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改革开放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施路径

2021-12-04 01:52
天津城建大学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理论课改革开放思政

王 琳

(天津城建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300384)

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在历史与理论的贯通中增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1],既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一贯秉承的原则.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同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通起来,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2].这既是对我们党通过学习历史来掌握科学理论的这一优良传统的呼应,也是对当下价值多元、思想分化、意识形态领域多样多变现状的积极应对.要解决现实层面的多重困惑,需要我们拨开笼罩其间的迷雾与纷扰,通过学习历史来凝聚思想共识,清除错误思潮,反之,对于历史的认同一旦溃决,必然会带来现实层面巨大的思想混乱.改革开放40余年的伟大实践深刻改变了中国社会,塑造了中国崭新的国际形象.这段历史在党史、新中国史中占据的比例越来越大,同时,“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3],这段历史之河依然裹挟着我们奔涌向前,其轨迹连接起了过去和现在,并为当下与未来提供着各种宝贵指引.以改革开放史来教育、引领学生健康成长并成为国之栋梁,既体现了时代要求,也是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凝聚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共识,落实立德树人使命,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

1 多维视角下的改革开放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史是一部中国人民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史,它彰显了中国人民的伟大觉醒,孕育了一系列的伟大创造,是新中国发展历程中的伟大革命.

从宏观层面出发,我们将改革开放史放置于新中国史、中国共产党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等历史进程中,能够得到多层次、多维度的视角,能够观察到这段历史的多个侧面.从中国近现代史的视域下审视改革开放史可以发现,近代中国闭关自守、落后挨打的历史教训可以阐释改革开放决策的产生逻辑,揭示改革开放史展开的深层动因,彰显改革开放伟大历史成就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关联;从新中国史的视域下审视这段历史会发现,40多年的改革开放史占据了新中国70多年历史的主体部分,我国综合国力、国际地位的显著提升主要得益于改革开放带来的一系列巨大飞跃;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视域下审视改革开放史会发现,这段历史不但不是对社会主义的否定,而且通过对社会主义原有模式的调整和变革,彰显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势,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社会主义的坚持、完善和发展,它不但凸显了“中国之治”的独特性,更为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贡献了丰富的理论经验和实践创新;将改革开放史置于世界现代化史的进程中来审视,可以得出结论,改革开放的过程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国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国的改革开放也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宝贵借鉴和丰富经验,为世界现代化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提供了另一种思路与方案,这也是人类文明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充分体现.由此可见,将改革开放40多年的历史放置于不同的时空坐标下进行审视,形成了不同层面的历史叙事图景,它们各自凸显了这段历史丰富多彩的特性,也共同汇聚起了更为接近历史真实的场景与面相,多维度的组合为我们正确把握改革开放史的时空定位提供了可能[4].

更为重要的是,改革开放史尚未终结,它依然正在进行并不断延展,对青年学生而言,这是一段史料鲜活、现场感最为突出的历史[5].做为在改革开放开启的美好时代中成长起来的青年人,他们对于距离自己最近的这段历史充满亲切,同时由于见证了中国走向富强的伟大奇迹,他们也会对由贫弱到繁盛的历程充满好奇,想要一探“中国奇迹”的究竟,想要理解改革开放是如何成为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因此,改革开放史是高校思政教育重要的时代内容,我们要立足于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深入探讨将改革开放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实施路径,这对于凝聚共识、更加坚定地肩负起深化改革开放的重大责任、培养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2 改革开放史教育在当前高校思政课体系中的实施现状

目前全国普通高校(本科)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设置主要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称“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称“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简称“概论”)以及“形势与政策”5门课程.此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的选修课与必修课也开始逐步在各高校开设.虽然还没有开设专门的“改革开放史”,但改革开放史的内容在上述课程中都具有重要地位.

“基础”课主要是针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思想道德和法律问题,开展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质.其中涉及改革开放史最重要的部分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而改革开放史中大量丰富鲜活的案例也为讲好人生观问题、理想信念问题等提供了重要支撑.

“纲要”课是一门以历史教育为基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推翻反动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历史,教学目的就是要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第十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接续发展”和第十一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两章涉及改革开放以来的重要历史进程,在教材中占据突出地位,因此“纲要”课是高校思政课开展改革开放史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原理”课的重点是讲授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引导学生从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的有机统一中,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学会运用理论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改革开放进程中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坚持、完善和发展为本课程讲授科学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及根本原则不断提供着丰富而充实的时代内容.

“概论”课着重讲授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和主要理论成果,引导学生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科学体系,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把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了解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一系列重大基本问题.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伟大实践所孕育出的诸多理论成果正是本课程的重要内容.

在讲授国内外重要形势与实事,焦点、热点事件的“形势与政策”课、以及正在高校逐步开设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中,改革开放史也提供了重要的知识背景、深厚的理论渊源和丰富的鲜活资料.

可以说,改革开放史贯穿了高校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但也应当看到,当前高校思政课进行改革开放史教育还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一,改革开放史的教学内容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体系中缺乏整体规划.目前各门思政课的教学内容虽然都涉及了改革开放史,但这些内容往往是从每门课程各自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出发来进行设置的,相关教学内容也基本各取所需、各自为政,缺乏整体规划,当然彼此之间也没有形成有机衔接与配合,其结果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面对的往往是碎片化的改革开放史,难以全面、系统了解这段历史的展开过程以及其背后起支配作用的运行逻辑.

第二,现阶段改革开放史的内容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显得比较抽象和笼统,这是教学内容重“论”轻“史”造成的,其原因则是由于改革开放史的最新研究成果没有能够及时融入教材和教学体系,对教学的支撑不足.举例来说,改革开放史是“纲要”课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同时也为“概论”课、“原理”课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提供了重要知识背景,但目前的教材及具体的教学内容主要还是通过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重要历史文献和重大历史结论来呈现和评价这段历史的,学生接触的都是碎片化的知识点和比较抽象、零散的结论,课堂教学没有全面、深入、透彻、生动地呈现出这段被称为“伟大觉醒”、“伟大创造”、“伟大革命”、“伟大飞跃”的波澜壮阔的历史[6].

3 改革开放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施路径

针对以上问题,应努力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分工协作、彼此衔接、内容互补的改革开放史教育教学体系.

3.1 优化改革开放史教学内容,统筹安排各门课程

要在宏观、立体层面对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统筹安排,针对不同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自身属性,从不同角度科学、有效地融入改革开放史的相关内容,发挥课程的合力效应,优化改革开放史的总体教学内容.

“基础”课的教学目的是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培养人生有方向、做人有准则、做事有底线,自觉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改革开放史融入“基础”课的重点在于突出现场感:要通过运用大量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的鲜活案例,使学生理解人只有在奋斗中才能实现人生价值,人生只有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才能精彩纷呈;要运用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改革创新精神,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要引导青年学生从与改革开放共同成长的立场出发,以改革开放见证者和受益者的视角,自主发掘身边的巨变等等.

“纲要”课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理解历史和人民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选择了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史融入“纲要”课教学的重点是要突出历史感:要使学生在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进程与脉络中理解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和取得伟大成就的重要性.只有将改革开放史置于整个中国近现代发展史的历程中,在近代屈辱往昔的比对下,才能更深切领会改革开放伟大决策的内在逻辑,进而认同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选择.同时也要以更广阔的历史视野,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它们是彼此连贯、不能割裂的.“纲要”课应注重结合改革开放史研究的新取向和新成果,注重宏大历史叙事与微观个案研究的结合,以多元视角观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个领域的巨大变迁,结合文献史料与口述史料,立体地展示生动鲜活、如长河奔涌的改革开放史.

“原理”课的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改革开放史融入“原理”课的重点是要突出学理性和思辨性.应帮助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改革开放史[7].比如,以普遍联系的观点从整体把握改革开放史,包括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的纵向的历史联系,以及中央与地方间的上下联系和地区之间、事件之间的横向联系等,立体地呈现改革开放史的展开进程.以永恒发展的观点理解改革开放进程也曾步履维艰,最终又方向鲜明地向前推进.对于改革开放决策的产生及推动则着重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去分析,改革开放是通过变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通过解决发展中的诸多矛盾而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这样的视角能为学生理解改革开放伟大成就取得的原因和意义提供学理依据.

“概论”课的教学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教育,将改革开放史融入“概论”课的重点是突出理论性,为学生理解改革开放进程提供国情基础和理论渊源,引导学生认识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

将改革开放史融入“形势与政策”课的重点是应突出针对性和时效性,可重点展示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和壮阔历程,引导学生了解改革开放不是一蹴而就的,每个阶段存在着各自的改革任务,在取得阶段性成果之后,才能为后续改革开放的进行奠定基础.

3.2 建立多元高效的实践教学模式,在现场感中融入改革开放史

历史观教育不应仅仅是抽象、纯粹的理论教育,将改革开放史融入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并非唯一渠道,应重视多元实践教学环节的建立.

改革开放史最鲜明的特点是它并非封闭的历史时段,而是依然在延续发展的现实生活,它既是历史的往昔,也是鲜活的当下,青年学生都是这段历史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应结合其强烈的现场感,使学生在参与和创造中学习.

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应以问题意识为主导,关注改革开放进程中理论与政策产生的背景、条件、实施过程及效果,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互动,揭示改革开放史的内在逻辑和运行机理.可充分挖掘改革开放进程中当事人的口述史、回忆录等资料,构架历史与现实对话的桥梁,为改革开放史的框架填充丰富的血肉,深刻揭示宏大事件背后深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

青年学生普遍思维比较活跃,非常乐于接受新鲜事物,思政课应牢牢把握这一特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优化.一,可设计组织校园实践教学,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内资源,组织学习改革开放史的各种校园活动;邀请学者、政府官员及改革开放重大历史事件的当事人进校园,举办相关讲座或专题报告等.二,可引导学生开展校外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结合自身成长经历,深入城市、农村、企事业单位等进行走访,对改革开放以来的城乡巨变实地调研,将学生的个人成长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结合起来,使其感同身受地认识到,自己也是这段宏阔历史的见证者、参与者,更将成为伟大历程的书写者.三,可利用校园网络进行各种宣传、访谈、征文等活动,拓展改革开放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时间与空间[8].

3.3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

在将改革开放史融入思政课的进程中,可能会出现部分思政课教师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素养欠缺、教学内容支撑不足的现象.应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将学习改革开放史、提升专业水平作为重要内容,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进修、讲座,拓展教师的知识面和专业背景,创新高校思政课体系,深化思政课教学内容改革,更好地将改革开放史融入高校思政课,充分发挥思政课对学生的政治引导、思想引领、价值塑造、道德培育等功能.

4 结语

总之,将改革开放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涉及多个方面,这项工作既是凝聚共识、培养民族复兴大任接班人的重要途径,也任重道远、充满挑战.我们应在统筹各门课程并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创新多元实践教学模式、优化教师知识结构等几个方面协同配合、大力推进,建立多维、立体的改革开放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体系的模式,引导广大学生以宽广、深邃的历史视野认识改革开放在多个历史坐标系中的重要影响和意义,全面理解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带来的历史性巨变,教育学生努力承担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书写无愧时代的青春之歌.

猜你喜欢
理论课改革开放思政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智慧教学的困境与路径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献礼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梦想之城》3月8日上映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百姓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