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 盘 洁 覃 璐 杨鲜丽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政策,指明我国高等教育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发展方向,即教育体系的建设必须重视评价体系,必须从“质量”建设提升为“高质量”建设。
探索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首先要明确教育体系中的“质量”和“高质量”的内涵及两者的区别。质量在词典释义中理解为物体的一种性质,是事物、产品、环境等的优劣程度。扩展到教育体系中,教育的质量发展是指教育在特定时代发展的过程中,达到的一种能让人满意且平衡的程度。而高质量的发展需要在教育发展达到一定质量的前提下,实现更深层次的提升。高等教育高质量的发展必须是能够达到让人满意、平衡且充分的程度,它的发展相较于质量发展,侧重于“高”字,体现在文化、质量、特色等方面上更为全面、更具特色、更具需求、更具完善的更深层次的发展,其实质是高等教育提高自身发展站位,突破自身质量发展的界点,从而实现跨越式的内涵式发展。
高等教育实现平衡且充分的发展是高等教育进入新时代的迫切要求,为实现这一目标,教育改革刻不容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围绕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促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重在以教育评价改革为根本抓手,以探索“推动质量”到“实现质量”问题为核心任务,才能提高学校的自身站位,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工作顺利开展。教育评价改革必须正确发挥“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作用,加强顶层设计,坚持问题导向,评建结合,才能实现学校自身特色更强、质量更优、满足需求能力更强的更高层次的内涵发展。
中国的高等教育在过去的时间里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达到了质量发展的一个峰点,制度建设得到不断的完善创新。但是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原有的制度进入瓶颈阶段,旧制度在实施过程中虽然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高校建设发展,但在当今的高校竞争中,高校想要寻求突破,制度建设是首要考虑并亟待解决的任务。
高校制度在过去的发展建设中,重视分层分类管理,不断细化深化,但不管高校制度如何推进,重点总在“建”而忽略了“评”,重在“罚”而忽略了“奖”。如在教学制度保障中,建设分类明确,评价却不够充分,建设制度拥有一套完善的体系,但评价制度却很难形成,这就导致制度的建设无法有效发挥“评建结合”的激励作用,也就无法推动高等教育制度保障体系的发展。顶层设计,犹如高校手里的一条橄榄枝,强力抛掷,没有坚硬的评价体系作为基石,只会“落地”无声。加强顶层设计,找准问题根源,重视评价体系,推动制度革新,做好文化、制度、管理建设,是新时代背景下教育评价体系深化改革的要求。在教育评价体系中先找到突破口,便可在高校竞争中脱颖而出。
进一步发挥学校特色,需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新发展理念为前提,以教育评价改革为重点,明确办学定位与培养目标,结合学校实际,找准专业建设优势,进一步发挥学校办学特色。加快推动自身分类特色发展与产业升级,优化专业结构,保持差异化,实现多元化,在专业建设中按学院、学科与专业,建设一批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和特色专业。但在保持差异化,实现多元化的过程中,要找准特色专业,明确专业的“精”而非“多”,差异是寻求突破口的区别点,多元是在“精”的前提下实现的多元。
专业建设,精准选择是前提,过程实施是重点。在过程建设把控中,要注意运用教育评价功能,时刻锚定专业建设的动态问题,及时发现,及时解决,杜绝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与核心是人才的培养质量,只有具备高质量的师资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师资队伍的建设重在教师数量与组成结构是否合理,在数量配备上,师资、辅导员、思政教师配比等要达到国家办学条件要求;在结构上,注意教师的学缘、年龄、职称、专业配备的合理性;在素质能力上,强调双师双能、德才兼备。大力引进优秀教师,提供培训发展机会,努力建设一批优秀的校级教学团队、省级教学团队、国家级教学团队。
师资队伍建设以建设为前提,以过程评价为推动,实现落地成效。重视学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深化教师评价体系改革,形成提高教学质量长效机制,以考核评价为杠杆,评制度、评监督、评数据、评报告、评技能、评教学水平质量,形成“评价、引导、反馈、提高”的教学评价与教师评价机制,全面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高等教育是人才培养的最后一道试炼场,社会是检验高校质量成效的最终标准。高校人才培养成功与否,是否能够满足各层次供给需求,在高校人才毕业输出时,社会无形之手便已启动检验评价模式。高校人才培养最终目的是满足社会人才需求,这要求高等教育在培养人才时强调市场导向,遵循发展规律,坚持协同育人,创建品牌影响力,努力在原有产教结合的基础上拓宽渠道。以教师为中心,培养双能型教育者,评教师社会技能;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评价,评毕业率、升学率;以社会为中心,发挥社会评价功能,形成社会评价体系,评就业专业对口率、就业单位满意度等。促进教育、人才、产业链的有机结合,满足学校对毕业生质量、学生对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最终实现高等教育质量更优、满足需求能力更强的更高层次的内涵发展。
为确保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构想能够顺利开展与有效落实,高校必须建立一套坚固的保障体系,重点提升政治、组织、制度、经费以及基础保障。多重保障,环环相扣,做到以政治保障为统领、组织保障为推动力、制度保障为根本、经费保障为前提,统合规划,才能促进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坚持党的领导,始终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建议为指导,着眼高校实际问题,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发挥政治保障统领作用。
成立“高质量建设”专门小组,形成职能部门与教学单位协同工作的联动机制。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并部署工作安排,建立明确工作清单,有序落实;发挥组织推动力,找准自身矛盾问题,做好评估整改工作。
建立健全工作规章制度,对教育教学评价体系进行完善改革;建立奖励机制,对工作推动有力、成效明显的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建立工作督查机制,明确具体工作,定期开展专项督导检查;建立评建方案,明确过程问题,把握评建衡量杠杆,步步为营,有效实施。发挥制度保障作用,确保高质量发展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合理加大经费投入,在硬件方面,加大办学条件指标的经费支持;在奖励机制方面,提高师生奖励福利;建立专门人才引进及教师发展资金库,有效引进高级人才,组建一批知识丰富、专业技术强的高素质师资团队。经费到位,确保学校质量有效提升。
加大教学场地、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重要办学指标的建设投入,提升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加强公共区域建设,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水平;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满足师生教学需求,确保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
综上所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道路需要坚持改革发展,以创新理念为指引,以人才培养为目标,以文化、质量和特色为着眼点,以成效检验为落脚点,加快提升办学治校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在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中积极作为,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