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项目融资的BT模式研究

2021-12-04 02:16杨玉芳
大众投资指南 2021年16期
关键词:投资方投融资业主

杨玉芳

(安阳工学院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0)

随着近年来我国工程项目的不断发展,工程项目的运行模式也一次次的实验中不停创新与完善。而就目前存在的如OM模式、TOT模式、BOT模式等工程项目融资模式而言,BT模式是较为广泛使用的工程项目融资模式,对工程项目的建设有着推动性与影响性的作用。由于工程项目融资涉及施工管理、资金规划等方面的问题,任何环节都不能掉以轻心。而目前国内关于融资模式的相关法律及合同协议并不全面,限制着BT模式规范地运行,影响着我国工程项目的顺利推进,这需要我们深入研究BT模式的优缺点,提出更科学、有效的改进方法。

一、BT模式下工程项目融资的概况及优缺点

(一)BT模式下工程项目融资的概况

BT模式即建设--移交模式,指的是在一个工程项目中,业主与BT项目公司签署相关协议,并由此项目公司在承担一定风险的情况下进行资金筹措、建设工程及管理等工作,最后在业主验收建设成果后进行回购的投融资建设模式,目前较多应用于国家政府与建筑企业共同合作的工程项目。一般流程为政府先对项目立项,并做好前期准备工作,接着委托相关中介公司进行BT项目的招标,即寻找合适的投资方。接着政府与中标者(即准备合作的投资方)签订BT合同协议,并建立BT项目公司,最后等待工程的结束验收。而在工程项目顺利完成后,政府则按照与投资方约定的总价分期偿还投资方的建设费用以及融资费用,即进行回购过程。而在BT模式的运行下,我国的北京奥运地铁支线工程、重庆菜园坝长江大桥工程等项目都完美结束。

(二)BT模式下工程项目融资的优点

BT模式下工程项目融资具有以下几个优点:一是能够减少政府的投资压力。工程建设的过程中,需要的费用较多,而BT的融资模式充分发挥了投资方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政府建设资金短缺的问题。BT模式帮助政府能尽快地开展建设项目,并使得工程项目取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促进了社会资金向工程建设投资的运转;二是工程项目的速度及质量有保障。由于中标的投资方一般为国有或私有的建筑企业,得到了政府的充分信赖,因此这些作为投资方的建筑企业必然有着过强的经济实力以及业务能力。这就使得投资方在项目进行中,有着充分的经济规划以及合格的专业技术,能做好管理、资金分配等等工作,让工程的建设获得更有保障的质量以及更高速度的推进;三是提升了投资方利润空间。由于BT模式是具有一定实力的承包方提高自身竞争力并借机开拓市场的一种手段,因此对于众多承包方和投资方来说,为了争得BT项目中投资方或承包方的身份趋之若鹜。在BT模式中,可观的回报可以引起银行和其他投资方的兴趣,从而使得项目有了更多的开展机会,进而让投资方通过多次项目的开展与合作,不断提升利润空间和发展空间;四是促进了融资体制的改革。多个基础设施工程项目的开展,使得政府在一次次的建设经验中摸索到多种有效融资的方法,并在回购的过程中检验了多种投融资模式的经济效益。而BT模式作为投融资模式的一种,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我国投融资模式的不断改进,并促进了融资体制的改革。

(三)BT模式下工程项目融资的缺点

BT模式下,工程项目融资具有以下缺点:一是工程项目的推进难度大。由于BT项目设计项目的准备、融资担保、签订合同等等步骤,其涉及的范围及其广泛,复杂性较强,而在工程建设中所需的资金也较多,因此BT模式的运行要综合多个因素来考虑,难度较大。除此之外,BT模式中,项目所涉及的当事方合作关系极其复杂,包括特许公司与项目业主、特许公司与施工单位等等,加之BT工程项目经常出现多层转包以及分包的现象,管理起来的难度就更加大;二是项目质量的管理以及造价的监管欠缺。在BT项目的运作中,投资方有时又充当着施工建设方的角色,也就是出现了承建者与工程实施者“同体”的现象,这就导致了在工程建设质量管理中存在着一定的缺陷。由于在相关建设合同中,投资建设单位与施工建设单位存在着监督的关系,而一旦出现“同体”的现象,就会导致项目质量的管理和监督不到位,进而造成整个工程上的质量风险,也会直接影响投资方与业主之间的利益。另外,由于造价监管主要由招标和投标、施工建设、项目的完结等阶段,而在一般情况下,只有施工建设阶段的造价情况得到了重视,这就导致BT模式下如“建设期融资”等其他费用未得到充分的重视,从而影响了整个工程项目的造价。

二、工程项目融资中BT模式的运用

近年来,在工程项目融资中BT模式被不断运用,而其中极具代表性的项目当数北京地铁奥运支线工程。作为举办2008年奥运会相关设施的重要工程,此项目的距离跨度大,由熊猫环岛一直延伸到奥运湖南岸,包括国家体育场和奥运村等重要建筑工程,无论是对于投融资还是施工建设来说,都是十分巨大的投入。而在此项目中,针对建设工程投资大、任务重的特点,政府采用了BT模式。首先进行公开招标,再由中标人负责组建此项目的建设团队,并筹措相关的建设资金,待工程竣工后进行验收,验收合格招标者便接收相关项目公司,最后向中标者支付相关资金。对于此工程项目,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中铁三局集团以及中铁电气化局三个企业共同组成了本项目的投资管理公司,以融资的方法筹集了项目资金。另外,项目也将投资、建设、运营及监管四个部分区分开来,以便更好地进行专业规范的管理,使得造价监管更加简单透明。

三、BT模式下工程项目融资的风险

(一)市场风险

在BT模式中,如原材料、劳动力等项目的相关产品与相关实施成本会因为市场价格等不确定性因素而改变。而市场价格等因素会影响项目预期的回报,这就到导致工程项目的投融资会出现变动与风险,BT项目中的多方参与者也不得不在签署协议后,承担着相关的市场风险。

(二)政治及法律风险

由于我国关于招标、融资、回购等关于BT模式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法律监管对此仍有所欠缺,相关政治制度也不够完善,因此在工程项目的进行中,很容易产生违反道德甚至是越过法律底线的资金交易行为。综合而言,在BT模式下,工程项目融资必须承担着政治及法律的风险。

(三)工程建设风险

在BT项目中,一旦中标方因能力或资质不足而通过多层转包将工程项目转包到多个施工单位,则极易容易因为监管力度不够而造成工程管理混乱无序等问题,最后导致工程建设的质量受到影响。

(四)资金风险

对于BT模式而言,项目公司必须面对资金周转的问题,而在其中又存在着贷款等多个方面的资金应用环节,一旦某一环节出现问题,对项目公司来说,极有可能造成一定的影响以及资金周转的风险。而在回购的过程中,一旦业主因特殊原因而未能支付回购资金,则也会导致承包各方资金被占用而无法获得相应回报的风险。不仅如此,建设项目中,主要材料的巨大价格变动也会产生一定的风险,一旦业主与建筑公司的商议有误,就会产生一定的资金风险。

四、对工程项目融资BT模式改进的建议

(一)完善BT项目相关的法规及协议,减少融资风险

为使得BT模式下,工程项目的融资更加规范和更具法律性,国家应完善BT项目的相关法规政策以及协议合同的规定,而BT项目的参与者也要及时做好法律咨询、合同公证等工作,以免融资和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出现问题。其次,为了减少融资的风险,投标人应该增加对项目的考虑及研究,了解项目的多方面情况,使用经济效益最大、对项目参与者最合理的融资方法,提前预测融资的相关效益,让投融资的费用在BT项目中发挥最大的作用。

(二)加强对工程招标的重视,控制项目回购风险

大多数的BT项目为基础设施的项目,并由相关政府作为业主来寻找建设公司。但在此过程中,政府却并未通过公平合理的公开招标方式来确定建设公司或承包公司,而是以协商的方式进行。但为了促进竞争公平性以及工程建设的保障性,业主应加强对工程招标的重视,对工程招标的重视也能促进建设公司更好的发展。

在BT项目中,中标者主要是在回购过程中获得投资回报,因此项目回购的相关准则应重视控制回购的价格,从而控制回购的风险。通过控制回购的价格,可以有效把控工程造价、财务费用等等资金,减少因建设过程中工程设计、原材料等价格变动而造成的风险。

(三)加强BT模式运行管理,出台相关的企业优惠政策

目前我国关于BT项目的融资、建设并无完善的规定,这就需要BT项目的参与者做好监督工作,并自觉加强BT模式的运行管理,以确保参与者获得最大的利益。不仅要完善相关的决策机制,建立好完整的BT融资方案,更要严格对待招标和建设,并管理好选材、设计和施工等等建设工作。另外,由于BT项目存在市场、回购等等方面的风险,还面临着项目实施时间长、环节复杂以及耗费金额巨大等难题,国家应出台对BT项目的相关优惠政策,例如提供社会保障、财税优惠等等,以此来减少建设公司与业主在工程建设项目中的担忧,并促使建筑公司良性的发展,营造积极良好的投融资环境,减少投融资的风险。

五、结束语

BT模式能够有效缓解业主的资金压力,让投资方获得相应的回报,使得项目参与者达到共赢的目的,必将在今后的工程建设项目中得到更多的应用。但在相关法律法规并不完善、国家相关政策不足的情况下,BT模式的运行仍然存在着规范性及合理性的问题。在工程建设项目存在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产了各种各样的风险。这就需要参与者自觉加强对BT模式的运行管理,国家也需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而推动工程项目的发展,让我国的融资模式实现良性的改革,推动人民生活更好的发展。

猜你喜欢
投资方投融资业主
花盆坠落伤人 业主负责赔偿
投融资关注榜(2019.6.16-2019.7.15)
海底铁路
6月投融资关注榜(5.16-6.15)
4月投融资关注榜(3.16-4.15)
探究业主在工程建设各阶段的造价控制
3月投融资关注榜(2.16-3.15)
浅析合并财务报表中合并范围的确定
浅谈业主在工程建设项目管理中的作用
关于新修订的合并财务报表准则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