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枫溪学校 黄丽辉
中学物理教师需要根据当前的教育状况,优化和完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方法,构建高效的中学物理课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物理源于生活,并在生活中得到运用。”在教学活动中,物理教师应引导学生将物理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总结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促进其发散思维,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以使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取得进步。
新的沪科版教材介绍了我国科学技术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生动地教育学生要热爱党、历史和社会主义。通过介绍科学技术史和科学家史,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努力学习来实现其理想,并通过科学家的奉献精神介绍提高他们的思想和道德素质。文化和科学素养的基础是科学和文化知识,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过程中会不断提高其科学素养。没有科学和文化知识的人就没有科学素质。沪科版教科书根据大纲的要求注重基础知识,使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为了学习文化和科学知识,沪科版教科书首先侧重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适应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心理特征。
例如,在教学“物理学研究什么?”时,可以演示向上扔花球,降落后,教师问:“你看到什么现象?球的上移速度变慢了,为什么它变慢了?它很快向下落,并且越来越快,这是为什么?”拿一把扇子,对着同学们扇一扇,问问他们:“你们感觉如何?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可以从镜子里面看到自己,为什么看到的景象与自己相同?放置在磁铁上的铜棒会通电,为什么铜棒会移动呢?”学生可能暂时无法回答这些问题,但这些根据生活中的情境提出的物理问题,能让他们感到熟悉和有趣。此时导入环节结束,紧接着就是引入四个现象,即物理学中研究的力、热、光和电。沪科版教科书还创造了许多“问题情景”,并提出了一系列深思熟虑的问题。例如温度计一节中,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温度计如何判断冷热?如何确定温度刻度?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这一系列问题能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沪科版教科书的演示中,我们发现物理教育接近生活,并且形象化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强调科学探究,同时重视研究方法的指导,要求学生在科学探究和物理知识学习的过程中逐步拓宽视野,认识到科学探究方法的真正含义。中学物理常用的研究方法有控制变量法、模型建立法、等效法、推导法、分类法、变换法、类比法、猜想法等,在实验教学中要注重结合实验来指导学生了解这些常见的研究方法。
例如,在“与滑动摩擦有关的因素的研究”“液体的内部压力的研究”“物体的吸热与物质的种类、质量和温度之间的关系的研究”“研究影响阻力的因素”等实验中对“控制变量法”的应用;“平面镜成像探究”“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串联和并联电阻的探究”等实验中对“等效替代法”的应用。学生在特定的实验过程中理解并应用这些物理研究方法,可以提高实验研究技能以及分析和解决社会实践活动问题的能力。
“从生活到物理学,从物理学到社会”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因此,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强调将学生公认的物理学和科学研究知识与社会实践和应用相结合。物理教师需要开发足够的实验课程资源,以帮助学生认识到物理在我们周围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存在,并且将学习到的物理知识转化为可以应用到生活中的实用知识。
例如,在学习连接器的应用时,我们鼓励学生参观学校锅炉的“水位计”、建筑工地的“水平管”等;在学习电路的连接时,学生可以使用木板、图钉、回形针制作开关和小型灯座,使用电池盒等;在学习电路组件时,让学生从家用电器中收集各种电阻器、开关等;观察结构、型号和工作原理,制作亮度可调的台灯;在学习杠杆原理后,教学生利用周围的材料自制杆秤等。教师应重视物理课本上的“小实验”“练习活动”“交流与讨论”,并根据当地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面向生活的元素在优化课堂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克服传统教学与现实生活分开的缺点。它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物理实验知识的理解,同时可以有效地让学生认识到物理学的魅力,使学生真正认识到物理知识与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在学习物理时,许多学生对周围的物理现象感到好奇,教师可以激发这种好奇心,并将其变成对知识的强烈渴望,以引导学生探索物理学的奥秘。
例如,在沪科版初中物理分子教学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回忆:做饭时,为什么人们很快就会知道菜的味道?为什么可以根据口味判断这道菜是什么?为什么新鲜烤制的菜肴味道更浓呢?教师对这些生活情况的介绍可以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并进入“看不见的运动”的物理教学中来。这样,当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时,可以更容易地理解分子扩散现象,探索扩散的原因和规律,从而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能够将学到的知识进行实际应用,才算是真正掌握了知识。实际上,如果使用适当的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物理方法是指解决物理学习活动中的物理问题的方法,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会解决物理问题可以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对物理过程的分析和对解决问题思想的解释,使学生能够在自己的脑海中建构该物理模型,以便理解和应用到生活实践过程中去。在实践教育中,教师应介绍常用的假设、实验、推论和估计方法,以及时解决物理问题,消除学生的方法障碍,并使学生掌握物理方法而不再惧怕物理问题。
例如,在教学“力的平衡”知识点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独立探索,分组学习并通过应用物理定律解决问题。在探索两个力的平衡条件时,使用推车(或硬纸板)进行实验并收集数据。观察和比较表明,作用在同一物体上是保持二力平衡的条件之一。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容易受到摩擦阻力和拉力的干扰,他们对两种力平衡的判断是不准确的。因此,教师应强调同质性、等效性、逆向性和共线性,以防止学生的深度学习流于形式。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分析平衡与互动之间的差异,并减少综合练习中的方法错误。
在中学物理课程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培养创新思维,激发潜能,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与通常的习惯性思维相反的教学思想,并从完全相反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这种逆向思维的教学思想可以有效地打破常规,提高学生面对物理问题的思维创造力,从而提高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在实际的中学物理课程教学中,教师敢于打破传统思维的束缚,帮助学生发掘和探索相反的方向,并结合使用物理学历史资料,可以极大地丰富物理教学,引起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物理学史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并培养学生的科学学习和研究态度。此外,训练时多思考侧向思维。在初中物理教育中,教师可以根据中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出最佳的旁敲侧击的方法,从新的角度探索问题。应要求学生从侧面不同角度进行考虑,这样可以有效地打破当前的学习模式,并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的新要求丰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还应该提倡多向思维,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考虑问题的多个方面,不断扩大学生的思维广度。
简而言之,学生在现实世界中的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大脑和实践技能,使学生真正认识到物理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提升物理学习效果和实际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