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教务处 吕振铭
曾任清华大学校长的梅贻琦认为:“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而香港科技大学创校校长吴家玮认为:“一流的人,带来一流的人才;二流的人,带来三流的人才;三流的人,带来的人上不了流。”不言而喻,拥有一流的师资队伍是建成一流大学的关键。当前,我国正如火如荼进行建设的“双一流”大学,无论在师资力量、人事制度还是人文环境上都存在一定差距。因此,本文分析了香港科技大学的师资队伍建设经验,希望能为“双一流”大学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一定的启示。
以“亚洲MIT”为定位的香港科技大学,从初创期就具有国际化视野,其原校董会主席钟士元明确提出“科大的发展目标是成为世界一流的学府,不独为香港,更为中国、亚太地区——以至全世界做出贡献”。香港科技大学前学术副校长孔宪铎亦提出:“任何一所好的大学,一定要着眼世界,才能学无止境,学无国境,才能与世界知名的大学相竞争,而达到在世界平台上与他们平起、平坐、平行、平立,只有着眼世界,才不会变成井底之蛙,才不会拘于区域。”因而,在办学理念和发展路径的选择上,香港科技大学一直是以国际化为导向,着眼世界,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则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师资国际化。香港科技大学教员来自全球各个国家/地区,从校长到教师,香港科技大学的人员队伍都是一些留学归国人才以及外籍高层次人才,百分之百拥有博士学位,大部分来自全球顶尖高校。在人才招募上,香港科技大学在欧美发达国家设立国际性教师招聘处,为获取最前沿的人才主动出击。在创校初期,学校的领导层更主动出手,遍访英才及三顾茅庐。可见,香港科技大学始终着眼国际,希冀网罗全球英才。孔宪铎在谈及香港科技大学创办经验时说:“世界一流大学,是因为有世界一流的人才。只要人才一流,他才不管你是男人、女人、黑人、白人、东方人、西方人。”这也印证了香港科技大学的国际化视野及兼容并蓄,唯人才是求的观念。
二是环境国际化。由于香港科技大学创校初期的行政和教学人员,80%以上是从美、加礼聘回来的,所以在行政组织、管理操作、教学方法、考试制度以及学生生活方面,都采用美洲运作方式。另外,当时香港的其他大学大部分采用英国的制度,因而每个系的正教授少之又少。但是香港科技大学倾向于美国的制度,在美国的大学里一般有2/3以上的正教授和副教授,其余的是助理教授。
香港科技大学拥有一套严格、规范、透明的人事制度,孔宪铎称其为“游戏规则”,诸如《人事政策与规章》《教员手册》《教学手册》等,所有的制度和规则都详尽地形成了文本。其中,《教员手册》从科大的定位、宗旨、组织结构入手,对人员任用、续约、晋升、学术研究、学生事务、学术诚信等各个方面都做出了详尽规定。
香港科技大学在聘任制度方面,要求新的博士毕业生或年轻教师来到香港科技大学必须先担任助理教授,签三年合同,三年考核合格后,方可再续签三年合同。假若六年期满,助理教授没有达到要求,则必须在一年内离开香港科技大学,六年考核合格者,才决定是否授予永久职。
香港科技大学的晋升制度可概括为“三级一界”,“三级”指的是形成系、院、校三级学术评审委员会,其成员均由各级教授组成;“一界”指的是外界评审团,其成员由校外七位以上在国际上相关领域内公认的专家学者组成。因而,一名助理教授要想晋升为副教授及获得永久职,必须通过“三级一界”的评审。在外界评审环节上,系级评审委员会将附上被审评者的自我评价、过去研究的总结报告、某个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和贡献等,让每一位外界评审委员据此反馈一封评审信。
香港科技大学在教师评价方面,要求评价科研、教学、服务三方面内容。在科研评价上,采取同行评议,即看论文著作、经费的多少和来源,估量当事人科研成果的多少和影响大小;在教学评价上,采取学生在每门课授完时评分的方式,如果不到50分,就会收到警告信,系主任就必须处理,另外还要结合其他同事对当事人的意见和评价;在服务评价上,则因大家能够对当事人是否努力、是否热心、是否投机取巧有目共睹而直截了当。
香港科技大学凭借着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香港经济的腾飞、香港政府和赛马会的大力支持及香港独具特色的地理位置和文化环境,成功地吸引了众多世界一流学者前来任教,但是要保证这些一流人才能够很好地留在香港科技大学,就有赖于香港科技大学“以人为本”的人文环境。正如孔宪铎所言:“Recruit the best people and keep them happy.”延聘一流人才只成功了一半,另一半是要使他们快乐,能够给予一流人才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对于留住人才起着重要作用。香港科技大学副校长黄玉山认为,吸引人才留下的,首先是理想,但更重要的是好的制度,学者看中的不仅仅是好的生活环境,更重要的是好的工作环境。什么是好的工作环境?香港科技大学工学院副院长吴宏伟认为,一个人尽其才、客观公正的环境就是好的工作环境。而香港科技大学正为这些一流学者提供了这样一种理想的环境,既包括政府的极少干预、法律的充分保障、办学自主、学术活跃、制度透明公正等,还制定了一系列奖励、带薪休假和优惠政策等。
高校既要做到师资来源的国际化,更要做到制度环境的国际化。虽然不要求清一色的国外留学生和外籍人士任教,但是极大地提高师资队伍的国际化程度是迫切的,一方面能使师资队伍学缘结构多样化,避免了学术近亲繁殖;另一方面有助于不同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的学者进行思想碰撞,也为学校采取英文教学以及更好地接触最前沿的学术发展提供了便利。在如何吸引国际化人才前来任教的问题上,香港科技大学的经验是首先有明确的定位,给予国际性人才清晰的认识,主动出击。而作为在外留学的人才,必然对祖国怀有一份感情,这为留学人才归国任教提供了情感契机,也为我国“双一流”大学建设提供了借鉴经验。
相较于目前大多高校较为僵化的人事制度,香港科技大学拥有严格、公正、透明的人事制度,将所有教师人员的聘任、晋升、续约以及评审程序均通过详尽的文本公示出来,所有的人员都必须走程序,没有特例没有特权。在评价机制上亦采用客观的评价方式,同行评议则是对学术人员最恰当的评价方式,这是从专业的角度对学术人员科研成果和学术水平的认可。因而,“双一流”大学在人事制度建设上,应该建立一套完善、公正、透明的制度,设计出一套适应学术群体特点的制度,将制度通过详尽的文本公示于学术人员,保证学术人员的聘任与晋升公平公正,形成淘汰竞争机制,激发学术群体的科研活力。
“双一流”大学应该着手于人文环境的建设,对人才给予足够的尊重,对人才所做出的科研成果予以肯定。为学术群体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科研经费充足、制度合理规范、评价公正、充满人文关怀的环境,提供国际上应有的待遇条件,如带薪休假等优惠政策。“以人为本”的人文环境是留住人才的关键措施。
当前我国“双一流”大学建设,虽不具有香港科技大学创校时所具有的各种机遇,但是我们可以在小范围内进行改革试点,如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的高校率先进行。这主要是由于北上广深与香港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具有一定的国际知名度,中西文化交融程度较深,区域经济实力较强。以北上广深近年新建的中外合作高校以及重点院校的新建校区为改革试点校区,积极招揽国际性人才,提升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同时采用严格、公正、透明的一套人事聘任、晋升、考核制度,使之与国际化人才相适应。而对于老牌的著名大学,则采取“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的方式,对新晋的教师采取新的人事制度,逐步摒弃过去编制所带来的弊端,打造新的制度环境和人文环境,为学术群体打造一个具有制度保障、学术自由、人文情感浓厚的工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