长发展的历程进行的。但是,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的语言现代化才真正由民间自觉行为和局部性质的国家行为变成有组织、有策略、集中且高效的国家行动。其中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影响最大的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确立和法律化,以及《汉语拼音方案》的制订和推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第三条规定:“国家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5〕4。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确立和法律化是近代以来中国语言现代化事业的重要成果,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基石。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代表中国这样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内部的团结、进步和发展,它是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共同创造、代代传承和不断发展积淀而成的文化结晶,具有代表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象征意义。它又被应用在教育、司法、行政、文化、科技、传媒等几乎所有社会领域,是使用人数最多、范围最广、功能最强的语言,充分发挥了民族交流和精神凝聚的作用〔6〕。同时具备了强大使用功能和象征意义的国家通用语,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不断发展和壮大的重要基础。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事关中国的国家核心利益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这应该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下各民族成员的共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十八条规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以《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拼写和注音工具。《汉语拼音方案》是中国人名、地名和中文文献罗马字母拼写法的统一规范,并用于汉字不便或不能使用的领域。”〔5〕7汉语拼音的创制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从“直音”“反切”,到近现代的注音字母、拉丁新文字运动,人们一直在总结、改进,直到产生《汉语拼音方案》。汉语拼音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不仅在消除文盲、推广普通话的工作中立下丰功伟绩,而且得到国际公认,成为助力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桥梁〔7〕。
以新疆南疆地区维吾尔族教师的汉语拼音掌握情况为例,根据张全生和张世渊的调查:汉语拼音使用情况方面,91.1%的被调查者能够识读、使用汉语拼音,81.2%的被调查者使用汉语拼音在计算机、手机等电子产品上打字〔8〕。可见,南疆维吾尔族教师拼音掌握度较高,汉语拼音在国家通用语言培训方面的实用价值进一步可挖掘的空间很大。调查表明,大多数南疆维吾尔族教师认同国家通用语言的影响和地位,语言态度总体良好。在广大的南疆农村地区,少数民族人口占绝大多数,但少数民族国家通用语言的普及率不足。语言不通导致信息渠道不畅,劳动力附加值不高,眼界狭窄,竞争能力低下。更重要的是,政策宣传不能有效传达,观念落后,自信自强的内生动力不足。要在这些地方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汉语拼音这个得力助手大有用武之地。
国家已经把普及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升为新时代国家发展和民族团结的战略,这应是汉语拼音发挥威力的最好时机。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从一个自在的民族,变成了一个自觉、自强、自新的民族,变成了一个团结、统一、强大的民族,拥有了全新的意义,成为中国各民族的普遍认同和根本归属”〔9〕。中国语言现代化事业也进入了全民族动员的时期。正如吴玉章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谈及中国语言现代化的先声——文字改革时所说:“尽管我们前辈的文字改革工作者曾经做过长时期的努力,并且有过卓越的贡献,但是在那个时代,要有领导、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中国文字改革问题,到底是不可能的。这只有在今天,当全国人民已经团结、组织起来,在人民掌握政权、国家完成统一的时候,才会有这样的可能。”〔10〕在一个近代以来长期积贫积弱,文盲率居高不下的国家逐步实现语言现代化事业的飞跃,只有中国共产党做到了。可以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语言现代化事业的中流砥柱。
中国共产党能够成为中华民族语言现代化事业的中流砥柱,这和中国共产党自身的性质密切相关。
1.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先锋力量
《中国共产党章程》总纲中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11〕由此可知,中国共产党是属于整个中华民族的政党,它代表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也因为它的政党性质,中国共产党成了领导和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中坚力量。中国共产党通过一系列的政党理念、方针和政策以及具体的执政措施,推进了富含历史文化、政治建构和精神命运等多重属性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12〕,以此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国共产党的党员来源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各民族成员。一直以来,中国共产党都十分重视各民族党员干部尤其是少数民族党员干部的培养和选拔任用,这在民族自治地方尤为突出。此外,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和理念指向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全体成员。早在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色政权就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意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建立和健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着力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共同团结奋斗,构建起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这种政策、措施和理念,反映出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全国性的政党,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政党。
2.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华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历史和现实表明,一个政党的力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自觉的程度;一个民族的觉醒和复兴,首先是文化上的觉醒和复兴。可以说,是否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不仅关系到文化自身的振兴和繁荣,而且决定着一个民族、一个政党的前途命运〔13〕。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政党。在100年的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总是能用思想文化上的觉醒和觉悟引领社会前进方向、凝聚全民族的奋斗力量,推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语言现代化是伴随着现代化进程而进行的。如果说现代化是世界发展的总趋势,语言现代化就是世界语言发展的总趋势,是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共产党就是中国语言现代化坚定的支持者和探索者。五四白话文运动中就有陈独秀、李大钊、成仿吾等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奔走呼号的身影。1928年,为了尽快解决苏联远东地区十万中国文盲工人的书写问题,瞿秋白、吴玉章、林伯渠等中国共产党人开始了创造拉丁化新文字的工作,1931年9月26日在苏联海参崴召开了中国新文字第一次代表大会,会议通过了《中国拉丁化新文字的原则和规则》(以下简称《规则》),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北方话拉丁化新文字,简称“北拉”。《规则》中就提到“要采取合于现代科学要求的文字”“要注重国际化的意义”。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始终站在时代潮头,“自觉而理性地引导中国先进文化的进步轨迹,从而理所当然地成为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代表”〔14〕。
3.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中华民族的语言现代化不是片面的精英文化,相反,它是广泛而且深刻融入人民群众中的文化行动。1931年11月,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执行委员会决议就指出:“作品的文字组织,必须简明易解,必须用工人农民所听得懂以及他们接近的语言文字,在必要时容许使用方言。因此作家必须竭力排除知识分子式的句法,而去研究工农大众言语的表现法。”〔15〕531940年1月,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指出:“文字必须在一定条件下加以改革,言语必须接近民众,须知民众就是革命文化的无限源泉。”中国共产党人是这样号召的,也是这样扎扎实实实践的,有号召力,更有执行力;以人民群众为基础的强大执行力又反作用于号召力,使得中国共产党具有超越其他政党的强大凝聚力和公信力。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华民族语言现代化事业取得举世瞩目成绩的根本原因。
近代以来,没有哪个政党像中国共产党这样,有理想、有能力挑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担。语言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千秋大业,一百多年来无数仁人志士为此贡献智慧、前仆后继,中国共产党成功地继承了前人的优秀成果,并凭借强大的号召力、公信力和执行力把中华民族语言现代化事业推向高潮。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华民族语言现代化事业取得的实绩,有几点是不能忽视的。
1.语言现代化真正成为国家规划和群众参与的全民文化运动
新中国建立伊始,党和国家就高度重视语言文字工作。一批热爱语文工作、具有深厚学养的语言文字学家积极投身到新中国的语文建设中来〔15〕114。他们筹划在新的政治环境下恢复一度沉寂的文字改革事业。清末以来,中国的文字改革一直在小范围内进行,而且收效有限。全国范围内对文字改革的迫切需求,加上一批具有先进思想和深厚学养的专家学者参与研究,刚刚取得执政地位的中国共产党又拥有空前的凝聚力和执行力,多种因素综合促成了中华民族语言现代化事业的实质性进展和飞跃。这种飞跃的标志就是确立了当时突出文字问题命名的“文字改革”,包括三大任务: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制订并推行《汉语拼音方案》。
1949年10月10日,此前由吴玉章、黎锦熙、罗常培等人筹划,后由毛泽东指示设立的中国文字改革协会在北京成立。协会成立不到半年,就编成了《苗语拉丁化学习草案(黔东区)农民识字课本》,并出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政治组织机构新文字字母、俄文字母拼音略号》。1952年2月5日,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成立,代替原来的中国文字改革协会,继续研究制订汉语拼音文字方案。1953年10月1日,党内又设立了中央文字问题委员会,用来协调党内对文字改革的不同意见,研讨文字改革工作上的重大原则和实行步骤。执政党内部设立语言文字专门问题的机构,这在中国语言现代化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表明语言现代化事业开始和强有力的国家意志相结合了。
1954年12月23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简称“文改会”)宣告成立。正如主任吴玉章在成立会上的讲话所说:“过去基本上是研究机构,现在就不同了,不能仅仅做研究工作,而应该走到人民中间去,走到生活中间去,根据政府的政策,采取切实可行的步骤来推行各项文字改革的具体工作,把中国文字改革运动向前推进一步。”〔16〕新中国文字改革的步骤,经过近6年的讨论基本明确,即首先简化汉字,同时进行拼音化的准备工作。准备工作主要有两项,一是推广普通话,一是制订汉语拼音方案。到1958年1月10日,周恩来总理在《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这一报告中归纳文字改革的三项任务为: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制订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
文改会的成立宣言和文字改革三大任务的确立表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语言现代化事业才真正实现了和群众运动的结合,成为整个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事业,这是以往历次运动不能比拟的,也是中国语言现代化事业取得实质性进展的荡荡王道。
2.团结一切力量、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进语言规范化和提高语言效率
《学习》杂志1950年第2卷第5期发表了吕叔湘写的《读报札记》,文章指出了《人民日报》发表的有关救济上海失业工人的4个文件中存在的语言文字问题,并提出了修改方法。当年5月21日《人民日报》即发表短评《请大家注意文法》积极回应,号召大家消灭语法错误。此后,中共中央又发出了《关于纠正电报、报告、指示、决定等文字缺点的指示》,《人民日报》发表了《正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的重要社论,并连载吕叔湘、朱德熙的《语法修辞讲话》。这一系列的评论、指示和社论旗帜鲜明地反映了党中央对语言现代化事业特别是语文规范化的积极态度,引发了全国学习语法、自觉规范语言行为的高潮。
关于《语法修辞讲话》,龚千炎在《中国语法学史稿》一书里说:“《语法修辞讲话》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它既有学术性,又有群众性。它文笔流畅,语言活泼,内容丰富,不少群众因它而学得了语法修辞知识,也有一些青年因它而诱发兴趣,走上了研究语言学的道路。《讲话》培养了整整一代人,在中国语法学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17〕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专家心中装着普通群众,传播科学的语言理论知识,与之呼应,普通群众也热情学习科学的语言理论知识,共同形成了良好的互动氛围。这种情形在旧中国是难以想象的。
3.以《汉语拼音方案》为基础帮助少数民族创造和改革文字
中国共产党不仅解决汉语问题,而且时刻关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少数民族语言问题。面对一些少数民族语言没有文字或者原有文字不方便的情况,就陆续给他们创造或改造文字。
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大家庭中,有本族文字的民族有23个,使用现行文字31种〔15〕332。新中国成立以后,许多少数民族向国家提出创制和改革本民族文字的要求。根据国务院全体会议第六十三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少数民族文字方案设计字母的几项原则》的规定,少数民族创造文字应该以拉丁字母为基础;原有文字进行改革、采用新的字母系统的时候,也应该尽可能以拉丁字母为基础;在字母的读音和用法上应该尽量跟《汉语拼音方案》取得一致。
依据以上的原则,在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的帮助和指导下,经过许多少数民族语文工作者的努力,到1958年为止,我国已经为壮、苗、彝、侗、布依、黎、哈尼、傈僳、纳西、佤等10个民族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帮助景颇族和拉祜族设计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文字改革方案。
值得一提的是为新疆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拟定的拉丁新文字方案。在新疆,为维吾尔、哈萨克这两个人口占优势的民族设计并推行拉丁新文字方案的过程,充分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大局意识、科学精神和人民情怀。1958年2月,《汉语拼音方案》由第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批准施行,1959年12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委员会就通过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维吾尔、哈萨克新文字方案》。从1960年开始,乌鲁木齐、喀什、伊宁等城市的中小学就开始新文字的试验教学,在部分企业和农村开展新文字试验推行工作,一边试行一边征求意见,协商修订。到1964年10月23日,新文字方案修订稿得到了国务院的批准,并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委员会于1965年1月1日公布推行。这是一个集合了团结精神、科学指引和群众智慧的过程,绝不是仓促行事。后来的事实证明,尽管1982年自治区五届人大十七次会议决议恢复使用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老文字,但是拉丁字母在维、哈两个民族中仍有广泛的基础。
随着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快速普及和提高,网络信息化对语言文字现代化的要求快速增长,拉丁字母的作用更是突显。据李遐、杨帆的调查:在网络聊天和论坛等环境中,便捷性与即时性是首选,维吾尔族使用本民族语时大多用拉丁字母为基础的维吾尔文书写形式,其中小写形式居多〔18〕,特别在学生群体中这种用法约定俗成、广泛流行〔19〕。根据张黎对维吾尔族大学生微信文本用字的调查,全部使用拉丁字母记录维吾尔语的条数就占了调查总数的89.83%〔20〕。这个高比例很明显反映了少数民族的民意。
调查结果和多年的少数民族语文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少数民族依靠汉语拼音学习汉语,比直接学习汉字效果要好;掌握了拉丁新文字后,可以很快学会汉语拼音,进而提高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效率。这些民族拉丁新文字的创制和改革也有利于汉族人民学习少数民族的语言,增强各民族间的互联互通,更好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回顾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和中国语言现代化百年历程,尤其是上述语言现代化在中华民族融合中取得的重要实绩。我们可以总结出很多宝贵的经验,简单来说有以下几点。
1.要有世界眼光
周有光说:“要用世界的眼光来看待中国,不要用中国的眼光来看世界。”“中国古代的语言学者受时代的限制,以中国为中心,对中国以外的世界不甚了了。到了近代这种局限严重束缚了国人的眼界,使中国在与外国打交道时吃了大亏。”〔21〕以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瞿秋白、吴玉章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高举民主和科学的旗帜,以世界眼光结合中国实际,开辟了争取中华民族自由独立的新途径。在制订《汉语拼音方案》的过程中,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选择拉丁字母作为拼音方案的最终形式,今天看来是真正的高瞻远瞩。现在拼音输入已经成为人和计算机、手机等电子终端互动的主流汉语输入方式,汉语拼音也作为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被世界各国广泛接受。可见,不论什么时候都不能放弃世界眼光,从世界看中国,便于发现规律、把握规律。
2.尊重语言科学
中国共产党就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民主与科学”精神的浸润下建立并且成长起来的,因而有尊重科学的传统。这一传统在《汉字简化方案》和《汉语拼音方案》的制订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以《汉字简化方案》为例,1955年7月成立的汉字简化方案审定委员会,吸收了汉字研究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让他们能对汉字改革的方针、步骤和专业方面的种种理论问题出谋献策。一些部门和学术团体还组织过多次汉字学术讨论会,讨论包括汉字规范化在内的学术问题〔22〕。由于发挥了专家学者的作用,汉字规范化就能始终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从而避免出现大的失误。
3.坚持群众路线
党的群众路线可以概括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中国共产党不仅善于听取群众意见,向群众虚心学习,而且善于运用科学理论引导群众、团结群众。20世纪50年代,无论是编制《汉字简化方案(草案)》还是制订《汉语拼音方案(草案)》,中国共产党都鼓励文改会等相关部门向广大干部、知识分子和其他群众反复征求意见,反映了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另一方面,党和政府还团结了一大批来自各领域热爱、关心和支持语言文字工作的积极分子,他们的积极参与是语言现代化不断取得新成绩的一个重要原因。
4.坚持务实作风
1985年,随着语言文字工作范围的扩大以及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对语言文字政策的新调整和新定位,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改名为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中国共产党清醒地认识到,当时语言文字工作范围已经从进行文字改革扩大到促进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和标准化。进入21世纪以来,从中央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到党的十九大,“中华民族共同体”等理念逐步完善并写入党章和宪法,这是从新时代党章国法高度,肯定和认可了中华民族这一上位概念。这已经成为当前与今后国家制定民族政策、管理民族事务和处理民族问题的最新治国理念〔23〕。相应地,《国家语委“十三五”科研规划》就提出:今后若干年内,“加快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将是党和政府实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基本普及这一最重要语言规划目标的重点工作和攻坚工程。正是在中国共产党务实作风的引领下,语言文字工作成为服务国家大战略的重要抓手。
改革开放以后,党和国家就一直致力于语言文字相关法律制度的建设。2000年10月31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并于2001年1月1日起施行。这是中华民族语言现代化事业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标志着一百多年来中国语言现代化的成果有了法律保障,是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理念在语言文字工作上的体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颁行以后,围绕这部国家语言文字专项法律,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及各相关部门相继制定地方和部门通用语言文字法规或实施条例,我国《教育法》《义务教育法》等教育领域和广播电视、广告、地名等领域的法规、规章中也对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汉语拼音方案》做出了明确规定,初步形成了国家语言文字法律体系。2016年8月,《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进一步提出了语言文字事业“服务国家发展”及“向现代治理转型”新的时代要求,语言文字法治建设现状与国家治理现代化要求之间的矛盾愈加凸显,提升依法治语的能力成为重要的课题。这是未来的大方向,而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推进法治化进程的关键所在。
高度的信息化是现代社会的显著标志,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语言现代化事业的必由之路。语言的信息化离不开语言的规范化、标准化。“我们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网信工作快速发展,云计算、大数据、智能化等新技术不断涌现,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水平的提升,在推进我国语言文字信息化建设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24〕。正是中国共产党推动了包括各少数民族在内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语言规范化、标准化的伟大历史进程。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为了实现规范化、标准化助力信息化发展的目标,党调整和健全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语言文字工作机构,健全了语言文字工作议事协调机制,建立了强有力的组织和制度保障。到21世纪初,语言文字工作领域初步形成“行政推动、部门协同、专家支持、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25〕。2020年10月13日,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在全国语言文字会议上的讲话强调:“要推进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加强信息时代语言规范和技术支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战略高度,顺应时代潮流,为新时代中华民族的语言信息化事业提供了行动指南。
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站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和中国语言现代化百年这个历史节点上回顾过去,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的语言现代化事业由小范围运动扩展为整个中华民族的运动。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断开创中华民族语言现代化事业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