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定光莉
法治教育与德育相辅相成,大学生在培养良好道德品质的同时,应该知晓法律赋予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以法律的“硬性”或“刚性”条款来严格要求自己,给道德约束加上一层更强的法律约束。加强大学生法治教育是依法治国的需要。大学生主要是18—23 岁的高校学生,其勇于创新、独立自主、生机活力、富有朝气,较为认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但也是思维最活跃、憧憬未知事物、心理较为敏感脆弱、情绪波动幅度大、追求个性选择和差异化、易受负面思潮影响的群体,这种特殊的阶段性特征决定了其更需要在法治维度内通过正向引导达到思想和行为的一致性。调查显示,大学生的法治意识相对不足,受到权益侵害的例子屡见不鲜。通过法治思维培育,利用法治认知、意志、情感来塑造其法治人格,能使大学生学会用法律视角看问题,运用法律法规维护自身正当权益,成为遵纪守法、懂法用法的高素质人才,从而为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储备青春力量。我国向来重视大学生的法治教育工作,《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七个五年规划(2016—2020 年)》明确要求,加强对高等院校学生的法治教育,增强其法治观念和参与法治实践的能力。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切实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权利。高校、家庭、社会应提供必要条件培育大学生的守法意识、维权意识、自我保护意识,使大学生在接受法治教育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三观”,形成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以及正义感和安全感。
学生应通过学习各项法律法规,尤其是专门以学生为法律保护对象的法律法规,知悉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广大学生开展学法守法签名活动,开展校纪校规教育,增强师生的法治观念和意识。”重点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教育部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了解高校学生具有以下权利:(1)参加教育教学活动权;(2)获得奖学金权;(3)获得公正评价权;(4)获得学业证书、学位证书权;(5)申诉起诉权;(6)组织社团权;(7)勤工助学权;(8)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当然,大学生几乎都已成年,具备公民资格和民事能力,也拥有法律赋予的公民权利。
学校应该设置通识课程方便学生了解我国的各项法律,使学生对我国的法律性质、法律框架、法律门类有基本的认识,知道社会生活的各项事务有何种法可依、有何种法必依。现在,思政公共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面向全体学生,可初步了解我国的法律和政策,还有部分文科专业开设了《法学概论》课程,不少学校设有法学专业,这些都为学生在学校受到法治教育提供了机会。不过,法律知识的教授可以进一步加强,可适当加大这类课程的比重,延长学时和提高学分,同时,通过开设法律知识普及和法治意识培养选修课来增加学生学习的机会。除了将课程作为高校学生学习法律和培养法治意识的途径,还可以发挥校内法律类学生社团的作用,为这类社团提供开展活动的支持,为它们宣传造势,扩大它们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让更多学生走近或加入这类社团。有些学校有专门的法律援助小组,由专业教师牵头,为师生提供法律咨询和服务,此模式可进一步推广。
学校应全面关心大学生的生活,为大学生的权益保障提供预警机制,使大学生在受到不法侵害时或者是有隐患受到不法侵害时,能够时刻保持警醒,抵制这类事件的发生。可从多种途径入手,第一,普及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受到网络威胁、诱骗的风险非常大,以致会有意或者无意地进行网络违法活动,比如利用网络的论文剽窃、散播谣言、传播淫秽言论或视频、恶意攻击、传播病毒、网络黑客、网络诈骗、登录非法网站等。高等学校应该提醒大学生注意和规范自己在网络上的言行,在网络购物平台或者是交友平台应小心谨慎,确保自己资金安全和个人信息不被泄露和恶意利用。高校可借助自媒体信息传播的灵活性,改革传统法治教育说教的教育方式,积极采取微视频、微电影、微漫画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网络法治教育工作。第二,高校教师和管理人员可以利用第二课堂丰富法治教育方式。班主任、辅导员可以不定时召开班会进行普法教育,一旦发现有不端行为苗头,立即制止,并通报全体学生,避免这种行为进一步扩大,把危害程度降到最低。高校法治教育团队教师可以通过模拟法庭组织学生讨论典型的、常见的、时下的法律案件,使学生不仅了解法律,还了解案件受理、审判的知识,把“纸上的”法律应用于生活情境。还可通过举行法治知识竞赛等形式,将原本抽象的法治意识、理念、原则与精神具体化、通俗化、大众化,使大学生更愿意去接受并且主动学习。聘请律师为学生现身说法,开设系列讲座,用身边真实案例给学生上好生动的一课。第三,建设平安校园。校园可常设法治宣传标语、横幅、展览、广播等,使大学生耳濡目染,日渐入心。定点设立报警系统和报警装置,一旦发生突发情况,大学生可以第一时间获得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救济。第四,学校遵循“依法治校”的原则,运用法治思维治理校园,让学生能够亲身参与校园治理。高校要做到每一项文件的制定都能够“有法可依”,鼓励大学生成为校园事务的监督者,培育大学生主体意识,创造条件让他们亲身参与校园治理,切实保证学生的参与权、知情权以及监督权。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也是人受教成长的摇篮。家长的言行举止往往会成为孩子的表率,孩子遇到事情时往往最先求助于家长。和睦的家风和良好的家庭氛围培养出的孩子容易明事理、重礼教、正其身。平时,家长应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自身学法懂法守法去感染下一代学法懂法守法,做正直、有责任感的父母,不使用暴力对待下一代,给孩子成长提供一个健康的家庭环境。当孩子遇到事情或存在困惑时,对孩子循循善诱、谆谆教诲,给孩子正向引导和心理支持。
当下中国,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在全民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的同时,应提高大学生素质,使其做到文明、诚信、友爱,在尊重自己的同时也尊重他人,以正当、和平的形式解决矛盾冲突。应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的熏陶作用,在共建共享共治的社会治理中培养大学生与他人打交道、处理人际关系和公共关系的能力,掌握人际交往规则和社会运行规则。社区可开展全民普法活动,提供法律咨询且邀请大学生参与,社区矫正和社工机构也可聘请大学生志愿者,让大学生了解违法犯罪的后果和对人身造成的伤害,并以此为戒正己修身。媒体可多开办法治节目、法治专栏、法治橱窗,并加大宣传推送力度,让大学生有更多的渠道接受法治教育,“充分发挥课外活动、网络教育、社会实践等渠道在大学生法治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
不少大学生由于法治意识不足,常常在受到不法侵害时选择忍气吞声或自认倒霉,说明大学生亟须自身的法律意识建设和法制行为培养。遇到身边有人违法乱纪时,在确保自身安全的情况下,应第一时间制止并晓以利害,主动联系校方或警方处理,而不是选择为违法者保密,助长违法者的侥幸心理和侵害势头。当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要保持警醒,维护自身权益,将所学的法治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例如,勤工俭学时,要求用人单位与自己签订劳动协议;遭遇暴力时,要懂得正当防卫;遇到紧急情况时,要懂得紧急避险,并具备基本的消防、急救等知识,掌握必备的生存技能;买到假冒伪劣产品时,懂得通过投诉、起诉等渠道,利用媒体、消协、商品监督管理部门等力量来帮助自己。遇到自己的个人信息被不法分子利用尤其是以此进行诈骗时,要有辨别能力,保持冷静,不被别人牵着鼻子走,不转账不汇款并及时报警。与警方联系后积极配合侦查办案,将不法分子绳之以法。平时,自觉抵制金钱、性、名利等的诱惑,不参与暴力行为和校园霸凌,遵守学校规章制度进行学习和考试,正当与异性交往,金钱方面不透支不借贷,不加入邪教组织,远离传销,合法勤工俭学。学生在接受法治教育之后,可通过编排话剧、集体讨论、参观访问、加入法治社团等方式进一步树立合法公民的角色意识。
总之,针对大学生更加全面、更高水平的法治教育,更好地保护大学生的权益需要外界和大学生自身多方面的努力,这也是全面建设现代化法治国家的应有之义。