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文化语境下历史街区环境设计创新研究
——以天津五大道、海河沿线地区为例

2021-07-01 13:37李江鸿
天津城建大学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天津建筑环境

纪 伟,李江鸿

(天津城建大学城市艺术学院,天津300384)

天津城市历史街区的发展受到天津多元文化的影响,呈现出多元交融又相区别的特点.天津城市街区发展经历了“现代化”、“国际化”之后,正处于生态化、地域化、人性化发展阶段,城市文化创新如何适应时代发展要求,解决历史文化街区环境设计问题,成为了天津城市街区发展的重中之重.目前学界对于街区与人的关系思考、空间历史记忆、文化传承与空间功能的统一等方面的研究都为天津城市街区环境设计找到了创新发展方向.

1 天津五大道、海河沿岸历史文化街区概况

天津城市街区环境特征在封建社会时期受到东方传统文化的影响显著,自1860年之后,受到帝国主义和国际化趋势的双重影响,形成了风格迥异的租界区与现代城市街区.从城市中心区海河沿岸街区分布可以看出,天津城市中心区海河沿线街区主要以北安桥为分界线,形成了五大道、解放桥-北安桥地区的西方文化特色街区和北安桥-三岔河口地区本土的传统文化特色街区(见图1).

图1 天津城市文化街区分布示意图

1.1 五大道、解放桥-北安桥:租界文化街区

自1860年,天津被迫成为通商口岸,租界地建立,西方文化开始传播.天津城市街区受西方文化影响呈现出的风格特点,成为了五大道、解放桥-北安桥这一地区街区环境的标志性风格.早在清末民初,这一地区就率先出现了电影院、歌舞厅、西餐厅、博物馆、图书馆等西方代表性娱乐文化场所,而后随着租界地面积的不断扩大,影响程度的不断加深,使得天津发展成为了一座具有“万国建筑博物馆”之称的历史文化名城.

目前,天津五大道历史文化街区、意式风情区、小白楼地区等在内的9个历史保护街区,均分布在五大道、解放桥-北安桥的海河沿岸地区,以西方化特点显著的保护区为主要代表,同时这一地区仍保留着大规模精致的西方建筑群.街区布局上也依然保留了当时西方城市规划肌理,如五大道地区街道多而密,街道与街道之间为单体居民住宅的邻里空间处理方式等,运用了当时英国“田园城市”规划思想.

1.2 北安桥-三岔河口:东方传统文化街区

北安桥-三岔河口地区堪称天津城市发展的摇篮,不仅见证了城市发展,同时孕育了漕运文化、移民文化、军旅文化、妈祖文化等在内的天津城市文化.这一区域的街区保护却没有五大道、解放桥-北安桥区域幸运,在历史上受到了多次摧残.全球殖民主义的扩张使该地区城市肌理和城市发展受到了很大冲击,如旧日老城厢的城墙在1901年被迫拆除修筑成环城马路.而后,国内城市“现代化”、“国际化”发展浪潮给予了北安桥-三岔河口地区的历史街区再次冲击,再加上唐山大地震的破坏,老城厢地区从20世纪中叶到21世纪初期间,为了城市更新,拆除了数以百计历史建筑的同时,兴建了大量高层住宅以及商业建筑.在城市街区保护意识回归后,老城厢地区虽然复建、翻建、改建了很多历史性建筑,但是这些举措并没有使整个老城厢地区的城市特色得以延续(见表1).

表1 1949—2019年老城拆除建筑表

2 天津历史街区特色与问题

2.1 天津历史街区特色

2.1.1 文化氛围浓厚

天津历史街区文化特征明显,五大道、解放桥-北安桥海河沿岸地区,街区环境有着浓郁的西方文化特色,呈现出的建筑特色最为明显.周边地区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城市更新、楼盘开发时都呈现出西方化特征,例如津湾广场,整体风格延续了租界风格,红屋顶、米黄色墙面、建筑结构样式等都充斥着西方建筑艺术特色,由于文化特征的鲜明性其成为了游客驻足、休憩的不二之选.

北安桥-三岔河口海河沿岸地区,由于城市发展的历史影响,中国文化对这一地区街区环境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例如妈祖文化影响下的天后宫历史保护区,为满足旅游需求,天后宫附近兴建了古文化街,使天津文化民俗在街区中得到了很好的传播,天津文化创意产品也随着游客流向世界各地.

2.1.2 沿河布局鲜明

海河孕育了天津,沿河两岸也一直是市区发展的重心.在近代,天津城市街区又受到九国租界拼盘式布局影响,布局形式上具有鲜明的垂直于河流或顺河流方向发展的特征.因此,在天津街道布局没有明确的走向,都是顺河流走向或垂直于河流方向布局.

2.1.3 多元化趋势显著

天津的发展历程决定了天津城市特征,即“西餐洋房与千年古刹共存,佛教天主与娘娘关公共存,跑马和武术摔跤共存,西服革履与长袍马褂共存.”[1]也正是受到天津城市特征的影响,天津街区环境具有多元文化交融的趋势,并形成了多种文化融合发展的局面.这种文化上的交融影响非常深远,甚至在天津民居中也有具体体现,例如石家大院中的具有很高规格的中式垂花门背面则是特征鲜明的欧式拱形门结构.

2.2 历史街区环境设计问题

2.2.1 传统街区肌理破环严重

在运河的孕育过程中,津城不断发展,文化也随着城市的发展、人口的増多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然而,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历史碎片被不断覆盖,特别是20世纪中期到21世纪初,天津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不断对城市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更新,导致了传统街区城市肌理的大面积破环.如天津老城厢地区,现今的城市街区肌理与20世纪初城市街区肌理对比发现(见图2),原始街区中的四合院地区被改建成高层小区,传统的街区被柏油马路横穿,历史文化区域中保留原始区域的仅仅只有文庙地区,其余区域都为重建,且重建规模与历史规模并不相符.天津城市的传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被湮没,天津人的记忆,天津城市印象在城市的变迁中逐渐缺失.虽然目前天津中心城区有鼓楼地区及古文化街等少量商业街区,但是这些街区都是重建、新建形成,并不能真实反映其城市街区传统风貌.

图2 1915年与2020年老城厢地区平面肌理对比

2.2.2 街区改造重规模形式

首先,在传统街区保护中,注重其外表,忽视其历史遗产原真性现象严重.特别是在老城厢地区,除了在十字街格局上能够模糊感受到老城厢的气息外,其他如鼓楼、居士林、徐家大院、东马路邮政支局等等在内的一批建筑都是重建而成,过于注重其外表的宏伟壮观,人为提高建筑档次,不尊重历史建筑原真性,忽视了原有文化价值.根据天津档案网数据可以看出,保存的建筑数量远远少于重建数量(见表2),而重建历史建筑中有很多都已经失去了原有历史形象,其中最为明显的是鼓楼的重建,重建后的鼓楼明显规模较历史鼓楼大,而且建筑艺术上并未延续历史鼓楼建筑艺术,使用了西安鼓楼形象,使其地域性明显减弱.其次,传统文化街区的保护,并不需要用外壳上的华丽来诉说历史文化,而应在原有基础上以修复为主,重建时也应注重原有历史风貌,建设符合城市人群对于历史记忆上的主观印象.

表2 天津老城地区古建筑兴建、保留项目表

2.2.3 公众参与机制不完善

街区环境设计主要服务于公众,服务主体对于街区的认同感是城市街区环境设计中重要的评价标准.天津历史街区环境设计及保护过程中缺乏公众参与,广大市民对于街区建设的参与权、知情权、监督权等都相对薄弱.五大道历史街区作为天津历史街区中重要的标志性街区,占地约194 km2,总建筑数量2 514栋,代表性建筑443栋,市级文物14栋.经过调研发现,五大道街区历史建筑均正常使用,很多产权人和使用人为避免生活和办公受打扰,不愿对外开放.政府作为公众参与的引导者,也正在对街区建筑开放进行协调,但是目前为止仅仅只有庆王府、民园西里、先农大院、疙瘩楼、张学良故居等10余处历史建筑对外开放.当然这是五大道经过长时间的发展遗留的历史问题,但是开放程度决定了历史街区活力,任何一个街区环境都应该以公众为基础,以公众参与、体验为目标.扬·盖尔在《人性化城市》一书中多次提到“邀请”一词,公众参与机制的完善,对城市街区积极邀请市民,增加其自身吸引力、活力有着重要意义.

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中对于城市居民主体性的阐述最为具体[2],城市街区环境设计在注重公众参与的“实”体空间的营造同时,还应注重塑造城市街区对于市民心理感知的“意象”空间的建设,也就是反馈机制的建设.天津在城市居民反馈机制建设上不完善,特别是历史街区中对于游客、居民、环境管理维护人员等的意见反馈工作存在一定局限性.历史街区相关问题目前参与渠道一般为政府网站、电话等,很多问题信息无法解决被搁置.城市居民、游客、环境管理者是历史街区最直接的接触者,体验、参与程度深,他们对于历史街区的反馈信息非常重要,也非常准确.但收集反馈信息渠道过窄,导致了街区环境建设的公众参与度一直不高,天津历史街区环境如果要得到质的改善,必须扩宽信息采集渠道,及时收集并进行分析处理.

2.2.4 中西方文化比例问题

天津作为东西文化交融城市,在城市街区发展中体现非常明显,既有西方风格的津湾广场,也有清代风格的古文化街,这都是城市历史的现实表现.但是,随着城市的发展更新,“现代化”、“国际化”进程的影响,使得西方建筑风格风靡一时,古罗马、古希腊、现代风格等等成为了开发商的首选,城市居民价值观逐渐被西方文化所冲击.如天津存量巨大的欧美风格建筑就是典型代表,其次超脱于地域文化之外的现代主义高层建筑也比比皆是.而传统历史文化在更新中却没有得到明显体现,只能在一些新建的文化街区隐约感受到微薄的气息.

天津建城600余年,西方文化在天津传播近160 a,时间上不到1/3,但是,从城市建成区看,天津西方风格建成区比例远远大于东方风格建成区;从城市更新上看,老城厢胡同更新后变成高层,人住进了欧式高楼,但是记忆却永远停留在历史中,传统的邻里空间被打破,场所精神慢慢消失.城市更新的只是居住环境,不是打破传统的突变.天津更新中的文化问题发生只需要短短几年,而解决问题却需要几十年甚至更多的时间去弥补、恢复.

2.2.5 安全问题

除以上几个突出问题外,天津历史街区还存在着众多问题,需要进行不断的改善.街区安全性是又一问题,天津汽车数量剧增,目前已有近300万辆私家车,历史街区受到交通冲击.以五大道为例,车辆准入且不限流,这是街区安全问题的根本所在.经调研发现,五大道历史街区人流众多,大多为步行、非机动车出行以及旅游观光车(马车或电瓶车)出行等.车辆复杂多样,机动车的准入使得历史街区中的交通工具更加丰富,当然事故发生率也逐步提升.不仅是五大道历史街区,每个街区都应处理好车与人的关系,适时重构人车分流、控制车辆准入、对于必要性交通工具规定行使路线等,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创造街区安全环境.

3 历史街区环境设计创新策略

3.1 解决街区问题为基础

通过上述问题的分析,天津城市街区环境设计创新时,必须以解决城市街区问题为目标,才能达到天津历史街区环境的有机更新.

3.1.1 城市街区肌理问题

在城市街区原始肌理问题上,五大道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是天津日后进行城市街区环境设计时需要借鉴学习的案例.五大道地区在保护时,以整体保护为原则,尊重其街区历史肌理,运用局部修复的方法充分还原历史文化背景.在五大道地区,现今仍然能够感受到当时租界地时期的文化背景与生活状态.同时五大道街区保护的成功,不仅给天津历史街区建设提供了经验,也为全国乃至全球对于城市历史街区的传承与保护工作提供了依据.

3.1.2 公众参与机制问题

对于公众参与机制的问题,学界对于这方面的研究已经有了很多成果,认为公众参与分为两种形式,一是自上而下的政府引导型公众参与;二是自下而上的民众参与型公众参与[3].国家层面对于历史街区保护公众参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也有明确规定,主要指出在规划编制阶段与规划实施阶段,进行草案公布“采取论证会、听证会或其他方式征求专家和公众意见”.这就从侧面反映出了公众参与权力的不确定性,对于公众参与机制的建设还需要进一步明确其参与权力,调动广大群众参与历史街区环境治理的积极性(见图3).

图3 公众参与机制框架

其次,街区更新中的公众参与机制建设还需要保持其人性化,信息输出与信息反馈及时有效,也可以通过街区更新宣讲会的形式走进社区,使群众了解更新,并积极听取群众意见,进行合理转化,达到共商共建的街区环境治理效果.此外,还应在自下而上的群众自发参与模式上进行深入推进,可以通过街区邀请、街区印象收集等方式了解公众对于街区环境的改进诉求,从而提高街区活力与参与度,达到人性化街区环境设计的根本目的,同时反向推动公众参与机制的健全.

3.1.3 街区交通安全问题

从街区心理安全性角度看,夜景灯光照明起到了一定作用,夜间行人在有效照明情况下能够达到一种心理安全感,而暗淡的灯光效果会使人陷入一种不安的情绪中.天津在城市街区夜景照明环境建设上投入巨大,因此也形成了一道靓丽的夜间风景线,特别是在海河沿线地区.

其次,街道交通也是街道环境设计安全的重要方面,对于这方面的建设哥伦比亚“城市慢行系统”就值得天津历史文化街区学习.哥伦比亚波哥大20%的市民拥有汽车,多年来将交通投资主要都用于改善汽车交通,却没有达到明显效果.从1998年起,市政府将交通投资重点转移到了80%的市民身上,兴建了330 km自行车道,并大量引入BRT(快速公交系统),大大缩减了全市城市内部通行时间,交通事故也得到了有效控制[4].不仅如此,波哥大还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来推广自行车、公共交通,并在每周日120 km的街道上关闭汽车交通.天津可以借鉴波哥大城市交通的管理机制,运用于城市历史街区中,提高历史街区的交通安全性,创造一个以绿色交通为主的城市历史街区.

3.2 发挥街区特色优势

3.2.1 街区积极邀请(街区活力)

城市街区的“积极邀请”,又可以理解为城市街区的活力营造,城市街区,特别是历史街区,自身资源就是活力的资本,对于城市居民或游客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但是资源的合理利用是城市街区活力营造的关键.

日本舞鹤拥有“红砖文化城”之美名,在建筑空间转型开放方面,主要以政府为引导、公众(专家、民众)参与为推手,通过研究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展示了工业建筑遗产保护、综合性服务、旅游资源开发、全域开放为一体的红砖文化城市区.在历史建筑产权处理方面,通过政府招商引资、购买、租用、搬迁等多渠道解决问题,保证其历史区域的开放程度,更好地服务于旅游业的发展.在建筑遗产保护原则下进行空间转型,充分整合旅游资源并对外开放是舞鹤历史建筑“脱壳”更新特色,不仅使舞鹤市成功完成了产业升级,而且奠定了舞鹤红砖文化城市的地位(见图4).

图4 舞鹤红砖历史街区更新框架

天津市历史街区活力营造,可以借鉴舞鹤模式,通过多渠道进行历史建筑产权更新,运用多种空间转型形式对历史街区建筑进行更新,具体包括企业入驻(参与性企业)如:餐饮、娱乐、互联网、文化等;文化宣传场馆:如名人历史事迹展览、天津历史文化展览、天津美食展览等;公共场所:公共拍摄点、文化体验馆、庭院小花园等.整体资源统筹安排,将历史建筑价值最大化,使街区成为活着的历史资料.

3.2.2 城市家具积极邀请(公共设施活力)

城市家具又称为“街道家具”或者“园林装置”,是指在城市街道、广场、公园等公共空间中,为方便人们的户外生活而设置的一系列器具与设备,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城市公共设施”[5].天津城市中突出地域文化的城市家具在全市范围内有很大比重,比如天津杨柳青镇的公交站台、垃圾桶等市政设施设计上都或多或少地体现出了年画元素.但是在地域文化基础上,更应该注重城市家具参与性设计,充分发挥城市家具的功能性、娱乐性,提高城市家具的使用率[6](见图5、图6).

图5 场地内城市家具参与性设计

图6 街边城市家具参与性设计

天津历史文化街区在城市家具布置上还应尊重人在街道活动时的“可接受性”,即在街区中设置一些可供活动、休息、娱乐的城市家具,特别是在大于500 m的街道更应该注意城市家具的设置.因为人在行走时,街道只要能给行人带来丰富的体验,行人就会自觉忘记距离上的长短,充分参与到体验空间中.

3.3 保持中西方文化协调可持续

天津历史街区开发旅游之后,租界文化建筑特色成为了天津大多数开发商的商业卖点,在城市新区、城市更新中西式建筑琳琅满目,而天津600 a前就开始孕育的中国文化在城市更新和新区建设时逐渐被忽视[7].但随着时间的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历史文化对于城市的重要性,开始逐渐追求传统精神文化上的满足.

3.3.1 严格控制城市文化发展比例

在城市历史街区建设时,应该对历史街区周边进行严格的控制,使其周边地区楼层、建筑风格、街区外立面、城市家具等都符合历史街区历史文化基本风貌[8].不应盲目追求经济利益,模仿建筑风格而忽视场所精神、空间记忆.具体做法上,可以以分界线为基线,在两种不同风格历史街区周边,进行符合两区域文化特点的城市街区更新,达到东西方文化在天津的可持续发展.五大道、解放桥-北安桥区域,以津湾广场为例,通过符合城市文化的特色街区建设增加其街区活力,营造出明显的文化空间氛围;北安桥-三岔河口地区,如古文化街地处老城厢周边区域的沿河街区可以利用区域优势,建设符合老城厢历史文化特色街区的同时注重新时代下城市居民新体验,增强区域文化感染力.

3.3.2 抓住市民文化觉醒机遇

城市居民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觉醒,来源于人们物质生活的满足,同时受到居住环境中传统文化的消失影响.这一机遇发生于近十年,近十年文化自信深入人心,同时也涌现出很多突出表现本土文化、人文历史的城市设计作品,如何镜堂院士主持设计的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同胞纪念馆、迪拜世博会中国馆等;国际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地域主义建筑大师王澍先生设计的国美校区、宁波博物馆等,这些建筑与环境设计作品受到了国内外人士的一致好评.

天津在街区建筑改造、更新过程中要注重中国传统文化街区的场所精神传承,在五大道、解放桥-北安桥历史街区中保留西方风格统一协调发展,并在周边进行一定程度的城市更新;在北安桥-三岔河口地区,深入挖掘文化基因,融入老城场所记忆.充分利用市民文化觉醒机遇,对街区传统文化街区景观进行合理调整,将建成区分为保留历史文化街区、更新历史街区、脱节历史区域,对历史文化区域进行保护与修护工作,最大程度保存历史文化氛围,比如老城厢地区的文庙区域.对历史更新区域进行更新后文化氛围营造工作,通过外部街区环境营造,将历史文化充分展现.对历史脱节区域,比如老城厢地区的高层住宅、商业街区广场等,这些区域已经对历史文化产生了重要冲击,对其进行文化氛围营造时,应该充分利用城市家具与街心花园的传统文化展示窗口,在街道环境设计上大范围运用天津传统文化元素、符号,融入体验景观与参与性设计,达到东方传统文化街区复兴再发展,缩小东西方文化街区比例差距.

4 结语

对于天津城市历史街区环境的改善,研究者的研究只是其中一部分,整个社会多元化力量共同参与才能真正达到天津历史街区环境中人与街区和谐共处的局面.当然,除了历史文化街区,其他城市街区在环境设计创新时也应该具有问题意识,结合实际情况,把握城市发展的文化内因,充分发挥公众参与机制作用对城市街区进行环境设计改造.本文对天津城市文化背景下的历史文化街区环境设计创新研究主要围绕人在街区空间中的活动与心理感受,以城市空间记忆重塑与文化氛围营造为目的.因此,在天津历史文化街区艺术性、时代性上还须进行下一步具体创新研究.

猜你喜欢
天津建筑环境
如果天津有“画”说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天津卷
《天津之眼》
《天津之眼》
漫观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